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合集下载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

文史知识秦臻:汉代画像中的乐舞形式乐舞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存在,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

汉帝国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乐舞艺术空前繁荣。

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手段之一,也是汉王朝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乐舞秉承先秦乐舞写实的风格和反映世风的特征,功能上从“娱神”的歌颂和祈求转向以“娱人”为主要目的。

在继承先秦乐舞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乐舞”剧目,如雅乐中的“四时舞”、俗乐中的“盘舞”、“建鼓舞”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局面。

本文以汉代画像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常见的几种汉代乐舞进行简要的介绍。

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对汉代乐舞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昊天之台,张乐乎粤葛之宇。

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黄,建翠华之旗,树灵凰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

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巴俞宋蔡,淮南干遮……一盘舞盘舞也叫“七盘舞”或“盘鼓舞”,其表演形式为舞者站在鼓身或踩于盘上进行舞蹈,舞蹈有时和歌相和,有乐伴奏,是汉代较为盛行的一种乐舞。

盘舞在汉赋和汉代画像中均有较多记载和表现。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各类文献记载中,盘舞相对于其他类别的乐舞,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料。

其图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种只有盘,一种只有鼓,还有一种则是盘、鼓同时存在。

在汉晋歌赋中,盘舞中盘子的数量为七个,但在画像中则有各自的表现,数量不等。

盘舞是宴饮画像中常见的图像。

此舞自东汉魏晋而至南朝盛行,消失于唐代。

关于盘舞的演变形式的变迁,《文献通考》中记载,它本是汉代的旧曲,至晋时则加以杯,改名为“晋世宁”舞,亦称杯柈舞(参冯汉骥《论盘舞》,《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盘舞也常和跳丸等百戏相杂出现。

东汉傅毅和张衡的两篇《舞赋》中也写到“盘( 般)鼓”,如“眄般鼓则腾清眸”“历七盘而屣蹑”“般鼓焕以骈罗”等,可见其在夜宴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参王健红、杨方刚、刘远林《从〈舞赋〉看汉代人的乐舞观》,《贵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体育舞蹈 第十一章 汉代俗乐舞

体育舞蹈 第十一章 汉代俗乐舞
与西南域的交流巴渝舞产生于四川及喜陵江沿岸的少数民族中间由于汉高祖喜欢他们勇猛作战和善歌善舞的民族性所以招募他们为作战先锋又令人学习他们的舞蹈所以他们的舞蹈很快在军中普及将他们的舞蹈成为西汉的正式乐舞巴渝舞
汉代俗乐舞
汉朝乐舞概况
杂舞 角抵百戏
著名舞蹈家
中外各民族乐舞交流
我国古代第一次乐舞大交汇起始于汉代,秦
以前是中国本土乐舞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 代开始,进入本土乐舞与外来乐舞的交汇期。 乐舞文化从三个方向与其它民族交流: 一、与西域的交流 二、与东北域的交流 三、与西南域的交流
与西域的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击败匈奴征服西域,
与西南域的交流
《巴渝舞》产生于四川及喜陵江沿岸的少数
民族中间,由于汉高祖喜欢他们勇猛作战和 善歌善舞的民族性,所以招募他们为作战先 锋,又令人学习他们的舞蹈所以他们的舞蹈 很快在军中普及,将他们的舞蹈成为西汉的 正式乐舞《巴渝舞》。 《巴渝舞》是汉代中原汉民族吸纳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舞蹈的最佳结晶。




产生的,它认为美是客观的,强调艺术创作中的主体独创 精神。 1、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盛有衰的,包括乐舞在内,它既 能反映国家的强盛,以能导致国家的衰亡。 2、强调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3、讲求天然去雕饰,讲求事物“质”的美。 4、提倡即兴舞蹈,主张歌舞由心生,能真实自然的表现 感情。 5、既强调表演者要真实表达感情,又非常重视表演中的 技巧,主张通过反复排练提高技巧。
总会仙倡
总会仙倡是汉代“角抵百戏”中的一段综合
性的歌舞表演,它是扮演仙人、仙兽的假面 具歌舞会演,是一个有舞台布景、装置音响 效果的歌舞艺术。 总会仙倡是继承了原始社会“百兽率舞”的 传统,它是器乐演奏、歌唱、模拟兽舞、幻 术的综合歌舞表演。它的舞台装置以及音响 效果的象征和虚拟性,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形 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时期,其中乐舞艺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

而巴蜀乐舞是汉代乐舞中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主要体现了汉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巴蜀乐舞在形式上非常多样化,包括宫廷舞蹈、宗教舞蹈、农耕舞蹈等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巴蜀乐舞在表现内容和舞蹈动作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比如宫廷舞蹈以庄重典雅、舞技高超为特点,宗教舞蹈则更加神秘庄重,农耕舞蹈则以活泼、朴实的舞蹈形式表达出对丰收的向往。

巴蜀乐舞中的表达形式丰富多样。

在表现形态上,巴蜀乐舞广泛采用了双簧、大鼓、鸣锣等多种乐器的伴奏,使整个舞蹈更加生动有力。

在舞蹈动作上,巴蜀乐舞注重身体的舞蹈形态和旋转动作,展现出舞蹈员的技巧和魅力。

巴蜀乐舞还注重形象化的表达,通过服饰、道具和布景等手法,使舞台上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巴蜀乐舞还通过舞蹈的表现内容体现了汉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比如在宫廷舞蹈中,舞蹈员通过华丽的衣饰和优美的舞姿,展现出统治者的权威和宫廷生活的奢华;在宗教舞蹈中,舞蹈员通过虔诚的舞姿和庄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出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在农耕舞蹈中,舞蹈员通过欢快的舞步和劳作的动作,表达出对农业丰收的期待和对丰收生活的向往。

巴蜀乐舞作为汉代乐舞的一种,体现了汉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动作,以及对不同场景和内容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巴蜀乐舞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不仅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汉代是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其中,巴蜀乐舞在汉代乐舞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记载,巴蜀地区在古代就有较为发达的音乐舞蹈文化。

汉代时期,巴蜀乐舞格外精妙,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巴蜀乐舞的歌舞形式、音乐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汉代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一、汉代巴蜀乐舞的歌舞形式巴蜀乐舞在汉代具有独特的歌舞形式。

据《乐志》记载,巴蜀乐舞最古老的形式是“磬舞”,其次是“竹乐唱”。

其中,“磬舞”是以铜磬为主要乐器,伴随着各种大小鼓、箫、笙、管等乐器共同演奏。

而“竹乐唱”则以竹笛、竹箫为主要演奏乐器,以及用音高不同的声部进行演唱。

此外,巴蜀乐舞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叫“剑舞”。

这种舞蹈形式主要是运用刀剑进行表演。

据史书记载,汉代蜀地人民骨骼强壮,善于舞蹈,他们勇士众多,擅长武技,因此在军事演练、起义和后来的武术演示等场合,都运用了剑舞这种形式。

汉代巴蜀乐舞的音乐风格较为独特,其重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 以农民音乐为基础巴蜀地区古代人民大多数为农民,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歌舞音乐不可分割,而巴蜀乐舞正是以农民音乐为基础的。

在巴蜀乐舞中,常常使用大量的自然声响和乐器声响,如蛙鸣、虫鸣、鼓声、锣声、箫声等,这些声音和乐器,往往与表演者的唱腔和舞蹈动作相呼应,极具民间风味。

2. 具有强烈节奏感巴蜀乐舞节奏感极强。

在演奏中,往往会在强弱之间进行变换,增强舞蹈的节奏感。

同时,在演出中还经常穿插一些跳钱女神的舞蹈,使整个舞蹈更加热闹。

1. 体现山川之美和壮美自然风光巴蜀乐舞所表现的对象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着自然风光以及山川之美展开演绎的。

在乐舞形式中,既有对清新、宜人的乡村风貌的描绘,也有瑰丽壮美的山岳景色的赞美。

这表现了人民对于自然美的敬畏与钦佩,并反映出古代巴蜀人民感性的审美趣味。

2. 体现人民的乐观豁达情怀汉代巴蜀乐舞的题材大都着重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巴蜀乐舞的历史渊源汉代巴蜀乐舞是指在汉代时期出现在蜀地(今四川地区)的一种特殊的乐舞形式。

在当时,由于巴蜀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的文化形态也呈现出了一种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特色,而巴蜀乐舞正是这种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据史料记载,汉代巴蜀乐舞受到了蜀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舞蹈文化精髓,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舞蹈艺术形式。

巴蜀乐舞的主要特点汉代巴蜀乐舞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形式多样汉代巴蜀乐舞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在当时的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巴蜀乐舞的表演形式包括了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而且在舞蹈动作和编排上也呈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这些舞蹈形式的丰富多样,充分展现了汉代巴蜀乐舞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2. 舞蹈配乐独特汉代巴蜀乐舞的表演离不开音乐的伴奏,而其配乐在当时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汉代巴蜀乐舞的配乐多采用了当地特有的乐器和音乐形式,这不仅赋予了舞蹈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表现了巴蜀地区的音乐文化特色。

通过音乐的独特表现,巴蜀乐舞得以更加完美地展现出其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3. 舞蹈内容生活化与中原地区的舞蹈形式相比,汉代巴蜀乐舞在内容上更加生活化和贴近人民生活。

在当时的巴蜀地区,人们常常通过舞蹈来庆祝丰收、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等,而巴蜀乐舞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巴蜀乐舞的舞蹈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1. 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汉代巴蜀乐舞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充分展现了巴蜀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巴蜀乐舞的表演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饱含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舞蹈动作和手势,这些都是对当时巴蜀地区文化传统的深刻表达。

通过这些舞蹈作品的展现,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汉代巴蜀地区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从而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技相融:汉代舞蹈经常出现在音乐、歌舞、杂技等表演场景中,将舞蹈的柔韧性和杂技的力量、技巧感相互融合。

2. 刚柔并济:汉代舞蹈以“刚”为主要表现风格,展现出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也注重身体的柔韧性,使得舞蹈动作既有力量又不失灵活。

3. 以悲为美:受到汉代文学氛围的影响,汉代舞蹈也呈现出以悲为美的特点。

这种美学倾向使得汉代舞蹈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沉、内敛,给人一种悲壮、神秘的感觉。

4. 神秘奇异:汉代舞蹈中融入了阴阳五行变化的观念以及祥瑞的征兆等思想,使舞蹈具有一种高深莫测、令人神往的魔力。

5. 融合多元文化:汉代舞蹈融合了南方人妖娆、柔美、潇洒的性格特征和北方人忠厚、殷实、平淡的心境,同时还融入了黄老之术、儒教文化等元素,使得舞蹈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6. 磅礴、雄壮的气势:汉代画像石砖上的雕刻形象展现了汉代舞蹈磅礴、雄壮的气势,这种气势使得汉代舞蹈在表演时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汉代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艺技相融、刚柔并济、以悲为美、神秘奇异、融合多元文化和磅礴雄壮的气势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为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巴蜀舞俑形态特征诠释

东汉巴蜀舞俑形态特征诠释

东汉巴蜀舞俑形态特征诠释
梅榆昆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4()3
【摘要】舞俑作为文物遗产,是历史社会人类意象的聚焦投射。

文章从舞蹈学入手,借助图像对“东汉巴蜀舞俑”进行深描,扩宽陶俑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强调乐舞艺术与古代社会学田野考察之间的关系,探寻其外在形态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宗教思想。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梅榆昆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谈巴蜀地区马头墙形态特征
2.广东汉剧早期形态及艺术特征分析
3.基于空间句法的巴蜀古镇形态特征及优化的研究——以黄龙溪古镇为例
4.巴蜀地区东汉三国佩兵器俑
5.四川地区汉代乐舞俑形态阐释与审美意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汉画像石看巴蜀胡乐盛行

从汉画像石看巴蜀胡乐盛行

作者: 赵玲
作者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术
页码: 139-14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巴蜀胡乐;音乐表现;盛行原因
摘要: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壁画中的胡乐图像,折射出两汉时期巴蜀胡乐流行的盛况:鼓吹、乐舞、杂技以及所使用的乐器中,均可见到这些情趣、风格、形态迥异的异域音乐。

巴蜀地区胡乐盛行的原因很多,除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外,更主要的在于汉朝统治者的爱好,豪门贵族的仿效以及巴蜀民众对这种外域文化的包容与接纳,这是胡乐在巴蜀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渝舞起源及流变考论

巴渝舞起源及流变考论

在明清时期,巴渝舞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民众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民间传承与发展
在明清时期,巴渝舞的地方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舞蹈动作中融入了更多当地的民俗元素,使得巴渝舞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地方特色的强化
在明清时期,巴渝舞与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广泛的艺术交流与创新。这使得巴渝舞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吸收了其他地区的艺术元素。
推广与传播
传统舞蹈的复苏与推广
创新演绎的探索
巴渝舞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形式,吸引了众多编导和演员的关注,他们不断尝试对巴渝舞进行创新演绎,注入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
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现代舞台技术和灯光音效等手段的运用,为巴渝舞的演绎增添了更多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其更具现代感和艺术魅力。
巴渝舞在现代舞台上的创新演绎
xx年xx月xx日
《巴渝舞起源及流变考论》
目录
contents
巴渝舞的起源研究巴渝舞的流变过程巴渝舞的音乐特性与表演形式巴渝舞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01
巴渝舞的起源研究
巴渝舞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汉代,如《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到:“巴渝舞,若飞雷、动天。”这表明巴渝舞在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历史记录
艺术价值的提升
01
在唐宋时期,巴渝舞逐渐被纳入宫廷表演中,成为皇家庆典和祭祀活动的一部分。这使得巴渝舞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提升。
唐宋时期
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02
在唐宋时期,巴渝舞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原有的舞蹈动作和乐器演奏外,还增加了歌唱、戏剧等表演形式。
地域传播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渝舞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当地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汉代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其中,巴蜀乐舞作为汉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现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巴蜀乐舞源于今天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区,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

在汉代,巴蜀乐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和形式,它主要分为歌舞和器乐两类。

其中,歌舞表现为仪式性的、具有宗教性质的舞蹈,器乐则表现为非语言形式的音乐演奏。

在巴蜀乐舞的表演中,强调“气”和“神”的相互作用,充分表现了巴蜀文化的特色。

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巴蜀地区的民族文化受着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传统民俗、又有异乎寻常、具有神秘感的文化氛围,这一氛围恰恰是巴蜀乐舞体现和表达的主要特点之一。

巴蜀乐舞的表现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马踏飞燕》和《渔阳鼙鼓》两个经典。

这两个乐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充分表现出了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

《马踏飞燕》是一部由器乐和舞蹈结合而成的乐舞,它是巴蜀乐舞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马踏飞燕》的舞蹈动作、器乐表演和舞台布景都具有强烈的巴蜀风格。

整个乐舞展现了一幅宏伟的场景,马背上的骑士飞燕,舞低吹高的独特旋律,全都表现出了巴蜀文化深厚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特色。

《渔阳鼙鼓》是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作品,这首乐曲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该乐曲曾被用于军事阅兵、宗教仪式、婚礼等多种场合。

其主要舞蹈动作有缓举、踏步、随拍等,器乐部分有大鼓、小鼓、钹、铙、笛子等。

整个乐舞具有威严、雄浑、紧张的节奏和旋律,表现了巴蜀乐舞的极高艺术价值和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汉代乐舞中的巴蜀乐舞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气息。

在乐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它们都充分表现出了历史时期和文化特色。

通过对巴蜀乐舞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欣赏其无穷魅力和音乐艺术的魅力之处。

汉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

汉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

汉朝的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音乐与舞蹈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盛誉。

在汉朝的漫长岁月里,音乐与舞蹈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现了华夏民族优美多样的艺术风貌。

本文将从音乐和舞蹈两个方面来展开,探讨汉朝音乐与舞蹈艺术的辉煌时代。

一、汉朝的音乐艺术1. 宫廷音乐汉朝宫廷音乐是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以乐府音乐为代表,乐府是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具有鲜明的汉族特色。

乐府音乐不仅在宫廷中演奏,也广为演唱于庙堂、祭祀等场合。

汉朝皇帝特别重视宫廷音乐,不仅他们本身热衷于音乐创作,还积极赞助音乐家的创作。

2. 民间音乐汉朝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各地方民间音乐有各自的特色。

在汉朝,民间音乐融合了多种乐器和音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音乐。

例如,河南陇东乐、巴蜀乐等,都是汉朝时期著名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活跃于宴会、婚礼、葬礼等各种社交场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汉朝的民间音乐也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宗教音乐汉朝宗教音乐主要包括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

道教音乐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庄严、神秘的音调独树一帜。

佛教音乐则在汉朝传入中国,以其柔和安静的音调感染了许多人的心灵。

宗教音乐既起到了宗教信仰的表达和礼仪的辅助作用,也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被广泛地传颂。

二、汉朝的舞蹈艺术1. 宫廷舞蹈汉朝宫廷舞蹈以宴会舞为主要形式,宴会舞由专业舞蹈演员表演,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这些舞蹈多样化且富有节奏感,既有舞蹈家独自表演的独舞,也有多人集体舞蹈,其舞姿优美动人,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2. 民间舞蹈汉朝的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民间舞蹈常常伴随着喜庆的节日和庆典,例如春节、农历七夕等。

民间舞蹈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现,人们手挽手,舞动身体,表达快乐与团结的心情。

3. 仪式舞蹈汉朝的仪式舞蹈是一种庄严神圣的舞蹈形式,与宗教信仰和社会礼仪紧密相关。

浅析汉画像中巴蜀歌唱艺术表现形式

浅析汉画像中巴蜀歌唱艺术表现形式

时统 一 乐 队 的 演 奏 1 9 7 5年成 都 西 郊 东
汊 墓 出土 的 《 宴乐画像砖 》 中 出现 有 一 鼓 瑟男子、 执节歌者、 女伎歌者 , 另 还 出现 有 舞者 及宴 饮 观 舞 者 此 图所 表 现 得 是 汉 代 宴饮 酒 酣 时 的 自娱 性 舞 蹈 。 正 与 左 思 《 蜀
唱” , “ 和” 读作 ( h 岳) , 则指 的是“ 歌 曲衬 词 中 由他 人 应 和 帮 腔 的 部 分 , 如‘ 贺贺贺 ’ 、 ‘ 何 何 何 …① 之 类 “ 和唱” 这 种 演 唱 形 式 可 能是节奏相同但音高不同的和唱 , 也 可 能 是 节 奏 无 规 则 而 音 高 各 异 的 和 唱 这 种 大 型 的和 唱 形 式 在 巴蜀 汉 画 像 石 、 画像 砖 中 尚未 见 到 . 但 二至 数人 的演 唱 形 式 在 的 一 些 音 乐文 物 中 还 是 有 所 体 现 如 1 9 5 1年
出 现 了和 者 数 千 的 壮 观 场 面 当 时 的 “ 和
分 速度 快 , 多 出现 在 乐 曲的 结 尾 处 。 演 唱 方面 追 求 高 亢 、 明亮、 清 澈 的声 音 , 东 汉 著
名辞 赋家傅 毅在其《 舞赋 》 中 描 述 歌 女 的 声 音“ 亢音高歌 , 为乐之 方” : 《 宋书 ・ 乐 志 三》 中 在 谈 到 东 汉 末 年 名 歌 手 宋 若 华 时 赞
娥、 王 豹、 绵 驹、 虞 公 等 著 名 的 民 间 歌 唱
家 他 们 所 采 用 的就 是 这 种 歌 唱 方 式 。 《 宋 书・ 乐志 》 ( 一) 在 讲 了他 们 歌 唱 的事 迹 后 , 总括 说 “ 若斯之类 . 并徒歌也 ” 巴蜀 汉 画
为若 干 “ 解” 的 中小 型 声 乐 曲 构 成 : “ 解” 是

四川地区汉代乐舞俑形态阐释与审美意识

四川地区汉代乐舞俑形态阐释与审美意识

四川地区汉代乐舞俑形态阐释与审美意识
杜兰朵;郭瀚繁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33)1
【摘要】乐舞俑是汉代俑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以雕塑这一艺术语言表现两汉时期乐舞内容,展示出背后蕴藏的两汉乐舞文化与社会活动风貌。

四川是汉代俑像出土的
重要地区,其乐舞俑更是别具炉锤,彰显了蜀地丰厚灿烂的文化,为研究两汉乐舞文化提供了重要物证。

本文以四川地区的汉代乐舞俑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在汉代历史
大背景下,四川地区乐舞俑像之艺术形态特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蜀地人民审美意识。

【总页数】7页(P102-108)
【作者】杜兰朵;郭瀚繁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
【相关文献】
1.审美诉求与意识形态建构的矛盾——关于扬雄“悔其少作”的文化阐释
2.审美
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汉代“移风易俗”音乐政策3.反思及其僭越——中国当代审美
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焦虑与话语突围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语境性学理阐释和
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的时期。

乐舞作为当时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巴蜀乐舞就是当时乐舞艺术中非常著名和重要的一种类型。

巴蜀乐舞是指缪氏家族所创的巴蜀地区特有的乐舞,也称为巴乐。

传说缪氏家族是伏羲后裔,并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他们将个人的音乐才华和地方的民间乐舞相融合,创造出了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独具特色的乐舞风格。

巴蜀乐舞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既有舞蹈表演,也有歌唱表演,其中尤以舞蹈表演为主要特征。

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乐舞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舞蹈动作独特,以身段柔美为特点。

巴蜀乐舞的舞蹈动作独具一格,既有姿态优美的蜀锦舞,又有腰缠万贯的铜铃舞等,这些舞蹈动作简单却不失华丽,舒展却不失灵动,极富视觉美感。

二是舞曲节奏急促有力,更富动感。

巴蜀乐曲的节奏有节奏明快、气势雄伟的锦绣十二韵、铜铃骑马曲等,也有节奏温柔、空灵深沉的倒翠楼曲、望江亭曲等,以其独具特色的节奏韵律赢得了众多乐迷的青睐。

三是音乐旋律丰富多彩,充满民族特色。

巴蜀乐曲的音乐旋律大多来源于地方民间歌谣并加以改编创作。

汉代巴蜀乐曲的演奏形式以笙为主。

笙是一种中国传统管乐器,吹奏时发出深沉悠长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恬静中充满着神秘感的氛围。

此外,巴蜀乐曲还使用了许多其它人声及器乐类型,如锣、鼓、箫及二胡等,音色独特、互相呼应又能通畅地表达舞者的情感。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乐在汉代乐舞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现形式也是独具特色的。

无论是在舞蹈、乐曲还是歌唱等方面,巴蜀乐舞都表现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汉族民族文化的精髓。

巴蜀舞蹈中的“活化石”——巴象鼓舞

巴蜀舞蹈中的“活化石”——巴象鼓舞
1 巴 象鼓 舞 的 发 展 变 化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民间舞蹈无 比的丰富 , 其 中原始 舞蹈 遗留下来 的多无 文字的记载 , 因此 , 民间舞蹈 的传承与发展多是在群众 间直接进 行。现如今的巴象鼓舞更是完好 的遗留了其舞蹈的特质。从 狩 猎 到战舞 , 再到后期 的宫廷舞蹈 , 虽然经历 了由下层 文化 到上层 文化 的蜕变。却依然保留了她那独特的远古服饰以及远古 的容 貌 。在歌舞的时候 , 舞者 多身着豹纹服饰 , 头戴面具 , 赤 脚穿着 草鞋而舞 。这样 的着装不仅让我们想象到古 巴人在于猛兽厮 杀 是 的勇猛 , 更能想象到在于敌人战斗之前的磅礴气势 , 以及在 宫 廷舞蹈 中的神秘 色彩 。随着社会 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 诸多 的民 间舞蹈随着社会 的需要多多少 的改变了原有 的特征。虽然更加 优美却有失舞蹈本身的意义。巴象鼓舞不仅延续了其独特 的音 乐 以及远古的妆容 , 更是 把古 巴人的骁勇善战 的形 象展 现的淋 漓尽 致 。 、
◎艺术研 究 ◎
巴蜀 舞 蹈 中 的“ 活化石’ ’
— —
巴象鼓 舞
曾 小 安 甄 建 星
( 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 南 充 摘 要: 中国 民俗 民 间 舞 蹈 文 化 的发 展 经 历 了上 千 年 的 洗 礼, 在艺术工作 者的不懈努力下 , 民俗 民间舞蹈文化 不断地呈现 在 我 们 面前 。 巴 象鼓 舞 经 历 了狩 猎 、 战舞 再 到 宫廷 舞 蹈 , 由下 层 文化 到 上 层 文 化 的 转 变 , 不仅 较好 的传 承 了其 文 化 精 髓 , 而 且 被 列入 省 级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 中 国 民俗 民 间舞 蹈 文化 的传 承 以 及
2 : 3 多 变性 的 队形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摘要】汉代乐舞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巴蜀乐舞则是汉代乐舞中的代表之一。

巴蜀乐舞起源于巴蜀地区,后被汉代宫廷广泛采纳。

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以舞蹈为主,结合旋律和歌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巴蜀乐舞的主题多为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物生活,体现了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

这种乐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汉代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意义重大,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的乐舞表演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对巴蜀乐舞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播古代乐舞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乐舞、巴蜀乐舞、体现、表达、特点、起源、表现形式、主题、艺术价值、意义、传承、发展。

1. 引言1.1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是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形式、主题和艺术价值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汉代乐舞以其优美的舞姿、婉转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而巴蜀乐舞则源自巴蜀地区特有的风土民情,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巴蜀乐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巴蜀人民的生活和信仰,其表现形式多样,有舞蹈、歌唱、器乐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形式,展现出巴蜀地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巴蜀乐舞的主题涵盖了生活、爱情、战争、祭祀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代巴蜀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巴蜀乐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舞姿优美、音乐动人、表现手法独特,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不仅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汉代乐舞的特点汉代乐舞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代乐舞的曲牌丰富多样,有舞曲、歌曲、器乐曲等,曲调优美动听。

汉代乐舞的舞步繁复多样,融合了舞蹈、表演、戏剧等元素,展现出高超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三星堆考古探寻古代巴蜀人的舞蹈传统

三星堆考古探寻古代巴蜀人的舞蹈传统

三星堆考古探寻古代巴蜀人的舞蹈传统舞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展示美感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舞蹈。

而在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三星堆遗址,也留下了古代巴蜀人的舞蹈传统的重要线索,通过考古探寻我们能够揭开这段舞蹈历史的面纱。

一、三星堆遗址概述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镇,是一座重要的古代遗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最大、最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址之一。

三星堆遗址不仅有大量的青铜器残片、玉器、陶器等文物出土,而且还发现了许多祭祀和乐舞活动的遗迹,为研究巴蜀舞蹈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巴蜀舞蹈的特点巴蜀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流派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根据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巴蜀舞蹈具有以下特点:1.祭祀仪式中的舞蹈:在三星堆遗址的祭祀遗迹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用于祭祀仪式的舞蹈场所,如祭坛、舞台等。

这些舞蹈场所的存在表明巴蜀人通过舞蹈来祭祀神灵、迎接节日等,舞蹈在巴蜀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意义。

2.饰物与服饰的舞蹈:巴蜀舞蹈中的服饰和饰物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巴蜀人用丝带、羽毛、花朵等装饰舞蹈,增加了舞蹈的艺术感,也展现出巴蜀人对美的追求。

3.肢体动作的丰富多样:通过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巴蜀舞蹈的肢体动作非常丰富多样。

有的舞蹈姿态婀娜多姿,如仙女般轻盈飘逸;有的舞蹈动作豪放奔放,如勇士展翅欲飞。

三、三星堆遗址中的巴蜀舞蹈文化通过对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巴蜀舞蹈的基本特点,还可以初步重构古代巴蜀人的舞蹈传统。

例如,在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铜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舞蹈的姿势和动作,这些铜像或许描绘了古代巴蜀人在舞蹈中的形象。

此外,还有一些陶俑也描绘了一些舞蹈的场面,这些都为我们揭示古代巴蜀舞蹈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巴蜀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巴蜀舞蹈作为中国古代舞蹈的重要流派,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巴蜀地区汉代舞蹈图像研究

巴蜀地区汉代舞蹈图像研究

巴蜀地区汉代舞蹈图像研究
栗子璇
【期刊名称】《大众文摘》
【年(卷),期】2023()1
【摘要】巴蜀地区是汉画像出土的主要地区之一,?舞蹈图像在巴蜀地区汉代画像石(砖)、汉代画像石棺、崖墓及崖墓内的画像石刻均出现,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考古报告及各类文献,收集巴蜀地区出土石砖中发现的七十余幅舞蹈图像并对其进行研究,对其从总体概论到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究,以及在汉代舞蹈图像中巴蜀地区所展示出独有的地域性。

【总页数】3页(P0171-0173)
【作者】栗子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汉代巴蜀地区画像砖初步研究
2.汉代巴蜀地区市肆建筑形式研究
3.巴蜀地区汉代石阙兴衰考述
——川渝汉阙研究之一4.汉代巴蜀地区的教育5.汉代女性社会评价的地域性特征——以齐鲁、巴蜀地区的女性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i Shu Ping Jian
汉代乐舞中巴蜀乐舞的体现与表达
韩坤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水平在当时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准,舞蹈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之先秦形成了飞跃。

川渝地区作为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重镇,在古代时期却是偏远的未开发地区。

但恰恰是其地理位置导致了川渝地区的乐舞表达形式的不同,本文就川渝地区汉代历史遗存进行梳理,阐述中原地区与川渝地区乐舞发展的不同走向与联系。

关键词:汉代乐舞巴蜀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88-02
一、汉代政治的巩固
汉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12月-公元8年11月)与东汉(公元25年6月-公元220年11月)。

是经历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之后的大一统。

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汉代初期异姓王的封地总面积超过了汉郡,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行政方面自主,名为汉臣,实际上是汉廷所不能控制的独立王国。

汉高祖刘邦以及统治集团先后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其他的几个异姓王也相继被杀或被废除,仅存的长沙王吴芮因为实力弱小得以保存。

自此解除了异姓王对汉朝政权的威胁。

而后因为惠帝刘盈的孱弱,国家大权渐渐落入吕后之手,惠帝死后吕后便掌握了实权,独揽朝政,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和刘氏宗亲深感愤慨,但迫于吕后势力和惧怕吕后的凶残手段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死后诸吕怕受伤害和排挤,便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共谋作乱造反之事。

后被发觉,齐王刘襄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不分老幼全部处死,自此吕氏集团彻底消灭。

而在诸吕之乱后迎来了西汉的第一个稳定时期——
—文景之治。

二、川渝地区概述
川渝,“川”是现在四川省的简称,“渝”是现在重庆市的简称,两地原本同属一个省份(四川省),并且,由于两地都处于四川盆地,在文化、语言、风俗乃至食物、特产、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极为相似,故而“川渝”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亦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中国文化分区上属于巴蜀文化副区。

而在古代,四川和重庆则合称巴蜀,即蜀国和巴国。

巴国,以今重庆市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自治县境内)建立了第一个巴国的国都。

在先秦时期是地处西南地区、嘉陵江中上游的一个国家,国都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

最早兴起于商周,公元前316年,秦朝灭巴国,并在此设巴郡,自此巴国纳入华夏文化。

蜀国,也称古蜀国,蜀国是由蜀族人鱼凫氏建立,经历了729年,于前316年10月因与巴国矛盾,巴国请秦国援助,被秦国司马错所灭。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便是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在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则被设为七个郡(汉代时期施行郡县制):蜀郡、广汉郡、巴郡、犍为郡、越隽郡、益州郡、牂牁郡,到了东汉则成了十三郡:蜀郡、犍为郡、朱提郡、越隽郡、牂柯郡、建宁郡、永昌郡、汉中郡、广汉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东郡。

这些郡都同属益州,而其中巴郡、蜀郡即是曾经的巴国和蜀国,今川渝地区。

由此可见,曾经辉煌的巴蜀,在汉代时期受到了中央集权的压制,也与中原文化和汉族思想有了较为亲密的接触。

三、汉代乐舞发展
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88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
政治、经济水平在当时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准,舞蹈在这一良好的基础条件下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较之先秦形成了飞跃。

但受到汉代艺术表现形式综合性强的制约,汉代的舞蹈往往都融入在汉代“角抵戏”即“百戏”中出现。

所以,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发展、勃发的一个时代。

在汉代因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在西汉盛极一时。

因为儒家重礼,在《论语·述而》中更有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所以《六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与《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庙堂雅乐更以法定的地位所流传。

同时民间的俗乐也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进入了宫廷之中,从而致使引发了汉代从天子朝臣到黎民百姓均歌舞的热潮。

这一风气史书上也多有记载,而从出土的许多汉画像中也可见一斑,如: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图、四川成都《观乐》画像砖等。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古代巴人尚武并能歌善舞,这已然成为了古代巴族的文化特征,在川渝地区,更是正式出现了由汉高祖命名的“巴渝舞”。

而“巴渝舞”自此也走向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宫廷之上的大雅之舞。

另一方面巴渝舞留在民间,对川渝地区之后的民间舞蹈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总而言之,在汉代时期的川渝地区的乐舞文化,是呈一个两极化,并不断发展和融合的态势。

四、汉代多样性的舞蹈形式
汉代舞蹈多糅杂在“百戏”中,“百戏”是一种表演形式,它糅合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表演技艺。

而在汉角抵戏中,舞蹈按照其表演形式和特征可大致分为: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和舞像。

巾袖舞:舞者舞袖或者执巾而舞。

道具舞:舞者手执乐器、武器、物品而舞。

有《铎舞》《鞞舞》《剑舞》《棍舞》《戚舞》《刀舞》《建鼓舞》等。

其中《建鼓舞》最为出名。

舞者以建鼓为道具而舞,讲究技巧性,也十分注重技巧与技术的结合,是汉代极具阳刚之气的舞蹈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汉代舞蹈运动、力量、古朴、气势的美学理念,也是汉代舞蹈的整体特征。

情节舞:以歌舞的艺术形式表现故事。

舞像:戴假面、着假形而舞。

“像”是“象人”——
—舞像的艺人。

在汉代汉武帝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第一次高潮时期。

使得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乐舞文化产生了友好的交流,并在朝中设立了“四夷舞”。

“四夷”就是四方的少数民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代川东地区“賨人”的“巴俞舞”,由于賨人擅长使用木质的盾牌,所以也叫“板楯蛮”。

“四夷舞”不仅丰富了汉代舞蹈,也对汉代舞蹈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而其中的“巴俞舞”也在川渝
舞蹈史乃至中国舞蹈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汉人还有一种以舞作礼的习尚,汉人谓之“以舞相属”。

这在四川彭县出土的《以舞相属》的拓片上也有表达。

五、结语
在汉代川渝地区,乐舞不论是政治活动,还是民间
祭祀,乃至生活娱乐,都是不可或缺的,乐舞文化已然
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

因为汉代川渝地区
的乐舞文化,是融入到了民族、民俗的,它与这一地区
人们的政治、思想、经济、习俗密不可分。

其特点也是在从这些地方可循的,如:川渝地区多
山多水,少数民族众多,以賨人为例,他们骁勇好斗,所
以他们的舞蹈多是为战争而跳,在《华阳国志》这样记载:“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锐气喜舞”。

喜爱在
战斗前舞蹈,所以其舞蹈特征就是刚劲有力、盛世凌人。

而这就是政治行为的舞蹈。

又如川渝地区的“踏蹄舞”,这是一种民间的舞蹈,
它既有娱乐性——
—人们在出行、宴饮时会跳以为娱乐,
同时又有祭祀、祈福的意义。

在汉代时期的川渝地区,
这已经成为一种习俗,节日、祭祀或是日常出行都会踏
地而舞。

另一方面,在文献资料以外,川渝地区汉画像本身
所体现的特点与风格,显得十分轻松、戏谑,少了中原
地区的程式化与规范化。

同时汉代川渝地区的舞蹈发展也是蓬勃、包容的,
汉代在巴蜀地区设郡,加强了巴渝与中原的政治、文化
交流,舞蹈在这一大的环境下也在不断的吸收与融入
中原,同时也给中原乐舞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舞蹈是一门流动的艺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
门艺术并不能完整的记录下来,导致了许多精品的流失。

笔者在此做出的阐述,仅是对现在我们所知的历史
知识,以及对能找到的文献资料的研究与论述。

本文只
是对汉代乐舞的一点点介绍与认知。

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笔者更加了解了汉代乐舞的美丽与神秘,它是我国
乃至世界的瑰宝,也只有在这些瑰宝中去提炼和发展
才能使我们这门流动的艺术更加的有魅力!
参考文献:
[1][汉]班固著,[唐]颜帅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著.巴蜀舞蹈史[M].成都:四川美术
出版社,2004.
[3]袁禾著.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4]吕艺生著.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89
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