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大事记)【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
4.1复习笔记
一、叙说
1.秦汉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1)为封建大一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是中国封建统一国家形成时期,后来封建大一统是秦汉时期奠定的基础。

秦的统一及其统一后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统一国家不断扩大,直到现在,中国地大物博和秦汉的统一是分不开的。

(2)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汉是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确立时期。

秦汉专制集权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于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加强防御力量、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都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长期迟缓也与专制集权有关。

(3)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秦汉是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时期。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地主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租佃关系。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一直贯穿于2000年的封建社会。

(4)是农民反抗斗争的开始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发生的时期。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残暴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压榨,引起了农民的不断反抗。

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起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5)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秦汉是中国汉民族形成和多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

后来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不断发展。

(6)思想文化基本格局形成
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如秦统一文字,司马迁开创、班固继承并发展的纪传体通史、断代史著作,汉赋,蔡伦造纸术,张衡的天文学等,都是中国古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

西汉董仲舒提倡的以儒为主、糅进阴阳迷信等思想的新儒学,最终成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

2.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情形
在与秦汉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区,还并存者三大帝国,分别为罗马、安息、贵霜,这三个帝国与秦汉并称为当时的四大帝国。

(1)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
①罗马共和国的崛起
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之时,在意大利崛起的罗马,开始了向外的政征服战争。

首先是与迦太基的战争,从公元前218年到公元前149年,双方交战多次,起初罗马处于劣势,被迦太基突袭入本土,在特拉西美诺湖和康奈战役中,损失惨重,后来罗马逐渐反攻,最终于前149年,灭掉迦太基。

其次是东地中海的马其顿、叙利亚和埃及等希腊化王朝。

最后是西班牙地区,罗马通过一系列战争,由意大利的统治者扩张成为东起小亚细亚、西抵大西洋岸的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②罗马帝国的形成
此时,罗马原来建立在城邦基础上的共和政体已不能够适应这一变化了的形势,一种新的统治形式——代表更广泛的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帝制,便应运而生。

在这一过程中,罗马奴隶制长期酝酿的各种矛盾便充分地暴露出来,使整个社会阶级斗争达到尖锐的程度。

公元前137年和公元前104年,先后两次爆发了西西里岛奴隶大起义。

公元前73年,又爆发了世界史上有名的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大起义。

罗马统治者克拉苏、庞培、恺撒等相互火并,篡弑相承,至屋大维时代,罗马帝国达到鼎盛时代。

③罗马帝国的扩张
当此之时,帝国的扩张目标指向了中欧和西欧一些地区。

后来分别建立了瑞提亚、诺里克、潘诺尼亚、美西亚、日耳曼等省,但是,罗马对这些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

公元6年,潘诺尼亚省爆发了20万人的大起义,屋大维费很大力量才将这次起义平息。

但不久莱茵河畔又掀起了更加汹涌的日耳曼人起义的高潮。

公元9年,屋大维派去镇压起义的罗马军队被全部歼灭。

从此,罗马的日耳曼各行省的边界始终以莱茵河为界。

(2)安息帝国
①安息帝国领土扩张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西亚的安息帝国迅速兴起,在安息国王密特里达提一世和二世统治时期,安息在驱逐塞琉古势力的斗争中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②安息与罗马的争夺战
罗马为谋求夺取西亚和两河流域,不断发动向东扩张的战争。

安息进行了长期的抗击罗马的战争。

(3)贵霜帝国
①贵霜帝国兴起
公元1世纪初,在安息与汉朝之间,兴起了一个贵霜帝国。

贵霜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曾侵安息,取高附,灭濮达和厨宾。

在阎膏珍统治时代,贵霜进一步侵入印度,占领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

在贵霜迦腻色伽统治时代(公元78~101年),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其势力达恒河中游地区。

迦腻色伽通过多年的对外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的范围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半部地区。

这时,帝国的首都也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

②中亚丝绸之路
a.丝绸之路的转运站
贵霜作为丝绸之路中介桥梁的作用,在迦腻色伽时期也发挥得最为充分。

此时,东方匈奴势力已被东汉逐出塔里木盆地,班超经营整顿西域局势甚有成效,因此,丝路畅通,商旅频繁往来,国际贸易有很大发展。

东汉的丝绸、漆器、铁器,以及纸、镍等新技术发明、桃梨杏橘等优质水果和大黄肉桂等名贵药材,都运销和传入贵霜,其中国际市场上需求最殷的丝绸药材等皆由此转运安息、叙利亚、埃及直至罗马;另一方面,大月氏和中亚的名产善马、毛毯、裘皮、玉石,以及印度的玳瑁、珠宝、象牙、香料,西亚和埃及的玻璃、水晶、珊瑚、琥珀等也循丝绸之路运入中国。

b.贵霜帝国的对外关系
贵霜曾遣使西访罗马,罗马皇帝图拉真将贵霜人的图像刻于纪念物上。

贵霜使者亦曾东来中国,贡奉珍宝、狮子等物,中国亦有使者去贵霜,带去梨、桃等物。

中西文化随着这些使节往来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关系肇始展开。

3.考古资料
学习和研究秦汉史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主要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即纪传体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此外,还有一些典籍,如政治制度方而的政书,思想方而
的诸子,经济方而的农书,宗教方面的典籍,科技方面的历法、医书等等。

多年来发掘的大批秦汉考古资料和史物,也是学习、研究秦汉史的重要史料。

(1)睡虎地秦简
1975年年底在湖北云梦县县城关西边睡虎地发掘了一批秦墓,其中11号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有1115枚,还有80片残简。

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简,是研究秦史非常珍贵的资料。

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对秦简进行了分类整理,有释文、注释、索引、地图,可以使用。

(2)敦煌汉简
英国人斯坦因于1906年至1908年在甘肃敦煌县附近汉代边塞遗址得到汉代木简705枚,其中100枚可确切考知具体年代。

这批汉简简影见于法国沙畹《中国古文书》、王国维《流沙坠简》。

1913年至1915年,斯坦因又一次在敦煌发现汉简84枚,在酒泉发现105枚。

简影见于法国马伯乐《中国古文书》、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第二编。

1944年,夏鼐等赴甘肃考古,在敦煌获得汉简43枚,简影见《新获之敦煌汉简》,收在夏鼐《考古学论文集》中。

(3)居延汉简
1930年至1931年,中国和瑞士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境内的额济纳河两岸和额济纳旗黑城东南的汉代遗址里,采获汉简1万枚左右,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居延汉简。

简影见《居延汉简甲乙编》。

劳干有《居延汉简》,分为图版之部和考释之部。

1973~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河流域破城子等三处汉代遗址掘获汉简2万余枚,初步整理出70多个完整或较完整的簿册,内容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各个领域,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4)罗布泊汉简
1930年和1934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泊北岸的汉代防戍遗址里,发现汉简71枚,见黄文弼的《罗布淖尔考古记》。

这批汉简出土地点在汉代属于西域都护辖地,靠近楼兰遗址。

所以又把罗布泊汉简称为西域汉简或楼兰汉简。

二、统一的秦王朝
1.秦始皇统一全国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虽已结束,但在边疆,秦国的军队仍在继续进行着战斗。

当时南有“百越”,北有匈奴,对秦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

秦始皇对这些地区用兵,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成果的必要步骤。

(1)统一岭南
①军事征服
秦始皇南征百越,战争前后进行了8年。

在战争过程和取胜后主要办了三件事,即开凿灵渠、征发刑徒和设置郡县。

②开凿灵渠
开凿灵渠,主要是为了解决运输粮饷的困难。

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全长34公里,现叫兴安大运河。

在兴安境内发源两条河,一条是湘江,向北流入长江;一条是漓江,向南流入珠江。

灵渠的开凿是把湘江水截住流到漓江。

灵渠设计灵巧,技术复杂,是我国古代运河建筑史上的奇迹。

灵渠开凿后把长江与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了,打通了南方的水上交通。

两千多年来灵渠一直作为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在沟通南北,维护统一上起着很大作用。

③征发刑徒
征发50万刑徒罪犯到岭南支援,取得胜利后又陆续征发几十万人民戍守岭南。

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对于开发珠江流域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