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音乐之研究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当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并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谈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
一、唐朝的宗教文化唐朝是中华文明的一段非常璀璨的时期,它在文化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强大的文化底蕴是唐朝人民宗教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境内最为盛行的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为主。
尤其在唐代的初期,佛教在唐朝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形式,这也为唐朝的宗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在唐代,寺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僧侣的数量不断增加,佛教文化和信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
同时,佛教的宗教教义也不断深化,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使得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思想等多重影响力。
唐朝的宗教文化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同时佛教艺术的繁荣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二、唐朝的佛教艺术唐朝的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唐代,佛教艺术的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各种佛像、佛塔、佛教经典等均有所涉及。
尤其是唐代大士像充分体现了唐朝佛教艺术的特殊性。
这些作品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无论是创作工艺还是艺术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对于唐代社会的影响力。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佛教音乐和歌舞。
在佛教音乐和歌舞当中,佛教的精神和艺术特色被完美地表现出来。
佛教音乐和歌舞通过宗教仪式、善无畏、业无罪、证无生等四种佛教思想艺术手段,达到了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三、唐朝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对当今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对我们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
首先,唐朝的佛教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的传承和弘扬。
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

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刘勇【摘要】Tiantai Sect is a localized Chinese Buddhist sect. It is the first Chinese Buddhist sect that applies music systematically and regularly in its series of Buddhist ceremon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thinking. Tiantai Sect’ s Buddhist music is a typical sampl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 s Buddhist music as it went through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self-practise” to “otherization”.%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也是第一个将音乐系统、规范地运用于其一系列佛教仪轨之中的中国佛教宗派,佛教音乐对其佛经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天台宗佛教音乐所经历的从“自修”到“化他”的历史演变在我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天台宗佛教音乐;缘起;流变【作者】刘勇【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8中国佛教天台宗是智顗①智顗(538—597):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河南颖川人,俗姓陈,名王道,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
在陈隋之际,汲取了当时中外各种义学理论,对我国南北朝佛、道、儒家理论进行融摄的基础上创建的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仰者不断增加,佛教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那么,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一、传入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实始于汉代,最早存世的佛教文化遗址是西汉江苏南部的广陵县大禅寺,但当时佛教传播并不广泛。
因为,汉代儒道思想比较盛行,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受到排斥和压制。
直到公元67年,汉和帝下诏翻译佛经,佛教才被正式传入中国。
接下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发生变化,进化为形态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汉地佛教,但佛教仍然是一种较为受限的宗教。
唐代则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到了唐朝,由于唐玄宗多次派遣和尚赴印度访问,掌握了许多佛教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汇聚多方精力翻译佛典,结果将印度佛教翻译成汉文,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二、传播途径佛教在唐代传播途径主要有五种,“摄生”、“禅”、“戒”、“行”、“密”五宗。
五宗之间各有特色,内容不尽相同。
“摄生宗”主张制定饮食、睡眠、念佛等规矩,追求借自然之力达致超脱之境的修行方法;“禅宗”强调,要悟性就必须放弃争斗,超越种种人类界限;“戒宗”则强调放下利益之心、去除身心的贪欲;“行宗”核心在于超越生死轮回,汲取前人智慧与修行经验。
至于“密宗”,是将“无我”、“无我”修行方法进行最深入的层面探究,使修行者不仅获得法性平等的涅槃境界,还能提升至“胜解脱”的高处,让异象与神秘的景象见得孕甚微。
这五宗虽然各自不同,但都强调的是人心的调整与修炼,唐代人们更加追求灵性层面的生活,相信以此来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唐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千百年来的影响,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佛教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影响到了唐代政治的发展。
在唐代文化领域,佛教对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研究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研究在中国音乐史上,唐代被称为音乐的黄金时代。
唐代音乐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后世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音乐的流派、乐器的演进以及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等角度,对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进行研究。
首先,唐代音乐的流派丰富多样。
唐代音乐主要分为雅乐、俗乐和宗教音乐三大类。
雅乐是宫廷音乐,以宴会、祭祀等正式场合为主要表演场所。
在雅乐中,乐舞合一,音乐和舞蹈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古代舞蹈艺术。
俗乐是民间音乐,以丰富的民间生活为题材,歌颂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
宗教音乐主要是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的传入,大量佛教音乐和舞蹈艺术融入了唐代音乐中。
其次,唐代乐器的演进也为音乐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持。
唐代乐器较之前朝代更加丰富多样。
在唐代,新的乐器开始被引入,如筝、琵琶、笛子等。
这些乐器的出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和声效果。
同时,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使得乐器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再次,唐代音乐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唐代社会中,音乐与礼仪、文化息息相关,被广泛应用于宫廷、宴会、祭祀等场合。
音乐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标志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皇家的雅乐成为宫廷文化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们通过音乐来展示自己的权威与威严。
同时,音乐也渗透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庆祝节日和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离不开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宽容开放。
这为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同时,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为唐代音乐的变革注入了新的元素。
例如,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亚、印度、波斯等地的音乐文化形式也在唐代传入中国,对唐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代音乐有着如此辉煌的发展与变革,但随着唐朝的衰落和中国历史的变迁,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表演形式逐渐失传。
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唐代音乐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1. 引言1.1 佛教音乐的定义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法会和寺庙中演奏的音乐。
它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音乐形式,旨在帮助信徒陶冶情操、崇敬佛法。
佛教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悠扬动听的旋律,以及富有神秘感的演奏形式。
佛教音乐通常使用古代乐器如木鱼、音钟、梵呗等进行演奏,这些乐器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有助于信众进入冥想状态。
在佛教音乐中,歌唱方式多为颂读经文,歌声深沉悠长,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和宗教意义,成为佛教信众心灵抚慰的一种方式,也是佛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字】1.2 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我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佛教音乐就已经在我国盛行。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佛教音乐作品和流派。
尤其是唐代,佛教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音乐体系。
宋明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发展和传承,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在佛寺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的佛教音乐,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清代以后,佛教音乐逐渐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在民间和寺院中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
近现代,随着宗教信仰的复兴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佛教音乐在我国又逐渐复兴起来,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通过对佛教音乐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一、宗教性和神圣性明显。
作为传承佛教文化和教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佛教音乐强调虔诚和敬畏,音乐中蕴含着对信仰和神秘力量的崇敬之情。
二、庄严肃穆,充满宗教仪式感。
佛教音乐通常在寺庙或佛堂中演唱,其声音清亮悦耳,唱腔肃穆庄严,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三、音乐形式多样,包括诵经、颂经、念佛、大悲咒等。
这些音乐形式既有明确的宗教内涵,又兼具艺术审美,体现了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发展在世界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唐代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当今世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唐代佛教艺术唐代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佛塔、佛画、佛教音乐、佛教舞蹈等多种形式。
其中,佛像是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常是用金属或石膏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唐代佛像的特点是“飞天、威严、华丽和丰满”,它们的面容和肢体都表现出了佛教智慧和慈悲的特质。
除了佛像之外,唐代佛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佛教艺术形式。
唐代的佛塔一般都非常高大,通常超过十米,它们通常由许多层构成,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装饰和意义。
唐代佛塔的外部装饰以砖雕、砖塑和浮雕为主,内部则装饰着彩绘和石雕等艺术形式。
唐代佛教音乐和舞蹈也非常发达,它们通常是作为佛教仪式和庆典的一部分来表演的。
2. 唐代佛教文化唐代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学说和佛教生活方式所组成的文化体系。
唐代佛教的学说和思想和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这些思想主要是关于慈悲、涅槃、因果律和中道思想等方面的。
唐代佛教的生活方式则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法会、僧侣制度和佛教仪式等方面。
在唐代的文化中,佛教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为当时的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领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吸取和借鉴的源泉。
唐代佛教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依然深远,它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团体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
3. 唐代佛教艺术与文化的发展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在唐朝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丰富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技艺、思想、文化和风格等方面。
从技艺的角度来看,唐代佛教艺术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得益于当时采用的现代化工具和建筑方法,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唐代佛教艺术在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精细的细节和美学特点,而这种精细的制作技艺和美学特点也为后来的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doc

【隋唐音乐】寺院中的俗讲与散乐俗讲是唐代佛教寺院里的一种通俗讲唱。
早在六朝时代,佛教寺院为了宣传宗教迷信,麻醉人民、骗取钱财,就已利用民间文艺的形式,搞了所谓“转读”与“唱导”。
到了唐代,俗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
当时仅长安一地,就育资圣寺、保寿寺、菩提寺、景公寺、惠日寺、崇福寺等十几个寺院设有俗讲。
唐韩愈的《华山女》诗对长安俗讲的盛况曾作过生动的描述。
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这种俗讲的主讲人叫法师。
开讲时,他登上高座先作“梵音”,后念几声“菩萨”,再说“押座文”,然后唱着解释经文的题目,接着说经文的题目,叫做“开经”。
开经以后,讲唱经文的正文。
讲唱毕,念佛赞,发愿结束,他们讲唱的正文,也就是利用佛经故事来宣传因果报应、地狱轮回等迷信思想的《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降魔变文》等所谓“变文”。
这些变文除了讲说以外,大都全有歌唱,变文的唱腔是俗讲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此外,俗讲音乐还有“唱释题目”、“梵音”、“念菩萨”、“念佛赞”等等。
其实,在六朝时代的“转读”里歌唱就极为重要,梁慧皎的《高僧传》就说: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
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
他的话显然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强调为了达到麻醉人民的政治企图,必须做到歌唱的曲调与歌词内容相统一的所谓“声文两得”的地步,不然宗教的迷信思想既灌输不进去,也不会发生作用(“俗情无以得人”,“道心无以得生”)。
他认为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歌唱的声音富于变化,要求声音美必须达到“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的境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渲染转读音乐的宗教色彩与神秘气氛的目的。
至于俗讲的音乐虽然绝大部分来源于民间,例如宗教色彩较浓的“梵音”,在南方江浙一带则以“纤婉为工”,曲调艳逸婉转;在北方陕西、河北一带则“音词雄远”,喜用高亢的声音,曲调比较朴素。
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与演变

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与演变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其中唐代音乐艺术是一段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时期。
唐代的音乐艺术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与演变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以期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内涵。
一、唐代音乐艺术的形态唐代音乐艺术在形态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宫廷乐、宗教音乐以及民间音乐。
1. 宫廷乐唐代宫廷乐主要是针对宫廷内部的娱乐活动而创作的。
整个乐队一般由数十人组成,演奏器乐合奏,乐器有笙、箫、琵琶等。
唐代宫廷乐的奏乐形式是十分严格的,分为正弦和律吕两类,其中正弦部分包括《大正乐》、《大长秋》等,律吕部分则是《十三音》、《十二罄》等。
唐代宫廷乐注重音乐节奏、韵味和旋律美感,往往能够体现出唐代时期的风俗文化。
例如,唐代宫廷乐的《阳春白雪》曲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的曲调优美动听,抒发了春天的独特美感。
此外,唐代宫廷乐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能够体现出唐代时期的文化艺术水平。
2. 宗教音乐唐代宗教音乐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两种。
佛教音乐一般为声乐合唱,伴有乐器演奏,用以引导修行者进入禅定状态。
道教音乐则主要是在修炼仪式中演奏的,其演唱形式较为隆重和庄重。
唐代宗教音乐的特点是安静、神秘、庄重,音乐内容多为隐喻,意蕴深邃,反映出唐代社会对宗教信仰的高度崇敬。
3. 民间音乐唐代民间音乐的形式较为灵活,包括各种民间歌曲、舞曲、戏曲等。
为了迎合民间的口味,唐代民间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民俗特色的音乐形式。
例如,唐代“广场舞”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二、唐代音乐艺术的演变唐代音乐艺术的演变历史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1. 前唐时期(618年-705年)前唐时期音乐艺术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这个时期主要是由政府推行的“律制”音乐,包括21个乐章、每章109个调式。
在社交场合,官员们也会表演歌舞,这时的音乐多样化,如清音乐、舞曲、十才、管乐等,比较繁琐,不太符合人们直接的声音感受。
唐代佛教艺术研究论文素材

唐代佛教艺术研究论文素材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佛教艺术的雕塑、壁画和佛教寺庙建筑三个方面,探讨唐代佛教艺术的研究素材。
一、佛教艺术的雕塑在唐代,佛教艺术的雕塑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佛教雕塑多以佛陀、菩萨和罗汉为主题,通常采用木雕或石雕技法。
这些雕塑作品形象逼真,神态庄严,通过艺术手法将佛教教义融入其中。
例如长安大雁塔的观音菩萨雕塑形象,具有唐代风格的庄严美感;洛阳白马寺的药师佛像,展示了唐代雕塑的高超技艺。
二、佛教艺术的壁画唐代的佛教壁画在艺术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
佛教壁画是将佛教教义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信徒的教育和启迪起到了重要作用。
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壁画的典范之一,其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陀传教、菩萨故事和信徒供奉等,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宗教文化。
三、佛教寺庙建筑唐代的佛教寺庙建筑呈现出宏伟壮丽的景象,代表了唐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大雁塔、法门寺、灵岩寺等寺庙均是唐代佛教建筑的典范。
这些寺庙建筑工艺精湛,结构稳固,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展现了佛教教义和美学追求。
例如法门寺的大雄宝殿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成为唐代寺庙建筑的代表之作。
综上所述,从唐代佛教艺术的雕塑、壁画和佛教寺庙建筑三个方面,可以得到丰富的研究素材。
这些素材包括佛陀、菩萨和罗汉的雕塑形象、莫高窟等寺庙的壁画内容,以及大雁塔、法门寺等佛教寺庙的建筑特点。
研究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唐代佛教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还能够探讨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佛教艺术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唐代的佛教文化和艺术

唐代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之一,其在唐代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唐代佛教文化和艺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佛教的传入东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随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已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文化和信仰之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跟随贵族和文人进入中央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唐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即位后,弘扬佛教之风便已经起头。
唐代仁宗时,邀请妙法莲花经的印度大师般剌密多进行讲述,仁宗皇帝亦到场听讲,亲自持灯插悬,在佛教音乐演奏的催化下,场面十分庄严、肃穆。
唐代佛教艺术唐代佛教的文化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峰,其中壁画、造像、佛塔是其中三项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壁画壁画是唐代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唐代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敦煌莫高窟等寺庙都有着精美的佛教壁画,在壁画中,艺术家们刻画了佛教经典、历史场景和神话故事等各种图像,这些图像丰富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内涵。
造像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也非常发达,唐代佛像做工精美细致,准确地刻画了佛教圣人的神态和神秘面纱,如万佛塔、灵山佛顶、显佛寺、慈恩寺、大佛寺等都在雕塑艺术层面达到了空前高峰,堪称唐代佛教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佛塔唐代佛塔以此向世人传递佛教精神,是由佛寺修建的石质建筑,塔身分层,塔高数十米,由千数百纳铜铸造的佛祖像等佛陀及佛教群像等,装饰在塔身,构成了唐代佛教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表现艺术。
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代佛教文化承载了生生世世,信仰、智慧、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大量宝贵信息。
经典中关于“种因果、波罗蜜、慈悲、道实”等单项课题的量、质皆十分之高,对于其它宗教体系的灵魂需求和实质需求均是至关重要的。
唐代佛教逐步形成了一种“禁欲、慈悲、出世”的理念,弘扬了大慈大悲、无私奉献的教诲,对于当时的道德、文化、人伦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同时,唐代佛教文化的推广和发展为当时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鲜活元素,给人们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唐代佛教文化艺术繁荣研究

唐代佛教文化艺术繁荣研究佛教在唐代是非常繁荣的,而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繁荣,佛教获得了大量的支持和资助。
这些投资使得佛教文化和艺术在唐代得以迅速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会对唐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一些探讨。
佛教文化唐代是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
唐太宗即位后,就重视宣扬佛教,并且在宫殿区域建造了一个专为佛教活动而建的庭院,名为肃圣院。
佛教文化不仅是宫廷文化,还普及到民间。
寺庙在唐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兴建,寺庙成为了传播佛教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唐代,诸如般若波罗蜜多、涅槃经等著名的佛经翻译被广泛传播。
这些经文的译者也成为了史书中的著名人物。
唐代的佛教文化也非常注重僧侣和尼姑的学习,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都出自佛教门下。
这些学习者和作家对佛教经文的理解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法相宗和禅宗都是在唐朝时期出现和发展的。
佛教艺术唐代是佛教艺术繁荣的时期。
寺庙是宗教和艺术展示的主要场所。
寺庙的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都达到了顶峰。
唐代的寺庙建筑具有较高的规模和天花板位置的复杂装饰,同时还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
佛教雕塑在唐代的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包括尺寸大、精细、作为神话故事描绘角色等。
唐代佛教艺术以石窟艺术著名,唐代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石窟用来表达信仰而不是提供居住场所,石窟艺术作品也比较纯粹的表示佛教信仰和文化,同时融合了当时的绘画和雕刻传统。
此外,唐代的壁画也是非常著名的,其中包括天台八教壁画,宝华寺西楼壁画,龙门石窟壁画等等。
这些壁画中的绘画技巧非常精湛,展现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结论总的来说,唐代是佛教文化和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为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开创了新时代。
在唐代,佛教艺术和文化不仅流传于朝廷和精英阶层,也深入到了民间居民生活。
唐代的佛教文化和艺术对于未来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佛教音乐之研究

作 者 简 介 :钟 小 勇 (9 5 17 一 ) ,重 庆 云 阳人 ,德 宏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 校艺 术 系教 师 。研 究 方 向 : 民族 宗 教 音 乐 。
16 1
钟 小 勇:唐代佛 教音 乐之研 究
第二 。从 佛教本 身讲 ,佛 教经 过魏 晋南 北朝
时期 中国人信奉佛教 者仅帝王宫 廷 中少数人 。 经 过魏 晋南 北 朝 的发展 。佛教 不 断调 和 与道 教 、 儒教的矛盾 。并逐渐融合到儒道的文化精 神之 中 。吸 收 西域 和 印度 新 兴 学 说 和 学 派 的成 果 并 与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结合 ,不 断 渗 入 到 中国 民族 文 化 的 各个 方 面 。 随着 佛 教 的 发 展 ,佛教 音 乐 也 大 为 盛 行 。佛 教 音 乐 开 始 走 向 民族 化 、走 向 世 俗 化 .并 形 成具 有 中国特 色 的佛教 音乐 。 唐 代是 中 国历 史上 最伟 大 的历史 时期 之 一 。 它 结 束 了 数 百年 的分 裂 和 内战 ,揭 开 了 中 国古 代 最 灿 烂 夺 目的 篇章 。建 立 在 国家 统一 、经 济 繁 荣 、汉 胡 融合 、 中外 交 通 发 达 基 础 上 的 隋唐 文 化 .规 制 宏伟 、气 氛 宽 松 、创 造 力 活跃 、全 民族 文 化 素 质 空前 提 高 ,达 到 古 典 文 化 的 全 盛 时期 。 由于 政 治 上 的 高 度 开 放 和 经 济 的繁 荣 , 以及 统 治 者 的 高度 重 视 , 中 国佛 教 文 化发 展 达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高度 。 因而 ,唐 代 的佛 教 音乐 得 以全 面 发 展 .从 宫 廷 到 民间 广 为 流行 。 俗讲 风 行 。朝廷 耽 于佛 曲 ,百 姓 则 把 庙会 视 为最 重 要 的 娱 乐 场所 。无 论 寺 院 、宫 廷 、民 间 ,佛 教 音 乐 都 达 到 了 鼎盛 时期 。佛 教 音 乐 在创 作 、演 奏 、演 唱 上 均达 到 了一 个 辉 煌 的巅 峰 。其 种 类
古代佛教音乐和音乐文化

古代佛教音乐和音乐文化佛教音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研究古代佛教音乐和音乐文化,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宗教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也可以为现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提供启示和借鉴。
古代佛教音乐的起源古代佛教音乐最早起源于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了中国。
佛教音乐主要用于佛教的宗教仪式和寺庙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用于传播佛教和普及佛教知识。
佛教音乐的内容包括佛经诵唱、佛典朗诵、佛曲演奏等。
古代佛教音乐的特点古代佛教音乐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重视气氛的营造。
佛教音乐多采用低缓婉转的曲调,配以低沉的唱腔和悠扬的乐器,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其次,它注重声音和节奏的和谐。
佛教音乐的唱诵和演奏都要求声音和节奏的和谐,达到音乐与灵性的统一。
另外,佛教音乐也善于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代佛教音乐中就吸收了唐朝音乐的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古代佛教音乐的影响古代佛教音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佛教音乐中的八音(声、乐、歌、舞、吹、弹、管、弦)和六律(宫、商、角、徵、羽、变)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基础。
佛教音乐的调式和旋律也对现代音乐的调式和旋律产生了影响。
例如,著名的《大雁之歌》就采用了佛教音乐的调式。
古代佛教音乐在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音乐不仅通过佛教的传播传入了中国,也通过中国的丝绸之路传入了其他国家,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
同时,佛教音乐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教音乐文化。
结语古代佛教音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音乐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古代佛教音乐和音乐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宗教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也可以为现代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提供启示和借鉴。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佛教音乐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应该在发展现代音乐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及变迁

常用 的有《 三宝大赞 》 、 《 五方 赞》、 《 香 赞》、 《 供 养赞 》 、 《 皈依
赞》 、 《 四大祝延》 等, 主要用于讲经仪式 、 六时行道 、 朝暮课 诵 、 道场忏法及一般斋会 。梵 呗的音 乐材料集 中 , 音乐 风格统 一 , 演唱速度缓慢 , 旋 律以级进为主 , 曲调平稳 、 抒徐 圆润 、 腔多字 少, 具有庄严 肃穆 、 清畅哀雅 、 纤婉迂 回 、 细腻潇 洒的气 质与风 度 。梵呗传人 中国初期 , 由于梵音与汉语 的结构 不同 , 中 国佛 教徒注意到“ 梵 音重 复 , 汉语单 奇。若用 梵音 以咏汉 语 , 则声 繁而偈促 ; 若 用汉 曲 以 咏梵文 , 则韵 短 而辞 长”( 慧皎, 4 9 7—
2 6 9 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3 年 第6 期 总第 1 3 5期
HUND RED S C H0 0L S I N ART S
口
文章编号 : 1 0 0 3—9 1 0 4( 2 0 1 3 ) 0 6— 0 2 6 9—0 2
流长 , 世代相传 , 具有极 强 的功利 性 、 庄严 性 、 神 秘性 、 规范 性
和稳定性 , 成为 中国古 典音乐 的“ 活化 石 ” 。另一 类是 唱给 现 实对象 “ 俗人” 听的称为 民间佛 乐或 民间佛 曲 , 多 在居 士及 有
宗教倾 向的群众中流传 , 民间佛 曲与各 地 民间音 乐融 为一体 ,
师篇》 中清楚 记载 : “ 始有 魏陈思 王曹植 深爱声 律 , 属意 经音 , 既通般遮之瑞 响 , 又感鱼 山之神 制 ; 于是 删治瑞 应本 起 , 以 为 学者之 宗 , 传声三 千有余 , 在 契 四十 有二 。 ” 其 中四十二 契 , 便 是 四十二个 曲调联奏 。这种 “ 鱼山梵呗” 已经 出现与印度佛 曲 相异 的形式 , 产生 了华 夏化 的趋 势。“ 鱼 山梵 呗” 的创 制是梵
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研究

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传播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而且它的影响甚至扩展到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中。
佛教作为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信仰,也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佛教艺术不仅是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表现唐代社会特点与历史意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佛教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艺术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此时巨幅的佛像、梵刹的壁画、塔刹的浮雕、金银铜佛像、经巻和经筒等艺术品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形象生动,技法精湛,极富感染力、表现力、艺术性和精神性。
这些艺术品象征着唐代大融合的时代精神和失落与重生的文明情感,既体现了东汉佛教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也推动了唐代佛教艺术的新发展与演进,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佛教绘画艺术: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佛教绘画是唐代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传统和基础,强调线条的生动紧凑和色彩的鲜明流动,具有紧凑、富有节奏感、线条生动和笔墨流畅等特点。
在画面的表现上,唐代佛绘作品的题材风格非常丰富,从佛教经典、佛传故事、达摩祖师传、佛教史事、佛教神话、仙佛画、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方面入手,多为意境含深、色彩浓郁、形象独特的作品。
这些作品深邃而虔诚、表现出一种超越凡人的宗教情致,让我们与神更加接近,窥见永恒的人性永恒的真谛。
唐代佛教建筑艺术:唐代佛教建筑为中华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佛教建筑为中华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佛教建筑艺术的先河。
唐代佛寺的建筑规制非常严格,一般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和配殿等宗教建筑,气势巨大,色彩斑斓,雄伟宏大。
在唐代佛教寺院建筑中,以大雄宝殿为代表的方形建筑是唐代佛教建筑的典型样式,大殿的空间布局宽敞,柱廊的间跨较大,梁柱底下往往以木雕彫刻的利音龛代替柱头。
尤其是那些名闻遐迩的岳阳楼、法門寺、灵岩寺、宝刹、洛阳龙门洞、敦煌壁画等都是唐代佛教建筑的杰作,它们反映了唐代佛教建筑高度的技艺、独特的艺术美和宗教神秘性。
唐代的文化流派与知识界

唐代的文化流派与知识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在唐代,文化和知识界出现了众多流派和名家,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创作和研究中,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唐代的文化流派和知识界的发展情况。
一、文化流派1.唐代诗歌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无双”。
唐代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人情的描写,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王维、杜甫、白居易、李白等都是诗坛的佼佼者。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著名的诗歌作品,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唐代绘画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又一高峰。
唐代画家们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创作出了众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张择端的《千里江山图》、顾闳中的《清明上河图》等著名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唐代画坛绘画技法的成果和风貌,也具有了历史和艺术的价值。
3.唐代音乐唐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代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佛教音乐的发展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其中,佛教音乐的发展更是独具特色。
唐代佛教音乐融合了印度、波斯等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唐代佛教音乐。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宫商《大曲》和正音《五声》的创始人崔胤等。
二、知识界1.儒家学派唐代是中国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代,儒学成为了社会主流的思想,也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教育方式。
在唐代的儒家学派中,最著名的是孔颖达、韩愈和盛唐三李(李白、李商隐、李清照)。
这些人都对儒家学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推进了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2.道家学派唐代的道家学派也有重要的发展。
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唐代道家名家有陈子昂、王之涣、贾岛等。
他们的诗歌和文学作品中,都体现了道家学派的精神和理念。
3.佛教学派唐代佛教学派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唐代的佛教学派思想从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唐代佛教音乐与宗教仪式

唐代佛教音乐与宗教仪式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盛行的时期。
在唐代,佛教音乐在宗教仪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增添仪式的庄严肃穆,更承载了人们对宇宙、生命和灵魂的探索与憧憬。
首先,我们来了解唐代佛教音乐的特点。
唐代的佛教音乐继承了印度佛教音乐的传统,但在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之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唐代佛教音乐以工尺为基础,采用了大量的琵琶、箜篌、笙等乐器。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佛教经典的诵读被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唱腔,即佛教偈颂。
这种唱腔通过特定的音律和表演技巧,将佛教经文中的哲理和智慧传达给信众。
唐代佛教音乐注重声音的和谐,通过多种不同的音域和音色变化,来塑造宏大的宗教氛围。
其次,唐代佛教音乐在佛教仪式中的应用。
在唐代,佛教寺庙仪式十分繁盛。
其中,最重要的是诵经、念佛和作法。
佛教音乐在这些仪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诵经是佛教徒通过朗诵佛经来表达敬意和虔诚。
在诵经时,唐代佛教音乐为文殊、观世音、普贤等众多佛菩萨的形象塑造了音乐化的形象。
念佛则是通过持诵佛号来冥想和净化心灵。
在念佛时,唐代佛教音乐以缓慢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帮助信众集中注意力和放松身心。
而作法则是佛教寺庙中的特殊仪式,通常需要舞蹈和音乐的配合。
唐代佛教音乐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节奏,使作法更加庄严神圣,让信众更好地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奥义。
最后,唐代佛教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
佛教在唐代的繁荣和传播,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也与佛教音乐的影响力密切相关。
唐代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信众和文化人士。
其中,许多文人墨客都感受到了佛教音乐的魅力,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佛教音乐的元素。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佛法普渡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诗歌作品通过音乐的意象化呈现,使佛教音乐在文化艺术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我国唐代佛教音乐初探

一
方面通过佛 教音乐的感化来教化人们。
【 关键词】 唐代 佛教音乐 多样化 民族特 性
一
、
我 国 佛 教 音 乐 的 起 源
或 民间节 E l , 人们就在 寺 院内举行 盛大 的乐舞表演 , 演 出 内容有佛 教音乐 、 世俗音 乐 、 百 戏幻术等 。 表演 者既有
宫廷 乐工 、 歌 舞伎 , 也 有社会 上 的职业 艺人 , 还有寺 院 中的艺僧 。 寺 院在 当时 已成 为传播 佛教音 乐 的主要场所 。 唐代 寺 院设 ” 戏场 ” , 又拥有 艺术修 养很 高 的艺僧 , 促使佛 教音乐 逐渐 出现 世俗化 趋势 。随后 变文 ( 变文: 唐代 的一 种说 唱文学体 裁 , 指用 形象 化手段 演唱佛 经故 事 ) 的出现 , 便 促进 了佛 教音乐 的世 俗化发 展 。随着 当时社 会 的不 断 发展 , 变 文远 远超 出 了宗教 的 范 围。历 史题 材 : 《 汉 将 王 陵变 》 、 《 看 蜀 女转 昭君 变 》 、 李朝 威 的《 柳毅
民 间 艺 术 的 转 化 而 逐 渐 世 俗 化 。吸 收 民 间 乐 曲 丰 富 自己 , 成 为 佛 教 音 乐 创 作 的 重 要 内容 。经 过 唐 代 的 发 展 , 佛 教音 乐与 民间音乐 的进 一步融合 , 使 中 国 的佛 教 音 乐 更 具 有 民 族 化 、 世 俗化特 点 。 2 、 唐 代 佛 教 音 乐 多样 化 。 佛 教 音 乐 的 开 始 时 间 , 要 比佛 教 的历史 晚 , 最早 佛 教 宣传 弘扬 的方法 , 只 是 翻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佛教作为宗教,在传播过程中离不开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作为媒介手段,同时也对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1、促进了音韵在这一时期的形成汉语注音的反切方法“平上去仄”四声用于诗律均与此有关,音韵学对后来的中国歌唱技术和作曲方法均有很大影响。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还曾参照梵文的拼音,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拼音方法——反切。
另外,佛教还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平、上、去、入的四声体系。
从公元五世纪沈约著《四声谱》开始,音韵学便成了一门科学。
这是佛教对中国音乐的一大贡献。
2、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音乐体系公元前后,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我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寺院僧侣们不断地实践和摸索,逐渐地形成了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清净自在、菩提心上、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宁静清淡、高雅慈悲,独具浓厚超然风味、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感情,且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体,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3、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说唱艺术的历史是十分悠久。
最初是寺院里僧侣用以讲唱佛教故事,由于佛经经文比较晦涩,僧侣为了便于传讲起见,将佛经中的道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进而讲唱中国历史故事和传说中的人物。
南朝齐梁时,佛教徒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
“唱导”是一种说唱兼有、声文并茂的讲演艺术。
此时由于佛教广为传播,唱导音乐也很快大为盛行,且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
4、对西域音乐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魏晋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曲草创的时期,魏陈思王曹植研究用中国的曲调配唱汉译经文,成为进行这方面尝试的第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佛教音乐之研究钟小勇(德宏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摘要:佛教自公元1世界传入我国以来,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富裕、社会安定以及统治者的开明对佛教非常重视。
因而,佛教音乐在这一时期得以繁荣昌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佛教音乐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与认识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兴盛的原因、风格特征以及对我国音乐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唐代佛教音乐风格特征原因影响佛教大约公元1世纪即:两汉交替之际从印度传人中国,佛教音乐也随之传人中国,东汉时期中国人信奉佛教者仅帝王宫廷中少数人。
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佛教不断调和与道教、儒教的矛盾,并逐渐融合到儒道的文化精神之中,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不断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音乐也大为盛行,佛教音乐开始走向民族化、走向世俗化,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它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
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汉胡融合、中外交通发达基础上的隋唐文化,规制宏伟、气氛宽松、创造力活跃、全民族文化素质空前提高,达到古典文化的全盛时期。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而,唐代的佛教音乐得以全面发展,从宫廷到民间广为流行。
俗讲风行,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其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化。
既有呗赞音乐、唱导音乐,也有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
一、唐代佛教音乐繁盛的原因音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的宗教都需要借着音乐,用歌咏的方式来宣传教义、以净化人心。
在历经了600余年发展、变化,经过汉族多代僧人的努力创造,中国佛教音乐在唐代进入了辉煌灿烂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得以快速发展和兴盛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唐代佛教音乐之所以繁荣,必须以国家的统一和空前富强为社会背景。
唐朝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它的领域曾西到咸海,与波斯接壤;东至平壤城,同新罗交界,沿海岸线延伸到库页岛和外兴安岭以北;北越沙漠、贝加尔湖,抵达安家啦河流域;南至南海,与印支半岛上的林邑、真腊相望。
领域的拓宽,强化了与四周邻国的往来,密切了同域外诸民族的关系,为丰富和发展佛教音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经济的繁荣与强盛为佛教音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宽松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民族融合,交通发达,汉胡交往频繁使得人们有着充分的自由。
这是佛教音乐繁荣昌盛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从佛教本身讲,佛教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不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即儒家、道家文化以及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相融合。
随着唐王朝的统一、兴盛与繁荣,这种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加之当时佛教在印度遭受排挤而逐渐走向衰落,许多印度高僧到中国寻求发展,积极地吸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为自己的教仪和戒条,在政治上积极维护君主专制、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唐初印度高僧那堤来到中国之后作出结论:中国佛教的兴旺发达,居世界第一;唐代中期著名的高僧不空三藏制造释迦如来悬记,谓“一乘法典诰,兴在中华”,意思是指佛教的中心已经转到了中国。
随着佛教的兴盛,当然为佛教服务的宗教音乐也兴盛起来。
音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管任何宗教都需要借着音乐的方式宣传教义和净化心灵。
第三,唐代佛教音乐能够得以兴盛和流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得到当时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隋唐时期历代帝王及上层人士基本或大多数是佛教的信奉者,或是对佛教文化感兴趣者,他们都是佛教事业的支持者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在帝王中如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懿宗,玄宗李隆基,还有武则天,他们不论在寺院建设,经典翻译,佛教礼乐与文化的提倡,都做了很多贡献,对佛教音乐及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唐代佛教音乐之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包括音乐在内的寺院文化源源流入宫廷和民间。
与佛教文化性质相同和相似的西域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音乐在内的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新潮,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及其制作校订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传承是严密和完整的。
归纳起来这一时期的佛教音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唐代佛教音乐的进一步世俗化唐代佛教音乐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大众化。
面向民间,吸收和借鉴当时当地老百姓熟悉喜爱的传统乐曲,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佛曲。
当时民间流行的佛曲,数量更是不可胜数如《五更转》、《十二时》、《百岁篇》、《好住娘》等。
唐代时的“俗讲”以讲唱的形式对庶民百姓的佛教思想进行普及和宣传。
庶民百姓以旁观者的身份或直接参与佛事活动,很多寺院对百姓开,并与百姓共同从事佛活动。
唐代佛教的"俗讲"吸引广大百姓,韩愈诗云:"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姚合也有"仍闻开讲日,湖上少鱼船"和"酒坊鱼市尽无人"之句。
《续高僧传》记载宝巖和尚登座俗讲时,"案几顾望,未及吐言,掷物云崩,须臾坐没",有的高僧"随物赞祝,其纷若花,士女观听,掷钱如雨"。
第二、唐代佛教音乐的更加多样化随着唐代佛教的又一次兴盛,其佛教音乐也发展到了一个风格多样、功能齐全、体系完整的阶段。
它不仅有呗赞音乐、唱导音乐,而且也有了华化的佛曲音乐和佛化的中国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遂进入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继南北朝佛教多种师说,唐代佛教建起了独具特点的诸大宗派。
如;三论、三阶、天台、华严、法相、禅宗、律宗、密宗以及藏传佛教等。
它们各自发展徒众,判教立宗,著书弘教,创造新的理论体系。
宗教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各派传教者都必然充分利用音乐为他们宣传教义,吸收群众。
第三、唐代佛教音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唐代佛教空前隆盛,法事仪式集体化,法式仪规程式化。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佛教音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词曲结合更加规范化,其演唱演奏形式、内容更加完善与丰富,演奏演唱技艺也更加专业化。
唐代僧人中演奏、演唱名家辈出。
唐德宗时的段本善就是其中的高手。
相传贞元年间长安举行盛大演出,“宫中第一手”的琵琶演奏者康昆仑于东市彩楼演奏,其高超的技艺获得观众的倾倒。
如唐代所出现的法曲,就是一种大型的佛教音乐形式,主要为佛事仪式而制作,它结合了梵呗以及演奏佛曲的乐器,也掺入了中国传统器乐、民间音乐与古乐。
法曲在初唐受到极大重视,宫廷里还有专门训练法曲的音乐机构,梨园主要是为法曲演奏和训练而设,专有“法部”。
法曲在规模上则是空前的,其创作、演唱演奏形式已相当完备,演奏技术相当高超精湛。
“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法曲中所使用的乐器有挠、钹、钟、磬、萧、琵琶等,演奏时按金、石、丝、竹先后顺序第次进入合奏。
唐代法曲代表作有《赤白桃李花》《云韶乐》等。
三、唐代佛教音乐的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一方面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二者也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对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对于佛教音乐而言,从理论技术到曲目作品的总体结构、风格、内容及其制作校订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代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自南朝至隋唐间,由于梵文的悉昙、声明学说与技术的总结与应用,佛教音乐从理论到实践得以巩固与发展,它对中国的民族音乐从理论到实践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律、音阶及乐学结构,使中国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有些方面则取代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东西。
隋唐间盛行的“二十八调”与“八十四凋”,都是梵音的理论,它们的理论与“清商乐”的理论是一致的。
欧阳修认为“二十八调”“形类雅音,而曲出胡部”(《新唐书·礼乐志》)。
二十八调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燕乐”采用的宫调,又称为“俗乐”宫调,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合为二十八。
二十八调是宫廷采用了印度和西域的唱诵宫调用于宴飨等场合。
八十四凋是隋代开皇年间乐户万宝常据佛教音乐的音律所制,从“八音”旋相所生而得。
同样,唐代佛教音乐对我国说唱音乐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对后世戏曲的产生也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唐代的“俗讲”就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源于佛教寺院佛教宣传教义的活动。
其名来源于佛教语汇。
它以通俗的方式宣讲佛教的义理和佛经故事。
宣讲时常常连说带唱,描摹表演,很能吸引观众。
佛教寺院选择说唱形式宣传佛经,说明这种说唱艺术形式已在民间广泛存在。
四、结束总之,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重视,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过魏晋南北的发展,唐代佛教音乐进一步走向民族化、世俗化以及多样化。
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佛教音乐在创作、演奏、演唱上均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并逐渐走向专业化和艺术化,词曲结合规范化。
这一时期佛教音乐对于中国民间说唱音乐、音韵学以及乐律、音阶和字谱学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②臧一冰编著《中国音乐史》武汉武测版1998年版③任继愈主编、卿希泰唐大潮著《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④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⑤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⑥张继楠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⑦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