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文化简介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州文化简介
雷州,一个古老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
这里面有什么神秘、奥妙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让我们来了解雷州文化、学习雷州文化、感受雷州文化、传承雷州文化,共同探索那几千年来的文化溯源,了解其中的历史。
为此,我们对雷州文化进行了一些调查,其中包括了雷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雷州民系、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古文物等等。
让我们走进雷州,走进雷州文化吧!
雷州文化,即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名称,它地域包括现今雷州半岛上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由于雷州历史悠久促使形成产生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雷州半岛)――雷州文化;雷州和雷州文化在天下雷人心中都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雷州也成了海内外全体雷人的精神像征所系之处;雷州以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养育”了历史上无数个雷州先贤,促使造就了近现代无数个雷州精英,从而使雷州和雷州文化名满天下。
雷州半岛历代英才辈出,唐代刺史陈文玉“德政彰明”开发雷州半岛,被尊为“雷祖”;宋代广东名画家、诗人白玉蟾;明末清初越南河仙城开拓先驱华侨领袖鄚玖(莫玖);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治理台政,官至闽浙总督,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清代“汉学广东第一人”陈昌齐“著作等身、誉满京华”;清代“蓝旗飘飘,好汉任招。
海上天子,不怕清朝”的乌石二;清代诗画双绝“岭南才子”陈乔森;清末“国史孝友”李晋熙的爱国情怀;清末民初跌打妙药“万花油”发明者创始人蔡忠;民国时期闻名全国的“我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
李浴日等雷州本土乡贤是其中的佼佼者…… 雷州半岛也曾有幸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
西汉邳离侯路博德、东汉新息侯马援两伏波将军,先后挥师南下,屯兵雷州,平息叛乱,功垂史册。
唐宋时期,李邕、寇准、李纲、胡铨、秦观、苏轼、苏辙、赵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谪官贬宦、商贾骚人的的流入,让中原文化有机会在雷州这个半岛上扎根结果,独放异彩,被文天祥称誉“敬贤如师”的雷州人民为之建十贤祠、苏公亭、寇公亭、真武堂纪念。
后人蹑贤踪,怀先哲,无不励志修身立品,爱国爱民。
这些都是宝贵的区域文化(雷州半岛)名片。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俚僚文化、闽潮文化、宗教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风俗文化、红土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雷州文化核心区域的“雷州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据史载,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治,2000多年里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是粤西地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独有的人文特质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
据考古材料证实,雷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清末民初,雷州概念已基本定型,这时雷州辖县共3个:即海康县、遂溪县、徐闻县及(遂溪县辖地)广州湾埠(今为湛江市区)。
雷州民系是广东四大族群之一。
雷州人发原自福建闽南地区,之后和当地的百越民族互相混合。
雷州民系与闽南民系、潮汕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已发展出和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
雷州人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雷州人出门在外都很团结,也有和潮汕人一样的性格,就是喜欢抱团。
雷州人分布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
分布的主要各县(市、区)包括现在行政区划上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今为湛江市区)。
此外,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也有雷州人的分布,人口大约600多万,使用雷州话。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乃属闽南语系一支,为中国大陆最南方言区,同时雷州话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分布于现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以北部分地区,因历史上这于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管辖在内,所以称为雷州话。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岛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
雷州方言分布于今行政区划上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及(原属遂溪县辖地)的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以及廉江市南部、坡头区西部、吴川市东北部等县(市)、区乡镇。
人口覆盖600多万。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
(因历史上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方言词典》
雷州音乐是全国45个民间乐种之一,流行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包括: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一带。
约产生于清代中期,但到1940年代时已经濒临失传,1949年以后才由学者根据少数艺人的演奏加以整理。
其演奏方式可分为吹打乐和管弦乐两大类。
吹打乐以打大鼓持拍板(又称手板)的司鼓者打节拍,配合四只大小唢呐,多在室外的游行或节日场合演奏,又称作牌子。
管弦乐使用的乐器包括笛子、二胡、秦琴及小型打击乐器,被称作斋班。
雷州音乐的特色为曲调明快、节奏整齐和雄壮稳健等,调式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间有宫调式,著名的曲目《坐门楼》、《游锣》、《十三支》套曲等。
雷歌,即是雷州歌的简称。
系广东雷州半岛的民间歌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列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在粤西独树一帜。
雷歌是以雷州市为核心,覆盖我国整个雷州半岛讲雷州话的10个县(市)区的600多万人,甚至延伸至历史上雷州人所迁往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侨)人地区,是全球雷州半岛人的精神家园。
反映雷州半岛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是雷歌的主流题材。
雷歌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环境、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
雷歌曾出现众多韵脚,达34种。
后经过长期多次合并,至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广东省雷歌研究会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再从上次合并后的25韵合并为17韵,韵音全按雷州方言划分。
不同的韵音具有表达不同内容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州歌的主题思想也不断升华。
蕴藏在雷州半岛的民歌资源非常丰富,这大批雷州歌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雷歌大全
雷剧是我国众多地方剧种中独特的一个,同时也是广东省的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行于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全球各国各地区的雷人社区,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雷州半岛,是雷剧的故乡。
雷剧植根于雷州半岛,土生土长,由于
它语言通俗易懂,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民所喜爱。
古老的雷州大地孕育了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从来说道天下有四绝,却是雷州换鼓、广德埋藏、登州海市、钱塘江潮。
”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雷州换鼓。
被誉为“天下四绝”之首的雷州换鼓究竟是什么,居然有此魅力?现存的文献典籍对其缺乏记载,民间传说:“雷祖祠的鼓很奇,破裂后,雷一响,又生回来”。
学术界经过反复探讨,得出的结论主要有“自然景观说”和“人文景观说”与“天人互应说”三种,且以持“天人互应说”者居多。
“天人互应说”认为:雷州换鼓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古代雷州人祭雷仪式中出现的“天人互应”现象,是鼓声引来电闪雷鸣、雷声大作的奇观。
雷声是雷州半岛解难救困的福音,“雷州换鼓”便源自于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动。
为使天鼓长鸣,为使雷雨有致,先民们便抱着一个良好的愿望,将人间最好的鼓送给天神,将新鼓换旧鼓,以人类的虔诚换来天神的垂注,换来人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于是他们每年便挑选最好的材料,选择最好的技师,使用最好的方法,铸造最好的鼓,通过某种仪式送给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动或祭雷仪式。
雷州换鼓奇观的“天人互应”奥秘,关键在于铜鼓的本身。
清代《遂溪县志·艺文志》“雷祖庙铜鼓歌”云:昔人传信复传疑,雷祖降神神而奇;若翁有犬九耳动,一声霹雳成婴儿。
须叟百灵走奉役,阿香推车电赠策;奔驰日道飞星躔,指挥雨师叱风伯。
一朝举手开天关,傅翼飞去不飞还;雷人思之不得见,相与结庙英榜山。
英榜山前庙最古,当年垦劈金在土;阴阳为炭天地炉,造化铸成三铜鼓。
至今铜鼓悬庙堂,长调律吕和宫商;不须刻桐为鲸扣,人人自可操渔阳。
昂藏丈夫高引肘,游嬉童子齐拍手;抛砖掷瓦动地来,破裂一声人散后。
谁知其物具神通,已破还完数日中;花纹烂斑更新样,一再击之声逢逢。
尔来一千有余载,宇宙中声长自在;一天风月凤鸣山,万里波涛鼍喷海。
世间神物不轻邀,英灵不灭声不销;藉以和鸣国家盛,神之为灵诚昭昭。
雷神,人类图腾中的最高天神。
《中国道教》中指出:对雷神的崇拜,乃是一种古老的,且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世界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对此曾有精辟的论断:“甚至在开化的民族中,最高的神明也是足以激起人最大怖畏的自然现象之人格化者,就是迅雷疾电之神。
” 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自古以来就流行着一种祭拜雷神的习俗。
到唐代,随着“雷祖”传说的产生,这种习俗也就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雷祖民俗文化。
雷神是人不是神,唐代粤西著名历史人物“陈文玉”即是民间称呼的雷神雷祖,他是唐太宗李世民诰封的“雷震王”,同时被列为南粤先贤,后人尊称他为;雷王、雷神、雷祖。
雷祖陈文玉为雷州半岛人民所崇拜,是英雄、忠、孝、义的化身。
目前,在我国雷州半岛的雷州市境内有关的雷神雷祖古迹主要有三处:雷祖祠、雷祖诞生地、雷神古庙。
其中,雷祖祠始始建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迄今已1350多年了。
它坐落在雷州城西南五里的英榜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雷神雷祖民间传说系列故事主要包括《九耳呈祥》、《霹雳开蛋》、《白日升天》、《智斗谈殿》、《庇平黎乱》、《严惩阉宦》、《托梦医太子》、《游村除疫》、《海上救难》、《致雨济民》等,同时形成一系列以崇拜雷祖为主题的民俗形式。
雷州半岛雷祖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迎神、游神、送神活动,开雷、酬雷、封雷、冬至、上表、换鼓、游神等祭祀活动,五色旗、六国旗、八宝、八音锣鼓、仿饰、傩舞、舞狮、舞龙等艺术活动,以及上表祈福、打签问卜、换鼓求雨等。
此外,还有由“九耳呈祥”传说而派生的“石狗崇拜”。
它们与祭祀雷祖的祠庙及神像、石刻、木刻、碑刻、木匾、门额、楹联、祭具、仪仗、典籍等文物,共同构成一种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形态。
在历
史上,兽形,是雷神的早期形象。
此后,雷神的形象逐渐演化为半人半兽形。
如《山海经》中:“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在吴西。
” 随着雷神人格化进程的演进,雷神又有了“雷公”、“雷师”、“雷王”等称呼。
“雷公”,是民间对雷神的一种最为普遍的称呼。
“雷公”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
后来,民间又出现了将雷神称为“雷州雷王”的传说。
“雷州雷王”的出现是雷神人格化的极致。
所谓“雷州”即是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这里气候湿热,常有雷电发生,故有“雷州”之称。
在洪迈的《夷坚志》中,“雷州雷王”便是民间乞求施与雨水的对象。
此后,道教沿着雷神人格化的思路,构造了以“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为主神的一系列雷部诸神,并以此作为雷法实行的信仰基础。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道教神霄派的神系中,位居神霄九宸大帝的第三位,仅次于“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即“太一救苦天尊”)之后。
此后,“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的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认同。
在民间社会,民众往往将传说中的黄帝称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在此基础上,道教按照“雷部诸神”的观念,将雷神脱离单一天神的原初状态,形成了完备的雷部诸神体系,为道教雷法道派行法中的召神遣将奠定了基础。
雷法作为道教法术,产生于北宋,兴盛于南宋、金、元,其影响延续至明清。
现在道士仍视雷法为具有强大效力的法术。
由此可见,雷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并且紧密相连的。
生活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人民,被称为雷神之子也是早有根据的。
说到雷州的雷神历史,还可以说一个小故事:《梦溪笔谈》的沈括为了应验到底有没有雷神,他就曾来到雷州半岛,因为这里是中国打雷最多的地方,相传也是雷神住的地方。
他在打雷的时候按照当地的习惯跑出去大喊一声,马上雷电焦作追逐他,雷电过后他到刚才打雷的田野里面发现了雷神留下来得柱状石墨,黑的像碳一样(应该陨石)。
后来,沈括便将这一个亲身经历给记录了下来。
在中国人的理念中,雷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死去。
雷州半岛民间把雷神的生日定在农历六月廿四日,这一天要举行祭祀仪式。
在雷州半岛相传,雷神会将坏人劈死,并且在其身上纹上“不孝之子”的字样。
传说终究是传说,但这样的宗教信仰,也造就了雷州人的异常“勇敢,团结,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文精神。
“团结、仗义、好斗、忠义”这样的信念一直在雷州半岛地区存在。
造就了雷州人手握“雷神”之剑去惩罚罪恶人的性格。
比如说,当清末法国侵略者在雷州半岛登陆时,雷州人不怕死,把侵略者打出去了,震惊世界,这是值得骄傲的。
这时候,“好斗”就是一种“英烈”。
雷祖祠
雷祖陈文玉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
是我国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人类学、历史学、文艺学、民众学等众多科学。
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后成为一种流传于民间的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
现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其中,广东的傩舞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古
老傩舞,魅力迷人――具有中国“活化石”之称的雷州傩舞文化,其内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雷傩舞,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用以祭雷、游神的一种舞蹈。
以雷首公与东、南、西、北、中五方雷将为主体,还包括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俗称“走清将”、“舞巫”、“考兵”等,也是当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间民俗舞蹈。
它同时也涵盖了宗教、民族、审美等文化,交织着雕刻、戏剧、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
傩舞对今天的舞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
雷州傩舞是由中原及闽南传入的,古老生动,蕴含丰富,气氛热烈壮观,动作原始古朴。
已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主要分布于今雷州半岛的雷州市、湛江市区、遂溪县、吴川市等市(县区)镇乡村。
雷州石狗是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系第一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为全国罕见,是一份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艺术遗产。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雷州半岛境内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区、廉江市等地方,现存有3万—4万只古石狗,因此,雷州石狗被称为散布民间的“南方兵马俑”。
雷州半岛不仅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人文,当地的各种民间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雷州石狗就堪称“天下一绝”。
在雷州半岛各县(市)区乡镇村,所到之处,无论是博物馆、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祠前,都能看到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的石狗雕像,可以说,只要有建筑、有门的地方就有石狗雕像。
我们知道,忠实的狗虽常被用来看家护院,但守护神以石狮最为常见,以石狗取代的少见,然而在雷州半岛,清一色的石狗驻守门户,实在罕见。
雷州石狗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别多,有地域型,时代型与时代的地域型;有原始类,抽象类,具象类,人格化类;有文象武象之分。
不同时代的石狗各具特色,特征鲜明,从简单到粗犷、古朴典雅到雍容华贵,造型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一个时代雷州的社会文明与人们对德福的崇尚。
譬如秦时石狗,轮廓粗犷,方方圆圆,反映出当时人们认同天圆地方说。
汉朝石狗,及其简约,十分抽象,表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雷州陶瓷,曾享誉海内外。
其生产历史悠久,是古代广东陶瓷生产三大基地之一。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雷州半岛境内发现古窑址就高达七十多处。
其中分布于雷州城郊的通明河畔的唐代窑址有五处,在有雷州母亲河之称的南渡河上游的宋元古窑有六十多处,这些古窑充分说明了古代雷州陶瓷之盛况。
公益圩群位于南渡河上游,属于宋元时期的龙窑,为发现的雷州半岛古窑群代表处。
包括超板、湾仔、覃道等村的古窑和公益圩窑。
1986年广东省考古队发掘公益圩窑,该窑长约二十五米,器物有碗、碟、盘、盏、炉、瓶、壶、罐、枕等。
胎质灰白,施以青釉,或青黄釉,釉色光润,部分器物有印花装饰。
瓷罐、瓷枕用赭色彩绘莲花、菊花、人物或书写古祥语。
这些瓷器具有磁州窑的特点。
从这些古窑及其产品看,远在南北朝至唐代,雷州市的茂胆、余村等窑就能烧制青釉冰裂纹的碗、碟、豆等瓷器。
宋元时期,雷州古窑成群、窑墩高大,产品精致,既与磁州窑名品相似,又有雷州半岛本地独特风格。
广东省考古专家认为:雷州窑在广东地区的瓷业中独树一帜,成为古代广东地区瓷业中的三大(广州、潮州、雷州)窑系之一。
雷州人龙舞,曾流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为雷州文化区域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人龙舞植根于雷州,土生土长,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人龙舞(原始型)起源于明代(1523年),雷州府海康县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舞,(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这两日在圩街上狂欢,忘情时把友人抬置于自已肩上,平卧肩部者手抱后者双脚,脚夹前者颈部,挨次递抬。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龙角”,
“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几百年来,沿袭至今。
雷州半岛现有沈塘人龙舞和东海岛人龙舞。
该舞蹈已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