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准则决策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S3:勉强适宜,有严重的限制,会降 低产量或增加投入,收支仅仅勉强平衡
8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不适宜纲通常分为两类 N1:暂时不适宜,土地有限制性,但终
究可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 下不宜加以利用
N2:永久不适宜,土地限制性相对严重, 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专家评分法
22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v. 土地适宜性的加权计算
23
评价因子的选择
关
键 评价标准的确定
环
节 因子权重的计算
24
三、 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模型)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25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26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适宜性等级 有效土层厚 度(cm)
S1
≥100
S2
60-100
S3
30-60
N1
20-30
N2
<20
表层质地
壤土 粘土 砂土 砾石土
评价因子 盐渍化程度
无
土壤污染程 有机质(%) 度
无
≥2.0
轻度
微
0.5-2.0
中度
中
<0.5
重度
重
15
最小因子法
ii. 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每 个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土地评价
1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条件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①项目启动与目标设定:明确评价目的,界定研究区域,确立评价的目标和范围。
②资料收集与分析:搜集地形、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进行基础分析。
③评价单元划分:根据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及评价精度要求,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评价单元。
④评价因子选择:识别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关键因素,如坡度、土壤质地、水资源状况、交通可达性等。
⑤因子权重确定:通过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⑥评价标准制定:为每个评价因子设定适宜性等级及其相应的量化指标或阈值。
⑦空间分析与制图: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如坡度分级图、洪水风险图等的制作。
⑧限制因素分析:识别并评估限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如生态敏感区、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⑨综合评价计算:采用加权叠加、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等方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适宜性得分。
⑩适宜性等级划分:根据综合得分,将评价单元划分为不同适宜等级,如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及不适宜。
⑪结果验证与调整: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等方式,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并根据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
⑫报告撰写与成果应用: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报告,提出土地利用建议,为土地规划、管理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评估土地是否适合特定目的和适宜程度。
这是制定土地使用决策和科学编制土地使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综合评价,阐明土地属性的生产潜力,并评价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适宜性,局限性和程度差异。
土地适宜性评估基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并研究土地的适宜性,适宜性和限制用途。
根据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城市适宜性评价。
通过评估,弄清了适合农业,水果,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针对特定目的的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科学,正确和实用的评估结果,我们必须掌握某些基本原则并遵循某些评估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在现有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特定土地利用模式下,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质量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为评价指标。
出于各种目的限制土地,对土地使用和质量进行分类和分级。
二,评估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全面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和数据收集,适宜性评价和结果整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并准备评估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数据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和指标分类(7)制作评价因子图(8)评估单位的划分(9)评估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性的确定(11)土地适用性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类型的确定(13)检查评估结果(14)面积测量,调整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16)评价结果分析与评论。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所谓土地的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单宜性评价是根据某种具体目的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对土 地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2.级 2.级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3.亚级 3.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4.单元 4.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00万土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万土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地资源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1.土地潜力区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元 5.土地资源单元
(三)模糊聚类法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的利用地下水灌溉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选题来源、依据:
随着气候变暖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加剧,干旱区地下水和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 境效应逐渐凸显,作为对陆地生态系统扰动的直接体现—土地利用变化与分级也日益成为关注 的焦点。土地系统分级不仅与当地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膨胀式的增长,西北干旱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的利用地下水灌溉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Siebert et al.
2010 Siebert et al. 当地表水源已经枯竭的时候,地下水将是淡水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比地表水 更适合灌溉,因为它对气候变化反应较慢,需要较少的处理
2010
Altchenko & Villholth, 2014;Giordano,2006
03
提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地下水灌溉适宜性评价方法。通过了一系列围 绕土地利用地下水灌溉适宜性评价方法的讨论与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土地利 用规划决策人员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开发的指导与决策依据。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的利用地下水灌溉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基于空间信息,结 果以空间信息的形式来表达。组织、处理 好各类的空间信息,并且完成空间分析评 价任务,通过系统的描述和制图就能够帮 助有关人员,比如土地利用规划人员、土 地所有者、农业支持服务人员等,做出科 学的判断。
基于多准则决策模型的利用地下水灌溉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根据文献和专家意见,确定了影响地表灌溉适宜性的因素
(Akıncı et al., 2013; Y.; Chen et al., 2010; Mendas &
4-多准则决策分析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输出图层的空间数据 输出图层的属性数据包含了输入图层中所有的属性
多边形和多边形的叠合
布尔计算(Boolean),交 布尔计算(Boolean),交 集、并集、补集 clip与intersect区别 clip与intersect区别
栅格数据之间的叠合
图层之间的对应单元数 值进行数学运算。 叠合之后的图层中单元 的数值是对应单元数值 进行数学运算的结果, 原理上比较简单(相对 矢量的叠合) 在ArcView中,使用 菜 ArcView中,使用 单map calculator(地图 calculator(地图 运算器) ArcGIS中使用Raster ArcGIS中使用Raster Calculator(栅格运算器) Calculator(栅格运算器)
W’jii是选项i和选项i’相比较,选项i的得分大于选项i’的准则所对 是选项i和选项i 相比较,选项i的得分大于选项i 应的权重。
以下结合一个例子具体介绍协调法的使用。假设某个用 地适宜性评价应用,问题中考虑了4个准则,确定了4 地适宜性评价应用,问题中考虑了4个准则,确定了4个 选项,相应的权重也已经得到。已经构造完毕的决策矩 阵为: 阵为:
标准化处理的方法: 最为常用的是线性比例转换 最大值法:
得分范围法:
4.确定权重的方法 4.确定权重的方法 权重用来衡量准则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越大,就表示该项准 则对决策的重要性越大。 4.1排队法 4.1排队法 排队法是最简单的确定权重方法。它的原理是将每一个准则按 决策者认为的重要性和需要优先考虑的顺序排列,然后根据排列 顺序来确定权重。 1)求和法 1)求和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
3章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和动态的评价,以确定土地的应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程度。
它涉及到对土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效率,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和管理提供参考,减少土地利用中的错误决策和损失,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分为自然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和社会条件评价三个方面。
自然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地形、地质、水文、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对这些自然条件的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禁用范围。
比如,山岳地形不适宜农作物种植,而适宜林业的开展;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湿地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条件评价还可以判断土地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脆弱性,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经济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潜力。
通过评估土地的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气候条件等,结合农作物、养殖业等生产者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确定土地的适宜生产方式和产品类型。
经济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的投资回报率、农民收入、区域经济发展等因素,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社会条件评价主要考察土地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这包括土地利用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促进作用,对文化遗产和生态保护的保障等。
社会条件评价还可以考虑土地利用对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影响,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等。
通过社会条件评价,可以保证土地利用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追求,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价方法和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通过科学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3、评价单元的划分4、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5、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性,结合特定土地用途对特定土地质量的要求,对土地资源针对特定土地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性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基础上,达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之前,应先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
农用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有三种方法。
一、以土壤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图为基础,以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其优点主要是能充分利用土壤调查中的资料,是有较好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基础,只要将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壤图连同土壤调查报告收集起来就可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数量及其位置。
其主要问题是土地评价单元在地面上往往缺乏明显限制,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和地面的地界和行政界不一致。
二、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单元就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为评价单元,是农用土地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最大优点是土地评价单元的界限在地面上与田块的分布完全一致,用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便于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基层生产单位的应用。
其主要问题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选取很困难。
因为土地性质只能在一个土地类型单元内才相对均一,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可能由多个土地类型构成,这样土地性质的选取就比较困难,从而可能使土地评价工作很难进行,或者使土地评价的结果不准确。
三、以土地类型为评价单元就是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以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多准则评价模型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多准则评价模型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人口等因素,并寻求最优化的方案。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多准则评价模型成为了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满足各种特定要求的规划方案。
一、多准则评价模型多准则评价模型是指通过对规划问题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优的一种方案。
这种模型可以将不同维度的数据、指标和要素进行整合,实现了对方案的全方位、全过程评价。
一般地,在多准则评价模型中,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
然后,将各项评价指标量化,并与不同方案集成。
最后基于集成的结果,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最优化的方案。
二、多准则评价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多准则评价模型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对于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在基础设施规划中,多准则评价模型可以综合评价交通便捷性、环保性、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比、社区满意度等多种指标,为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多准则评价模型可用于评价方案的可持续性、舒适度、可达性、安全性等多维度指标,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3. 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是城市的重要生产力之一,如何保护、强化生态环境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
多准则评价模型可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指标,评价生态环境规划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从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 社会经济规划:社会经济规划涉及人口、教育、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
多准则评价模型可以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实现方案之间的比较和选优。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环境评价与决策的多标准分析方法研究
环境评价与决策的多标准分析方法研究在许多决策中,环境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与环境息息相关的世界中,每个决策都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对环境进行评价,我们可以确保我们做出的决策不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在环境评价中,多标准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权衡不同标准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多标准分析的基本概念多标准分析是一种系统地将多种竞争性评价标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更全面地考虑环境方面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多标准分析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步骤:1. 识别评价标准。
首先,需要识别有关环境影响的多种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生态学、社会影响、经济成本等方面。
2. 设定权重。
然后,需要根据每个标准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它们在评估中的权重。
3. 评定决策方案。
接下来,需要对可能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估。
对每个方案,需要确定它在每个标准下的得分情况。
4. 比较决策方案。
最后,需要比较所有决策方案的得分。
这将帮助决策者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多标准分析的应用多标准分析可以在许多环境评价决策中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1. 土地使用决策。
当决策者需要作出有关土地使用的决策时,多标准分析是非常有用的。
例如,在决定是否将土地用于某种开发项目时,可以考虑生态影响、社会影响和经济成本等标准,以帮助确定是否应该进行这种开发。
2. 能源政策决策。
在制定能源政策时,多标准分析也可以派上用场。
例如,在决定是否使用特定能源源时,可以考虑生态影响、经济成本和社会影响等标准,以帮助确定是否应该使用该能源源。
3. 垃圾处理设施决策。
在决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时,多标准分析也非常有用。
例如,在考虑是否建设新的垃圾填埋场时,可以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标准,以帮助评估决策的影响。
总之,多标准分析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权衡不同标准对环境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环境进行评价,我们可以确保我们所做的决策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二、一般形式
某项T评价
目标所涉及 的影响因素 每个因素对 应一组参评 因子
每个因子有 一组属性
X1 , X2 , … , Xm
x1 , x2 , …xl
v1 , v2 , … , vm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根据以上选择的因素,可以得到每个因素 Xi 所对应一个属性集: 向量表示属性集: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2、 评价方法及过程:基于GIS的土地质量评价法 (1)评价对象生态条件的调查
对评价对象的生态条件进行调查,得出结论: 玉米属于禾本科,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主导生态条件是:喜高温、水量大、土壤肥、土层松、根系要防水 土流失;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2)确定评价对象的影响因素和因子 确定玉米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和因子及等级标准;其影响 因素和因子为:
(4)计算个因素的权重和贡献函数值
由于每个影响因素Fi(i=1,2,3,4)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大小和适宜程 度不同,因此,可表述为:
✓ 不同因素有不同的权重(wi) ✓不同级别的因素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函数值(Pij)也不相同。
可通过计算来获得权重(wi)和贡献函数(Pij)值。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①建立4个因素的重要性比较表
将4个因素按重要性排队,得F4、F3、F2、F1按倍数关系比较相互之间的重 要性,即:
当适宜级为S2或S3时,必须同时确定其限制性因子。限制性因子
的计算公式为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三、应用实例 例一、利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1、目标
对玉米地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将研究区分成四种适宜性等级, S1、S2、S3、S4
✓ S1(最适宜) ✓ S2(次适宜) ✓ S3(免强适合) ✓ S4(不适宜)
F1
F2
F3
F4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3)利用GIS生成影响因素数据
通过GIS操作过程,可以有效的生成基于栅格单元的供水条件等级数据文件R1
例如:供水有效性,其影响因子为水源和土层厚度
主要因素和因子
因素F1供水
因素F2供肥
因素F3供氧
因素F4土壤侵蚀
因素F5温度
水系图 数字化 缓冲区
土壤图 ✓预期成果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二步: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及因子
通过对开发活动的分析、论证后,确定: 影响因素:项目评价目标所涉及的因素。 参评因子:影响每个因素的因子 因子属性:每个因子所涉及的属性 第三步:选择某种评判方法,对各个因子进行适宜程度评价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2、按照研究对象的瞬时状态和发展过程,分为: 静态、半静态、动态模型
模型分类 静态 半静态 动态
应用目的 分析地理现象及要素相互作用的格局
评价应用目标的变化影响 预测研究目标的时间、空间动态演变及趋势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1.2 GIS应用模型的构建 1、构建方法
从目的出发:
叠置分析 供水分级
供水级 别 1级
2级
3级
4级
因子1
距水源 (m) <100
100 - 200
200 - 500
>500
因子2
土层厚度 (cm)
>50
50 - 20
20 - 10
<10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同理,可以生成供肥条件等级数据文件R2、供氧条件等级数据文件R3和土 壤侵蚀等级数据文件R4,(温度反映在季节上) 。
在土地资源开发时,对开发活动的分析,这些开发活动包括农业应用、 城市化选址、作物类型布局、道路选线、选择重新造林的最适宜的土地 等。
一、主要步骤: (1)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 (2)选择其影响因子 (3)评判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宜程度 (4)提供规划决策依据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一步: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第三节 发展预测模型 第四节 位址选择模型 第五节 交通规划模型 第六节 地学模拟模型 第七节 专家系统概述
第六章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
需要掌握的内容: 1)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2)GIS应用模型的构建方法 3)GIS应用模型的构建途径 4)专家系统的概念、原理及基本模块 5)适宜性分析模型的概念,及模型建立的步骤、内容
由以上矩阵,可求取基于栅格单元的评价分值: 评价分值计算
计算某个 T 的适宜等级 Sj
G(Pji) = 1-∣R(T) – Pji / 100 ∣
当使得 G 为最大值时所对应的 j ,即为适宜等级 Sj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适宜等级 Sj评价
当适宜等级为
S1 :可认为最适宜 S2 :可认为次适宜 S3:可认为临界值 S4:不适宜
每个属性集对于项目T 都有一个优劣等级,且满足: V1l > Vjl > … Vnl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各个因素按属性集的优劣可用矩阵表示
其中:P 为 Xi(每个因素)对T 贡献值 W 为 Xi(每个因素)对T 的权重值
P和W的确定:依据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或者经验公式来确 定。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
构
目的导向分析
建
方
法
从数据出发: 数据导向操作
将要解决的问题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 问题开始,一步步地推导出解决问题 所需要的原始数据、精度标准、模型 的逻辑结构和方法步骤。
将已经形成的模型逻辑结构与GIS技术 相结合,从各类数据开始,一步步地 将数据转换为问题的答案,必要时还 需要进行反馈和修改。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第一节 GIS应用模型概述
一、GIS应用模型的分类
1、根据所表达的空间对象的不同,分为: 理论模型,经验模型,混合模型。
模型分类 理论 经验 混合
理论依据 物理或化学原理 数理统计+观测实验 用理论原理确定的确定性 变量+用经验确定的不确定
性变量
应用领域 地表径流 水土流失 资源分配
模型 运动方程 统计、回归 运输方程
2、构建途径
GIS环境内的
用宏语言开发所需的空间分析模型
模型建造 构
如:ARCINFO 的 AML语言
建
GIS外部的模
用其它应用领域的软件开发模型,然
途
型建造
后与GIS连接
径
前两种方法的结合,即既利用GIS提
混合型的模型
供的分析功能模块,同时根据需要开
建造
发其它所需的分析功能。
第二节 适宜性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