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审美反映性质(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艺术的审美反映性质(一)

第二节、文学艺术的审美反映性质如果说广义的历史范畴表述了文学的一元性本质的话,那么,这里的一元性存在仍然是一种层次性存在。例如,如果在历史哲学的光照下看文学的本体的属性,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方法,则可以把文学概括为对社会生活的(审美的)反映。如果上升一层,在历史哲学光照下将文学放在意识形态家族中来观察,文学艺术无疑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如果跳出意识形态将整个意识形态(包括文艺)放到社会结构中去看,文艺自然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层次意识原是很鲜明的。而且,这些表述,也是很难推翻的。这里先重点讨论一下审美反映论的不可取代性。一、来之不易的“审美反映论”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反映论,是一个经过长期讨论、反复思考才产生的命题。应该说它是一个比较能经得起艺术实践检验的论题。它的全称是:“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的产物”。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一般认为,俄国的列宁对此贡献较大,但今天看来,他的基本观点不过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发挥。马克思本人虽然没有使用过“反映”这个词,但反映论的原理应该说是他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从这一原理出发,马克思又提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里不仅强调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而且,还强调了人的头脑在反映世界时的能动作用。恩格斯则多次阐述了马克思的能动反映论的原理,请看下面几段论述:(一)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2](二)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做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做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3](三)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的运动的反映而已,这些对立,以其不断的斗争和最后的互相转变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变,来决定自然界的生活。4](四)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5]从以上的引证可以看出,恩格斯并非偶尔使用“反映”这个概念,特别是在《反杜林论》中,反映论已经成为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恩格斯不仅用它批判了黑格尔和杜林,并且还发现了能动反映其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有像辩证法这样的正确地反映,而且还会有错误地反映;同时,人类头脑的能动反映的形式除了一般反映形式之外(如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时的反映形式),还可能存在着一些特殊形式,恩格斯发现宗教使用的反映方式,就是一种“幻想的反映”,那么与宗教一样特殊的文学艺术呢?——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后学们最后将文艺的反映方式界定为“审美反映”,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其次,恩格斯反复使用的美学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原则,也为后人准确地描述文艺反映方式提供了明确的规定性。此外,不论是恩格斯还是马克思都已经将他们的反映论应用于文艺的批评实践,为后人体会文艺反映方式的特殊性树立了范本。例如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评论,就有利于人们思考艺术的反映方式。他写道: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6]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古希腊艺术和神话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人们企图借助想象征服自然力的“形象化”,这就指明了艺术反映的对象,确立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性质。而关于这种反映方式的特殊性,马克思在这里初步描述为“形象化”的,借助于想象幻想的和“艺术方式”的,能够给人们“以艺术享受”的,并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的,这实际上已包含了“审美”的基本含义。之后,他在给拉萨尔的信中将这种“特

殊性”描述为“莎士比亚化”;恩格斯则描述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这虽然已比较接近“审美反映”的基本含义,但却是一个文艺创作学提法,还不是一个关于文艺本体的哲学美学定义。俄国的列宁是一个比较自觉地阐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人,他仔细地研究了人的认识过程,发现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辩证发展的过程,其中有两个飞越,充分显示了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列宁在描述人的反映能力的能动性和复杂性方面最具创意。他特别强调不能将“反映”简单地理解为“复写”。他写道:智慧(人的)对待个别事物,对个别事物的摹写(=概念)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动作,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实际)生活的活动。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8]老实说,列宁在论述反映论时,已相当充分地研究了思维的能动作用和它的复杂性。他在这里描述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实际)生活的”的特点,已经相当充分地考虑了反映论的一些特殊形式,特别是他的不仅“反映”而且“创造”的论述,更适于描述审美反映的特质。这些均说明,上世纪80年代有人将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硬说成是机械反映论,这是不合实际的,不够公允的。当然,不可否认,不论前苏联或者是中国,将能动反映论歪曲为机械反映论的情况也是大有人在的。同时,列宁不仅在哲学领域发展了反映论,而且还直接将它运用于文学批评,特别是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但是,他更注重于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并不太关心艺术反映方式的特殊性。这当然也会带来一些误解。接着到来的是苏联时期,那是一个庸俗社会学和泛哲学化笼罩文艺理论的时代,与马克思和列宁的能动反映论相去甚远。除了将现实主义理解为文艺的唯一样式之外,典型则被理解为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理解为党性、阶级性的体现,而文学艺术则被界定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总之,文学理论的每一个命题,都力求与哲学的答案一致,并强行引申到政治。这便是从左联时期(20世纪30年代)起,一直到文革时期(又称十年动乱),被中国人奉为文学圣经的“苏联式文论”。然而,在这期间也有一些探索值得肯定。其一是苏联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特殊性的讨论。他们受马克思“形象化”提法的启示,又继承了别林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形象表现”说,开始将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殊性界定为“用生动的形象再现现实和反映生活”,认为“就是这个特点把文艺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了开来”,并郑重宣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主要的决定性的理论,就是它把艺术看成是用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特殊的思想形式。9]这里所说的“特殊的思想形式”,在另一本美学概论中则直接称为“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称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是“艺术活动的独特的性质”。10]然而,这样说来说去,创意较小;其二,倒是在苏联“审美学派”那里,取得了真正的进展。其主将阿·布罗夫认为,并不存在什么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只是对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态形式共性的归纳。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特殊性,而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后详)。同时,布罗夫还找到了将文艺定性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理由,即人的审美的本性。他认为“人是绝对的审美对象;只有从这个对象出发,我们才能从审美上评价一切其它的现实现象。”也就是说,由于文学描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整体,这样,人的审美属性和文学艺术的审美属性便统一了起来。所以他说:绝对的审美对象和艺术的特殊对象是一个东西。这就是说艺术和审美具有同样的客观基础,即具有同样的内容和特征。因此,不仅艺术的形式,而且艺术的全部实质,都应该肯定是审美的。11]布罗夫并非浮泛地偶然地发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反映性质,而是在对意识形态问题和美学问题的思考中得出科学结论。这一结论的理论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是它有力地解构庸俗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曲解,在意识形态家族中,每个“成员”都应该是平等的,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存在政治决定一切的特殊地位,也不能随便以某种意识形态去取代另一种意识形态,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以它独特的性质适应着人类和社会的需要而存在,而文学艺术就是以它的“审美反映”的性质规定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个性,而成为永恒的意识形式。其次是使从马克思起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