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评论明代君臣

合集下载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介绍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介绍

历史对朱元璋的评价介绍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

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

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

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

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

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

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

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赵翼: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

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

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毛泽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2021届广西年上学期隆安中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

2021届广西年上学期隆安中学高一历史月月考试题

广西2020年上学期隆安中学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

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

”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观念C.是以宗法关系为原则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2.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 )A.禅让制 B.宗法制C.分封制 D.郡县制3.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置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置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④4.每当白鹿原上发生大事件,族长白嘉轩都会召集原上所有的成年男子到宗祠议事,有权对触犯族规者进行责骂、鞭笞甚至驱逐出原。

电视剧《白鹿原》的这些剧情,主要反映了( )A.宗法制的影响 B.分封制的影响C.世官制的影响 D.郡县制的影响5.“‘商朝的外服’主要是指一些慑于商王武力强大而服属于商王的时叛时服的异族邦;而在西周,(诸侯国)则成为周王朝在边疆有力的‘屏藩’。

”由此可见,与商朝相比,西周王朝(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构建了大一统的国家D.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6.西周时,修建了从镐京到洛邑的“周道”(又称“王道”)和通往四方各国的大路“周行”,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达各地的交通网“周道”“周行”的修建( )A.便于中央有效统治地方B.适应了集权制度的需要C.壮大了各诸侯国的实力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7.下列关于秦朝“朝议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仅限于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联合办公的方式B.皇帝不参与C.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称量)书,日夜有呈(定额),不中呈不得休息”。

康熙训斥群臣

康熙训斥群臣

康熙训斥群臣
康熙帝训斥群臣是指清代康熙帝对朝廷官员进行训斥和批评的行为。

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
改革和军事征服,极大地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康熙帝对群臣训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整顿官僚机构:康熙帝登基初期,清朝官僚机构混乱,贪污腐败
严重。

康熙帝通过对官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和选拔,以及调整官员的
职务和地位,来整顿官僚机构。

对那些贪污腐败或无能官员进行严
厉训斥,以示其治理决心。

2. 抵制权臣干预:康熙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一段时间受到权臣和一
些官员的干预和操控。

康熙帝倡导“自明之治”,要求政务决策由
皇帝本人决定,不受权臣和官员的干预。

对那些干涉政务或破坏行
政秩序的官员进行训斥,以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3. 纠正错误政策:康熙帝曾对一些错误的政策进行训斥,例如曾经
在劳役征收和土地赋税等方面出现的不当措施。

通过训斥和批评,
康熙帝希望促使官员改正错误,推行更为合理和公正的政策。

康熙帝的训斥群臣行为显示了他对朝廷管理的严格要求和对国家治理的热忱。

通过这种方式,康熙帝巩固了皇权,整顿了官僚机构,推动了清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康熙评价陈情表的句子

康熙评价陈情表的句子

康熙评价陈情表的句子
康熙评价《陈情表》的句子:
1. 这篇表状文,字里行间尽显忠臣之心,实为朕之知遇之幸。

2. 陈孤山用笔之工整,表达之深沉,令人感叹不已。

3. 这篇表状文中,陈孤山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表达出了对朕的忠诚和愤慨之情。

4. 文中所述事实准确无误,语句流畅,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其中的艰辛。

5. 陈孤山的表状文情感真挚,字句婉转,读来令人动容。

6. 文中用词严谨,句式优美,给人以深思之感。

7. 陈孤山的陈情表言辞激烈,直抒胸臆,表达出了对朕的忠诚和对当时局势的担忧。

8. 这篇表状文语言凝练,层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

9. 陈孤山的表状文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有力,表达了他对朕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心。

10. 文中既有对朕的忠诚陈述,又有对时局的思考,显示了陈孤山深思熟虑的智慧。

11. 陈孤山以深情款款之辞,表达出了对朕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以上是康熙评价《陈情表》的句子,这篇表状文以其深情而真挚的语言,向康熙皇帝表达了作者的忠诚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使康熙
深受感动。

陈孤山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以及准确无误的事实描述,使得这篇表状文令人动容,让康熙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整篇文章结构合理,段落明晰,语句流畅,完全符合康熙对一篇优秀文章的期待。

明朝帝王谱——精选推荐

明朝帝王谱——精选推荐

明朝帝王谱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历经⼗⼆世、⼗六位皇帝、⼗七朝,国祚276年。

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号京师。

永乐⼗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改称为南京。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称朱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统⼀王朝。

1644年,李⾃成攻⼊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缢,明朝灭亡。

明亡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建⽴⼀些政权,史称南明。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杀殉国,南明最后⼀个政权覆灭。

明朝开国帝王—太祖朱元璋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

⼤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帝刘邦以来第⼆位平民出⾝并且统⼀全国的君主。

安徽凤阳⼈,公元1368年8⽉,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将徐达、常遇春等⼈的指挥下⼀举攻陷元⼤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

他死于1398年,在位31年,时年71岁,葬于明孝陵。

明朝⼆任帝王—惠帝朱允炆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太祖孙,皇太⼦朱标的次⼦,年号“建⽂”,1398年即位后,因削藩,导致叔⽗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不知所向,⼀说被烧死,⼀说外逃。

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

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明朝三任帝王—成祖朱棣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朱元璋的第四⼦,朱棣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

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典》。

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死后原庙号为“太宗”,葬长陵,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桃花扇原文

桃花扇原文

桃花扇原文作品简介:《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

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

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可谓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他对《桃花扇》的改编甚至影响了民国以来不少的戏剧创作。

田沁鑫认为:“欧阳予倩先生当时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改编了这出戏,有着极强的影射和借古讽今意味,后人大都追随并沿袭了这一版本。

可以说《桃花扇》曾被各种颜色调和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则是想恢复其本真和古朴的原貌。

我想我们最多能够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

其实整理出多少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取舍,如果舍得有意思,相信会是另一番风貌。

”田沁鑫所说的恢复《桃花扇》“原貌”,在情节上主要体现在结尾。

欧阳予倩版的电影广为流传,结尾是李香君自尽,侯方域降清。

事实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结尾是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后出家。

历史背景: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

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

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

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

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大铁椎传》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大铁椎传》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大铁椎传》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大铁椎传魏禧〔明代〕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

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

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

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

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

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久居,祸且及汝。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

”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客不得已,与偕行。

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

客驰下,吹觱篥数声。

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

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

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

”尘滚滚东向驰去。

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

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

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大铁椎今年四十耳。

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译文: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

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

对明朝的各位皇帝总结与评价总体来说,明朝的皇帝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皇帝。

以下是对明朝各位皇帝的总结与评价:1. 明太祖朱元璋:他是一个极具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的皇帝,创立了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他具有深远的眼光和卓越的治国能力,实行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如移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

然而,他的统治手段也较为残酷,对开国功臣的杀戮和政治清洗使得明朝的政治环境异常残酷。

2. 明惠宗朱允炆:他是一个仁慈、有理想和抱负的皇帝,试图以温和的手段解决藩王问题,但最终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他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缺乏实现这些理想的能力。

3. 明太宗朱棣: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皇帝,指挥了多次对外战争,如对安南、鞑靼、瓦剌等地的征讨。

同时,他也组织了大规模的迁都和下西洋活动,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明仁宗朱高炽:他虽然寿命较短,但展现出了卓越的治国能力。

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5. 明宣宗朱瞻基:他既有理想又有能力,继承了其祖父和父亲的优点,是明朝的一位中兴之君。

6. 明英宗朱祁镇: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宦官专政的情况,且在第二次登基后错误地杀害了民族英雄于谦。

7. 明代宗朱祁钰:他在风雨飘摇之际被推上皇位,但能力平庸,无法开创盛世。

8. 明宪宗朱见深: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许多弊政,如西厂、皇庄、传奉官等,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9. 明孝宗朱佑樘:他是一位仁慈、勤勉的皇帝,努力治理国家,是明朝的中兴之主。

10. 明武宗朱厚照:他是个浪荡公子,文治武功均无太大成就。

11. 明世宗朱厚熜:他聪明绝顶却执迷修仙,导致朝政混乱。

12. 明穆宗朱载垕:他虽然受到张居正等人的辅佐,但个人纵欲无度,导致后期政治疲软。

13. 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位期间虽然有所作为,但后期因私人恩怨撤换官员,导致政治动荡。

14. 明光宗朱常洛:他在位时间极短,且早年经历凄惨,“梃击之案”更是让他备受打击。

论明代的君臣冲突现象及原因

论明代的君臣冲突现象及原因

论明代的君臣冲突现象及原因陈彦君臣冲突的核心在于臣子对君主的批评,主要表现是政治批评。

从历朝历代的君臣冲突现象来看,君主一般对与臣子的政治批评都采取抑制的态度。

君臣冲突广泛存在于封建王朝时期,明代更是如此。

导致明代君臣冲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双方的政治理念分歧,臣子希望皇帝可以多关注民间社会,而皇帝在政治实践中往往有唯我独大的倾向。

研究明代的君臣冲突,不仅对于研究明代统治者治国政策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研究明代士阶层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明代君臣冲突经常发生,如果以时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时间限度为洪武到天顺。

在这一时期里,虽然有臣子的强谏事件,如钱唐等人,但从总体上看,君臣冲突仍旧处于稳定情况。

到第二阶段,即成化到万历年间,君臣冲突开始尖锐起来。

臣子的上谏越发显得强势,例如海瑞备棺而谏,言辞尖锐。

在这一时期,还有一明显现象就是庭仗事件多发,不仅次数频繁,涉及的人员也较多。

到第三阶段,即泰昌、天启年间,以及末代崇祯年间,在这一时期,从最初的臣子反对熹宗任用宦官魏忠贤事件,在此后的百余年间仍不时有类似事件发生。

但从总体趋势看,臣子对皇帝的抗争逐步处于弱势,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明代的君臣冲突现象可归纳为两个特征,一是次数频繁,几乎始终与明代的政治轨迹相符合。

二是君臣冲突形式激烈,由此导致的庭仗现象泛滥也是历朝历代中比较突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明代君臣冲突现象概述(一)第一阶段明代君臣冲突的第一阶段是洪武至天顺时期,洪武年间,官员批评皇帝行为相对于后世来说并不是很多见,但也已经有迹可循。

例如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太祖皇帝认为孟子的言论中有民贵君轻的思想,这与封建王朝君主专制思想不符合。

太祖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性,想要罢黜孟子在孔庙中的地位,即要把孟子的思想认为是异端邪说。

为此,刑部尚书钱唐上谏太祖,并且说出宁愿为了孟子的地位而献出生命。

太祖虽然因此十分生气,但还是因为这次上谏恢复了孟子应有的地位。

君臣恩怨:康熙帝与赵申乔

君臣恩怨:康熙帝与赵申乔

君臣恩怨:康熙帝与赵申乔康熙帝是清代著名的皇帝,赵申乔是康熙朝中晚期的重臣。

这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圣祖”,一个是清官,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微妙曲折,恩怨交集,值得我们考察和思索。

一、诏起田间,予以重用赵申乔,字慎旃,号松伍,江南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顺治元年六月十八日(1644年7月21日)生。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

二十年(1681年),任商邱县知县。

因清廉强干,受到商邱士民的称颂。

二十五年(1686年),行取入京。

二十七年(1688年),授刑部主事。

不久因母亲去世,回籍守制。

服阙后返京,补原官。

在刑部,申乔秉公办案,不畏权势,依律力争,纠正了一些冤狱。

但遇事强直,“以古道自居”,[①]引起诸官反感。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迁本部员外郎,寻以疾乞假归。

[②]回到家乡后,他择白云渡而居,意将终老于此,置木主,自题“白云旧人”,寄寓“白云常谢”,“人无常存”之意。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月,在直隶巡抚李光地的举荐下,康熙帝召申乔来京。

家居7年,忽蒙内召,申乔心绪难平,感慨万千,挥笔写诗抒怀:“七载投闲感圣恩,每亲药里掩柴门。

充廷岂乏鵷行侣,下秩何当凤□存。

散弃自甘怜病骨,驰驱无计定惊魂。

小臣进退宁须数,微悃谁能吁九阍。

”[③]申乔“赴阙进国门,观者如堵。

曰:‘此屈强副郎,忽蒙圣眷起自田间,不知何方受福耳。

’”[④]四十年(1701年)正月,康熙帝谕:“浙江钱粮甚无头绪……赵申乔人甚敬慎,委以钱粮,断无苟且。

著补授浙江布政使。

”[⑤]时人因此感叹道:“故事曹郎无出领大藩者。

公超越数资,不循常格。

盖是时先帝已心识公贤,将大用矣。

”[⑥]申乔陛辞时,康熙帝要求他,上任后秉公察核,不亏帑,不累民,“不负朕委任之意”。

[⑦]申乔立誓作一名好官,否则,“请无以常例治罪,竟治重典。

”[⑧]赴任时,申乔没有幕宾,随从家人仅13人。

到任后,他在大堂悬挂这样的对联:“君不可负只是心难负负心者不容于尧舜,天不可欺谁言人易欺欺人者如见其肺肝。

康熙怒斥群臣的台词

康熙怒斥群臣的台词

康熙怒斥群臣原版台词
当朝大学士,总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

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

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

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
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
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那;啊,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

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烂一点儿,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呢?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哪!!!
(群臣落泪)
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老想着和大伙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儿哇。

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
(写着金色大字“正大光明”的牌匾缓缓升起)
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呀,身体力行又何其难。

这四个字,朕是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

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

啊,好好看看……
(群臣:“正大光明”)
啊,你们都抬起头来好好看看,想想自己。

给朕,看半个时辰……。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1.(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

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详解】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

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

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

历史趣谈:康熙皇帝盛赞郑成功是明朝忠臣 并非乱臣贼子

历史趣谈:康熙皇帝盛赞郑成功是明朝忠臣 并非乱臣贼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康熙皇帝盛赞郑成功是明朝忠臣并非乱臣贼子导语: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当年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

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先后继任延平郡王,在台岛继续与满清王朝对峙。

康熙帝曾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当年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

他的儿子郑经、孙子郑克塽先后继任延平郡王,在台岛继续与满清王朝对峙。

康熙帝曾数次派员招抚谈判,谋求和平统一,但均遭拒绝。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六月,清军跨海东征,郑军战败,郑克塽终于作了明智的抉择──归顺。

康熙帝以宽大为怀,不计前仇而外,原郑氏君臣一律量才录用,封官加爵。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春,郑克塽奏请,以台湾辽海,祭扫不便,乞将祖父郑成功迁葬内地。

康熙帝欣然准允,降旨“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同年五月下旬,郑成功灵榇横渡海峡,以礼安葬在福建南安县水头康店村郑氏祖茔。

康熙皇帝还曾亲书了挽联一副: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上联的意思是:清军南下,明朝军政大员各各临难心变,郑成功不屈不挠,囤兵厦门、金门坚持抗清,还曾率军北伐,所向披靡,一举包围江宁(今南京),江南震动。

下联的意思是:随着清军推进,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桂王朱由榔相继覆灭。

郑成功以台湾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在狭小地域高尚其志,忠贞自持。

于满清王朝而言,郑成功是仇寇劲敌。

康熙皇帝不愧英明之主,襟怀宽大,谅解郑成功的各为其主,曾说过“郑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的话,在挽联中盛赞其“孤忠”与业绩,敬佩之心溢于言表。

生活常识分享。

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学生版)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8讲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练习)(学生版)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8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3)真题.实战演练 (5)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

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

据此可以推断,明朝()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2.【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明初统治者大力倡导臣民阅读《汉书》,将《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上升到政治意义的经典;与此同时,将《汉书》中最重要的主角汉高祖刘邦神圣化,使刘邦的地位仅居于三皇五帝和三王之后。

这些做法旨在()A.规范史学编纂活动B.构建政府统治权威C.重振理学正统地位D.提升臣民文化素质3.【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明朝,巡按御史选派,由“御前点差”,回京述职,不须经都察院,“径赴御前复奏”;监察御史奏事“若系机密重事,实封御前开拆”。

这些规定旨在()A.加强监察队伍自身作风建设B.确保监察工作独立以加强君主专制C.强调对监察过程的全面监督D.防止监察过度而产生行政负面效应4.【明朝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朝吏部司官的铨选实行分省配额制,除两广共1员、大省间通融互补2员外,其余省各1员。

嘉靖年间,吏部文选郎中高简引荐浙江人茅坤入吏部,挤占北直隶员缺,引发北直隶官员强烈不满,最终高简因破坏“省必一人”原则,被劾“引用私人、布植党与”,受杖充军。

明朝吏部司官的铨选()A.埋下了官员结党营私的隐患B.推动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D.削弱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5.【明朝官员选拔与管理】洪武三十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均为南人。

朱元璋让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所取进士乃以南人为主,朱元璋下旨将白信蹈、张信等人诛死,刘三吾遣戍。

人人都骂崇祯,康熙却说:明朝亡于万历!

人人都骂崇祯,康熙却说:明朝亡于万历!

人人都骂崇祯,康熙却说:明朝亡于万历!自康熙十八年(1679 )重开明史馆后,在《明史》编纂过程中,康熙帝对于《明史》的内容,有时会加以评论指导,其对明朝及《明史》编纂各方面的看法如下。

大图模式(一)以秉公论史的态度看待明史在修撰史书方面,康熙帝认为:“论古人之道,犹后之论今,须在中正和平,中正则不偏,和平则不闭”,“中正则不偏”是指就是要对史事及史料采取实事求是、秉公论史的态度,不偏不颇;“和平则不阙”,就是不要凭个人好恶及感情而随便下结论,从而致使所修史书渗入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

“嘉靖以前已幕修过半,万历朝事迹甚多,天启朝实录有残缺,崇祯朝无实录……万历以后、成书较难。

”再如《康熙起居注》有这样的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上曰:肤闻陈廷敬欲将叶方蔼所作《明史》大加改正,曾改否?常书等奏曰:未闻改正。

上曰:汉人所作文字素不喜人删改,或致成仇。

”大图模式这显示出了康熙帝的担心,担心纂修官之间或因删改文字,互相怄气,致使史书不实。

“从来论人甚易,自处则难,若不审己之所行而徒轻议古人,虽文词可观亦何足道。

”康熙帝推崇“信史”的原则,重视直书史实,“联惟百祀之成模备于载籍,而前代信史定于兴朝。

……直道在人,公论难泯,史书至重,传信为宜,联数召儒臣面加训谕”,“《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关系甚矩”。

显而易见,康熙朝《明史》最终未能成书与康熙对所呈史稿不甚满意有很大的关系。

(二)对明朝帝王的评价明朝历经270余年,明清之际,顾、黄、王三位思想家对明初君主持批评态度,清末民初一些史学家对其也多有指责。

然观康熙上谕,其对明朝诸帝则是不甚苛刻,如康熙六十年(1721)在上谕中说道: “联披览史册,于前代帝王每加留意,书生辈但知讥评往事,前代帝王虽无过失,亦必刻意指摘,论列短长,无一人为帝王公言者。

”大图模式这说明康熙对史臣刻意职责前朝诸帝甚为不满,而《圣祖实录》中也记载到:“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此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尽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第14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代的制度,设内阁。

但内阁权力已明显不如明代,仅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所谓“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皇帝专权得到有效限制B.决策权力下放到六部执掌C.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调整D.满清贵族完全垄断了权力2.清朝军机处与内阁不同,它以行政简化为宗旨,满文文书由满人军机章京,汉文文书由汉人军机章京来处理。

因此,军机处的房屋分为满屋和汉屋,分别处理口常的实际业务。

军机处的这一设置()A.加强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B.便于巩固清朝的统治基础C.有利于提高官员办事效率D.促进满汉之间的民族融合3.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下令布宣德化,强调“吏治以操守为本”,选官以“清慎勤”为本,坚持“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

此举旨在()A.调整国家治理方向B.赢得民众对政权的认同C.提升政府行政效率D.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4.“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

……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该和约()A.是乾隆在位时期签订的B.在法律上约定了两国边界C.尊重了少数民族的习俗D.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表现5.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

康熙帝南巡期间曾到南京的明孝陵祭祀明太祖,这些做法()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体现开明的民族政策C.旨在笼络江南汉族士人的民心D.宣扬皇权至上的思想6.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

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7.清代皇帝经常派遣钦差巡视驿站,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即令户部右侍郎温达为钦差巡视山西、甘肃两省驿站,“将沿途驿站查视,若有敝坏者,会同地方官增添拨给”,以期达到“宣上德,达下情,防奸究,诛暴乱”的目的。

27题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27题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A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角度8:史料实证——明朝区域贸易的发展
真题典题
(2019新课标I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 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 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 主要因素是
D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真题典题
(2020 江苏单科)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 端的《玉华工作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 关系的记非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以田 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 银"的记载,他的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 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D
易错5:区分工商皆本与经世致用
真题典题
【点拨】工商皆本指工商业都属于 本业,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经 济政策的否定。经世致用是指做学 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一词由明清 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
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
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
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
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C
C.倾向于限制君权
第27题——明清时期(1368—1840)
【命题角度】
角度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清康熙年间文化传承。 角度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明朝的市镇经济繁荣 角度3: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科考等级与威望 角度4: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儒家思想的影响 角度5: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儒家思想(纂修宗谱) 角度6:历史解释——明朝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D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制

清朝初期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探讨的现代解读

清朝初期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探讨的现代解读

清朝初期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探讨的现代解读【摘要】明朝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最终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

前车之鉴,清朝成立之初,为了避免明朝灭亡的覆辙,上至帝王、官员,下至文人学士,都对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很多的说法。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概况有四种:第一,农民起义瓦解了明朝统治;第二,宦官掌权危及皇权根基;第三,皇帝昏庸,皇权不保;第四,官僚腐败,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然而明朝为何迅速灭亡,并非以上某一因素所导致的,而是社会矛盾的长期积累的结果【关键词】明朝灭亡之因;清朝初期;现代解读一、引言中国历史上每次经历改朝换代的时候,前一朝代遗留的官员似乎都有一种反思本朝灭亡原因的情节,以寄托哀思之情。

而新朝的君主和官员也往往不忘前车之鉴,以避免重蹈覆辙。

明朝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清朝也不例外,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对清朝灭亡原因的探讨给以很高的重视。

进而,明朝历史深深的影响了清朝一代公元1368年,朱元璋发起的红巾起义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起明朝。

然而明朝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统治之后,又在农民战争的火焰中倾塌,随后清朝建立。

清朝前期,始终不忘明朝灭亡的历史,社会各界都在探讨明灭的原因。

其中有文化界的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斥责君主专制之弊;有清朝的官僚大夫,如魏象枢,他们希望以此引起皇帝重视,吸取经验,巩固清朝统治;还有清朝初期的皇帝,他们用了百年时间编著《明史》以做后代皇帝参考,圣祖、高宗曾多次参拜朱元璋的孝陵。

清朝的皇帝如此重视明朝历史的兴衰,就是希望不要重蹈其覆辙,使清朝长治久安清朝前期对明朝灭亡原因的探讨说法不一,均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明朝的原因。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概况有四种:第一,农民起义瓦解了明朝统治;第二,宦官掌权危及社稷;第三,皇帝昏庸,皇权不保;第四,官僚腐败,人民生活困苦。

下面将对以上原因作详细解析二、农民起义势不可挡明朝末年,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使明朝统治陷入危机。

起义之初,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的农民军在各地独自与明军交锋,后各路农民军汇聚河南荣阳,共同商讨作战计划,此次会聚使农民起义军的力量更为强大,使明军大挫。

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

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

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

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

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

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

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

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

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

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

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

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

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

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

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

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

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

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

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你就是风流而我是下流呢?即便乾隆比正德在执政能力上有高的地方,但是明清的体制不同,正德下面有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在帮他,治国方面不见得比乾隆差。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

应该如何去评价范文程这个人物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

他一生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开创时期,又经历了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为官四十多年,是清朝最著名的开国功臣,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是清代初年卓越的政治家。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

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

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的祖父名叫范沈,在十四个兄弟中排行第六。

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能当一个沈阳卫指挥同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县级副职小官。

范沈生有三子,第二子范楠就是范文程的父亲,一生困苦,未能出仕。

范楠生有二子,长子文案,次子文程。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

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

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

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

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这时的明朝,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形势之下,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民族矛盾也日益炽烈。

在范文程的家乡抚顺,明朝和后金的斗争日趋激烈。

由于在明朝得不到很好的仕途,于是他不顾忠义,为了个人前途,不去帮助国家抵御外敌,而是投靠后金,成为了汉奸,死心塌地为后金服务。

范文程进入文馆太宗谋臣开科取士加强集权日理万机出谋献策功成引退元辅高风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评论明代君臣
康熙皇帝从自己的见闻与立场出发,以异于当时士大夫的标准,构建出明朝君臣两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象:开创者的英名和末世君臣的无能与自私,并把这种评价贯彻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之中,将其作为构建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及抑制文官集团、强化皇权的话语权力。

康熙这一评价及其意图对有清一代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实为明清易代中至为重要的环节。

1644年,清朝入关,定鼎燕京后,最为重大的政治议题无疑是如何迅速、顺利地承接明代的统治,实现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这一客观形势决定了清初统治者在评论明代时必然采取颂扬与批判的双重政治话语。

顺治朝是清统治者使用这一策略的开始。

康熙亲政后,更是以明亡为鉴,对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统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检讨,并将此策略发挥到了极至。

本文即通过勾勒康熙眼中明朝君臣的形象,来具体考察康熙帝吸取明亡教训的方式和策略,并以此窥探评鉴前朝对有清一代政治走向的影响。

史学界往往以“清承明制”来概括明清两代的传承关系,也有具体的研究探讨了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明朝的继承与变革。

这些研究从制度沿革的角度言之,自有其道理。

然而,清初君主如何吸取明亡教训,赋予亡国的明朝何种喻义,它们对清代政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系列关涉清代统治合法性以及政治走向的重大问题,虽然已引起史学界的注意,但尚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文不揣浅陋,拟对其作一番专门的考察,以就教于大家。

一、康熙眼中的明朝君臣
(一)明朝君主的两幅形象
康熙对明朝的总体评价甚高,曾谕《明史》纂修官曰:“有明二百余年,其流风善政,诚不可枚举。

”但揆诸史料,我们会发现康熙眼中的明代君主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1·推崇有加:明初君主
康熙对明太祖褒扬有加,六次南巡中,有五次亲奠其陵,并作祭文:“维帝天锡勇智,奋起布衣,统一寰区,周详制作,鸿谟伟烈,前代莫伦。

”且毫不讳言,以其所创制度为自己施政的重要蓝本,“皇明祖训一书,萃列后之谟,兼众智之美,至于去邪纳谏之规,勤政慎刑之诫,内而宫闱之礼教,外而朝堂之政令胥尽于斯焉……朕披览之际心焉景慕,常以为鉴。


但事实上,康熙并不认为明初君主完美无缺,曾谕户部“苏松浮粮乃明太祖苛政”,又暗指明仁、宣二帝过于宽仁。

但就熊赐履对所修《明史》中洪武与宣德的“訾议”,他却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朕思洪武系开基之主,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贤辟,虽运会不同,事迹攸殊,然皆励精著于一
时,谟烈垂诸奕世,为君事业,各克殚尽。

”康熙如此评论洪武、宣德,既是出于对他们的理解,也是以防后人“訾议”自己,故明确指出:“朕亦一代之主也,锐意图治,朝夕罔懈,综理万几,孳孳懋勉,期登郅隆。

若将前代贤君搜求其间隙,议论其是非,朕不惟本无此德,本无此才,亦实无此意也。

朕自返厥躬,于古之圣君,既不能逮,何敢轻议前代之令主耶?”
明清之际顾、黄、王三位思想家对明初君主的批评无须赘言,康熙中后期有“道学”之称的李光地对朱元璋也多有指责。

今人赵园在《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即深刻地阐述了明清之际士人的这一群体现象。

可见,康熙帝这一立场鲜明的表态,与其说是针对熊赐履一人,还不如说是应其时士大夫对明初政治的诸多批判所发。

这显示了康熙与士大夫立场的不同及其欲主导舆论、规范士人思想的意图。

作为皇帝,他更看重明初君主所创制度的持久效用及其治下的国泰民安,对其暴政并不过分追问,甚至认为适当的残酷是政治统治的需要。

2·批判对象:明末诸帝
相形之下,康熙眼中的明末诸帝则完全是另外一副形象,怠惰、奢靡、庸懦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明祖训一书萃列后之谟,兼众智之美……迨其后世子孙渐至于陵替者,岂其贻谋之未藏欤?由不能善守之故也。


康熙多次提到明末皇帝不勤政、不读书,以至于上下之情壅塞不通,民生状况懵然无知。

四十二年(1703),谕曰:“明时之太监,朕皆及见之,所以彼时之事,朕知之甚悉……明末之君,多有不识字者,遇讲书则垂幔听之,诸事皆任太监办理,所以生杀之权,尽归此辈也。

”四十八年(1709),又指出明季诸帝俱不甚谙经史。

是年,再次提及“天启呼魏忠贤为老伴,凡事委之,已竟不与。

”直至晚年,仍不忘明末君主的荒怠。

“朕闻其(明末)君常处深宫,不与臣下相见,而惟与宦相处,既不读书,亦不勤政。


对明末诸帝的奢靡,康熙也有不少论述,曾谕大学士等曰:“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应银数百万两。

紫禁城内砌地砖,横竖七层,一切工作俱派民间……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明季宫中用马口柴、红螺炭,以数千万计,俱取诸昌平等州县。

”晚年仍提到:“古大臣进言于君,皆云垦荒积谷,节用爱民。

明代万历年间,于养心殿后窖银二百万金。

我朝大兵至京,流寇挈金而逃,因追兵甚迫,弃之黄河。

大抵明代帑金,流寇之难三分已失其一,又于达赖喇嘛处费用无算,凡制造器皿等物亦繁费不赀”。

在才能与性格上,康熙则认为明末诸帝更是庸懦不堪,难当大器。

表现之一,即是他们毫无定见,任由臣僚变更制度,以至朝令夕改。

十八年(1679),谕大学士等曰:“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因
革损益,期于尽善,原无数百年不敝之法……至于制度既定,事可遵行,不宜议论纷纭,朝更夕改……且明末一切事例,游移不定,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以致沦亡。

”三十余年后,在勾决死囚时,他仍调侃崇祯处事草率及其臣下的尴尬。

“其时(明朝)秋决之囚亦甚多。

崇祯时,偶遣内侍往觇有鸣冤者否。

俄有一人鸣冤,即归奏闻,乃遣太监袁本清传谕,将此人暂停处决。

时禁城不许乘马,而袁本清习于安佚(逸),两人扶掖,逾时方至。

其人已典刑矣。

袁本清不得已,将应决人犯尽释。

崇祯怒,杖袁本清,臀肉俱尽。

”表现之二,则是他们不识时务,唯以人言是畏,毫无担当责任的勇气。

就明清议和之事,康熙指出:“陈新甲所议,本受指于崇祯,及科道交章弹劾,崇祯反畏人言,归咎于陈新甲,实非其罪也。

”并且认为崇祯殉国也只因一念“恐受辱于贼”。

在他看来,崇祯的自杀是对明朝社稷的不负责任,并以“宋高宗不雪父仇”为题专门撰文告诫后世子孙切不可因名忘身,致使国家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这些末世君主在康熙眼中是明朝的罪人,不能与其祖宗同享血食。

他曾就明朝诸帝入祀历代帝王庙一事,特谕:“万历、泰昌、天启实不应入崇祀之内”。

明朝君主这两类截然不同的形象清晰地显示出康熙在评论明朝政治得失时所采用的颂扬与批判的双重话语。

将其置于清初这一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考虑,我们不难体会到它所包含的意蕴。

推崇明初诸帝,既是康熙尊重汉人礼仪秩序的最好表达,也是在向汉人宣示大清是继明朝之后的唯一正统;而对明末皇帝的批判,则无异于向汉人指明明朝的亡国是咎由自取的结果。

可知,在这套一褒一贬的双重话语中,康熙帝不仅将明亡归咎于“明太祖子孙没有锲而不舍、义无反顾地沿着祖训指明的强化皇权、躬理万机的方向走下去”,而且以此作为自己建构清朝统治合法性与正当性的重要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对崇祯评价的独特性。

在屡屡讥讽崇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的同时,又极力为其辩诬“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

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

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

”认为“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

康熙之所以如此评价崇祯绝非出于对他的厚爱,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图。

无疑,崇祯的勤政有别于历代亡国之君,但对康熙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凸显崇祯励精图治的政治形象,则能将明亡的罪责诿诸明末官僚,可以义正词严地指责明亡“皆由其臣子背公徇私,私处言路者,变易是非,淆乱可否”所致,作为自己整肃官僚,强化皇权的重要理由。

(二)明朝官僚的形象
在康熙眼中,明朝官僚的形象没有其皇帝那么丰富与生动。

康熙对明初功臣的评论甚少,唯有六十一年(1722)提过:“明之徐达不过一草莽武夫,刘基系元之进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勋配享耳。

”但这足以表明康熙对明初功臣的态度,也彰显了他的帝王立场,即臣僚即使有盖世的功勋也不能超越皇权的伟大。

对明末官僚,康熙评价稍多,但他们的形象较之明末诸帝更为丑陋。

1·不容宽恕的文官
结党营私是康熙眼中明末文官的最大特征。

二十三年(1684),康熙谕曰:“万历以后,政事渐弛。

宦寺朋党,交相构陷。

门户日分,而士气浇薄。

”三十年(1691),又谕吏部曰:“夫谗谮嫉(妒忌)之害,历代皆有,而明末为甚。

公家之事置若罔闻,而分树党援,飞诬排陷,迄无虚日,以致酿祸既久,上延国家。

”次年,再次议论道:“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

”晚年仍鉴于“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对大学士等曰:“言路不可不开,亦不可太杂。

”并且认为明末文武关系势同水火,也主要由文官所造成。

四十八年(1709),康熙就赵申乔弹劾武官一事指出:“武官与文官不同,即尔等文官能一无所取乎?……故抑武人,乃明代陋习……大凡治天下之道,当以和平为贵也。

”以上可知,在康熙内心深处文官的整体形象究竟如何,应为明朝亡国负何等罪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