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分析:案例
外交谈判案例_谈判技巧_
外交谈判案例外交谈判是指国际上主权国家、国家联合体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方面的谈判,如国际贸易合作、国际文化交流等,在外交实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下面小编整理了外交谈判案例,供你阅读参考。
外交谈判案例篇我国政府于1986年7月10日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尽管中国为复关表现了十分的诚意,作出了重大的让步,但是,这并没有赢得其他缔约方在谈判中采取合作的态度。
相反,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缔约方更是蓄意阻挠,漫天要价。
这种不考虑中国特殊国情、企图以加入世贸组织相要挟的不合作态度,使得持续8年之久的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谈判没能在1994年12月底之前,也就是在WTO成立之前达成协议。
20个世纪末,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达成协议。
中欧谈判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在中国加入WTO谈判进程中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它的成功解决,为推动中国加入WTO赢得了相当关键的一步棋。
1. 中美握手,欧盟态度积极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上,欧盟和美国历来都是站在“密切协调”的立场上的,而且欧盟也常常唯美国马首是瞻,因此,中美协议的达成必然会为中欧谈判开辟道路,加快中欧之间的谈判。
的确,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达成协议在欧盟引起了强烈反响。
欧盟各国舆论对中美达成的协议普遍给予积极评价。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主要传媒异口同声,称赞中美达成协议标志着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中“已经排除主要障碍”,“跨过了决定性阶段”,中国加入“千年回合谈判”只是个时间问题。
舆论还说,中国的加入将使“世界贸易组织趋向完整”、“经济全球化会飞速发展”,并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启开历史之门”。
欧盟委员会及其各成员国对于中美达成协议这一“历史性动作”,一开始感到有些吃惊,反应谨慎,但在消息得到证实后便纷纷表示欢迎。
与此同时,他们也立即表示,希望尽快重开与中国的谈判,并且一再强调他们的要价不同于美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优秀教学案例:第9课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2.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包括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案例背景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结合我国近年来参与的国际事务、重大外交活动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和贡献。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案例背景的设置中,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外交政策与他们生活的关系。例如,通过介绍我国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外交政策对国家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4.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本案例在传授外交政策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民族自豪感、国际视野等。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民族观、国家观。
5.创新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组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评述我国外交政策的优势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时政评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和成果。
3.采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及其决定因素。
05从钓鱼岛事件看我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 - 副本
从钓鱼岛事件看我国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政法学院摘要: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与冲突,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出现危机与冲突的时候,能有效地捍卫自身的利益。
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是否成功,集中地体现在应对危机处理冲突的能力上,如果在危机与冲突发生之际能较好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说明这个国家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是卓有成效的,也是成功的,反之,则是低效的或者是失败的。
关键词:钓鱼岛事件对外战略外交政策中日钓鱼岛冲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结合此次事件的全过程,我对长期以来中国所奉行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究竟该怎样评价,有关对外战略基本方针、战略策略、外交政策等各领域中,究竟哪些东西管用,哪些东西没用,在此次冲突中可以说进行一番很好的检验。
事件虽然暂时过去,但值得总结和需要反思的东西多得很,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方面,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所谓密切的经济联系,到底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尽人皆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最突出的成就,是与西方世界其中特别是美日两国形成了空前密切的经济联系,与美国据说已经到了“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程度,与日本的关系听说也到了“互相依赖”,得程度,非比一般。
似乎这样的联系越密切,国家间的战略关系也就越深厚,同时也在多方面达成共识,于是什么“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之类的论调就大行其道,事实上,中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就是极力地加强这种关系,似乎只要使这种关系不断攀登新高峰、达到新境界,在更多的方面达成共识,所有的冲突与分歧就都可以烟消云散了,虽然不能据此就说可以世界大同,但起码中日和谐将指日可待,中国就再也不会面临威胁与侵犯了,进而钓鱼岛争端也就随之解决。
但是,我们这个爱如至宝、奉若掌上明珠般的东西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呢?比如说,唇齿相依的中美经济联系在钓鱼岛争端中发挥作用了吗?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美国对自己向背做的是何种取舍呢?日本和中国都“互相依赖”了,既然“互相依赖”,日本海为什么要强硬的霸占我钓鱼岛呢?众所周知中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上中国的发展的确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思修外事外交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剧。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外交和法律的作用愈发重要。
本文将以中美贸易战为例,从思修、外事、外交和法律等多个角度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例背景2018年3月,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
随后,我国政府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中美贸易战由此爆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 思修角度分析从思修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战反映了国际关系中合作与竞争的矛盾。
一方面,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希望维护和发展双边关系。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因素,两国在部分领域存在竞争。
中美贸易战正是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的体现。
3. 外事角度分析从外事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战暴露了国际关系中外事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在处理中美贸易摩擦时,秉持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开展外交谈判,争取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另一方面,美国在贸易战中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行为,给我国的外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4. 外交角度分析从外交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战反映了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博弈。
美国作为世界霸权国家,试图通过贸易战来打压我国的发展。
我国则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
在这次贸易战中,我国外交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开展外交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5. 法律角度分析从法律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战涉及多方面的法律问题。
首先,关税问题涉及国际贸易法中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规定。
其次,我国对美加征关税的行为,是否违反了WTO规则,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论证。
此外,中美贸易战还涉及知识产权、反倾销、反补贴等法律问题。
(1)关税问题根据GATT和WTO的相关规定,成员国在征收关税时,应当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外事外交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国旅游、工作、学习。
然而,在人员流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等违法行为。
本案涉及某国公民在我国非法居留及遣返的法律问题,以下是详细案情:二、案情简介(一)基本案情2018年5月,某国公民李某(男,35岁)以旅游签证入境我国。
入境后,李某未按照签证规定的时间回国,而是在我国非法居留。
在此期间,李某通过非法手段在一家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并领取高额薪酬。
(二)调查取证2019年2月,我国公安机关接到群众举报,称李某在我国非法居留。
公安机关立即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取证,掌握了李某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证据。
(三)案件处理1. 遣返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62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对非法居留的外国人进行遣返。
本案中,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遣返。
2. 法律依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62条的规定:“非法居留的外国人,由公安机关责令其限期出境;逾期不出境的,强制其出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66条的规定:“非法就业的外国人,由公安机关责令其限期出境;逾期不出境的,强制其出境。
”三、案例分析(一)非法居留的法律责任本案中,李某未按照签证规定的时间回国,属于非法居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62条的规定,非法居留的外国人,由公安机关责令其限期出境;逾期不出境的,强制其出境。
因此,李某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非法就业的法律责任本案中,李某通过非法手段在一家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并领取高额薪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66条的规定,非法就业的外国人,由公安机关责令其限期出境;逾期不出境的,强制其出境。
因此,李某的非法就业行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启示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出境入境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预防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外交政策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且复杂,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
因此,以正确的认知视角来分析外交政策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的认知外交政策,并通过5个例子进行证明。
一、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在外交政策中,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经济因素应该被重视。
2.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单位,国际政治是权力斗争的游戏。
在外交政策中,国家的利益和权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美国主张“美国优先”,这表明其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国家利益和权力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3.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制度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它能够规范行为,并减轻冲突。
在外交政策中,国际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联合国作为国际制度,对国家之间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协调。
因此,在分析外交政策时,国际制度应该被考虑进去。
二、方法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来寻找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例如,通过比较美国和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及其变化原因。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
例如,通过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及原因。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逻辑推理,来寻找外交政策的因果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交政策的逻辑,以及其可能的后果。
我国十个外交案例范文
我国十个外交案例范文历朝历代的君王都十分的重视国家的外交政策,但是一个成功的外交是十分困难的,这不仅仅要求国家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国力,而且要求能够选出合适的人选来对外代表整个国家。
对于外交官的人选十分的重要,因为这个人对外代表的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自然有过人之处,而且压力十分大。
在外交上有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就是弱国无外交。
早年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说一战之后我们明明是战胜国,却拿不到应有的权利,这就代表着在整个国际地位上是一个不平等的局面。
每个国家的生死存亡都要依靠着自己综合国力,要不然就只能靠别人的脸色存活。
比如说我们唐朝的时候,因为我们综合国力十分的强大,经济也十分强盛,所以受到了万朝来贺的局面。
我国历代的外交家都是个顶个的被人称颂,比如说在清末时候,国家明明已经很衰退了,却出来一个外交官叫做李鸿章。
虽然他办出了很多事情让国人痛恨,但不得不说他也是当时最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人!建国之后,更是有一个被大家叫做周总理的人,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受人景仰的总理。
他不仅能够出色的完成每一项任务,而且能够运用很多哲理典故把别人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更是可以有理有据的给别人予以回击,为我们国家的发展立下了奇功,也正是因为他有那么好的功绩,才有了后面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盛状。
现在我国的经济十分的强大,对外说话也有了很强大的底气。
一个外交官的强硬程度和国家的盛衰与否有着很直接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盛唐时候的一个外交官,他就是十分有底气的一个人。
我们都知道在唐朝的时候,我国的政治是十分开明的,经济也十分强大,当时外国的人们都能够以来到唐朝一睹风采,感到特别的光荣。
就这么强大的国家,在外交方面自然是非常强势的。
当时唐朝有个外交官叫做王玄策。
可能因为是国家强盛,所以他这个人脾气也特别暴躁,对外交往的时候更是强势的厉害。
当时有一个侵犯我们的民族,最后被他灭了整个国家。
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事情发生在唐太宗11年。
案例分析中国外交目标与政策
案例分析中国外交目标与政策摘要: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在朝、韩有争议海域值勤时发生爆炸而沉没,46名韩国船员因此丧生。
经过联合调查团调查,最终结论5月20正式公布。
其妥善解决关系到朝、韩两国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到“六方会谈”框架能否继续向着朝鲜无核化的方向发展,关系到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双方是否能早日签订“和平协定”,世界和平才是联合国解决一切的终极目标。
但是,此事件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和复杂性,除了朝、韩两国外,还涉及中、美、日、俄等大国的利益,从而决定了“天安”号事件的解决过程必然伴随着大国的博弈。
本文探讨各个国家对此的态度以及对这一问题上的解决。
关键词:“天安”号事件;外交目标;六方会谈;朝鲜问题一、“天安”号事件2010年3月26日,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在朝、韩有争议海域值勤时发生爆炸而沉没,46名韩国海军船员因此丧生。
“天安”号事件立即成了东北亚相关国家关注的焦点,爆炸原因随即成了焦点的焦点。
为了彻底、客观、真实地查明爆炸原因,韩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由韩国军方、民间人士和外国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团来调查此事。
对“天安”号事件,朝鲜否认与之有关,并且将矛头直指“敌对势力”的阴谋。
而韩国舆论和军方,包括美国媒体,却试图将其归罪于朝鲜。
对于“天安”号事件,美国、联合国和中国在此期间都发表了各自的关切或看法。
4月26日,美国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特·坎贝尔表示,“关于天安号事件,我们正和中国政府进行着密切的商议”。
4月 2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希望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合作,针对“天安”号事件得出客观、严谨和科学的调查结果。
“至于之后的处理方式,我认为韩国政府会征求盟国、六方会谈当事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共识,采取必要的措施。
”5月15日,杨洁篪外长表示,“天安”号沉没是一起不幸事件。
当前朝鲜半岛形势十分复杂敏感,中方希望有关各方以半岛和本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为重,着眼长远,保持冷静克制,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外交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第一章:外交政策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采取的各种行动和策略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过程。
外交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及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外交学等学科。
其中,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探讨国家的国际地位、战略安全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国际关系学则研究国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外交学则主要研究国家间的外交手段和政策实践。
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外交政策的理论。
例如,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利益至上,而国际秩序是建立在权力和平衡的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则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互惠,提倡多边外交和国际组织的发展;第三世界主义则强调南方国家的合作和发展。
第二章:外交政策的实践分析外交政策的实践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国家利益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基础。
这包括保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国家形象,推进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外交利益。
2. 发展对外关系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要通过发展对外关系,推进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
这包括发展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并建立和加强对外交往机制,加强同各方的对话和协商。
3. 维护和平与稳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主张维护和平与稳定,通过多种多样的外交手段推动和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和平。
4.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意味着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国际公义的实现。
这包括参与国际组织、参加和制定国际条约和协定等多种形式。
5. 处理对外危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中也需要处理对外危机。
这包括领事保护、危机处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上学期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高二政治上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以“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优秀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以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改革开放等关键历史事件为线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以关键历史事件为线索,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尼克松访华时,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尼克松总统会选择在1972年访华?访华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围绕历史事件展开深入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相关知识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给出几个讨论话题,如:“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本节课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我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讲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对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人民版专题五外交关系的突破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重大外交事件。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认知。
3.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会议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外交官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外交素养。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
3.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和评价,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外交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外交意识。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
1.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自豪感和敬意,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
2.通过学习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使学生认识到外交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外交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4.引导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
1.通过观看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和重大外交事件。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关系突破的原因和条件。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现实中的外交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案例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案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外交方式和观点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参考。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案例,展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特作用和贡献。
案例一: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全球性的发展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来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互联互通。
该倡议体现了中国的开放精神和合作主义理念,旨在为各国发展提供机遇和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120多个国家的支持和参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之一。
通过这一倡议,中国为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球各国提供了资金支持、技术转移和市场开放的机会,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案例二:南海问题和“三不”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提出的“三不”政策,即“不谋求霸权,不扩大化,不倚仗力量”,体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和对周边地区的友好政策。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坚持通过和平谈判和国际法处理争议,始终倡导各方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区域的稳定和繁荣。
这一外交策略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支持,维护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案例三:气候变化问题和《巴黎协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承担着巨大的环境责任。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在2015年参与制定了《巴黎协定》。
中国在谈判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各国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在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并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
这一积极的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认可,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案例四:疫情合作和全球公共卫生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和贡献。
中国在疫情初期迅速采取了严密的防控措施,并向其他国家提供了医疗物资和抗疫经验。
思修外事外交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双方互加关税,贸易摩擦升级。
其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我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案例经过1. 美国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指控2018年,美国政府对我国企业发起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侵权指控,涉及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
美国指控我国企业在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等领域侵犯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要求我国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对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2. 我国政府采取应对措施面对美国的指控,我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利益,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政府加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2)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我国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3)推动中美知识产权对话。
我国政府积极与美方开展知识产权对话,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沟通,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4)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合作。
我国政府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
3. 中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解决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9年,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协定》,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条款。
该协定要求双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1.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
中美贸易战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凸显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2. 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角色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案例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案例一、万隆会议中的“求同存异”1. 故事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的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渴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1955年的万隆会议就像是亚非国家的大聚会,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发展自己、怎么在国际事务中团结起来。
当时各国情况很复杂,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比如有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有的信仰佛教或者基督教等。
2. 中国的做法。
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始的时候,有些国家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对中国存在误解,提出了一些不友好的言论。
但是周恩来总理并没有生气或者和他们争吵。
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他说,亚非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摆脱殖民统治的影响,发展自己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争取平等的地位。
这个“求同存异”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大家的心结。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立场,没有被那些误解和不友好的声音干扰,而是以和平、包容的态度去和其他国家交往,让亚非国家看到中国是真心想要和大家一起发展、一起进步的,也为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对越自卫反击战。
1. 故事背景。
越南在当时受到苏联的影响,开始在边境地区对中国进行挑衅。
他们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伤害中国边民,严重影响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2. 中国的做法。
中国一直秉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面对越南的挑衅时,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大打出手。
中国多次警告越南,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
但是越南不听劝告,继续挑衅。
于是中国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一行动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是一种自卫行为。
中国并没有因为苏联在背后支持越南就退缩,也没有想要侵占越南的领土。
在达到了保卫边境安全、教训侵略者的目的后,中国军队就主动撤回了国内,这显示了中国独立自主地处理外交事务,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并且遵循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
中国体现法律的外交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处理国际争端方面,我国始终坚持依法行事、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展示了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的形象。
本文将以南海仲裁案为例,探讨我国在外交领域如何体现法律精神。
二、南海仲裁案背景南海仲裁案是指我国与菲律宾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产生的争端。
2013年,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要求国际仲裁法庭就南海部分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作出裁决。
我国坚决反对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认为仲裁庭没有管辖权。
三、我国体现法律精神的外交策略1. 坚持依法行事我国在南海仲裁案中,始终坚持依法行事的原则。
我国政府多次表示,南海仲裁案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关于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的规定。
我国政府认为,南海问题应通过双边谈判、协商等和平方式解决,而非单方面提起仲裁。
2. 积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在南海仲裁案中,我国政府积极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我国通过发表声明、举行记者会、邀请国际媒体采访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
此外,我国还与其他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共同维护国际法治和地区和平稳定。
3. 推动双边谈判协商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南海问题应通过双边谈判协商解决。
在南海仲裁案中,我国政府多次与菲律宾政府进行沟通,希望双方能够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端。
尽管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但我国政府依然保持着对话的渠道,为和平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4. 加强区域合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积极推动区域合作。
在南海仲裁案中,我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南海合作等机制,与东盟国家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5.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南海仲裁案中,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南海诸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我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侵犯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
四、我国在南海仲裁案中的成果1. 维护了国际法治原则我国在南海仲裁案中,坚持依法行事,维护了国际法治原则。
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高中统编版政治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在讲授新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刚刚讲授的外交政策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你们认为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外交策略是否明智?为什么?”“你们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有何影响?”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观点、分享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3.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交流思想,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情景创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模拟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体验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 反思与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案例亮点
本章节的优秀教学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贴近时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南海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中美贸易战等时事热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问题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后,我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授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首先,介绍我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等。然后,分析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外交挑战,以及我国在这些挑战中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和立场。最后,重点讲解我国在南海问题、一带一路倡议、中美贸易战等关键时期的外交举措,以及这些举措背后的外交理念和战略考量。
外交政策分析:案例
• 巴黎和会(1919年1-6月):美国的参会形 式(代表团规模、长期性、个人顾问豪斯 上校)
精选课件
威尔逊主义与凡尔赛和会(续)
• 美国的会议目标:排除兼并和赔偿;推进 新的原则;成立国际机构
精选课件
对当时欧洲战争的制约
• 雇佣兵制度(没有大规模征兵) • 非宗教性质(意识形态弱) • 英国的制衡
精选课件
第六讲 欧洲协调
• 拿破仑战争 • 英国的制衡与反法联盟 • 维也纳会议 • 欧洲协调
精选课件
拿破仑战争与英国、与反法联盟
• 拿破仑战争:法国革命;法国霸权(国力基础); 拿破仑的天才;征兵制与意识形态(民族主义); 外部干预
精选课件
对中国的启示
• 中德共性:后来者,地区安全的天然中心, 陆地大国,内向性
• 中德差异:国际,一超多强;国内,组织 效率与规模效率
精选课件
第八讲 现实政治哲学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德国外交的问题 • 结盟外交 • 民众政治与世界大战
精选课件
背景
• 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安全的中心 • 法国-德国、奥匈-俄国两大矛盾的形成 • 现实政治哲学的问题:无道德约束,只讲
集体谈判与福利国家;现代化的两种模 式——德国模式与美国模式) • 外交上的成功
精选课件
德国统一
• 铁血宰相:统一模式之争(铁血与议会) • 三次战争:丹麦、奥匈帝国、法国 • 战争中的外交
精选课件
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两大模式
• 英国模式:离岸平衡手 • 德国模式:连环式联盟体系 • 俾斯麦模式的不可继承性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案例
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了解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领悟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其对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的重要价值。
全班同学探讨,启发,在多种思想火花的反复碰撞中,体会体育强国。
各小组讨论、交流,意识到:旧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运动员无论怎么优秀、怎么拼搏都难以取得好成绩。
学生观察资料深刻地体验到:旧中国国力衰败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资料让学生感到愤怒羞耻
学生在体验中换位思考,对奥运史中这“零的突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深深感受到: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再次齐读课题
展示周恩来的图片(满怀深情地介绍他的事迹)
展示习近平主席的外交图片
环节四:总结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探究中国两代“飞人”的不同经历
1、引出奥运冠军刘翔
(课件:出示刘翔图片)
师:认识这个人吗?知道他的成绩”吗?
2、介绍刘长春
(播放刘长春相关视频)
师:假如你就是刘长春或看台上遭人耻笑的中国人,当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听了‘东亚病夫’这个称呼,你有何感受?
请三位同学表演万隆会议各国代表对话
在这些对话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词是求同存异,谁知道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3、独立自主积极主动
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这些词汇代表了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与智慧。这些在现实生活人与人交往中适用么?请举例说明。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同样道理,我们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也是求同存异的很好例证,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制衡政策
• • • • • • 威廉一世与制衡政策、大联盟 民众的反对 成为英国的国家战略 目标:不许一国称王称霸 指标:低地国家 评价:维护欧洲平衡;英国近代外交的基 本方向
普鲁士
• 腓特烈大帝 • 普鲁士的崛起:内部经营(组织效率问题, 德美模式的差异);打击奥匈(冷血特 性);两面结盟;军事优势(军官团精神)
美国外交的矛盾
• 不许干预美国内政,积极推广美国价值, 干预别国内政(国内法高于国际法) • 务实,又理想主义 • 广泛介入世界事务,又心怀孤立主义 • 推崇国际规则,善用国际规则,又常常抛 开规则单干
美国外交的派别
• 汉密尔顿——老罗斯福——尼克松 • 杰佛逊——威尔逊——肯尼迪 • 杰克逊——?(小布什)
法国特性
• 法国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 (ism问题,以及冷战后的三种主义);专 制主义与资本主义、民族主义;法国专制 主义与路易十三、路易十四;高卢人的骄 傲与法国的文化优越感;最早的现代民族 国家 • 法国的安全利益在于阻止神圣罗马帝国的 复兴
过程
• 黎塞留:现代国家之父、个人道德与国家 道德的区分、现实主义压倒意识形态、国 家(利益)至上 • 斐迪南二世 • 三十年战争与黎塞留外交的展开过程 • 结果(——郑伯克段于鄢):1648体系; 法国霸权;德国的分裂(中欧的200个公 国);英国现代制衡外交的出现;反法联 盟(路易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此前欧洲战争的 不同
• 大规模杀伤: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全民 动员机制 • 联盟对抗:英国认定德国威胁,放弃均衡 战略 • 传统外交的失灵:民族主义,群众介入 • 新规则:无和谈,道德化,追求全面胜利 (美国影响)
威尔逊主义
• 德国与战争:击败俄国,重创英法,败于 美国 • 德国的道德问题:无限制潜艇战;布列斯 特-列托夫斯克条约 • 威尔逊主义与美国参战:孤立主义的传统 制约;美国历史上的扩张,利益驱动与现 实主义,理想主义的有限作用;威尔逊主 义与打破孤立主义传统;“为终止一切战 争而战”
特点
• • • • 观念更新导致的战略优势 善抓时机;战术配合战略 实用主义的结盟 打击目标明确:维也纳、德国分裂
法国霸权及其问题
• 300年法国的霸权:法国的优势、德国的分 崩离析、积弱不振的西班牙 • 问题:反法联盟(成为靶子);国家利益 至上的现实政治的传染性 • 德国的悲剧:统一延误200年(200个公 国);失去首批现代化机会(殖民主义); 后来者困境(四面包围的安全处境、容易 冲突的心理原因和客观原因)
对当时欧洲战争的制约
• 雇佣兵制度(没有大规模征兵) • 非宗教性质(意识形态弱) • 英国的制衡
第六讲 欧洲协调
• • • • 拿破仑战争 英国的制衡与反法联盟 维也纳会议 欧洲协调
拿破仑战争与英国、与反法联盟
• 拿破仑战争:法国革命;法国霸权(国力基础); 拿破仑的天才;征兵制与意识形态(民族主义); 外部干预 • 小皮特首相的对策:英国制衡战略的全面实施— —根据均势原则设计方案;具体做法——联合俄 罗斯、建立中欧大集团、建立全欧永久联盟 • 英国外交的问题:固定了一个敌人,牺牲了战术 灵活性 • 反法联盟:利益加意识形态
对德国的惩罚
• • • • 全部海外殖民地 13%领土 限制军队 赔偿
凡尔赛和会的问题
• • • • 心怀不满的德国 东欧的失衡:小国化,安全陷阱 协约国的互不信任 道德问题:战胜国自觉理亏,德国复仇主 义 • 教训:言和,太严;防战,太宽
凡尔赛和会以外的问题
• 美国回到孤立主义(威尔逊的责任;美国 的社会条件) • 苏联的孤立与苏德接近(拉巴洛条约); 西方的双重威胁问题;意识形态偏见导致 的战略判断失误 • 民族自决的复杂性:捷克案例——1500万 人口中,300万德国人,100万匈牙利人, 50万波兰人;逻辑问题,民族自决原则的 边界无法确定
背景
• 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安全的中心 • 法国-德国、奥匈-俄国两大矛盾的形成 • 现实政治哲学的问题:无道德约束,只讲 力量,军备竞赛
德国外交的问题
• 俾斯麦的遗产:不与英国争夺殖民地;孤 立法国;维持俄-奥的和平 • 德国外交的错误:对英国;对俄国
同盟问题
• 法-俄同盟到英-法-俄同盟 • 德-奥同盟 • 同盟的负面性:不畏战;被动卷入
第五讲 黎塞留与法国霸权: 近代欧洲外交的缘起
黎塞留与法国霸权 威廉一世与英国的制衡政策 其他欧洲列强的动向
背景
• 欧洲人对大一统的记忆与期待:16世纪查理五世 与神圣罗马帝国;欧洲统一的历史根据(古罗马 帝国的共同记忆、天主教的统一性、神圣罗马帝 国的存在);哈布斯堡王朝与神圣罗马帝国 • 德国在欧洲的地理中心性质;法国等于朝鲜加越 南;英国等于日本 • 法国利益与哈布斯堡王朝利益的冲突 • 神圣罗马帝国的弱点:封建制度;教权对世俗权 力的制约;宗教改革的冲击(新教改革既使罗马 教廷式微,也冲击哈式王朝);民族主义的兴起
走向战争
• • • • 民众政治的出现及其对外交的影响 军事凌驾与政治之上 德国的两线作战错误战略(施里芬) 英国对低地国家的保护承诺
第九讲 威尔逊外交与凡尔赛体系
• 美国外交与20世纪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影 响;对国际关系性质的影响;对国际规则 的影响 • 威尔逊主义与美国外交:老传统,现实主 义与理想主义结合,但以现实主义为主; 新传统,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交替发挥作 用;道德感,无条件投降原则的引入;对 20世纪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
维也纳会议的后果
• • • • 五方满意 世纪影响 对近代外交的影响:均势;集体安全 梅特涅体系:奥匈帝国的收获;用俄罗斯 压制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用英国平衡安 全挑战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内容
• • • • 中欧“大集团”(对付德国的三种办法) 宽恕法国 均势与欧洲协调 正统观念与意识形态一致
第七讲 维也纳体系的动摇: 德国统一
威尔逊主义与凡尔赛和会
• 威尔逊主义的观念:民主、民族自决、集 体安全、公开外交(贵族、公众、职业) •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4日在国会两 院会议上提出,永久和平理想,民族自决, 贸易自由,航海自由,国际联盟 • 巴黎和会(1919年1-6月):美国的参会形 式(代表团规模、长期性、个人顾问豪斯 上校)
威尔逊主义与凡尔赛和会(续)
• 美国的会议目标:排除兼并和赔偿;推进 新的原则;成立国际机构 • 手段:道德高调;财政压力 • 原则与妥协:会议过程;对中国的伤害, 中国因素与美国外交(国会拒绝的一个理 由是对中国的不公;华盛顿会议与美日围 绕中国的角逐)
美法矛盾
• 法国:分裂德国;或占领莱茵区;或获得 英美实质支持的国际联盟的保证;组建假 反德联盟 • 美国:分裂德国或占领莱茵区,不符合 “民族自决”;国际保证,不符合孤立主 义传统;假的安全保证
拿破仑三世
• 个人特性 • 历史评价(对法国工业化的贡献;马克思 对拿破仑三世的批评) • 外交上的问题
俾斯麦
• 个人特性 • 历史评价(对德国工业化的贡献;工会、 集体谈判与福利国家;现代化的两种模 式——德国模式与美国模式) • 外交上的成功
德国统一
• 铁血宰相:统一模式之争(铁血与议会) • 三次战争:丹麦、奥匈帝国、法国 • 战争中的外交
Balance of Power
• 均势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 的主要方式。在此前,帝国主义是一种更 常见的现象。 • 理论基础:其哲学基础是启蒙思想家的一 个基本信仰,即在看不见的手引导下,自 利导致他利 • 困境:时间差;经济依存;“威胁平衡”
维也纳会议
• 1814年9月——1815年6月,维也纳会议(9月代表到达, 10月正式开会),除土耳其外的欧洲国家外交代表参加 • 会议主角:梅特涅、亚历山大一世、卡斯尔累、哈登堡亲 王、塔列朗 • 特点:漫无休止的宴会、舞会和其他娱乐场所活动——欧 洲音乐会 • 维也纳体系之条约:《肖蒙条约》(1814年3月),《第 一次巴黎和约》(1814年5月),《维也纳条约》(1815 年6月),《神圣同盟条约》(1815年9月),《第二次 巴黎和约》(1815年11月),《四国同盟条约》(1815 年11月)
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两大模式
• 英国模式:离岸平衡手 • 德国模式:连环式联盟体系 • 俾斯麦模式的不可继承性
对中国的启示
• 中德共性:后来者,地区安全的天然中心, 陆地大国,内向性 • 中德差异:国际,一超多强;国内,组织 效率与规模效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八讲 现实政治哲学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德国外交的问题 • 结盟外交 • 民众政治与世界大战
美国的战争目标
• 完全解除德国武装 • 改造内政,民主化 • 外交后果:战斗到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 • • • • 欧洲的衰落 奥匈、奥斯曼帝国的瓦解与新国家的出现 苏联的出现 美国卷入世界舞台 对中国的影响:在中日之争中的失败导致 “五四运动”;对西方的失望,梁启超与 《欧游心影录》;十月革命的影响
•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 英国体系与德国体系
背景
• 克里米亚战争对梅特涅体系的冲击:战争使原来 的体系安排改变;道德约束(正统观念的作用) 下降——(对中国的意义:俄国转向亚洲) •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的共同不满:梅体系围堵法 国;梅体系不利于普鲁士崛起 • 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的共性:无视梅的信条(正 统观念,敌视新思潮,大国共治),信奉新观念 (realpolitik,国际关系由实力决定,强者控制全 局)
牵制
• 制约:市民社会;民族主义;核武器;多 层结构说(奈的观点) • 挑战:外部,非传统和传统
集体安全与均势
• 国际冲突的根源:违 法行为 • 判断违法的机构:国 际组织 • 手段:舆论谴责、经 济或其他制裁;集体 行使武力(前提是大 家被威胁感相同) • 利益冲突是根源 • 各自判断威胁的来源 和程度 • 结盟制衡,以及军事 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