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第六章_永明体与齐梁诗坛_第一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眺对山水诗的贡献
1、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 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并最 后完成山水诗的体制。 2、继承了大谢诗歌细致、清新的特点, 同时彻底克服了大谢诗歌的不足,摒弃了 那些繁芜庞杂的玄言成分,避免了大谢诗 的晦涩滞板及情境割裂之弊。他通过山水 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 交融的地步,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二、永明体的产生

1.社会历史背景 (1)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 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 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 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 高。 (3)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 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 足的发展。



1、他们是同族,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又都 存在着“有句无篇”的不足,所以世称“大小谢”,但 他们的山水诗还是存在着差异 2、谢灵运胸怀远大,学识渊博,思想受“儒道佛”影 响深,诗歌常带有一个玄言的尾巴。 谢朓因家世关系,虽仕途顺利,但对险恶的政治现实深 有畏惧,因而性格软弱谨慎,处事犹豫,唯求自保。受 民歌影响较多,又涵以文人的素养,使之摆脱俚俗风格。 语言在浅近中呈精彩,意蕴在明晓中显婉转,声韵色彩 清新、和谐、活泼,更接近于唐代诗歌。 所以诗中感情大多表现出迷惘忧伤,写景多清丽悠远, 极少强烈激荡的情绪,极少有尖锐的线条、刺目的色彩 和跳动不宁的形象。
(三)“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 地位



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 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 比较自由。 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 称“今体诗”。这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句数、 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近体诗” 的雏形,就是“新体诗”,即“永明体”诗。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 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因此,即使后人对“永明 体”诗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永明体”诗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还是应该予以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韩非子》载,战国时人张敏与高惠友善,张想念高, 梦中往寻,中途迷路而返。最后二句即用此典,意谓分 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那么用什么来聊慰我 的一腔相思之情呢?一言既出,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令人不胜感慨之至。沈约曾提出作诗“三易”的原则, 其中之一就是“用事易”。这诗最后一联用典,巧妙贴 切而不露斧凿之痕,言若己出,确实体现了“用事易” 的原则。
一、永明体


南朝齐代(齐武帝年号783-493)永明时期, 沈约和声韵学家周颙yóng,考辨了汉字的平上去 入四声,并将它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又提出 “八病”,即在五言诗写作中出现的违反四声原 则的八种声韵相犯的毛病,即“四声八病”说。 沈约、谢朓等人把这些与晋宋以来诗歌的对 偶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体诗,关键追求 声律论,文学史称它为“永明体”。
(二)沈约诗歌创作的风格 “长于清怨”(《诗品》),这主要体 现在其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三)《别范安成》赏析 本诗同样具有“清怨”的特点,诗人将 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 已经蕴含了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末二句 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更加重了 黯然离别的色彩。



3.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进一步促 进我国音韵学的发生和发展。 4.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的形成, 对永明体 的产生也有促进作用。 据史籍记载,永明年间至少有四个比较大型 的文学集团存在,依次是:卫军将军王俭集团、 竟陵王萧子良集团、豫章王萧疑集团、随王萧子 隆集团。其中萧子良集团存在的时间最长,人数 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永明体”诗人绝 大多数出自该集团。
(一)沈约的贡献 沈约是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他把当时的音韵学家周 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归纳出了 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要求在诗歌中高低轻重不同的 字音要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调 和平仄。著有《四声谱》。 “四声说”以外,还提出了“八病说,就是要求写诗 时要注意避免音律上的八种毛病:平头、上尾、峰腰、 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锺嵘《诗品》:“长于清怨”。 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
五、永明体的兴起与四声的发现
永明体的兴起与对声律的追求有关。即所 谓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 悉异”(沈约《宋书· 谢灵运》),或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 不同”(《南史· 陆厥传》) 它主要的创造者为沈约、谢朓、王融、周 颙等诗人。 “竟陵八友”

四声的发现


“四声八病说”提出之后,使诗歌格律逐渐趋于 细密,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为我国诗歌 从古体诗向近体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对于辞赋、 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 的影响。 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十 分严格的,这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 但是,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 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 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 极意义的。
谢脁的诗歌创作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 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由于沉浮于 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 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谢朓一首著名的写景抒情诗。 齐明帝建武二年(495)春,诗人出任宣城太守,离 京赋任之际写下了此诗。诗人在春日的傍晚登上三山还 望京邑建业,满目的秀色美景,触发了诗人的去国思乡 之情。结构谨严,条理清楚。明媚秀丽的景物与诗人思 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

2.声律论的提出 (1)一般认为,周颙yóng发现了四声,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 的。诗歌可以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 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 效果。 (2)沈约将声律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 际创作之中,并提出“八病”之说,即五 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八种毛病,即“病 犯”。
“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 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 学,又非止若斯而已。十字之文,颠倒相 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 于此者乎?……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 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辩此。” 强调文章的感染力在于其音乐性。自觉运 用汉语语言音乐性的传统,最终促成了灿 烂的唐诗、宋词和元曲诸华章的推陈出新。

大小谢的不同点
谢灵运(大谢)山水诗:细致,清新。山 水景物客观描摹。生硬晦涩,平板情景割 裂。有佳句而无佳篇。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 谢朓(小谢) 山水诗歌: 清新流丽,圆 美流转 。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 摆脱玄言。

大、小谢不同风格及形成原因:
永明体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 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 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 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其代表诗人 是谢朓。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 进步,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 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 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 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等, 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 系。 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 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 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 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 的 “八病”

《南史· 陆厥传》载《沈约答陆厥书》

沈约


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 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 莫强周、沈”的说法,家 族社会地位显赫 沈约暮年,身体消瘦。著 名词人李煜词中有“沈腰 潘鬓消磨”一句,指的便 是沈约。后来,明代诗人 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 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 之诗句,这个细腰男子指 的也即沈约。
沈约



概说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 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 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 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作的逐步繁荣, 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 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永明体”的产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 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 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齐梁以后,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 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艺术风貌比较鲜明。 梁陈两代,出现了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 就总体状况而言,南朝诗歌更偏重于对艺术形式 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 验,并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四)“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1、沈约 他的诗数量最多,而且其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 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 2、谢朓 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 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 谢朓的五言诗,今存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 左右。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 作韵的。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 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
谢 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人。南朝齐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 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 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 亦称小谢。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 意陵王萧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 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 称。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 后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于狱中,仅36岁。诬陷。 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 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 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 谢朓又称“谢宣城”。 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 或 “二谢”。

3、谢灵运的诗歌多为山水景物的客观摹写, 很少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谢朓的诗 歌多能把自己的情感意趣,比较自然地融 入到景物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是谢脁诗歌的重要特色,也是他对于诗 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4、与“大谢”相比,谢脁更讲究平仄协调, 其诗音调和谐,语言更清新自然

5、对唐诗影响很大。李白、杜甫都为之倾 倒。 “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严羽《沧浪诗话》 总的说来,谢脁的山水诗清新流丽,较少 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 工、典丽厚重颇有不同。



3、王融 王融也是一个颇有才华的诗人,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丽自然,语言华美而 平易流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谢朓相近似的风格。 如《临高台》、《巫山高》等等。 4、何逊 何逊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面较狭窄,多写对游宦生活的 厌倦,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 境清幽,风格上也接近谢朓。如《相送》等。他在艺术 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进一步发展了“永明 体”,为律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





5、吴均 其诗较有古气,颇具特色。 6、阴铿 与何逊齐名,诗歌内容也较狭窄,多表现离愁别绪和 羁旅思乡之情;然其诗风清丽自然,境界开阔。如《江 津送刘广禄不及》、《晚出新亭》等。 阴铿的诗善于锻炼字句,对仗工整,讲究声律,很多 作品都可视为唐代五律的滥觞。 除了以上之外,范云、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少好诗, 诗风也近于谢、沈。竟陵八友之一、后成了梁朝开国皇 帝的萧衍也写过一些清丽可读的诗歌,但不赞成“四声 八病”之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