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本章要点】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运行密切相关。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4.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
5.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功能。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1.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创始人说了些什么)、经验的途径(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什么)、分析的途径(理性指示什么)。
2.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20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
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3.这两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后果,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
4.社会学的思想源泉主要来自于:第一,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第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里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当然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第三,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第四,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一、名词解释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心整理超全版2014年考研必备)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一)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
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
(三)社会学的思想渊源:(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社会学第一章1、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即主要研究社会秩序,社会冲突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2、孔德是社会学之父,提出社会学一词,<实证哲学教程>3、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5、为什么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A 历史时代根据:a社会学在19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b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重要的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方面,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社会良性运行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B 社会现实根据:a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b我们现在要建立的社会学就是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自己的对象的。
6、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7、社会学分类A 国外(1)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
(2)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主要代表:韦伯等。
(3)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做第三大类。
B 国内(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严复,费孝通。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代表:孙本文,龙冠海,杨心恒。
(3)第三类型的观点:“剩余说”,“学群说”,“调查说”,”问题说”,“未定说”。
8、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9、为什么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个问题贯穿于社会学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是每个社会学家都再自觉不自觉地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题型:一、名词解释二、辨析题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材料分析题第二章:1、社会运行的条件:P31①人口条件(基础条件之一)②生态环境条件(同上)③经济条件(决定性)④政治条件(直接影响)⑤文化与心理条件⑥转型加速期与转型效应⑦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2、社会运行机制(含义):P33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单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模式”。
第三章:1、社会的概念:P5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两大派别:P53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德乔治法迪尔克姆)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美吉丁斯)3、马克思主义的观点:P53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得、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4、社会的特点:P53-54①由人群组成②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③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④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⑤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⑥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5、社会的功能:P4①整合功能,指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②交流功能(提供了交往工具、场所、规范)③导向功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④继承与发展的功能第四章:1、文化:P66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是所有社会学课程中最基础的一门,旨在对社会学的
有关概念进行介绍,既可以形成理论的基础,也可以提供实践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着重于研究社会中的动态演变和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演变和关系如何影响社会政策和社会结构。
它还涉及如何文化、媒介、技术和其他社会因素对社会结构和政策的影响,以及此类
影响如何改变社会。
最后,社会学概论也介绍了各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
社会学概论还重视数据的分析
和识别社会现象的模式,以及研究者如何建立和实施研究计划。
利用发现的社会模式和基础研究,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当
前社会问题,找出可能缓解这些问题的建议,并提出社会改革方案。
此外,社会学家还可以为社会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客观全面的
分析,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公共政策。
因此,社会学概论不仅对于专业
社会学家和学生来说很重要,也是政治意志、社会行动,社会决策和
社会改变的基础课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恶性运行良性运行: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个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学功能:1、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是(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三,社会学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关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
社会的概念: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文化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含义: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社会化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得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得条件与机制得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她内容得关系第三节社会学得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得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得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得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得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得功能第五章社会学得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得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得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得社会化第三节人得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得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得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得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得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得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得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得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得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得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得特征第五节我国得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得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得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得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得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得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就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得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得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得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得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得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得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得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得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探究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内在机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控制等方面。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证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
在新修的社会学概论课程中,通常会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学的理论范式和主要流派、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
同时,还会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例如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等,介绍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此外,还会介绍社会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案例,例如社会政策制定、社会组织管理、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总之,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社会学概论,可以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社会学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工具。
1/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期末复习点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之父,开创了社会学学科。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他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注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提出人类知识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对应的社会发展“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
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涂尔干实证主义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提出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针锋相对,主张社会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实体,社会先于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本质。
社会整体观:社会的实体性必须由社会整体性加以说明。
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
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激情的行动,传统的行动。
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噫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当代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代表:帕森斯(创始人)、默顿。
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一、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探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化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学概论也需要不断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概论新修的内容和目标。
二、修订目标社会学概论的修订目标是要反映当代社会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随着互联网、全球化、城市化等趋势的发展,社会学需要重新审视社会的本质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
新修的社会学概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多元性社会学概论应该涵盖不同社会学流派的观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和分析社会的方法,通过对多元观点的介绍和比较,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社会学的学科内容和方法论。
2. 可应用性社会学概论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通过学习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在新修的社会学概论中,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调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时效性社会学概论应该及时反映当代社会的新问题和新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例如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社交媒体等。
新修的社会学概论应该增加对这些新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以促使学生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
三、修订内容基于上述修订目标,新修的社会学概论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 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社会学的定义、历史演变和研究对象。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如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化等。
2. 社会学的理论流派和方法介绍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可以涵盖经典社会学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功能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主义等,以及现代社会学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比较研究等。
3. 社会问题与社会变迁讨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和变迁。
可以涉及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社会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现代化: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2.社会问题 :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程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3.贫困:是指人们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能力和机会的一种生存状态。
4.集合行为:即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些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5.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6.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集合体。
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7.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社会学概论新修整理版
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4 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
5 对立关系: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6 社会结构:社会主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7 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8 人力资源: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产生生产能力。
9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10 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使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1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四章1 文化:(广义)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 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他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 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 文化反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的作用相反的,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和社会进步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
5 习俗: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6 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7 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8宗教:本质定义,从宗教是什么的视角下定义;功能定义,从宗教是作什么的视角下定义。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超人类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头脑里的歪曲反映。
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的复合体。
9 文化交流: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10 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1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土文化的过程。
12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想象和状态。
第五章1 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的主动选择和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 人格: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3 生活技能社会化:人们通过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4 价值观念社会化: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人们逐渐接受和学习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6 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7 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8 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基本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9再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10 继续社会化:它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的过程。
11 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的文化教化和传递的过程。
12 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3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14 社会化环境因素:影响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15 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1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 拟剧论: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
3 交换: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或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为。
4 合作: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5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6 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7 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8 身体语言:是身体来代表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和方式。
9 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i。
10 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11相对稳固的形态:社会网络是由人和人的联合而产生的,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网络就是~~~。
12 相对松散的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
第七章1 群体: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而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 人群:那些偶发聚集体,也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3 成员群体:也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相互影响。
4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5 家庭: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6 家庭类型: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7 家庭生命周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8 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厉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9 现代社会学的利益群体范畴: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权利系统中的利益地位相同,社会需要和利益相同的社会人群。
10既得利益集团: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1 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有计划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 组织过程:组织的动态行为过程。
3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5 纵向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6 横向沟通: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7 正式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8 非正式沟通:通过内正式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9 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来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的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10 预先控制: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11 现场控制:又称同步控制,是对正在进行实际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12 反馈控制: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进行控制。
13 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4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寸的非正式的小团体,也叫非正式组织。
15 公共部门: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16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里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叫私有部门。
17 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他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也不追求拥有者的利益,他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
第九章1 社会制度:基于一定家伙子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所遵守的规范体系。
2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主体丢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3 家庭制度: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套规范体系。
4 经济制度:社会用于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
5 教育制度: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的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