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的研究进展癌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虽然传统化疗能够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但其存在副作用大、易耐药、难以耐受等问题。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抗肿瘤药物靶向疗法。
靶向疗法是一种选择性地识别、结合和抑制特定细胞靶标(如蛋白质、酶或分子)的治疗方法。
它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影响,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用于临床肿瘤治疗。
1、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作为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磷酸化过程,在细胞内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是,在某些肿瘤细胞中,EGFR的过度激活会增强肿瘤的增殖、逃避细胞凋亡等能力,成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推动力。
EGFR抑制剂是一类靶向药物,它们可以特异性地阻断EGFR受体,减少癌症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EGFR抑制剂已广泛用于头颈癌、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
例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就是一种常用的EGFR 抑制剂,它可与EGFR受体结合,使其无法发挥生物学作用,达到抗肿瘤效果。
2、 PD-1/PD-L1抑制剂PD-1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免疫检查点分子,它通常用来调节T细胞的活性和功能,避免过度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受损。
但在某些情况下,肿瘤细胞通过PD-L1分子与PD-1结合,抑制肿瘤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PD-1/PD-L1抑制剂是针对上述情况而开发的一类靶向药物,它们能够阻断PD-L1与PD-1受体的结合,增强肿瘤免疫应答,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和恶性肿瘤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PD-1抑制剂,以及Atezolizumab和Durvalumab等PD-L1抑制剂,均已获临床批准。
3、 PARP抑制剂PARP(多聚腺苷酸核苷酸聚合酶)是一种参与DNA修复的核酸酶家族。
PARP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辅助蛋白,调节DNA修复的速度和效率。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研究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在对抗癌症的战斗中,抗肿瘤药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药物的非特异性分布、毒副作用大、治疗效果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以期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靶向递送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够将抗肿瘤药物精准输送到肿瘤部位的技术手段。
它就像是一个“智能快递员”,能够识别肿瘤细胞的“地址”,并将药物准确无误地送达目的地,从而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靶向递送系统呢?首先,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这不仅导致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较低,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如脱发、呕吐、免疫力下降等。
而靶向递送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增强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目前,常见的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主要包括基于纳米技术的递送系统、抗体介导的靶向递送系统以及基于细胞的靶向递送系统等。
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可修饰性等特点,可以通过被动靶向或主动靶向的方式将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被动靶向是利用肿瘤组织特有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使纳米粒子在肿瘤部位富集。
而主动靶向则是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定的配体,如抗体、多肽等,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实现更精准的靶向给药。
抗体介导的靶向递送系统则是利用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以准确地识别肿瘤细胞,并将与之结合的药物带到肿瘤部位。
这种靶向递送系统在治疗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症,如乳腺癌、淋巴瘤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基于细胞的靶向递送系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策略。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不断寻找和研发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科学家和医学界共同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从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方面介绍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先,分子靶向治疗是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分子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变化,选择性作用于癌细胞的靶点,从而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其中,激酶抑制剂是一种重要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
目前,在多种肿瘤治疗中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例如,肺癌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抑制剂奥希替尼(Osimertinib)来延缓疾病的进展;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抑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抗体药物赫赛汀(Trastuzumab)来延长生存期;肝癌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来降低血管生成;等等。
其次,免疫治疗是针对肿瘤的另一种重要策略。
免疫治疗试图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使其能够主动识别并杀灭癌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最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其中最著名的是PD-1和PD-L1抑制剂。
通过抑制PD-1和PD-L1蛋白的相互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恢复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杀伤作用。
此外,CAR-T细胞疗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治疗方法。
CAR-T细胞疗法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具备识别和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目前,CAR-T细胞疗法已经成功用于治疗部分血液系统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的取得重大突破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
纳米抗肿瘤药物及其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在药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粒子缩小到纳米级别,使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降低副作用。
纳米抗肿瘤药物成为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将传统的抗肿瘤药物通过纳米尺度的技术转变为纳米颗粒,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以使药物更容易穿过血脑屏障,集中于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释放动力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上,纳米技术还可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脂质纳米载体脂质纳米载体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纳米抗肿瘤药物载体。
脂质纳米载体可以通过包裹药物的方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使药物更容易渗入肿瘤细胞内。
脂质纳米载体还可以通过改变其粒径和表面电荷,实现对药物的控释,提高药物的药效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脂质纳米载体如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LN)、脂质体(Liposome)、微乳(Microemulsion)等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除了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更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蛋白质纳米载体常常是利用一些具有特定亲和性的蛋白质如白蛋白、珍珠素等作为药物的载体。
这些药物载体可以通过改变化学修饰或表面修饰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从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3. 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近年来,研究人员还着力开发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来应对肿瘤的复杂性。
这种多功能复合纳米系统常常是将多种纳米技术如脂质纳米载体、蛋白质纳米载体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肿瘤组织,实现对肿瘤的多重攻击。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词,一直是医学界头疼的问题。
治疗癌症,传统的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打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给患者身体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想象一下,要是我们能有一种技术,像精准制导的导弹一样,专门针对癌细胞进行打击,而不伤害正常细胞,那该多好啊!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一、靶向递送系统的基础理论1.1 靶向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咱们先来简单说说靶向递送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想象一下你寄快递,如果地址准确无误,快递就能直接送到收件人手里,不会误送到别人家。
同样地,靶向递送系统就是利用特定的载体,比如纳米颗粒、脂质体等,把药物“打包”起来,然后通过修改这些“包裹”的表面,让它们能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的特定标记物上,从而实现精准投递。
1.2 关键技术要素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得聊聊。
一是“特异性”,就像寄快递的地址得准确一样,递送系统得能准确找到肿瘤细胞;二是“敏感性”,也就是说,一旦到达目的地,得能迅速释放药物,不能磨磨蹭蹭的;再有就是“稳定性”,路上可得保证药物别漏出来了,还得保证递送系统别在路上就解体了。
二、研发现状深度剖析2.1 现有技术手段概览目前市面上的靶向递送系统主要有这么几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就拿ADC来说吧,它就像是给药物装上了一个“导航仪”,这个“导航仪”就是抗体,它能带着药物直奔肿瘤细胞而去。
不过,ADC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且有时候抗体本身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
2.2 临床应用实例分析举几个例子吧,比如Herceptin(曲妥珠单抗),这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这类乳腺癌患者的存活率。
再比如Doxil (多柔比星脂质体),它通过将传统的化疗药物多柔比星包裹在脂质体中,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旨在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和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是目前治疗癌症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它们通过阻断癌细胞抑制免疫细胞的信号通路,激活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根据癌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或突变基因设计的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例如,BRAF抑制剂在治疗患有BRAF突变阳性黑色素瘤的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
以下是一些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1.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通过提取和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携带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受体,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的疗法。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
2.病毒疗法病毒疗法是利用改造后的病毒来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研究人员在此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例如通过改造腺病毒来攻击癌细胞,或使用病毒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反应性。
三、干细胞疗法干细胞疗法是指利用干细胞治疗癌症的方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力,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包括肿瘤起源的细胞。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干细胞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内以发挥治疗作用。
四、药物联用疗法药物联用疗法是一种将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旨在增强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以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例如,联用化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实现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的研究进展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癌细胞中的特定分子靶点,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使其瘤细胞死亡,而不影响正常细胞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其中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等。
例如,阿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用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免疫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阻断癌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与T细胞的结合,从而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
例如,PD-1抑制剂尼伐替尼和CTLA-4抑制剂伊普列姆单抗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三、药物联合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更多种抗肿瘤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
这种治疗方法通过同时攻击肿瘤细胞的不同靶点或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使用顺铂和紫杉醇可以显著提高卵巢癌的治疗效果。
四、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向患者体内导入外源性基因或腺病毒载体来恢复或增强抗肿瘤反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修复或增强患者体内的抗肿瘤基因来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已经开发出针对一些遗传性肿瘤的基因治疗药物,例如针对乳腺癌BRCA突变的帕尼珠单抗等。
总结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从传统的化疗药物逐渐发展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联合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新领域。
这些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希望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抗肿瘤药物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
抗肿瘤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癌症,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药物在体内的非特异性分布、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以及较低的治疗效果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系统,旨在将药物精准地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
靶向递送系统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药物装上“导航仪”,使其能够准确找到肿瘤这个“目的地”。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肿瘤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更容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这一现象被称为“增强的渗透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
利用这一效应,科学家们设计了纳米级的药物载体,如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等,这些载体可以在血液循环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 EPR 效应在肿瘤部位富集。
除了利用 EPR 效应,还可以通过在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定的靶向分子,实现更精准的靶向递送。
常见的靶向分子包括抗体、肽类、适配体等。
以抗体为例,针对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抗原,如 HER2 等,制备相应的抗体并连接到药物载体上,使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从而将药物递送到肿瘤内部。
在众多的靶向递送系统中,脂质体是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可以调节其药物释放特性和体内分布。
例如,长循环脂质体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吞噬,延长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
聚合物纳米粒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靶向递送载体。
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控,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同时,聚合物纳米粒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以增加其靶向性和稳定性。
除了纳米载体,还有一些其他的靶向递送策略。
例如,基于细胞的载体,如红细胞、巨噬细胞等,可以利用细胞自身的特性将药物输送到肿瘤部位。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日益迅猛,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选择。
在这篇文章中,将为您介绍几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首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破坏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PD-1和PD-L1抗体,这些药物能够抑制PD-1与PD-L1信号通路,恢复肿瘤免疫耐受。
第二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靶向药物,它们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分子靶点,以精确地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广泛应用的靶向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抗血管生成药物。
例如,厄洛替尼是一种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内的EGFR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第三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是基因治疗药物,它们通过操纵和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基因表达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药物是嗜铬细胞瘤的治疗药物mIBG,它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富集于肿瘤组织,释放放射性碘来杀灭肿瘤细胞。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微环境调节剂、肿瘤代谢剂和免疫细胞疗法等。
微环境调节剂可以干预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
肿瘤代谢剂则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途径来阻断细胞生长和分裂。
免疫细胞疗法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如CAR-T细胞疗法。
总之,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治疗策略和选择,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希望。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的开发和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突破。
但是,这些药物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来验证其安全性和疗效。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抗肿瘤药物将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应用价值。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04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 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成果
成功利用纳米载药系统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
通过特殊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内,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实现了对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有效控制
通过纳米载药系统,医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释放的部位和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通过精确的药物输送, 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降低副作用。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多功能修饰
将多种修饰方法结合使用,实现纳米载药系 统的主动靶向、物理靶向和化学靶向等多重 功能。
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评估
稳定性测试
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等手段,评估纳米载药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对药物释放 行为的影响。
安全性评估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评估纳米载药系统对机体的安全性,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免疫原性、 生殖毒性等。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优势
精准度高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包裹药物, 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作用,实 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投递。这 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 可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药物剂量可控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精确控制药 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避免 传统给药方式中药物剂量波动 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减少传统化疗方法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
性。例如,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EGFR)抑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显著降低了肿瘤干细胞的数目,提高了患 者的生存率。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肿瘤干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 验。细胞实验中,研究人员主要通过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等指标评价肿瘤干细 胞靶向药物的疗效;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肿瘤干细胞移植模型或原位癌模 型,
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研 究现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主动靶向给药系 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03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 统的研究现状
04 四、挑战与前景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肿瘤是生命体内的非正常组织,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往往会带 来一些副作用,而且对某些晚期肿瘤的治疗效果有限。为了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谢谢观看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递系统,该系统中的药物被包裹在能与特定 生物分子或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载体中。当药物进入体内后,由于肿瘤组织表面 常常高表达某些特定受体,这些药物会与这些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在肿瘤组织 中形成高浓度,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 状
三、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尽管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药物在体内稳定、如何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如何精确控制药 物释放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 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四、挑战与前景
总的来说,肿瘤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领域。未 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以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 发展。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少副作用的可能 性,而且还带来了治愈肿瘤的新希望。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一、引言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也较大。
因此,开发更为精准和有效的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研发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二、核心观点一:纳米技术在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中的应用2.1 纳米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纳米技术的进步为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小尺寸效应、高比表面积等,使其成为理想的药物载体。
在选择纳米材料时,需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靶向性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纳米材料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子、无机纳米粒子等。
这些材料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增强其靶向性,如通过连接特定的抗体或配体,实现对特定肿瘤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2.2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构建一个有效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需要解决多个关键问题,包括药物的包载效率、稳定性和释放行为等。
药物需要被有效地包载到纳米粒子中,这通常涉及到药物与纳米材料的相互作用。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需要在体内保持稳定,避免在到达目标部位之前就被降解或清除。
药物需要在目标部位以适当的速率释放,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研究者通常会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如添加聚乙二醇(PEG)链段来提高其血液循环时间和减少免疫识别。
三、核心观点二:靶向策略的研究进展3.1 被动靶向与主动靶向靶向策略是抗肿瘤靶向递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被动靶向主要依赖于肿瘤组织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EPR效应),使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能够更容易地积累在肿瘤组织中。
被动靶向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肿瘤血管的异质性和间质压力等。
相比之下,主动靶向则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引入特定的分子识别元件(如抗体、肽段或小分子配体),实现对特定肿瘤细胞的主动识别和结合。
靶向治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是指设计出对应靶点的分子治疗药物,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在无创或微创条件下以该位点为靶点, 通过精准定、靶向打击,以期能有效控制肿瘤的进展, 同时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细胞损伤为目标的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
该治疗方式的发展迅猛,成为近些年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在肿瘤治疗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如:针对性较强、毒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强、便于实施等。
虽然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带来了之前肿瘤治疗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效果,但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如:高昂的治疗费用、使用对象的局限性、长期用药的耐药性等。
本文就临床上几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胃癌、大肠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靶向治疗肿瘤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1-WT 引言:靶向治疗,是目前热门的肿瘤治疗研究方向。
其通过前期的基因检测,筛选出适合使用该方法的患者,将针对目的基因而设计的分子靶向药物送入体内,药物会与致癌位点特异地相结合而对肿瘤进行打击,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却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因此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靶点定位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因此前期的基因检测就尤为重要,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靠的制导设备也是靶向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靶向治疗前用计算机确定靶区,制定治疗计划,精确定向引导,实时监测,保证准确地杀死靶区局部的肿瘤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以达到精准杀灭的目的。
1.靶向治疗在肺癌治疗过程中的研究随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上升,肺癌已跃居我国恶性肿瘤的首位,预计到2025年,我国内肺癌患者将突破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如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难以精准到达病变部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副作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应运而生,成为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和策略,将药物精准地递送到目标组织、细胞或细胞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受体配体结合等,使载药载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变部位的靶点。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小,可以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 效应)被动地在肿瘤组织中富集。
其次,纳米粒子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如连接靶向分子、装载响应性材料等,以实现主动靶向和智能释药。
例如,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和药物递送。
除了纳米粒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基于聚合物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可调节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此外,病毒载体、细胞载体等生物源性载体也在药物靶向递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潜力。
病毒载体可以利用其天然的感染能力将药物基因递送到特定的细胞中,而细胞载体则可以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在靶向分子的选择方面,研究人员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抗体是一种常用的靶向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然而,抗体的生产成本较高,且可能引发免疫反应。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小分子配体,如叶酸、多肽等,作为替代的靶向分子。
这些小分子配体具有成本低、免疫原性弱等优点,但在特异性和亲和力方面可能不如抗体。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肿瘤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其中肿瘤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
肿瘤靶向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和周围正常细胞的分子结构和信号传递通路的差异,通过寻找和设计靶向这些分子的药物,来改变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一、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靶向治疗方式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研究。
基因治疗是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人体中,来取代原先存在缺陷或异常的基因,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基因治疗主要包括基因靶向治疗和基因修饰治疗两种形式。
基因靶向治疗是通过寻找并选择能够靶向肿瘤细胞的正常细胞基因,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已经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基因靶点,如EGFR、HER2和VEGF 等。
通过分析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分子结构特征,可以设计出针对这些分子的靶向药物,从而实现治疗的效果。
基因修饰治疗是通过修改肿瘤细胞中存在的异常基因,来改变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目前,已有很多基因修饰技术被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如RNAi、CRISPR/Cas9系统和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技术都具有较高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可以在细胞内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二、新型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除了基因治疗外,还有很多新型的肿瘤靶向药物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这些药物不仅能够靶向癌细胞的特定分子,还具有更低的毒副作用,更高的治疗效果和更长的作用时间。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最新的肿瘤靶向药物及其应用。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治疗肿瘤效果最显著的一种新型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使得免疫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攻击和杀死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应用于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中,如黑色素瘤、肺癌和结直肠癌等,其治疗效果已得到了多项临床实验证实。
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肿瘤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肿瘤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之一,而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肿瘤药物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肿瘤药物研究现状目前,肿瘤药物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发、天然产物的筛选和靶向治疗的研究。
1. 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发化学合成药物的开发是当前肿瘤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化学合成药物不仅可以具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结构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多西他赛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合成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微管聚合来阻止分裂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2. 天然产物的筛选天然产物是一类来源于自然界的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
目前,对于海洋、陆地和植物中的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白血病药物阿霉素和乌米霉素就是从土壤中分离出的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筛选和研究,可以发现更多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
3. 靶向治疗的研究靶向治疗是指通过特定药物或治疗手段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关键分子或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靶向药物可以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地发挥作用,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帕博西尼是针对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二、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肿瘤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肿瘤药物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患者具体的疾病特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2. 组合疗法肿瘤药物研究将趋向于组合疗法的发展。
通过将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已经有许多组合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联合放疗和化疗等。
靶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录 、重组 ,以及在 形成正确 的染 色体结构 、染色体分 离 、浓 缩 中发挥 抗体,如贝伐单抗(阿瓦斯丁);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
重要作用,它是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 的一类 必需酶 。由于肿瘤细胞具 的多靶点小分子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 索拉 非尼 、舒尼替尼 ;作用 于
有快速增殖 的特性,其 Topo I的水平及活性远远高于正常体细胞,因 血管 内皮细胞靶点 的血管生成抑 制剂 ,如重组人血管 内皮抑制素(恩
科 技 论 坛
·1 ·
靶 向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刘 建 亚
(哈 药集 团制 药 总厂 ,黑龙 江 哈 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肿瘤药理 、分子药理 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靶 向抗肿瘤 药物的研发 已成为 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 方向。靶 向抗肿 瘤 药物有独特 的靶 向抗肿瘤作用,在 当前临床 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但仍 不能完全根 治恶性肿瘤 。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 药物仍 然 是热点。近来,研 究者们 已发现 Telomestatin(SOT-095)、elesclomol、PI-88及 其类似物等化合物 ,在抗肿瘤方面显示 出良好 的应 用前景。对 此 ,结合 大量研究结果介 绍近年来靶向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性 淋巴细胞 白血病患者中进行 Ⅲ期 临床试验删;目前 由 GENTA公 司 代应 用药学杂志,2007,24(4):278.
开发研 制的反义 Bcl一2(G3139)在黑素瘤 、骨髓瘤和 白血病 的治疗 中 [2]黄艳.肿瘤治疗新策略:调节凋亡『J1.中国处方药,2008,12(8):9.
CPT)类似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 用,拓扑异构 酶 I抑制剂 已成为高选 是硫酸化寡 聚糖 PI一88在临床试验 中的良好表现 。PI一88是通过半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生发展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
抗肿瘤药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快速发展,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是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这种药物能够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靶点发挥作用,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BRAF突变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开发出来的BRAF抑制剂在治疗黑色素瘤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其次是免疫治疗药物的研究,这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此外,还有RNA干扰技术、细胞生物治疗等新的治疗手段也正在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开发。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不仅体现在药物的创新上,还包括药物的制备工艺、给药途径、治疗方案等方面。
针对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研究人员通过将多种不同的抗肿瘤药物结合使用,形成联合化疗方案,以增加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另外,研究人员还通过改变药物的制备工艺和给药途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可以更加精确地释放到肿瘤细胞附近,提高药物的疗效。
在临床应用方面,抗肿瘤药物的个体化治疗逐渐得到重视。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组信息,选择更加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临床试验也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抗肿瘤药物被不断地引入到临床实践中。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逐渐普及,如放射治疗、影像引导治疗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需要不断地投入研究资源和人力物力。
未来,我们期待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战胜肿瘤疾病。
同时,也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医疗服务。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癌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变。
传统的化疗和放疗治疗肿瘤的方法具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副作用大,难以分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等。
因此,在肿瘤治疗中,靶向治疗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进展。
一、靶向治疗的作用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选择性强等优点。
其核心是选择性地靶向癌细胞相关的蛋白或分子,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
相对于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靶向治疗不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功能,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副作用。
此外,靶向治疗还具有治疗效果快、预后好的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EGFR靶向治疗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许多肿瘤类型中高表达的膜受体,它可以在信号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
EGFR靶向治疗就是通过靶向EGFR,抑制EGFR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目前,在EGFR的靶向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就是夏罗替尼。
2. VEGF靶向治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也是癌症发生和进展中的关键因素。
因此,VEGF靶向治疗就是通过靶向VEGF,抑制其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常用的VEGF靶向药物有贝伐单抗、雷珠单抗等。
3. PD-1靶向治疗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靶向治疗对象之一。
PD-1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从而导致癌细胞生长和扩散。
因此,PD-1靶向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靶向PD-1,抑制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患者体内的免疫能力。
被应用广泛的PD-1靶向药物有尼伯替尼、帕利珠单抗等。
4. PARP抑制PARP(聚合酶-1)是一种可以修复DNA损伤的酶,也是细胞生长和分裂所必需的,因此对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发挥着重要作用。
PARP抑制就是通过靶向PARP,抑制其在DNA修复中的作用,从而导致癌细胞的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6-20T10:49:46.9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作者:黄敏华
[导读] 靶向给药系统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以及科研中起着明显的效果,在治疗肿瘤方面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4000
摘要:目的综述及讨论近几年的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方法主要以数据库资源为主,查询了万方、维普、知网等知名数据库有关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的相关资料。
结果选取其中与自己课题研究方向密切的一些论文进行仔细阅读、讨论及总结。
结论靶向给药系统越来越多地在生活中以及科研中起着明显的效果,在治疗肿瘤方面将更大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TDS)指供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1]最初的靶向制剂主要指抗癌制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研究领域已经不断的拓宽,并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靶向制剂主要分为主动靶向制剂和被动靶向制剂。
1.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转运系统是指药物能够主动寻找靶区的转运系统。
最近一些年来,修饰微粒的表面使微粒表面上带有配体,这些配体与特定细胞具有亲和力,使微粒能够响应环境中的变化定位、定时释放药物。
主动靶向的载体有抗体以及转铁蛋白等等.[2]
1.1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
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系统利用一些特殊的受体与配体的专一结合性质,将药物与配体制成了共轭物,将药物导入了特定的靶组织。
叶酸受体是一种跨膜单链糖蛋白,它含有3种亚型:α-FR、β-FR 和γ –FR.[3]α-FR 主要在卵巢癌、肺癌、子宫癌和睾丸癌等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4];β-FR 在胎盘、粒单核细胞系中成熟的粒细胞、被激活的单核或巨噬细胞及超过半数以上的髓系白血病细胞中过度表达;而γ -FR 主要在恶性白血病细胞过度表达.[2]从叶酸受体介导的抗肿瘤药物分子的设计上来说,主要需要注重两点:一是叶酸与叶酸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如果亲和力越大,药物的选择性就越高。
二是小分子药物与载体在细胞内是否容易分离分离。
1.2修饰的载体系统
药物载体经过修饰后可将疏水表面由亲水表面代替,利于其他的缺少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组织,另外,也可以利用抗体修饰,制作成定向细胞表面抗原的免疫靶向制剂。
1.2.1修饰的脂质体
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脂质体进行适当的修饰的目的是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降低正常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受介导的脂质体,通过在脂质体分子上连接一种识别分子,配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对应受体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将药物导入到肿瘤部位,以此来实现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此种受体介导脂质体增加了药物的特异性,减少对非靶组织器管损伤,提高疗效.免疫脂质体优点是在体内停留时间长,而且载药量大,随着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技术不断成熟,免疫脂质体也在很快的发展。
1.2.2修饰的纳米乳、纳米粒及微球
纳米乳经过修饰后可以增加亲水性,可增加其在循环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同时延长半衰期。
对纳米粒而言,普通纳米粒因集中在这些器官但是在血中的循环时间短,到达不了靶器官,长循环纳米粒通过表面修饰改变微粒的表面性质,以达效果无法产生长效作用。
1.3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是活性药物经化学修饰而成的药理惰性物质,在体内化学反应或酶反应,从而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来发挥治疗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大部分为小分子药物,具有代谢快,毒性大的特点,因而可将其结合在大分子材料上,以此改变药物的体内分布,另外在同一载体上键合靶向基因,使药物靶向于肿瘤组织。
第一个进入 I、II 期临床研究的白蛋白前药是甲氨蝶呤白蛋白共轭物(MTX-HAS),由甲氨蝶呤与白蛋白的赖氨酸残基共轭结合而制成,荷瘤小鼠体内抑瘤率是游离甲氨蝶呤的1.3倍. Mitra将多柔比星与右旋糖酐共价结合得多柔比星右旋糖酐共轭物(DEX –DXR),并将其制备成粒径为(100 ± 10)nm 的水凝胶纳米粒,Balb/c 鼠皮下种植巨噬细胞瘤J774A.1 以评价该纳米粒的抗肿瘤作用,试验显示 DEX – DXR 纳米粒与游离多柔比星比较,既减少了毒副作用又增强了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Hong制备了转铁蛋白修饰的隐形纳米粒(Tf-PEG-NP),包裹 10-羟基喜树碱并与 PEG 以共价键结合得 PEG-羟基喜树碱共轭物(PEG-HCPT),该纳米粒粒径为 110 nm,药代动力学和体内分布实验显示,药物在血液及肿瘤中的滞留时间延长,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为 93. 43%。
2.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是指通过减少与非靶器官、组织及细胞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增加靶部位/非靶部位的药物水平比率.由于微粒表面性质和微粒粒径大小不同,靶向性也不同。
一些微粒(0. 1~3Lm)可以被动靶向肝脾,较大的一些微粒(7~30Lm)可靶向肺部。
被动靶向制剂是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类靶向制剂。
2.1 脂质体
脂质体是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具有细胞亲和性和靶向性、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毒副作用及缓释等优点,是最有前途和最成熟的载体之一. LS结构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是由磷脂双分子定向排列形成的封闭微型泡囊。
其被动靶向作用在许多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如小鼠结肠癌、乳腺癌、以及人类癌症模型等等,并验证其体内靶向作用。
2.2乳剂
乳剂与脂质体的组织分布相似,可以选择在肿瘤炎症部位蓄积,乳剂在病变处的药物浓度可以为普通制剂的10~20倍,尤其是在复乳中的小油滴与癌细胞有更强的亲和力,能够成为良好的靶向给药系统.乳剂因其生物利用度高,生物相容性好,所以常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乳剂可以改善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的性能,来增强药物在淋巴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靶向性,从而提高来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2.3 微粒
微粒包括微球和微囊,其特点是缓释长效和靶向作用。
微球是以白蛋白或者明胶以及聚脂等为材料制作而成的球形载体给药系统,直
径大约为0. 3~10Lm,但是有时可达300Lm以上。
通过将具有副作用的药物放置在微球内,在靶器官局部释放能够达到保护药物、减小剂量、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增加疗效的目的. Moreno用 PLGA w/o/w 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顺铂微球,粒径为(9.21±3)μm,包封率为11. 23%,载药量为 9.2% ± 2.2%,zeta 电位-22.1±0.8,体外细胞实验显示顺铂微球与游离顺铂比较能更有效的诱导细胞凋亡。
2.4 纳米粒
纳米粒由高分子材料组成,粒径在 10 ~ 100 nm 范围,因肿瘤的血管壁间隙约为 100 nm,对药物粒径小于100 nm 的粒子有生物通透性,从而载药纳米粒能进入肿瘤内发挥疗效,且对肝、脾、骨髓具有靶向作用,是最为有价值的抗癌药载体之一。
抗肿瘤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重点。
但是目前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有些癌症的发生原因不明确,使得靶向制剂的作用范围受到限制以及无法准确作用于机体的器官以及部位。
所以,现在靶向药物只是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有了很大的进展,更安全的靶向药物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454.
[2] 王亚敏.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7,24(4):216[3]黄静,何文,李秀芳,等.天麻素纳米脂质体的研制及其脑靶向性的初步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1,27(4):341 - 345.[4] 崔福德.药剂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