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车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车轮磨耗疲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800
m曲线线路上运行时,原始型面和磨耗型面
万方数据
中国铁道科学
第35卷
车轮的磨耗深度对比情况。从图5和图6可以看 出:无论是新车轮还是磨耗后车轮,车辆通过曲线 时车轮的磨耗深度均大于车辆在直线上运行时; LMA型面车轮的磨耗深度最小,S1002CN型面车 轮的磨耗深度最大、磨耗范围最宽,XP55型面车
353
1TUTI时给出摇头角分别为0。,10和2。情
况下的轮轨接触点图,其他轮对内侧距下仅给出摇 头角为o。的情况。 从表l可以看出:3种车轮型面中,XP55原 始型面的轮轨接触点最为集中,S1002CN原始型 面的轮轨接触点最为分散,这2种原始型面从踏面 接触变为轮缘接触时轮轨出现了两点接触,而 LMA原始型面的轮轨接触点分布相对最为均匀; 轮对内侧距的增大使轮轨间隙变小,轮对摇头角的 增大使轮轨两点接触更加明显,且随着轮对内侧距 的增加,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LMA一20磨耗型 面的轮轨接触点过于偏向型面外侧,且分布非常稀 疏,但两点接触比S1002CN一20及XP55—20磨 耗型面少;S1002CN一20磨耗型面的接触点分布
能性。
式中:R和R分别为纵向蠕滑力和横向蠕滑力。
图2安定图
万方数据
第4期
高速车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车轮磨耗疲劳研究
83
由图2看出:根据‰屈和U的取值,将整
个安定图划分为弹性状态、弹性安定、塑性状态和 棘轮效应4个区域。若轮轨接触点在弹性区域内, 车轮不会产生接触疲劳,处于安全状态;在弹性安 定区域内,材料出现高周疲劳现象;在塑性状态区 域,材料出现低周疲劳现象;在棘轮效应区域内, 增加切向载荷导致材料塑性应变增量一直累积,直 到材料失去韧性而发生破坏。 2.3仿真计算流程 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车轮材料摩擦磨损模型 和滚动接触疲劳分析模型建立车轮磨耗疲劳预测模 型的仿真计算流程如图3所示,该计算流程可实现 多次仿真迭代计算。
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用上述方法建立磨耗预测模 型,分别采用
S1002CN,LMA,XP55,
S1002CN一20,LMA一20和XP55—20型面与 CHN60钢轨匹配,分析车辆运行在直线线路和半
径为2
m曲线线路上时车轮型面的磨耗量,仿 真中施加武广客运专线轨道不平顺激扰。‘’‘
800
图5和图6分别为车辆在直线线路和半径为
S1002CN一20—1—6 S1002CN_20 2
353
mm时3种车轮原始型面在不同轮对摇头角时的等

}o
S1002CN 20 0
o・o
b LMJo
"O-LM.L_20—1
#LML20_2











10
轮对横移最/nun (a)轮对内侧距I 353 mm
轮对横移量/ram (b)轮对内侧距1
分析。
1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为了研究车轮型面、车轮磨耗、轮对内侧距和 摇头角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取轮对内侧距 分别为1
349,1 351,1 353,1
355和1
357
l'nEn,
摇头角分别为0。,o和2。,分析3种车轮原始型面 和磨耗后型面与CHN60钢轨匹配时的轮轨接触几 何关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00518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Gl2A01) 作者简介:吴娜(1983一),女,辽宁昌图人,博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82
中国铁道科学
第35卷
仍然最为分散,该磨耗型面的轮轨间隙较小;与原 始型面相比,XP55—20磨耗型面的接触点分布不
表1
再过于集中,接触点分布也更为均匀。
3种车轮原始型面与磨耗型面的轮轨接触点对比
图2为安定图。图中:“。为最大接触应力;志
2车轮磨耗和疲劳预测
2。1
为纯剪切屈服强度,且是一H/(3捂);U为牵引系
见,车轮型面磨耗预测模型可用于车轮型面磨耗演 化的一般规律研究。
2.4仿真结果和分析
2.4.1
为i
图4车轮型面和磨耗深度对比情况
ຫໍສະໝຸດ Baidu
2.4.2车轮磨耗预测 在车辆正常运营中,S1002CN,LMA和XP55 车轮型面对应使用在CRH。,CRH:和CRH;型3 种不同的动车组上,车轮型面的磨耗和疲劳损伤与 车辆结构参数、线路条件和行车速度等因素紧密相 关,为了比较3种车轮型面在列车服役过程中的滚 动磨损与接触疲劳,下面的仿真分析是在车型、线 路条件和行车速度相同的工况下进行。以CRH。
第3 5卷,第4期 2 0 1 4年7月
文章编号:1001—4632(2014)04—0080—08


CHINA
铁 道 RAILWAY


V01.35
No.4
SCIENCE
July,2014
高速车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车轮磨耗疲劳研究

娜,曾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31)
40 30 l 5 20 g 2 O
轮的磨耗范围最窄;LM,一20型面车轮的磨耗深 度最小,S1002CN一20型面车轮的磨耗深度最大; S1002CN一20和LMA一20型面车轮的磨耗范围较 宽,XP55—20型面车轮的磨耗范围最窄。


2.5
2.0

1 O
量10
懒0
一10
m ulⅢ/足嘲 g毒越醛糕蛰
万方数据
第4期
高速车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车轮磨耗疲劳研究
81
改变轮对内侧距对3种车轮原始型面的等效锥 度变化趋势影响很小,只对3者的轮轨间隙影响较 大,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轮对内侧距为1
0.4
效锥度对比,如图1(a)所示;不同轮对内侧距 时3种车轮磨耗后型面在不同轮对摇头角时的等效 锥度对比,如图1(b)一(f)所示,图中车轮型 面后缀的0,1和2代表摇头角0。,10和2。。
仿真和实际测得的车轮型面和磨耗深度随着运 行里程变化的情况,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相比, 两者的磨耗范围、磨耗深度和磨耗深度最大值位置 均较为接近,但由于仿真线路和实际线路的条件不 同,且没有考虑车辆牵引、制动和轨道磨耗等影 响,仿真得到的磨耗深度略小于实测数据。由此可
图3仿真计算流程图
349
轮对横移量/mm
mnl
(c)轮对内侧距I 351
IIlrn
轮埘横移量/ram
轮埘横移量/mm 【eJ轮对内侧距I
轮埘横移量/mm ‘0轮列内侧距l 357 mill
(dJ轮对内侧距l 353 toni
355衄
图l不同轮对内侧距时3种车轮型面等效锥度的对比
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新车轮,S1002CN型 面的等效锥度偏大,其车轮型面等效锥度曲线整体 波动明显,在轮对横移量较小时,随着轮对横移量 的增大,等效锥度增量减小,甚至出现负增长现 象,且对轮对内侧距和摇头角的变化的敏感度明显 高于LMA和XP55型面;LMA与XP55型面在踏 面接触范围内其等效锥度变化缓慢,基本在名义等 效锥度附近,因此具有较好的横向稳定性和较低的 轮轨动力作用。磨耗使3种型面的等效锥度增大; LMA一20型面在轮对内侧距和轮对横移量较小的 工况下其等效锥度出现负值,随轮对横移量的增大 呈上升趋势,随着轮对内侧距的增大负值现象消 失,同时随轮对横移量的增大等效锥度呈先下降后 上升趋势;S1002CN一20型面的等效锥度在轮对 内侧距较大时比其原始型面增大,在轮对内侧距较 小且轮对横移量较小时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甚至 降到0附近,等效锥度负增长的情况消失;轮对内 侧距的变化对磨耗后的XP55—20型面的等效锥度 影响很小,在轮对内侧距较小时其出现负增长; S1002CN一20和LMA一20型面的等效锥度基本随 摇头角的增大而减小,只有在轮对横移量非常大或 者轮对内侧距为1 357 1T11TI时随摇头角的增大而增
建立车轮磨耗疲劳预测模型,对不同型面车轮的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进行研究和预测。结果表明:S1002CN型 面车轮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对车轮磨耗、轮对内侧距和摇头角的变化最为敏感,该型面车轮的最大磨耗深度最 大且范围最广;XP55型面车轮的磨耗范围最小,LM一型面车轮的最大磨耗深度最小;XP55型面车轮的轮轨接 触应力较大,经过曲线线路时易发生高周疲劳现象,但这种现象在车轮磨耗后消失;SL002CN和LMA型面车轮 的轮轨接触应力较小,但在车轮磨耗后轮轨的接触应力明显增大,易发生高周疲劳。
摘要:将我国高速铁路常用车轮的原始型面(S1002CN,LMA和XP55)及运行20万km后的磨耗型面 (S1002CN一20,LMA一20和XP55—20)分别与CHN60钢轨进行匹配,分析轮对内侧距和摇头角的变化对轮 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Archard磨耗模型和滚动接触疲劳模型并结合车辆动力学模型,
大,而XP55—20型面的等效锥度随摇头角的变化
不是很明显。
车轮磨耗、轮对内侧距与摇头角的变化对3种 车轮型面滚动圆半径差和轮轨接触角差的影响与等 效锥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表1为3种车轮原始型面与磨耗型面的轮轨接 触点变化对比。同一轮对内侧距下,摇头角的变化 对轮轨接触点分布的影响相同,因此仅在轮对内侧 距为1
收稿日期:2014—01—10;修订日期:2014—04—30
虑磨耗造成的车轮型面变化。然而车辆在正常运营 中,车轮型面始终都在变化,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也 是空间关系,如不考虑摇头角就无法精确地反映轮 轨的实际接触情况。 本文将目前我国高速动车组采用的3种车轮原 始型面(S1002CN,LMA和XP55)和运行20万 km后的磨耗型面(S1002CN一20,LMA一20和 XP55—20)分别与CHN60钢轨匹配,着重分析 轮对内侧距和摇头角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 利用磨耗预测模型和滚动接触疲劳预测模型分析车 轮型面的磨耗量、安定图分布和最大接触应力的变 化趋势,对车轮发生滚动疲劳的可能性进行定性
石太线CRH。型动车组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 仿真参数与实测参数基本保持一致,动车组为 CRH。型,轮轨接触为XP55车轮型面与CHN60 钢轨接触;轨道激励因无石太线实测数据而选用与 其轨道条件接近的京津线实测数据;根据参考文 献[15]选取我国典型的线路条件为仿真计算工况,
见表2。
表2仿真计算时的线路条件
数;纵坐标‰肛表示法向载荷,横坐标表示切向
车轮材料摩擦磨损模型 车轮磨耗分析中采用Archard磨耗模型[9],为
F J
载荷。 牵引系数U为
V一=志。等
』l
(1)
u一丝噩FN虿
(2)
式中:u一为材料磨耗体积;足。为磨耗系数;FN 为法向力;d为滑动距离;H为材料硬度。 式(1)中,忌。的大小与轮轨接触压力和接触 点相对滑动速度有关[1 0|,且变化范围很大,本文 取其中问值。 2.2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分析模型 通常情况下轮轨间的切向力对轮轨损伤的影响 较大,为了快速直观地比较不同运行条件下车轮的 安全性,Ekberg等[n-123采用Johnson[131的安定理 论,提出了预测车轮表面滚动接触疲劳的预测模 型,定性分析车轮滚动接触疲劳发生的机理和可
关键词:高速轮轨关系;车轮型面;轮轨接触几何;轮对内侧距;摇头角;车轮磨耗;滚动接触疲劳 中图分类号:U260.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1.issn.1001—4632.2014.04,1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轮轨接触几何 关系与普通铁路相比发生改变,车轮磨耗和车轮滚 动接触疲劳现象随之加剧,针对这些现象各国学者 开展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采用不同轮对型面研究 轮轨匹配[1‘21;利用滚动台试验研究轮对内侧距和 轮轨匹配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3];文献[4] 基于不同型面的轮轨匹配,讨论轮对摇头、轨底 坡、轨距、轨顶面高差及钢轨翻转等因素对轮轨接 触几何关系的影响。在轮轨磨耗和轮轨滚动接触疲 劳方面,文献1153利用基于Archard磨耗模型对 车轮磨耗进行了数值模拟;文献E6]根据安定理 论和滚动接触疲劳模型对车轮型面损伤进行了研究 分析;文献[7]发展了联合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 预测的轮对损伤模型;文献[8]利用Archard磨 耗模型、安定理论和损伤函数预测车轮型面的磨耗 和滚动接触疲劳,研究了轮轨型面磨耗对车轮滚动 接触疲劳损伤的影响。 上述研究表明,车轮型面、轮对内侧距的改变 直接影响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产生不同的轮轨作 用,进而影响车轮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目前对于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轮轨约束关系 的平面问题,忽略了轮对摇头角的影响,且没有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