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二课时。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在学生基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之后,再去探索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必修1的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以及上一节的碱金属、卤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科学思想: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科学品质: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了
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验对比式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完成书本P14-15页的表格,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复习,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对表中的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进行分析,请同学们以横坐标表示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以纵坐标表示原子半径来画下各原子在坐标轴中的位置,并从图形中得出相关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画曲线来形象地认识到原子半径所呈现的周期性变化,体验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对周期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半径的变化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等辩证思想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同样对P14-15页表格中的化合价数据进行分析,同样可以用图形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关规律。之后完成P15页的表格填写。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实验验证
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
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钠、镁分别与水反应现象的对比;镁、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现象的对比。边讲边做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钠、镁、铝的金属性大小顺序,并填写P16页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旧知识,联想新知识,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得出元素的金属性变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实验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阅读P16页的内容,从非金属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和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归纳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材料来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对性质对比分析的能力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设计意图:将前面得出的规律在一个周期中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升,从大范围上来认识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6、布置作业:课本第19页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二、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三、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四、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
附: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