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 翻译与断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文言文翻译与断句

知识架构

板块一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

●指点迷津

要做好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专有的名词要保留

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

【例题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这里“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都要保留。

【例题2】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这里除了“复造(又制造)”之外,也要保留。

2.通假的词语看本字

对于通假字,要用本字代替。例:

【例题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例题4】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多义的词语看语境

遇到多义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的义项中,“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的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不管多么易混,只要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

【例题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观”有观看、景观、景象等多种含义,结合语境,取“景象”之义。

【例题6】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这里的“数”“委”在文言文中均是多义词,在此段中,结合语境,不难确定它们的义项。这段话翻译为: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中吗?”

4.古今异义词取古义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按照古义进行翻译。例如:

【例题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文言文中有少数词语兼有两个词,即“兼词”,如“焉”(于此,于彼)“诸”(之乎,之于)“盍”(何不)“叵”(不可)等,也要拆分为两个词语。

【例题8】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盍”兼“何”与“不”两个词。全句译作: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

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5.活用的词语要活译

【例题9】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例题10】世凯悦之,欲结以恩遇。

“悦”为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悦”或“喜欢”,全句译作:世凯很喜欢他,想用恩厚的待遇结交他。

6.省略的成分要补充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如:

【例题11】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例题1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第一个句子里的动词是“择”,后一句中就没有出现,很明显将动词“择”省略了,即“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无意义虚词需删略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例题13】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例题14】夫将者,国之辅也。

“夫”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叫发语词,不必翻译出来,“也”表判断语气,也不必翻译。

8.固定的格式要准确

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例如:【例题1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得无……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或“能……吗”。译文: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

【例题16】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无乃……乎”为固定结构,应译作“恐怕……吧?”全句译作: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9. 倒装的句序要调整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

【例题17】魏坯,赵人也,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即“以勇气于诸侯闻名”。全句可译成:魏坯,是赵国人,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闻名。

【例题18】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不吾予”应为“不予吾”,译为“不给我”,“惟”译为“只”。全句译作: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10.别扭的说法要变通

有些地方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如含“比喻”、“借代”、“讳饰”等辞格的句子,都适合采用变通法。这里需要说明:“比喻”如果不是“借喻”,应该直译,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否则,必须译出本体;“借代”“讳饰”,也必须译出本

来意思,例如:

【例题19】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例题20】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人风”为讳饰手法,应作“民风”,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

板块二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文言文断句有以下方法。

1.找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先用全称:“初,鲁肃闻刘表卒。”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题2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抓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如:

【例题2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断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3.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例题2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题2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