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园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桥园: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
-----专业考察报告
赴京津
专业考察报告书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18日
项目简述:
此地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后来又成为了城市垃圾场。

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坑塘,有水有旱,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项目详情:
“这个迷人的公园项目只花了两年时间就完成,它改造了原有的垃圾场,让这里充满了生机。

简单的暴雨坑塘不仅能丰富故意“凌乱的”自然景观,而且能营造景观设计感觉和视觉渲染力,从而吸引大量的游人入园观赏。

开放后的几个月,就有20多万人入园参观,它获得空前的成功。

景观设计师还注意保护园内景观,慎重考虑过的设计将人行道和地面分开,而且维护费用和技术要求都非常低。


项目特色:
项目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案例是一个22公顷的公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碱。

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恢复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本生态恢复工程2006年春开工兴建,于2008年5月正式建成开放。

开放之第一周,有20多万人入园参观,获得空前的成功。

昔日的一块脏乱差的城市废弃地,在很短时间内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而成为具有雨洪蓄留、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与审美启智和提供游憩服务的、多功能生态型公园。

公园的造价低廉,管理成本很低。

更重要的是,这一生态恢复型的公园向城市居民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之上的美学。

它是对传统奇花异卉式观赏园林的批判和背叛,并向人们展示了生态城市主义的光明前景;这一生态恢复型公园同时也是对所谓高科技生态恢复技术的批判,告诉人们,自然是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的,他并不需要人们用所谓“高科技”的手段和高投入的精致管理,而只需要人们尊重地域景观,开启自然过程,自然便可以自己做工,为人们提供无尽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彰显城市的独特景观。

公园平面:
设计概念:
基于以上的功能要求、地域及场地特征,提出桥园设计有以下两个概念:(1)“城市-自然”谱系:公园整体结构上以东南角的扇心为原点,以东、南两侧临街界面为两舷,分别平行向西、北分层推进,功能和形式上呈现由城市向自然的层层递变,形成一个“城市-自然”递变的谱系,与人对公园的使用强度相对应;
(2)取样天津:在景观元素构成和材料上,设计采用了取样的方式来放映天津的地域自然和文化景观特色。

取样对象包括从植物群落和植物材料,到工业材料,并使公园提供完整而丰富的景观体验。

A.景观构成:
城市林带:
临街一侧为林荫带,密植适宜于本地生长的杨树林,形成城市林带,划出一条鲜明的城市边缘线,并将城市步行道置于林中,提升城市意象、改善城市体验,并使公园有一个鲜明的缓冲带,将城市道路上的噪音隔离和吸收,营造一个城市中的桃花源。

B.高台-沉床园带:
城市林带之内有规律地交错分布着高台和下沉庭院。

台地高达五米,其上为一条横跨廊道相串联;台地给平原上的城市和绿地一种新的体验,每个台地上都密植一种乡土树种的幼苗,形成浓密的绿块,也即取样天津乡土树种,同时表明对社会上盛行的大树移植之风的反对立场,告诉人们幼苗也是很美的;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一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各具特色;台地的边坡由金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是对天津作为工业和港口城市的反应,也即取样天津工业材料。

在每两个台地之间是一个20X10米见方的下沉式小花园,依地势布置台阶可以席坐,是大尺度的环境中的一个个亲人空间。

沉床园设计精细,以乡土禾草植物为主,也即取样天津乡土野草。

除高台和下沉庭院以外,是树荫下的城市广场区域,以硬质地面为主。

高台和连廊构成了一个个窗景,让公园的绿色流露到城市,也给造访者营造了一个个诱人的豁口。

C.湿地-湖泊带:
包括带状湖泊和两侧的湿地。

外围为临湖亲水带,由顺地势跌落的栈桥构成,丰富的水际植物掩映着穿越其中的栈桥,使人与水和生物近距离接触;在内侧(湖的西、北侧)为大片的湿地,恢复和再现天津地域性景观,由芦苇和其他湿地植物构成。

一条蜿蜒的步道栈桥穿越其中,并穿连多个木平台和荫棚。

两个滨水湿地都是湿地植物的科普走廊,也即取样天津湿地植物。

D.疏林草地-高台带:
本区域与湖对岸的高台-沉床园带遥相呼应,但在元素构成上则更自然化了:基底是开放的草地,林子是自然式的疏林,台地不再是一个方向整齐排列的绿块阵,而有不同的朝向,规则中又有自由,边坡处理也是用草而非矿石。

E.群落取样区:
从空间位置和面积上来说,这是公园的核心区域。

由林网围合成一个个泡状空间(可称为样泡),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标高,海拔高差变化以10cm为单位,因而会有不同的水分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适宜于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

初始的群落在天津地域内挖取同样海拔和水分条件的地块,连同土壤和植被,完整移植到公园的样泡内。

取样过程本身要求有环保意识,即采用小斑块或窄条带的取样,以保证不破坏原生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每个样泡内都有一个平台,伸入群落内部,使人有贴近群落观赏的机会。

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

林网内是自然的游步道,粗沙铺地。

从空间位置和面积上来说,群落取样区是公园的核心区域。

由林网围合成一个个泡状空间(样泡)。

样泡内的群落取样天津地域性的植物景观特色。

海拔高差变化以10cm为单位,每个样泡都是不同的标高,因而会有不同的水分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适宜于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

大体上分为旱地样泡和湿地样泡,分别真实地反映了天津旱生植物和湿地植物的景观特色。

“天津市东临渤海,北靠燕山,平原、滩涂、湿地、低海拔和盐碱地是这里最广泛分布和习见的自然景观。

地下水位很高,水系发达。

微小的海拔变化,都会带来地面土壤特性——包括水分和盐碱强度等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都将反映在植物群落上。


几乎每个湿地样泡都是以芦苇作为底景,高高的、白花花的芦苇丛使游人从远处便可知道湿地样泡的位置,起着提示空间位置的作用。

从文化角度考虑,芦苇适应盐碱地的能力较强,是天津最常见的湿地水生植物。

取样天津本土植物,带来最朴素自然的体验。

芦苇是挺水植物,水平方向上芦苇丛旁往往还搭配着红蓼、菖蒲等。

采取片植、丛植、高矮结合的方法,丰富了植株观赏的景观层次。

西、北边缘隔离带:
公园西-北侧濒临立交桥,噪音和视觉干扰都比较大,而且远离社区居民,故结合地形设计绿化隔离带,并于原有的靶场地形相结合,为公园做了一个弧状绿屏。

一条对角线,三个节点:这条对角线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它是城市街道的视觉延伸;第二,它与已经建成的立交桥广场以及其中的一个高塔形成对景;第三,它是公园主要入口的延伸。

这条轴线横跨上述城市-自然的多个带谱,串联三个节点,包括入口广场,桥博物馆和一个户外剧场。

一组服务设施:
在公园的西南角,是一组服务性建筑,它们以水为明堂,半围合布局,互相之间以廊道、栈桥相联系。

建筑两层为主,轻盈而亲切,飘浮于水面和湿地之上,主要提供餐饮、茶吧、酒吧、书吧等服务。

天津桥园公园日前获得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

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被称为“适应的调色板——再生景观设计”。

这一项目将垃圾遍地、臭水横流的昔日打靶场,应用生态原理,用节约城市建设理念和手段,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野趣的城市公园。

而且,通过巧妙利用自然再生和演替原理,使自然公园实现低成本维护,同时,倡导了野草之美和生态之美。

据悉,在此次世界建筑节上,由世界权威设计师组成的评委认为,此项目当之无愧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成功地改造和再生了城市的废弃地,堪称典范。

面对这件作品,赞美不断,但是,人们也还有不一样的声音:
1看了一下,吓我一跳,怎么跟我们这里的湿地公园这么相似,那木制栅栏和路简直一模一样。

感觉没有看过的别的好。

2感觉这是为了便于观赏而密集道路,为了造景而荷塘,为了野趣而广种野草。

土地的价值在于肥沃的土壤,不如辟为果园;湿地的价值体现在鱼类和水禽,不如辟为鱼塘;果园和鱼塘以生态为主,兼顾生产和休憩。

3总的感觉不错,但有些地方还可以在改进,比如每个小湖独立,单调且死板,可以适当将相近的湖连通起来,道路过多,颜色不谐调,有些可以设成置石或小径。

4感觉道路用彩色混凝土也与整个风格不协调,并且太生硬,要是选择两面排水,不做道牙,然后与绿化带自然的接壤会更不错的。

道路和平台是唯一的硬化景观,其中道路的面积占用了大的硬景比例,因此,深入考虑是非常必要的,简单过分了点。

正是道路的处理让整个方案没有完美的实现。

总体的想法很不错,但是还是略显单调,考虑到公园的丰富性,我建议植物做得应该更丰富一些,比如说在适当的地方种上几株15cm-20cm的乔木,摆布位置合理的话会做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也让人感觉更人性化一些。

5这个天津桥园虽然没有去过,但是哈尔滨国家湿地公园是土人做的,我在哈尔滨上学,去了两次湿地公园,感觉非常不错,夜曲十足,进去后确实和一般的公园感觉不一样没处理手法新颖,总之还是一个字“好”,土人加油!!!
6向城市居民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之上的
美学。

它是对传统奇花异卉式观赏园林的批判和背叛,并向人们展示了生态城市主义的光明前景;没有土人,中国景观业还停留在小桥流水的阶段。

赞同土人价值观:low price & high eco!low construction & high touch!。

类似案例举荐:
[项目]天津塘沽响锣湾地区城市设计
[项目]天津水岸廊桥
[项目]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塘湖公园景观设计
[项目]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塘湖公园景观设计
结束语:
我觉得天津桥园公园作为一个生态型的公园,实现了对城市废弃地的修复,体现了其概念中这一方面的持续性。

然而这种持续性是设计者的理解,是有局限的。

从方案总平上以及照片上看,该公园所构成的空间都是一个个较为封闭的系统,周边由硬体所围合,使得空间之间的连通性减小,从一定程度上看是不可持续的的。

另外每个空间区分过于明显,有的是深水池,有的是浅水池,之间好像没有联系与过渡,从景观生态学与可持续性的意义上来看就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所以这个公园到底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耐久性,还得思考。

这个公园不是完美的,但是值得我去借鉴,参考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