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
![现当代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e405300a59eef8c75fbfb379.png)
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 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
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 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 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 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 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 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
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 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 疾。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
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⑴他一生只会两个简单音节,高兴时逢人不
管男女老幼一律叫“爸爸”,反映了古老民
族二元对立的思想方式。
丙崽形象的象征意义:
⑵他那声口状貌、言动举止的迟钝愚顽,痴呆无 知,正是民族文化不开化的象征;
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和追求,标志着
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文学 从此改变了单一的政治视野,生成了更为开 阔的文化视野;另外寻根小说中的浪漫倾向 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探索,打 破了小说创作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并在语 言文体、隐喻象征、叙述方式、作品结构等 方面都有所创新,表现出了文学的自觉。
王安忆《小鲍庄》-对儒家文化的思考
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
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 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 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 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 象征.
二、寻根的主张和理论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韩少功说:“寻根文学是一个 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 ‘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上 倒是罕有先例。” 1、文学的根在于民族的文化。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说:“文学有 根,文学之根应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茂 则叶难盛”。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1cd7376bd97f192279e947.png)
寻根文学定义: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编辑本段兴起背景:寻根文学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
1.文化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但是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主要看法:•一种认为就应该学习模仿连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也被当作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还有一种认为“现代化”这个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文化基础也不相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应该相同的。
•因此,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如何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在当时人文知识分子中逐渐引起了关注,具体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
这与80年代初的启蒙话语不同,启蒙主义者所强调的反传统和反封建,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2.作家•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7fa51bcc7931b765ce1515.png)
2、文学之根虽在文化,但却并不等同于 全部的民族传统文化。
李杭育在《理一理我们的“根”》中说:“中国 的文化形态以儒家为本。儒家的哲学浅薄、平庸, 却非常实用。”
3、对民族文化应该作出新的判断和认 识
寻根文学试图通过对民族本土文化沉积的 发掘,“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优 势”,建立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学品格。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局限: 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 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 向。
80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
王安忆的《小鲍庄》
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非线 型散点透视的叙述方法,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浸透着 传统文化几近封闭状态的 村庄和一群农民的生存状 态。表现上看,这里民风 古朴,讲究仁义,敬老爱 幼,其实贫穷、落后、愚 昧,甚至人性被扭曲。
3、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作家们在对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糟粕进行否定的同 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在寻根文学中,被认为最能显示传统文化精神的 是阿城的小说。他以《棋王》、《树王》、《孩 子王》奠定了他在寻根文学中的坚实地位,以他 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的道家文化的追寻成为最 有特色的寻根小说代表人物。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 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 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 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 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 功、王安忆。
二 、文化寻根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
寻根文学是指80年代中期出现在当代文 坛上的以“文化寻根”为思想艺术追求 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种类。85年,韩少功、 阿城、郑义、李杭育等青年作家发表文 章,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意 欲对民族文化精神返本求源,挖掘民族 性格中的民族文化素质。主要代表作有: 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 庄》、阿城的《棋王》等。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482e783e53a580216fcfea7.png)
探寻“寻根文学”的发展之路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一股“寻根文学”的热潮,寻根作家从民间、地域文化等传统文化中来寻“根”,力图在现代意识的水平上关照中国民族文化部入现代化所遭受的价值危机。
并探讨了寻根文学对当代小说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是,他们的寻“根”之路过于局限,使得这条道路越走越狭隘,最终寻“根”的热潮迅速归于冷淡。
关键词:寻根文学传统文化民间、地域文化复古局限在文革刚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作家们在创作中多是以干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为目的的,甚至一些作家投身于当时的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开始走向衰落了,一些所谓的“作家”只从理论入手,形成了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等空洞俗套的怪现象。
在当时在时代背景下,当时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学渐渐失却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地位,真正的纯文学被理论文学与政治文学所挤压,其文学内涵与人文素养方面的影响力已大为减少,许多作家开始思索中国文学的真正出路,许多年青作家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不是盲目的跟随批判的大方向,开创了从细微处寻找文学出路的局面。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文学思潮地域化特征的解读与反思
![寻根文学思潮地域化特征的解读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9f15c65fbfc77da269b176.png)
2010年第12期 山东社会科学 N o .12 总第184期 SHANDONG SOC I AL SCIENCES G eneralNo .184寻根文学思潮地域化特征的解读与反思姜 锐(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2)[摘要] 寻根文学是80年代兴起的带有文化建设目的的一个文学派别,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化倾向。
其地域化特点表现在:歌颂传统文化,赋予自然山水以文化精神基质;反思现代文明;在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中刻画地域人物的精神特质。
作品的地域化倾向在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时,也限制了对文化之根的追寻,从而促使寻根文学逐渐走向衰亡。
[关键词] 寻根文学;地域化;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4145[2010]12 0096 03一、寻根文学的地域化表现寻根文学,是在文化激流中奔涌而出的带有文化建设目的的一个文学流派。
80年代文学的反思主题不再拘泥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剖析和权威话语的追寻,而是转向文化探寻的层面,探讨民族文化的精髓。
而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与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风靡,更为中国作家提供了经验,激发了他们寻求民族精神的渴望,以期在历史的期待视野中,建构起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乌托邦。
寻根文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在1985年前后产生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这些创作大都依托地域文化或民族风情,有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主题意蕴。
作品或是对民族和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承,或是以现代人的方式去体味古代文化遗风,寻找生命的源泉,同时还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对传统文化心理中的深层结构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
如果说20世纪初的乡土文学表现了对蒙昧落后的封建文化的批判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患精神,寻根文学则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忧虑与关切。
它试图远离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回归到偏远的大山深处、莽原以及辽阔的草原,去挖掘淳朴的自然意识和有着丰富地域文化底蕴的方言和民俗风情,以此来找寻人类理想的生存境域。
16寻根
![16寻根](https://img.taocdn.com/s3/m/241afa80ec3a87c24028c418.png)
《商州初录》
– 精神内核:
在描写农村生活中,商品意识和现代生活方式对古 老民风民俗的冲击以及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中 探索人性的基础上,通过描绘秦汉文化环境中特有 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 情,营造出了一个别具有诗意美感的艺术世界。
商州的自然之美 商州的人文之美
《商州初录》里对商州文化的描述和赞颂含有着极大的理想色彩,表 现出了作者的理想寄托。他的“寻根”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进入民间 世界、感受民间气息的过程,后者更加呈现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而 古老文化与民间的贯通凝合已成整体。虽然贾平凹作品中对民间世界 的展示还很表浅,但事实上他(还有许多其他寻根派作家)已经为文 革后文学开启了新的文学向度。
寻根文学的形成 外来文学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文化寻根意识的审美形态和新文学思维
二、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
《棋王》和《爸爸爸》
“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北京的阿城和湖 南的韩少功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小 说《棋王》和《爸爸爸》分别体现出了不同 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前者以对传统文化精 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 后者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 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 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 艺术特色
贾平凹在《商州初录》中尝试了一种拟笔记体的中国传统叙述 形式,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有意回归,表达出作者对古典美学 境界的追求。
四、“探索电影”的文化反思:《黄土地》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
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张艺谋
– 探索电影特点
追求主观性的审美感受,并且大多喜欢用象征的方式,在精 心设计的意象中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在对民族文化 精神的自觉反省、承担和对民族生命力的唤醒方面,“第五 代”导演与同一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家们形成应合之势。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3554dbc24028915f804dc26a.png)
1、简要论述寻根文学1、概述韩少功“文学有根”文学应该生育文学的文化土壤里,根不深,则叶不茂阿城《文学制约着人类》郑万隆《我的“根”》1)缘由;青年作家渴望走向世界;由伤痕、寻根文学承传而来2)对于“根’的理解:具有边缘,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族文化,韩少功《楚文化》莫言《齐鲁文化》贾平凹商周系列中的《秦汉文化》,另一部分作家注重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根源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他们把根指认为民族的传统精神信仰或文化价值观念阿诚《棋王》推崇老庄精神张承志《九座宫殿》《黄泥小屋》《金牧场》《伊斯兰文化精神》王安忆《小鲍庄》巨大的儒家仁义功能3)态度上,认同传统:传统文化能够解决现代城使堕落以及现代人精神困惑,积极向上的东西,张承志,阿诚,批判态度:王安忆,韩少功《爸爸爸》矛盾态度:贾平凹,郑异情感上:无比醇厚的眷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者》理性上:这种纯朴的民风,以及优秀观念消失是现代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学史意义:1、打破了当代小说文学思潮所表现的单一视角,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着眼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以文化意识取代政治意识,对打破建国国民文学长期处于政治制约下的一体化格局具有深远的意义,为八十年代以后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打破现实主义独尊的格局,总体精神上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艺术取向上柔和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多重手法,作家既收纳外来经验,也挖掘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语言风格以喻象征,叙事手法,作品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了当代文学的自觉阿诚(1949-)与《棋王》它主要塑造了一个人物:书呆子王医生的形象,乱世中崇尚淡泊,身处俗世而能出淤泥而不染,消极中体现积极,面对浊世而超越艺术上采用静观默察的关照方式和审美态度叙事方式上,叙事有如行云流水,出入自由,毫无约束语言运用上,多用短剧,吸收了古汉语的句法和词法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浮躁》贾平凹小说艺术特点:1、他具有开阔的本土文化视野,他注意到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影响,他对本土文化的兴奋点也是多方面的,举凡正野、稗史,民间占卜礼仪,百姓信奉的征兆,信条,婚丧嫁娶,请客吃饭等和各种地方风俗以及乡村生活起居,建筑风物,无不纳入视野,表露在文字中2、他对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有着独到的认同,他以神话传说、传奇故事、笔记小品、话本小说中吸取营养,努力揣摩中国文化的神韵并运用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文体和语体,从他开始创作小说至今,一直在进行小说形式的有益探索寻根运动的影响1、正面影响,超越了政治视角,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什么是“寻根文学”
![什么是“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7700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0.png)
什么是“寻根文学”一、“寻根文学”概念1983 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尝试以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
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985 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
同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
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 80 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
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
2.80 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
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1987 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
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
四、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
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五、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
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2.文化认同型。
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
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郑义《老井》。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题
![现当代文学简答、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106c12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0.png)
简答、论述题1、“寻根文学”产生的缘由: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进一步深入,“寻根文学”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内在规律使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这一切的变化必然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
外来文化、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文化理论大量涌入也对这场变革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旧有的保守的文学观必然成为阻碍。
“2、“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韩少功:《文学“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 “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3、寻根小说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4、“寻根文学”的美学意义: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5、汪曾祺小说之特色:(详见课本P109—110)一,叙事风格;二,题材风格;三,语言艺术6.汪曾祺创作的美学意义:小说:P109—110;散文:P205第三段7.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代表作品:“雯雯的系列”。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a1f96f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7.png)
从韩少功的《爸爸爸》——论“寻根文学”的写作特点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在众多的作品中,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被很多人视为"寻根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
本文将试从小说中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手法等方面方面来论述《爸爸爸》中是如何体现“寻根文学“的特点的。
关键字:地域的点风俗意识现代意识艺术特征一鲜明的地域特点,风俗意识80年代受到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是,“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1】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也曾这样说道:“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所以不少作家重视加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表现这一生活方式的时代变迁,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言语、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信仰等,成为拓展创作试镜的凭借。
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生活抒情诗”。
有学者曾经指出:“韩少功是一个深受楚文化和近世湖湘文化影响的青年作家,而且他是一个有意识地在发掘这种“根”,并使之在现实中发扬光大的湖南作家。
”【2】韩少功在自己的楚人血统方面找到了突破口,走进传统的湘西世界,在神秘的巫楚文化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基本上是以这一地域文化为土壤而展开的。
《爸爸爸》中对地域特点、风俗意识的描绘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关传说及其相关行为。
《爸爸爸》中的蛇好淫及特殊的取蛇胆方法;"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迷了路要赶紧撒尿、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敬天神及杀人祭神以求宽恕;追求女人及“花咒”之术;放蛊害人及放蛊者益寿延年之说;巫术占卜凶吉及杀牛卜战争结果之事。
对寻根文学的再认识
![对寻根文学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94bd54fe45c3b3567ec8b2c.png)
对“寻根”文学的再认识摘要:回顾“寻根”文学运动的兴起与衰落,着重剖析寻根作家们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之间的脱节,及在理论文本中对文学寻根的建构意向与对文学之“根”的理解和把握之间的距离,揭示“寻根”文学运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失落的潜在与深层次的原因,并希图经由失落原因的分析,探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繁荣中国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创造性转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关键词:寻根;民族传统文化;理论文本;小说文本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反思与寻找的主题,而且在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这一主题也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深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在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从政治层面上对社会历史的控诉后,继而把触角伸向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处,转向了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探幽,而发轫于80年带中期的寻根文学也正是因此而异军突起,给新时期文坛注入了新鲜特异的因素,并使其得以异彩纷呈。
寻根派小说的出现标志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从而使1985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寻根文学在初起之时就引起了文坛的骚动,评论界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寻根派小说从其产生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迅速达到了巅峰并走向低谷。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寻根派小说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群星闪耀的文学天宇上划过,留给人们无穷的遐想与思索。
进入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上要寻找辉煌的传统文化之根的许诺在实际上并无法印证,而其文本中所写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愚昧生活景象同作家试图为现代文化找到原始动力的美好愿望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寻根派小说家群体除了大致相同的文化寻根的宣言之外,几乎没有统一的创作路径与写作立场,在他们中间有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的,也有试图到原初形态文化性状中去获取生命热力并希望能够借此获得进入现代化历程的生命动力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寻根派小说的文化动机还在于它是对海外新儒学复兴运动所作出的应急反应。
众所周知,新儒学运动曾经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欲望,应急的心态根源于近代以来不断强化的现代化焦虑,它在本质上是要确认自我的文化认同身份,从而与世界文化对话[1]。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175905c5da50e2524d7f59.png)
+
+
寻根派的主要文化主张
+ 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出路
+ 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 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评价
+
寻根文学兴横向影响 + 文学内部互动与外部制约 +
+ 铁凝的《哦,香雪》:文明与原始
交汇中后者所闪射出的质朴美
+ 二、原始主义批判
+ 两方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原
始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原始性的 批判。 + 韩少功的《爸爸爸》:丙崽式的初 民心态、鸡头寨。 + 把人性中的愚昧、蛮荒、顽冥不化 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放大抨击
+ 一、万物有灵论 + 二、畏天祭神 + 三、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和禁忌
+
+ + + +
行为 四、咒语拜物教 五、巫卜文化 六、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威权 七、对人的兽性摧残 八、好勇斗狠、集团仇杀
+ 文体形式的散文化与笔记化。 汪曾琪的
《受戒》 + 叙事方式的复杂化和主体化 + 语言的古典化与诗化 。陆文夫的《美食 家》朱自冶的吃史 + 表现手法的魔幻化与象征化
+
寻根文学的范畴:
以不同程度的文化寻根意识参与和表 达了民族文化重建母题的作品即为寻根文 学创作 。
+ 一、原始主义的倾向
广义: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 潮,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基本感情和特 征。 + 狭义:对往古的追怀,对文明 的怀疑,以原始为价值准绳来对比和 评判文明。
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
![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2a4357a8956bec0975e3ec.png)
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汉教3班陈杨20100511476浅谈我对“寻根小说”的认识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反思与寻找的主题,而且在作家的创作实践中,这一主题也不断地得到发展与深化。
寻根派小说的出现标志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从而使1985年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寻根文学在初起之时就引起了文坛的骚动,评论界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寻根派小说从其产生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迅速达到了巅峰并走向低谷。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寻根派小说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群星闪耀的文学天宇上划过,留给人们无穷的遐想与思索。
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其题材选择的地域性。
由于作家们具体创作中的各行其是,他们笔下的地域文化景观并未融入整体的民族传统文化系统之中,使得这场文学运动成为一个非常松散的创作联盟,每个人创作态度和旨归都是不一样的。
寻根文学运动的小说文本地域话结构特征成了对理论文本中寻求传统文化之根、以发荣滋长当代文学的建构意向的拆解。
真正的、具体的传统文化在小说文本中很少被指涉,相当多的小说指向深山老林,企图在先民的传说中获得某种启示;或在肆意美化乡村生活,沉浸于虚构的田园牧歌的和谐之中,对抗城市对人的异化;或反复摹写某种强悍奔放的人格与生命意志等,显然他们对“寻找”本并无一明确的承继目的,从已有的作品来看,则是一种混合着西方精神(个性和生命自由)与传统文化(和谐乡村生活)的精神综述。
“寻根文学”兴起与意义
![“寻根文学”兴起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40370e03d8ce2f006623d0.png)
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起与意义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风潮,寻根派作家创造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定义以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挖掘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兴起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
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观。
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一“寻根文学”的定义与思想寻根文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形式,具体指寻根派作家以传播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品。
这些寻根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具有吴越意蕴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体现浓厚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韩少功的颇具楚文化底蕴的《归来去》《爸爸爸》;阿城的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以及冯骥才的富有津门文化的《三寸金莲》《神鞭》等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
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在寻根文学作品中,这种对“根”充满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研究的观点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都集中在偏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以及审美形态的选择上,同时也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规范化而且由于重视伦理与政治实用而导致了衰落,在许多偏远地区的民间与民族中的中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范畴,才是文学需要追求与弘扬的因素;二是认为当时文学欠缺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更是极其匮乏而过多的充斥着社会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断层,所以更应该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寻根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4608d65f242336c1eb95e5a.png)
因为急于从人物性格表现之中抽象出 某种传统文化思想,出现的两个缺失: 1、人物观念化 2、风俗民情,掌故轶闻淹没了或者置 换了性格
四、寻根文学的意义:过去与当下
1、寻根是极富意味的现代文化症候 2、绚烂的传统文化将为中国的当代文学带来瑰丽的想 象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观点,文化对抗的主体是 民族。“寻根文学”是本土经验的记述,包 含了尖锐的反抗——反抗西方文化的曲解和 封锁,反抗西方文化强加的编码方式和评价 体系。这一切均是西方武力征服撤除之后遗 留的文化钳制。
栖居于某一个地域的社会成员积 累了各种生存经验,这些经验的 提炼,归纳以及形成的传统即为 文化。
没有一种文化不是活跃在相对的 时间条件与空间条件之中,永恒 的法则仅仅表明历史语境的构造 依然如故。这个意义上,所谓的 文化正统无非是尚未瓦解的统治 思想罢了。
每一种文化价值的完整评估必须进入对 话关系网络。
二、 “寻根”的心理动机
“众多的语义场”包含了多种分寻找依靠——仍然 是许多人最为常见的精神动力。还暴露了 某种精神上的软弱。
美国畅销书《根》
三、“寻根”与当代文学的转折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2、文学与个性的关系 3、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依据的共同 观念体系,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习惯等等所构成的观念综合体。 毫无疑问,一个民族的文化先于作家个人而 存在。它将以一整套知识背景与符号体系强 有力地规定了作家的文学写作.作为超越个 人的观念体系,传统文化宛如波普尔所说的 “世界”。波普尔看来,这些观念构成了一 个庞然而威严的客体,成为人的精神寄存之 所。作家的心灵并非一个完全自由无羁的个 性,作家心灵只能存活于文化传统之中,即便 作家所处理的文学素材是当下的现实,文化 传统也将参预于他们的感觉、推断、分析、 预测之中。
当代文学史第九讲 寻根文学
![当代文学史第九讲 寻根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a18750804d2b160b4ec09d.png)
• 二、揭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心理结 构 ,批判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 族文化形态。
• 以神秘文化为载体的民族“集体无意识” : 万物有灵论 、畏天祭神 、千奇百怪的迷 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 、咒语拜物 教 、巫卜文化 、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 权威 、对人的兽性摧残 、好勇斗狠、集 团仇杀 。
寻文学
一、寻根文学的兴起
• 1,1985年,新时期小说出现了新的跃 动,开始多角度、全方位地观照与表 现社会生活,文学由政治、历史反思 进入了文化反思。 • 2,标志:“寻根文学”的出现——新 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而 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艺术 流派。
3,兴起原因
• A、85年左右的“唯现代化论”、“现代派” 思潮引发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多 元思考,兴起一股规模不小的“文化热”。 “文化寻根”是这股“文化热”在文学领 域的反映。 • B、文学的主体意识的强化、文学自身的解 放是“寻根文学”形成的内驱动力(思维 方式、审美意识、艺术风格)。
• 三、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 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探 索生命的起源、生存的艰难及生命存 在的方式和意义。
• 韩少功《女女女》、《归去来》 • 王安忆《小鲍庄》 •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 三、整体的荒诞与象征
• 1,丙崽:暗示我们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 劣根性 • 2,鸡头寨:一个与现代文明绝对隔绝的远 古、蛮荒、粗野的“化外之地”,一个封 闭、凝固、孤立的古老世界。 • 3,采用隐去具体的时代环境与社会联系的 抽象的方式对历史作整体的把握,以写实 和象征交替为基本手段,运用直觉、综合、 整体把握、主观表现等艺术方法,使作品 获得了整体的象征意味。全文弥漫着一种 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寻根文学 (1)
![寻根文学 (1)](https://img.taocdn.com/s3/m/fbfca94933687e21af45a9c4.png)
60—8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了好几位诺贝尔文学得主。
拉丁美洲文学的巨大成功,大大启发和刺激了中国作家。 《百年孤独》 加西亚·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拉美文学的成功,直接震惊了中国的年青作家们。 (1)经济强国有文化优势。 拉丁美洲经济、政治与中国差不多,居然也出现好几位 诺贝尔奖得主。
(2)作品内容和创作特点让人震惊。
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东,说 不太清楚。
如果塞里有红白喜事,或是逢年过节,那么照规矩,大家 就得唱“简”,即唱古,唱死去的人。从父亲唱到祖父, 从祖父唱到曾祖父,一直唱到姜凉。姜凉是我们的祖先, 但姜凉没有府方生得早,府方又没有火牛生得早,火牛又 没有优耐生得早。优耐是他爹妈生的,谁生下优耐他爹呢? 那就是刑天——也许就是陶潜诗中那个“猛志固常在”的 刑天吧。
他生下来时,闭着眼睛睡了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一个死人相,把亲人 们吓坏了,直到第三天才哇地哭出一声来。能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时候, 就被寨子里的人逗来逗去,学着怎样做人。很快学会了两句话,一是 “爸爸”,二是“X妈妈”。后一句粗野,但出自儿童,并无实在意 义,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比方当作“X吗吗”也是可以的。 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 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个倒竖的青皮葫芦,以 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 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摇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 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 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吗吗”, 调头颠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 分准备,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象 个胡椒碾捶晃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 地旋过去。跑起来更费力,深一脚浅一脚找不到重心,靠头和上身尽 量前倾才能划开步子,目光扛着眉毛尽量往上顶,才能看清方向。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2a4384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e0.png)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张学军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3
【摘要】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者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
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总页数】6页(P28-32,93)
【作者】张学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温州瓯越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 [J], 郑乐丹
2.“冻土上的生活之流”的地域风貌呈现--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J], 赵栢欣
3.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J], 王昱
4.彰显地域特色展示精彩名片——“地域文化特色”题型写作指导 [J],
5.创设主题式情境任务培养地域性家国情怀--2021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试卷地域文化特色评析 [J], 苗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论文摘要:“寻根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与推动。
在这场文学思潮中,“寻根”的口号为什么刚刚提出就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呢?寻根文学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松散的文学群体,出现了地域上的多样性,这些作品又有着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这篇文章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浅谈一下“寻根文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寻根文学、心理动机、地域性。
论文前言:文学“寻根”的提出,既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和质疑,大量的文学理论家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述“寻根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根》、《我的根》、《理一理我们的“根”》、《文化制约着人类》,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这一学派的理论主张。
在这里我也从“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和地域性两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寻根文学”的认识。
论文正文:“寻根“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个重大的文学事件。
作为一个文学事件,指的是始于1984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的会议提出的命题,以及会议参加者后来对这一命题的阐释[1].“寻根文学”很快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同时又松散无际的运动,一系列旨趣各异的作品与主题不同的论辩从核心蔓延出来,形成了这场运动的一个又一个的分支[2],非常多的批评家和作家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寻根文学”发表感想,既有热烈的响应也有质疑和批评。
在这一文学潮流中,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些文章只能看做是“寻根”文学的一个引子,我们没有理由将哪一篇文章看做是寻根文学的一份深思熟虑的纲领性文件或口号。
人们对“寻根文学”这个称谓的界说也是各执一词,这样看来寻根文学的开场似乎是马马虎虎,漫不经心的,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寻根文学”为什么刚刚提出,就会有如此大得号召力,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接下来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寻根文学出现的心理动机。
通过阅读大量寻根文学作家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寻根”的口号后面包含着某种渴求皈依,渴求寄托的愿望。
正如学者南帆所说,这种愿望是来自放纵之后的惶恐与不安。
有的时候过度的自由反而会让人觉得迷茫,觉得无助,这点在八十年代的某些文学作品身上有很明显的体现。
中国文学曾经一度陶醉痴迷在精神解放的历史使命当中,文学曾经像一只老虎一样被囚禁在笼中,当它一旦获得自由时,内心就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当种种森严的戒律突然之间毫不起作用时,文学骤然体验到自由的快意[3],起初作家们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沉痛的反思和深刻的揭露沉寂多年的作家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将笔触伸到昔日的文学禁忌之地。
作家和读者们似乎真正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可是这种自由并没有让人们在快乐中停留的太久,相反的是,人们在短暂的快乐中感受到的是精神上的空洞与无助,眼前的快乐似乎如镜花水月一般,太不真实,心中的那一份宁静,那一份归属感始终没有着落,这时文学不得不从新开始选择,重新思考,获得新生。
在“寻根文学”出现之前,重新获得解放自由的文学似乎显得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喧闹多余沉思。
比如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中,小说放肆地嘲笑了某种压抑人性的陈规陋习,展现出表现在八十年代大学生身上的那种精神上的焦虑与痛苦。
但是,否定并不足以让人自立,过多的喧嚣只会让人更加的“别无选择”。
这时的作家就好比陷落精神的荒漠般焦急,正当此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的作家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启示,中国作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和审视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问题。
然而此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慈祥的面容渐渐地浮现在作家的心目当中,太极两仪、阴阳相生、《易经八卦》、儒墨道禅,顿时让作家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情切熟悉的感觉。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犹如一口老井一般,玄深奥秘,博大精深,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和挖掘的地方。
于是,出于一种恋旧怀古之情、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豪之情、一种找到精神家园的欣慰之情、一种对未知知识的好奇之情,一种想要返回文化母体的冲动在作家的心目中慢慢升腾起来。
以上大致所述,就是我个人认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
作家在寻找信念或者是寻找寄托时,虽然暂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慰安,犹如抓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扶手,但是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一个问题,作家尚未具有足够的自创能力,这也是作家仍需要努力的地方。
二、寻根文学出现的地域性。
正如前文所述,“寻根文学”是一个松散的文化群体,因此,诚如陈平原所说,“在谈论“寻根文学”时,出现了许多的语义场“,作家们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所关注的层面并非一致,在“寻根学”的写作上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本文将以两个作家为例,浅谈一下“寻根文学”的地域性。
1.韩少功追慕的绚丽狂放的楚地文化。
韩少功是“寻根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学的“根”》被认为是该文学流派的纲领性文章。
《文学的“根”》写于1985年。
他一开篇就写道:“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地文化到哪里去了?”后来,他在一个朋友湘西寻访后有了初步的答案:她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族的崇山峻岭中找到了还活着的楚汉文化。
韩少功又提出,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
韩少功故意要给人们的阅读带以一种“神秘性”[4],这种神秘性的叙述,是大多数寻根理论和作品的一个基本特色,它们好像是要有意夸张和渲染蛮荒遍地山林,原始部落和神话传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韩少功的《爸爸吧》无疑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小说以一种寓言式的想象力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湘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变迁,刻画出一副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民俗画,小说的主人公丙崽不同于其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他从一出生就只会嘟囔“爸爸爸”和“x妈妈”,小说中写道,“三、五年过去了,七、八年也过去了,他还是只能说这两句话,而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象竖的青皮葫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
吃炮了的时候,他嘴角沾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的一片。
”丙崽的存在无疑象征着人类生存中丑恶,混沌,顽固不化的一面[5],在这篇小说中,丙崽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显然还意味着传统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丙崽死不了,同时也还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那些在偏远地区的远古文化中存在的丑陋处难以根除。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发人深省,韩少功借用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关照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对生命的源起,生存的方式和意义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考虑。
在绚丽狂放的楚地文化中重新估量生存的价值,在文化的“寻根”中,批判性的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2.贾平凹迷恋的朴实深重的秦汉文化。
贾平凹同样也是“寻根文学”中一个令人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文革期间”到八十年初期的作品,缺乏个人的创作特色,所以并没有在文学界引起太大的反响[6],然而在1983年以后陆续发表的一系列作品,有关陕西商州地区的农民生活的变迁的小说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
他的很多作品,如《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天狗》、《小月前本》等,都主要描绘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与冲突,描写随着改革开放而进入农村的商品意识与传统的古老生活方式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势必会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
这些作品正是由此来探索人性在时代改革开放中的内涵。
但是我觉得贾平凹更为突出的创作特色还在于他通过描绘秦汉文化中特有的生存方式和风土人情,展示出来自民间的人性的美好品质。
正如陈思和所说的“贾平凹展现出来自民间的美好人性,以一种清新、淳朴的笔调营造出一个特别具有诗意美感的秦汉世界”,这种美感在《商州初录》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商州初录》是由一段引言和十四个独立的成篇章的故事组成的,作者用一种拟笔记体的形式,类似散文化的结构特点写就而成,使整部小说回荡着浓烈的古典艺术气息。
贾平凹不仅尝试在艺术形式上“寻根”,而且在内容上更是处处关照“寻根”这一理念,《商州初录》首先展示的是商州地处自然风光的美好,作者相信正是由于这样的美好自然的风光,才会孕育这样淳朴美好的人性,在“在这块美丽富饶,而充满野情野味的神秘地方”,一个个淳朴善良的,至情、至善、至美的人们正健康的繁衍着。
这部作品中虽然很大的程度是来作者的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但是也并不减损这部作品的重要意义贾平凹长期浸润在秦汉古朴的文化中,使其深深体验到秦汉文化的厚重和朴实浑放的特点。
作者又认为这些古朴的文化传统在商品化越来越浓重的城市中一点点被淹没,所以很有必要去民间世界中“寻根”。
“寻根文学”的作家虽然在地域上出现了不同形式上的“寻根”,但是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上显示出某些一致的之处:对于传统礼教的不屑,对于拜金主义的批判,对于人格上的猥琐、蒙昧、虚伪的厌恶,对于工业文明的异化所导致的人性的扭曲的种种警觉。
这样看来,“寻根文学”不过是借助了某些传统文化来构思出一幅幅给予理想人格和理想生活方式的的图景而已。
论文结语:“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事件和文学思潮,虽然很快就不复存在,但是它的能量确实是很惊人的,对九十年代的文学写作在很多方面多有所帮助。
为今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认识。
注释:[1]出自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78页。
[2]出自南帆《冲突的文学》[M].江苏大学出版社.163页。
[3]出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84页。
[4]出自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北京大学出版社.326页。
[5]出自南帆《冲突的文学》[M].江苏大学出版社.165页。
[6]出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86页论“寻根文学”产生的心理动机及其地域性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9级3班孙雪200911060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