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帕帕兹环路: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 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 马。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 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 验更为密切。
6.谢利的应激学说
•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种重要的理论,在情绪的生理心理学
和医学心理学中影响颇大,这就是应激学说。虽然在1946 年谢利(H.Selye)提出这一学说时是从病理心理学方面 研究适应性疾病和适应性症状开始的,但应激既然是由持 久紧张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状态,那么关于其形成的机制, 也自然与情绪的生理心理学机制联系在一起。 • 现代应激学说认为在紧张性情绪的形成中,大脑皮层、下 丘脑、脑下垂体和肾上腺等发挥着神经体液的综合适应性 调节作用。
第九章
[目的要求] 1.掌握(1)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2)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研究 2.熟悉(1)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
(2)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 3.了解(1)情感性障碍的单胺假说 4.自学(1)情感性精神病的神经内分泌理论
第一节 情绪、情感的经典研究
• 一、情绪生理心理学的
经典理论
• 动力定型的形成,稳定过 程就会产生阳性情绪体验, 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就会产生 阴性情绪体验.
4.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
• 美国心理学家林斯莱(D.B.Lindsley)于1951年 提出了情绪的脑干激活学说。他认为,脑干上行 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也包括内脏 感觉,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地投射至大脑, 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这种理论认为脑干 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 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 皮肤电阻或电导随皮肤汗腺机能变化而改变。交感神
• 经兴奋,汗腺活动加强,分泌汗液较多。由于汗内盐
• 成分较多使皮肤导电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肤电反应。
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
• 上面介绍的各种理论分别强调 了脑不同结构或外周植物性神 经系统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复 杂的情绪过程来说,既存在着 多重性的脑中枢,又有许多内 脏和躯体反应作为情绪表现的 重要基础。简言之,情绪、情 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 ⑴下丘脑
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抠。一方面,其下行联系通过 脑干和脊髓传递的神经信息引起躯体反应,另一方面,通 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引出广泛性的情绪表达反应。
综上所述,关于情绪生理心理学经典理论, 按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分别介绍了詹姆
士—兰格理论、坎农的丘脑学说、巴甫洛夫 的皮层动力定型理论、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 说、帕帕兹—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和谢利
的应激学说
二、情绪生理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研究

经典实验: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的实验。
• 1、假怒,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 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 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 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 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 2、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脑中枢, 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
• 3、下丘脑受着高级中枢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
• 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一些古老的脑结构,如隔区
• 和皮层内侧杏仁核等结构以抑制性调节为主,新皮层
• 和基外侧杏仁核,则以兴奋性调节为主。
• 4、皮肤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 丘脑损伤并不一定引起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的一 致性变化,大脑皮层损伤或皮层抑制功能解除的 人,并不持久地处于情绪反应增强的状态。
3.巴普洛夫的皮层机能动力定型理论
• 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情绪的动力定型学 说。他认为情绪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 脑高级部位皮层的功能;是条件反射动力定型 的的形成与变化的表现。
一、情绪、情感的生理机制
• 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首先是 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特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的信息迅速传入脑 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脑广泛性的唤 醒状态,以便更准确地感受剌激。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有关的脑结构 中聚合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 起情绪的表达。以下将介绍与情绪过程关系更为密切的脑结构。
• 生理心理学家们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情绪的多样 性生理变化,寻找其生理心理学调节机制的变化 规律。因此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方法和生理 心理学研究方法,客观的研究情绪过程的生理机 制。
5.帕帕兹-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
• 在边缘系统研究中,两位著名的代表人 物帕帕兹和麦克林提出了情绪的边缘系统 学说。他们认为,大脑缘皮层、海马、丘 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 中具有重要作用。
• 虽然许多生理心理学家对此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但比较多的科学事实 表明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是: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 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西蒙诺夫(苏联)提出了“情绪中枢” 理论,认为额叶新皮层、杏仁核、海马和下丘胞等4个关键脑结构的 功能关系决定着人类情感活动的特点,是信息传入通道或情感表达的 传出通道。如情感活动较强的人,其额叶新皮层与下丘脑的机能联系 占优势;情感脆弱的人,其杏仁核与海马的机能联系占优势;情感外 露者,其额叶新皮层与海马的功能为主导
• 针对詹姆士-兰格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坎
(W.B.Cannon)总结了神经生理学实验研究成果, 于1927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认为大脑皮 层对丘脑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抑制作用。.当 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情 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的丘脑功能亢进 的结果。丘脑的情绪冲动一方面传入大脑产生情 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神经达外周血管、脏器 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
• 1、詹姆士—兰格理论
• 关于情绪与情感生理心理学问题的 最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W.James)于1884年提出.
• 在同一时期,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Lange)也提出相似的理论, 所以常将这一早期理论合称詹姆士-兰格理论。他们认为情绪是 一种内来自百度文库反应或对身体状态的感觉。
2、坎农的丘脑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