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厦门市-市质检语文试卷(含答案)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的铁,红星四溅,随后由红变黑,师傅又将它丢进泥炉。如此反复,一把刀有了形
状。水槽里的水泛着浊红,带着高温的铁放了进去,雾气升腾而起,上面坐了神仙似
的。刀口处一抹白,与众不同,名叫铁白,那是一把利器的刃。
பைடு நூலகம்
可惜的是,这个美妙的去处很快消失了, 先是街道拓宽, 土台子和那些建筑尽悉拆除,
硬化了的人行道和楼房修筑而成时,民国遗风茫然无存,我也就不知道老手艺的去
巧、典雅的苏州园林和宏大、高贵的颐和园就是如此。而西方人则更关注外部世界,
其建筑明窗巨柱,希腊式的开放,纹饰纵横,表面外在。如凡尔赛宫中花园,笔直的
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了次级轴线,与横轴线相交,构成花园骨架。花园中出现一
个个方格,形成巨大、清晰的几何网络,表现出欧洲人的审美理想与外在、暴露的文
化精神。
那年我十七岁,第一次进城。从东关车站出来,避开纷杂的喧闹,朝西缓缓而行。街
道狭窄漫长,两侧的土台子上,摆满了高低不一的民房,这些房舍,檐子高挑,花格
状的窗户裱糊了白纸,双扇大门钉了铜扣,笨拙得让人喜爱,而木质的材料上,全部
涂了深红色的颜料, 显得沉稳大气。 想必它们一定是民国的建筑风格吧。 临街的个别
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定的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 12 世纪法国的哥特式 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顶耸入云端,门窗多为尖拱形,表现着向上飞升, 超 脱尘世,符合教会以宗教观念影响群众的要求。 中国的寺庙建筑凝重阴森, 窗户小少, 光线暗淡,也显示了佛的神秘与庄严。可见,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 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 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的制约, 也受到该 时代审美理想和兴趣的制约,象征着时代的特点。罗马式建筑在公元 5 世纪至 14 世 纪流行于欧洲各国, 反映着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 封建庄园林立却互不往来的时代风 尚。北京历史上的一种典型建筑——四合院,封闭的空间,正侧房秩序井然,反映了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的封闭性、 上下尊卑的秩序与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等时代特
点。
建筑艺术的造型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 如中国传统的审
美理想为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侧重于群体组合,意境含蓄,装饰注重整体
效果。在园林建筑上更是强调诗情画意,建筑与山水、花木组成综合的艺术体系,小
第Ⅰ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建筑在本质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首先满足人的实用需要。由于大部 分建筑不能脱离实用功能, 其审美价值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 还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 术,如一般住宅、 厂房、办公楼等。 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建筑 (纪念堂、 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之中。这些建筑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实 用,而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纪念、信仰、审美、娱乐等),因而在建造时首先考 虑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其精神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建筑的美主要在造型上体现出来, 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 建筑的造型要求高 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讲究多样统一, 注意整体和局部、 个体和群体、 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 各种建筑部件 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 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因此建筑又被 称为“凝固的音乐”。
向。 现在想起这个,是因为我所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唱腔般的“启刀磨剪子喽”,
突兀得让人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这也是个老手艺人,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
在小巷子的出入口处摆了一条长凳, 上面夹着他的家当。 他没有坐在长条凳子上, 而
是坐在旁边的可折合的小马扎子上, 当时就想到,他这是出于对一种老手艺的尊重吧。
房子前,扬着商家的幌子,有酒有茶,有布有面,斗大的隶书是绣上去的,经年不会
掉色。
先是听见“叮当,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极具节奏。泥
炉的火焰正好, 一块铁在里面燃烧, 支在一旁的砧台上, 老师傅用钳子夹着一块已经
打扁了的铁料,挥着小锤。小锤打下去,抬起,年轻的徒弟抡起大锤砸了下去。砧板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写作者第一次进城时看到古朴沉稳的民国风格建筑等景物, 是为了引出下文对 民间老手艺的叙写。 B. 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启刀磨剪子喽”, 让作者措手不及, 险些将行人撞翻, 表现作 者内心的不安。 C.读小学时用鸡蛋换铅笔刀和铅笔的经历, 让作者在物质匮乏时期就懂得了要与人分 享的道理。
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 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 就已经 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 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 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 避免因为入不敷出、 生活难以为继而 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 但是 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 他们的收入不算高, 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 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 2017 年 2 月 15 日 19 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 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 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 我们应该做好非遗 +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 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 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 2017 年 2 月 16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这是可喜的现象。 B.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 文化造成的。 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 尚,成为网红。 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 无私奉献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 分) 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 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 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评估报告显示, 2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 有 10 省(市)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 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各省(区、 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 非遗代表性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建筑艺术的造型与一定的精神内容相联系, 它会对人产生精神影响, 中国的佛教就 是通过寺庙的空间形式来影响人的精神。 B. 四合院作为北京历史上的典型建筑, 其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封闭自足、 等级秩序和慢 生活等时代特点的影响。 C.建筑艺术的造型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公元 5 至 14 世纪欧洲各国的时代风尚,就 在当时流行的罗马式建筑中有所体现。 D.凡尔赛宫中花园在造型上呈现出对称的几何网络式格局, 与东方园林不同, 这与东 西方民族的审美习惯相关。
D. 作品以“刃”为线索,叙写了匠铺制作刃、启磨刀刃以及年长者鉴别刃具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老手艺人的尊重。 5. 文中写了两位磨刀者, 他们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 5 分)
6. 第二段“只说生活的日常”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 《中华人民 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 参半。
厦门市 2017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 10 页, 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些古民居在建造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实用,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 其精神性价值不断 凸显,也逐渐体现出建筑艺术。 B. 若想理解 12 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造型的内涵,需要了解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心理习 惯,也要了解西方宗教相关知识。 C. 苏州园林小巧、典雅,造型上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D. 一些仿古建筑要明确表达某种观念, 又不能把人带入一定的气氛和情绪中, 虽然形 似,却不具有艺术价值。
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 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 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 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 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 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北京市、 天津市、 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 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李新立
突然想起“刃”,我被自己的这一闪念吓了一跳。
金属的刃,是技术高超的匠人千锤百炼精心打造而成的,大凡削铁如泥的利刃,
要有柔而坚的优良材质。 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好刃似乎都沾了过多的血腥。 因此,
我尽量避开血腥和与血腥相关的词语,只说生活的日常。
建筑诚然能体现一定时代、 民族的精神内容, 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 情绪,
有极大的抽象性、 朦胧性和象征性, 不能强求它表现某种明确的观念或具体形象, 否
则总要失败。
————(摘编自王旭晓《美学原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 满足了人的实用需要, 制约了审美价值, 所以不能 被看作是建筑艺术。 B. 体现建筑艺术的纪念碑、宫殿、园林、神庙等,建造时首先考虑它的精神性价值, 这是由它的建筑目的决定的。 C.建筑之美主要以造型为载体, 其设计的原则要高度符合造型艺术的规范和要求, 符 合形式美的各种规律。 D.如果建筑的各个部件都符合形式美的要求, 它就富有内在的节奏与神韵, 往往给人 以音乐般的美感。
他用钢质铁器启磨菜刀时, 肯定用力却捉拿得有些分寸, 刀口卷起的铁屑, 刨皮一般。 然后在磨石上稍加抛光,菜刀的刃口就闪着宝贵的银白。
无独有偶,不几日,又在巷口遇见了另一磨刀者。其实他是出售磨刀工具的,属 于现代科技产品。 叫卖声是从旁边的电喇叭里发出的, 不是方言的唱, 是普通话的讲。 我看清楚了,任何刀具,置于规定的磨口,只需拉几下,刀口就可变得锋利,以他的 现场演示,吹发可断,落纸可削。但不同的是,那个刃,有些粗糙,虽然发白,却不 见银光划亮眼睛。
我仍然要说有刃的生活器具。 在老家农村, 每一件有刃的家当都置放于指定的位置, 比如, 菜刀的刀背朝外或 者朝下,出工的铁锨夹在腋下,锨头朝前,刃口向下,更不允许用有刃的家当直指他 人。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耕作者, 要经得起许多磨练, 要让它们熟悉你的体温和气息, 你要有接近和使用它们的足够本领。一次,我合刃具时,没有多少经验,加上用力过 猛,刃具的偏锋划在手掌上,没有声响,没有疼痛,只见鲜血直流,因此而耽误了几 天的劳作。 假货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就连一把用以收割的刃具, 也会有假货, 即便是真货, 也分三六九等。 其中奥妙只有经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知道。 我曾经跟着年长者去商店 购买刃具,他拿过一沓,蹲在地上,抬起胳膊,逐一将手中的刃具摔到地面上去,将 那种发出清脆声响的收到一边。而后,又在这些刃具中用手指试着刃口。这些,是生 活累积的经验,口传无效。假货材质不好,那只能算是一片硬铁,没有可用的刃口, 就连裁纸可能都有些费力, 更别说用来收割作物。 年长者对这样的东西当然不会鉴别 不出来,并且十分不屑。他们认为,那不过是一片“死铁”罢了。由此,我认定一张 好的刃具,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性的。 除了厨具和农具, 几乎每个人都使用过有刃口的其它工具。 小时, 我用过的就有 削铅笔的小刀, 村小学门口不远处就是代销点, 包容了许多日常所需的商品。 我和许 多同学一样, 不是用现钱去购买的, 是拿了可以当作钱花的鸡蛋, 换一把铅笔刀和一 支不带橡皮的铅笔。现在回想起来,剔除物质上的匮乏,竟然觉得有些古风的味 道。 (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