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我国砂姜黑土土种的系统分类归属研究
我国的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区气候上干湿交替明 显,成土母质质地较黏重,因此土壤中黏粒含量较高, 一般在 30% 左右[1-3]。砂姜黑土的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 主,其次是伊利石[10, 25],其蒙脱石的来源是新生成作 用,即在含有盐基和二氧化硅的碱性水溶液作用下, 通过非膨胀性铝硅酸盐黏粒的复硅作用而产生或者由 原生矿物向次生矿物转化而成[25]。较高的黏粒含量、 富含蒙脱石以及明显的干湿交替导致砂姜黑土土体容
第4期
李德成等:我国砂姜黑土土种的系统分类归属研究
625
所溶解的碳酸钙,在不同的环境和景观条件下有所不 同。
砂姜(图 3)一般呈黄白色、灰色,个体粒径大 的可达 30 cm 以上,最小的不及 1 cm,具有不规则的 蛋形外貌,呈姜状、核状或浑圆状。按砂姜的形态和 发育程度,可分为面砂姜(雏形钙质结核)、刚砂姜(完 形钙质结核)和砂姜盘(钙质硬盘)3 种[19-20]。面砂姜 是分散碳酸盐在硅酸、二氧化物、三氧化物、Fe 和 Mn 等物质的参与下,与土胶结而成的细碎小颗粒,质 脆易碎,与周围的土体渐次过渡,一般在 70 cm 深处 出现,形成年代大致为 6820 ± 140 Y.B.P(Q42 地质时 期);刚砂姜除含隐晶质和微晶质碳酸盐基质外,有的 尚包裹石英、长石、方解石等颗粒和 Fe、Mn 结核, 孔洞附近出现再结晶的方解石,在外力作用下固化而 成,结核紧密且质地较坚硬,与周围的土体过渡明显, 形似单个生姜状,一般在 1 m 左右出现,形成年代大 致为 14150 ± 260 Y.B.P(Q3 3 地质时期);硬磐层是在 富含 HCO3--Ca2+-Mg2+ 型地下水长期作用下,碳酸盐 与砂、砾石、土及动物化石胶结、固化而成水平层状 分布,质地坚硬,一般在 3 m 左右出现,形成年代一 般>40000 Y.B.P(Q33 地质时期)[18-22]。砂姜的全量 化学组成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从面砂姜-刚砂 姜-砂姜盘,SiO2 含量依次分别为 47.4%、24.3% ~ 31.5% 和 18.5%,CaO 含量分别为 16.5%、20.5% ~ 34.6% 和 36.7%,CaCO3 分别为 28.6%、50.7% ~ 60.4% 和 65.6%, 存在 SiO2 不断降低,CaO 和 CaCO3 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周围土壤的 SiO2、CaO 和 CaCO3 含量分别为 63.2% ± 6.3%、4.1% ± 4.0% 和 5.8% ± 6.9%,与砂姜相比,显 然土壤的 SiO2 含量高,而 CaO 和 CaCO3 含量低[18-22]。
土壤 第七章1
2. 成土作用与土壤性状特征
(1)主导成土过程
在寒温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针叶 林对土壤有机物累积过程具有重要的
作用,强酸性化合物将矿物分解成为
各种氧化物,并使土体发生分异。
(2)土壤性状
灰土是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 一类土壤,其土壤剖面分异明显。 典型灰土的土壤剖面构型为:
O(暗色的枯枝落叶层)—A(暗灰色的腐 殖质累积层)—E(灰白色的林溶层)—Bsh (黄棕色的灰化淀积层)—C型
知识结构
第7章 主要土纲特征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将中国境内的所有土
壤划归为14个土纲,这些土纲之间的发生联
系,如图7-1所示。
图7-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土纲发生系列示意图 (据龚子同,1999年资料改编)
按土壤景观特征可将14个土纲归并为:
•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
-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 -铁铝土; •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 •副系列:水成型的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 岩成型的新成土和火山灰土; 人为土。
第7章 主要土纲特征
7.1 森林土纲系列
7.2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7.3 水成型土纲系列 7.4 过渡土纲系列 7.5 岩成型土纲系列 7.6 人为土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
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2. 掌握14个土纲之间具有明显的发生联系、 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3. 熟悉14个土纲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 国FAO土壤制图单元的相互参比关系 。
2. 主导成土过程
(1)中度风化作用 (2)单、双硅铝化矿物分解合成作用 (3)强烈盐基淋失作用 (4)明显脱硅和铁铝氧化物富集作用 (5)低活性黏粒累积作用
均腐土干旱土
3.剖面特征及理化性质 剖面结构Ah-Bms-Bc-c,土 壤剖面底部多为红色富含铁 锰结核的网纹层。土壤矿物 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故土 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少,土壤 质地黏重。一般呈现强酸性 ,且因强烈的生物的富集作 用,富铁土有机质含量低, PH值由上向下逐渐变小。具 有较强的潜在酸性。
中国铁铝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中国均腐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据龚子同,1999)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土体构型为Ah-AB-Bk-C。土壤pH值在7.0~8.0之间 ,均腐土有机质含量丰富,盐基饱和,代换性盐基以钙、 镁离子为主,土质以壤质为主,在土体下部常有弱黏化。 其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与盐 基饱和度>=50%。
灰土
1.灰土是具有灰化淀积层的一类土壤 2.地理分布和成土因素
灰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即寒温带针叶林气候区。 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呈现纬向地带性分布,包括北欧 的挪威、瑞典等,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地区,其中在北 美的加拿大和俄罗斯境内分布面积最多。在中国灰土分布区相对 较小,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 灰土形成的气候属于寒温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 长,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暖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可以 生长成针叶林,林下植被多为苔藓、地衣和藻类,起着明显的保持土 壤冷湿的作用。
2.主导成土过程 淋溶土具有淀积黏化和次生黏化作 用。其剖面中存在黏化层是淋溶土的 必备条件。黏化层及其特性是鉴别淋 溶土的重要指标。并非有黏化层的土 壤都属于淋溶土,同时必须具有较高 的盐基离子的交换量。 3.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土体结构O-A-Bt-C,表土层有机质 含量高,腐殖质组成差异大,剖面通 体无石灰反应,呈现微酸性至酸性。 质地黏重。淋溶土必须具有以棕色为 主的黏化层,表观阳离子交换量 >=0.24ml/kg,粘粒,盐基饱和度>50%, 棕色为主的黏化层。
土种与土系参比的初步探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 壤 (Soils), 2004, 36 (3): 298~302土种与土系参比的初步探讨 —以海南岛土壤为例杜国华 张甘霖 龚子同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 )摘 要 为取得我国土种与土系研究成果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本文简述了土种与土系的概念及其区别、土种与土系的参比原则和依据,以海南岛土壤为例进行了参比。
关键词土种; 土系; 发生分类; 系统分类中国分类号 S155随着土壤科学的发展,土壤分类在理论上、方法上也日趋完善,并在应用实践中显示其生命力。
以我国土壤分类而言,5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采用发生分类系统,以土种为主要基层分类单元,开展了一系列的区域性和流域性的调查与制图,并完成了全国乡区级乃至全国性的土种资料汇编供有关科研、院校及生产管理部门采用。
但发生分类多少是一个定性的分类,在实践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随着国际上土壤诊断定量的系统分类推行,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之后又开展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基层分类研究,土系划分研究成果也逐步普及,在实践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尽管土种与土系都是具有实用意义的基层分类单元,因分类体系不同而存在着很大差别,在目前我国两种分类制并存的情况下,开展我国土种与土系的参比研究,既推动土壤基层分类学术交流,并将参比成果用以实践,以满足有关科研、院校及生产部门对土壤分类学科的需要。
1 土壤基层分类中的土种与土系 土种与土系均属土壤分类中的基层分类级别,各自代表了一群土壤剖面形态与属性或发育程度相似土壤个体的组合,是构成一个完整土壤分类系统的基础,也能为土壤大比例尺制图、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服务,但因分类体系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区别。
1.1 土种与土系 土种(Âè û)一词是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中的一个基层分类级别名,该分类常用的由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5级所构成,土类为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土种是土属的续分,也是变种的归纳。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参比
目前世界上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分类越来越多 。除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外 ,联合 国土壤图图例单元以及国际土壤资源参比基础 ( WRB) 均如此 。因为有共同的基础 ,因而中国 土壤系统分类与之参比时比较明确 。但因各系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故系统间比较时 ,既有共 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
(3) 本国独创 主要是人为土 、富铁土和均腐土 。在人为土分类方面我们首先提出具土垫 特征的堆垫表层 、具泥垫特征的堆垫表层 、肥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 、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
还原层 ,作为土垫旱耕入为土 、泥垫旱耕入为土 、肥熟旱耕入为土和水耕入为土的划分依 据〔13〕。此后这一分类方案被 WRB 所接受 。1998 年 12 月 WRB 还在中国召开了国际人为土 会议 ,以了解和吸取中国人为土分类经验 。FAO/ U nesco 制中虽有人为土的分类 ,但没有明确 的指标 。ST 制中至今尚无人为土的应有位置 。考虑到热带亚带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再以淋溶 过程占优势 ,而富铁铝过程显得比较突出 ,因而我们以低活性富铁层为依据 ,而不是以盐基饱 和度和粘粒淀积为依据划分出富铁土〔14〕。富铁土大部分相当于 ST 制的老成土 ,也有一部分 相当于其始成土 。富铁土在 FAO/ U nesco 制中主要是低活性强酸土 ,也有一部分为雏形土 。 同时 ,提出了以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为依据的均腐土纲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面积农牧交错 带土壤基本特性 ,还在我国南海诸岛划分出富磷岩性均腐土这一新类型 。虽然 ,以上类型各 异 ,但了解了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后 ,就不难找出其共性和特殊性了 。
(1) 基本相同 如表 1 所示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 CST) 中的有机土 、灰土 、火山灰土 、铁铝 土 、变性土 、淋溶土和新成土等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 ST 制) [9、10 ] 和联合国图例单元 ( FAO/ U nesco 制)〔6、11〕基本相同 。只是 CST 制中的淋溶土强调了粘化层和 CEC ,而未规定盐基饱和 度必须 ≥50 %。因此 ,把 ST 制中的一部分老成土包括了进来 ,而对 FAO/ U nesco 制 ,则包括 了它的高活性淋溶土和高活性强酸土 。所以 ,CST 制中的淋溶土实应称之为粘淀土 ,而有别 于其他体系中的淋溶土 。至于新成土 ,CST 制与 ST 制完全相当 ,在 FAO/ U nesco 制中则被细 分为冲积土 、疏松岩性土和薄层土等 。
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黄壤 铝质常湿淋溶土 铝质常湿雏形土 富铝常湿富铁土
燥红土 铁质干润淋溶土 铁质干润雏形土 简育干润富铁土 简育干润变性土
黄棕壤 铁质湿润淋溶土 铁质湿润雏形土 铝质常湿雏形土
黄褐土 黏磐湿润淋溶土 铁质湿润淋溶土
棕壤 简育湿润淋溶土 简育正常干旱土 灌淤干润雏形土
土壤发生 主要土壤系统分类
分类
类型
▪ N.李约瑟在“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一书中认为:“土 壤学确实好像起源于中国”。
2.2.马伯特(C.B.Marbut)的分类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
▪ 上 世 纪 30 年 代 在 美 国 土 壤 学 家 梭 颇
(J.Thorp)帮助下开始了近代土壤分类
土壤如有
1.土表至40cm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kg或≥[120g/kg + (粘粒含量g/kg × 0.1)]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 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其他土壤在6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其他土壤在土壤剖面三分之二部分具有火山灰特性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ST, 1999)
始成土(Inceptisols)** 冻土(Gelisols)* 新成土(Entisols)*
软土(Mollisols)
老成土(Ultisols)** 淋溶土(Alfisols)* 始成土(Inceptisols)*
淋溶土(Alfisols)** 老成土(Ultisols)* 软土(Mollisols)*
变性潜育水耕人为土
5. 土壤分类的参比
5.1 与其它诊断分类参比
系统分类参比比较容易; 详简不一;美国12个土纲,中有14
中国土壤信息系统_SISChina_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土 壤(Soils), 2007, 39 (3): 329~333中国土壤信息系统 (SISChina) 及其应用基础研究①史学正, 于东升, 高 鹏, 王洪杰, 孙维侠, 赵永存, 龚子同(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 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为了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上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有关问题,就必须要建立土壤信息系统。
本文首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土壤信息系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国土壤信息系统建设的数据源、土壤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包含土壤空间与属性数据融合的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及其应用基础,这对了解中国土壤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土壤信息系统 (SISChina);土壤空间数据;土壤属性数据中图分类号: S159自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以来,世界各国都加速进行资源环境方面的信息化建设[1],“数字土壤”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力发展“数字土壤”是我国土壤学融合到现代地学和信息科学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农业、国土和环保部门的迫切要求,并在资源环境评价和模拟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土壤信息系统作为建设“数字土壤”的基础在国内外开展已有多年[2-3],国际上公认最早建立并运行的土壤信息系统是加拿大土壤信息系统(CANSIS)[4],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立,并一直更新,它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存储、管理土壤和土地资源数据。
之后各国对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更加重视,并不断得到完善,如美国建立了国家土壤信息系统(NASIS),它由土壤工作数据库、土壤解译数据库及土壤地理数据库3个部分组成,其中土壤解译数据库包括全美的13400个土系,可用于美国土壤制图;土壤地理数据库包括1100多个分散的土壤调查区、各州土壤协会的州土壤图数据库[5]。
土壤系统分类-龚子同
▪ H.Eswaran指出:“人为土的建立是这
一分类的重要创新之处。”
▪ 这一分类原则被世界土壤分类组织
(WRB)全盘接受
3.4.亚洲土壤分类的代表
国际土壤学会会志两次撰文介绍中国土壤系统 分类
WRB和美国人为土分类委员会(ICOMANTH)都 引用CST
建立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错把白浆土当成 灰化土
强调中心概念,边界不清,难以严格区分 忽视时间因素,把“幼年”土壤和顶级土壤
放在一起
2.4.2.难于进行国际交流
▪ 1982年12届国际土壤学会上中国土壤学家无法
与人交流(Hapludulf)
于 天 仁 “ Phgsico_Chimistry of Poddy Soils”,评价很好,分类不懂
目前已进入8本大学教科书,20多部辞书和专 著,三个主要刊物近10年来引用424次,中国 土壤学会已将其作为标准分类向全国推荐
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和 创新
3.1.定性向定量发展
凝练出有严格限定的31个诊断层和25个 诊断特性
诊断层1/3来自国外,1/3参照改进,1/3 创建
建立了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 588个亚类
▪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 农业技术转让的依据 ▪ 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 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
2.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历史
2.1.古代朴素土壤分类
浙江河姆渡——7000B.P,我国在太湖 证实7000年土层中有水稻孢粉,湖南农 县彭头山9100±120
▪古代有许多对土壤认识和分类的记载
禹贡对九州土壤的描述
拟定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 其他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
2000218龚子同
土壤与环境 2000, 9(2): 149~153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se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1004)和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90科计发字0854号) 作者简介:龚子同(1931~),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土壤学家。
收到日期:2000-01-06文章编号:1008-181X (2000)02-0149-05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富铁铝土壤的分类龚子同,陈志诚,赵文君,石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要:回顾了我国富铁土和铁铝土分类的历史。
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开始于3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分类深受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的影响。
在地理发生分类体系中,按生物气候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分别为燥红土、红壤、黄壤、赤红壤和砖红壤。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科技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引入了土壤系统分类。
这一分类的特点是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土壤类型。
据此,这一区域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富铁土和铁铝土。
关键词:土壤系统分类;地带性土壤;富铁土;铁铝土;参比 中图分类号:S155 文献标识码:AThe Classification of Ferrallitic Soils in Chinese Soil TxaonomyGONG Zi-tong, CHEN Zhi-cheng, ZHAO Wen-jun, SHI Hua(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 Classification of ferrisols and ferralisols were reviewed in the paper. The modern soil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could date back to 1930s. From 1950s , geographical-genetic classification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exerted its extreme impact on soil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In the geographical-genetic system of soil classification , the zonal soils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hina were divided into dry red soils , red soils , yellow soils , laterites and lateritic red soils. Since 1980s , the Soil Taxonomy based on by diagnostic horiz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ese soil classification. In Chinese Soil Taxonomy the soils of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hina could be grouped into ferrisols and ferralisols. Key words: Soil Taxonomy; zonal soils; ferrisols; ferralisols; correlation1 分类的沿革1.1 分类的回顾我国铁铝土、富铁土的分类与土壤调查研究密切相关。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解读
中国两种土壤分类系统之比较李雪霏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反映,随着土壤学研究的深化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土壤分类也在不断发展。
1978年5月中国土壤学会召开了全国土壤分类学术交流会,讨论了我国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分类依据、土壤命名及土壤分类系统等重大问题,拟定出土壤分类草案。
经进一步补充与修改后,草案被采用为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暂行方案。
这个分类系统一般被认为属于发生学分类系统。
而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开始引起中国土壤学界的重视。
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了其缺点。
中国土壤学家吸取了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经验,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的特色,于1985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并于1987年提出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二稿)”。
该系统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进行分类。
发生学分类系统和诊断分类系统是现在中国土壤界并行的两种分类系统,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比较。
中的三个土类。
其对于砖红壤特点的描述是“砖红壤分布于热带”,对于红壤特点的描述为“红壤发育于亚热带干湿季比较明显的地区及排水良好的地形部位”,而对于赤红壤特点的描述为“赤红壤区的气候、生物条件介于红壤和砖红壤地区之间”。
【2】而在诊断分类法中,土纲的划分是严格按照土纲检索表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土壤诊断层特征进行归类的。
其中涉及到的土纲检索信息有以下几条:5.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50cm 范围内的铁铝层。
铁铝土( Ferralosols)11.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
富铁土( Ferrosols)12.其他土壤中有上界在土表至125cm 范围内的黏化层或黏磐。
淋溶土(Argosols)13.其他土壤中有雏形层;或矿质土表至100cm 范围内有如下任一诊断层:漂白层、钙积层、超钙积层、钙磐、石膏层、超石膏层、;或矿质土表下20 - 50cm范围内有一土层( ≥10cm 厚) 的n 值< 0. 7 ;或粘粒含量< 80g/ kg ,并有有机表层;或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或有永冻层和矿质土表至50cm 范围内有滞水土壤水分状况。
中国变性土的分布,特性和分类
中国变性土的分布,特性和分类
张民;龚子同
【期刊名称】《土壤学报》
【年(卷),期】1992(029)001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主要变性土的区域分布、某些发生学特性和分类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变性土及变性土型土壤有广泛分布,从热带、亚热带到暖温带。
其共同的成土条件是:有一定干湿交替的气候、低平的地势、富含盐基的母质和粘重的质地。
据估计,此类土壤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左右。
变性土是在特殊的地球化学环境和干湿交替的条件下形成的,深受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其成土年龄古老而发育程度较弱。
一般变性土带有某些水成土的特征,而钙质变性土兼有水成土和钙层土但又不完全与它们相同的成土地球化学特点。
所研究的11个剖面中,有8个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中的变性土土纲,其余3个则属于潮湿土土纲。
【总页数】17页(P1-17)
【作者】张民;龚子同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5.1
【相关文献】
1.漳州平原变性土胀缩特性研究 [J], 陈明霞;杨智硕;朱鹤健
2.滇桂地区变性土的发生特性和系统分类研究 [J], 仇荣亮;熊德祥
3.我国变性土矿物学特性的研究 [J], 顾新运
4.湘北地区典型水稻土的发生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J], 曹俏;余展;周清;罗卓;欧阳宁相;盛浩;张扬珠
5.变性土分类的变迁和新进展 [J], 曹升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专着评述
书评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 专著评述唐耀先(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110161)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 一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张甘霖研究员、陈志诚研究员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是近年来我国土壤科学领域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 之后又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学术巨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一、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在环境!时间因素作用下物质和能量移运转化演变过程的科学。
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的产物。
本书以较大篇幅从先进的现代土壤发生学理论,论述了土壤发生原理和各类土壤发生发育过程,为正确研究土壤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国土面积大,在气候上跨越热带、亚热带、温带,在高山高原有寒带;西部内陆有广阔干旱区;地质地貌多样,跨度大;中国有数千年农耕史,不少地区水耕、旱耕人为影响悠久、深刻;这些情况都为研究各类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创造了优越条件。
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科研资料,本书详细论述了发育在国内分布面积极大的亚热带古红色风化壳母质、湿润森林植被下的富铁土,温带黄土状亚黏土母质、草生植被下的均腐土,地理条件特殊的青藏高原薄层粗骨性母质、高寒坐垫植被下的草毡寒冻雏形土,西北内陆区发育的干旱土以及在数千年水耕、旱耕人为作用影响下的人为土的发生发育过程。
在发生学研究基础上,同时也对研究这些土壤类型的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发生及其数量化、标准化界定作出了充分论证。
本书对近年来土壤发生学研究的新资料如:(1)南极海洋性岛屿区土壤的发生学特点及其主要成土过程;在地球变暖背景下的土壤演变;(2)天山干旱荒漠区不同高度、温度、湿度坡地部位的土壤,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地球化学垒的特征、形成机制、元素空间分异和土壤元素有效性的变化规律;(3)稀土元素在风化!成土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4)城市土壤形成过程及其形态、理化、生物特性等科学研究也进行了科学总结。
它拓展了土壤发生学研究的新领域。
力荐《中国土壤地理》
力荐《中国土壤地理》李天杰【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6(053)004【总页数】1页(P1084-1084)【作者】李天杰【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土壤地理》是龚子同、黄荣金、张甘霖等知名学者领衔主编,包含中青年学者的参与编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3月出版的一部专业巨著,是中国科学院主持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一。
该专著是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土壤地理及相关学科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编写的。
它充分反映了土壤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和时代特征。
这是我国土壤科学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其主要特色如下:(一)从理论上对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发展方向,作了全面而精辟的论述。
提出“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时空变化的科学”。
将“土壤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不但需要进行土壤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而且需要将其提升到“土壤圈”之层面,研究其和地球表层系统中其他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关性。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后形成的,并最终使地表系统成为一个完整而运转的自然系统的圈层。
其在地表系统中的地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当代诸多重大危机都息息相关,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粮食安全生产、食品健康。
土壤圈的研究是解决这些世界难题的关键之一。
美国土壤学界于21世纪初提出了有关地球地表系统“关键带”的概念,并指出土壤圈是这一关键带的核心。
上述两者是遥相呼应,不谋而合。
这必将大步提升土壤科学的地位,成为推动土壤科学向前沿性学科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土壤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水平,已跨入了国际土壤科学研究领域的先进行列。
并凸显了土壤地理分支学科在土壤科学领域内的研究导向和基础支撑作用,其他分支学科任何研究都需要或不能离开土壤整体基础研究的支撑。
(二)为我国土壤地理研究的实质内容,土壤时空变化规律搭建崭新的平台,即以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作为它的研究和表述单元。
南海诸岛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南海诸岛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龚子同;黄标
【期刊名称】《土壤学报》
【年(卷),期】1997(034)001
【摘要】南海诸岛主要由三类土壤组成,即富磷岩性均腐土,盐成土和新成土。
这些土壤均发育于具有强石灰性的生物碎屑沉积物之上。
富磷岩性均腐土的元素含量与母质相比,P、Zn、Cu、Ba、Cd等元素含量较高,且随成土时间的增加,其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Mg、Ca、Sr、B、V、Pb、Mo等元素含量较低,随成土时间的增加逐渐降低。
新成土和盐成土除P和Na元素含量较高外,其余元素均接近母质。
南海诸岛独特的生物气候、母质等
【总页数】18页(P10-27)
【作者】龚子同;黄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3
【相关文献】
1.不同土壤钝化剂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J], 李婧;陈森;周艳文;高小杰
2.土壤中锰的化学行为及其生物有效性:Ⅱ.土壤中锰的生物有效性 [J], 李学军;吕世华
3.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和微生物态氮作为土壤氮素生物有效性指标的评价 [J], 宋建国;林杉;吴文良;毛达如
4.土壤理化性质对发电厂周边土壤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J], 曾晓舵;刘传平;孙岩;李芳柏;吴启堂;王向琴
5.江西赣县清溪地区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和水稻根系土硒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 [J], 刘冰权;沙珉;谢长瑜;周强强;魏星星;周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表层:有机表层、草毡表层、暗沃表层、 暗瘠表层、淡薄表层、灌淤表层……
4.2.诊断层举例
铁铝层(Ferralic horizon),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30cm;和 2. 粘粒含量≥80g/kg;和 3. 阳离子交换量(CEC7)<16cmol(+)/kg粘
建立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错把白浆土当成 灰化土
强调中心概念,边界不清,难以严格区分 忽视时间因素,把“幼年”土壤和顶级土壤
放在一起
2.4.2.难于进行国际交流
▪ 1982年12届国际土壤学会上中国土壤学家无法
与人交流(Hapludulf)
于 天 仁 “ Phgsico_Chimistry of Poddy Soils”,评价很好,分类不懂
▪ 代表著作:“中国之土壤”(1936,英、
中译)
▪ 所用土壤分类,高级单元主要是土类
( great group ) , 基 层 单 元 是 土 系 (Series)
2.3.地理发生分类(50年代至今)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院士И.П.格拉西莫夫和 马溶之为代表引进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土壤分 类发生大变
目前已进入8本大学教科书,20多部辞书和专 著,三个主要刊物近10年来引用424次,中国 土壤学会已将其作为标准分类向全国推荐
3.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和 创新
3.1.定性向定量发展
凝练出有严格限定的31个诊断层和25个 诊断特性
诊断层1/3来自国外,1/3参照改进,1/3 创建
建立了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 588个亚类
H.Eswaran认为“中国应把自己的分类介绍到 亚洲其他国家”。
日本农林省已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译成日文, 并将他作为世界三大分类之一向国内介绍
亚洲10多个国家来函索取CST,香港、台湾地 区也极感兴趣。
4. 诊断层、诊断特性和土壤分 类检索
4.1.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 分类的核心
所谓诊断层是用以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 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如果用于分类目 的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 则称为诊断特性。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CHINESE SOIL TAXONOMY
内容:
1. 土壤分类的作用 2.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历史 3. 中国土壤系统特点和创新 4. 诊断层、诊断特性和检索 5. 土壤分类的参比
1. 土壤分类的作用
土壤分类反映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 关系,据此以构建单个土体的数据库, 设计土壤制图单元,简化数据库处理过 程,服务于土壤资源评价和管理。
外客来访缺乏共同语言,红壤不红,黄壤不黄, 黄泥土漫天飞
2.4.3.1984年开始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4期),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二次面上三次),UNDP及欧共 体的支持
以土壤所为主,38个单位参加,200多人, 历时20年
完成了18本专著,论文集8本,专刊9本,规范 与方法6本,编不同比例尺土壤图40幅,论文 570余篇,内SCI收录20余篇,经过5次修改完 成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这一系统工程
5.其他土壤中土表至150cm范围内有铁铝层
6.其他土壤中土表至100cm范围内粘粒>30%,至50cm深度内, 土壤干燥时有≥1cm的裂隙 7.其他土壤一年中≥50%的天数是干旱水分状态,且有干旱表层
代表著作:“中国土壤发生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俄、中译)
引入以生物气候条件为依据的土类、亚类、土 属、土种、变种五级分类制,采用连续命名
时值我国大规模开展土壤资源考察和流域规划, 土壤学者队伍发展之时,故其影响很大
2.4.土壤系统分类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
2.4.1.应用中发现地理发生分类的 一些问题:
▪ 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 ▪ 农业技术转让的依据 ▪ 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 土壤科学水平的体现
2. 我国土壤分类发展历史
2.1.古代朴素土壤分类
浙江河姆渡——7000B.P,我国在太湖 证实7000年土层中有水稻孢粉,湖南农 县彭头山9100±120
▪古代有许多对土壤认识和分类的记载
禹贡对九州土壤的描述
▪ N.李约瑟在“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一书中认为:“土 壤学确实好像起源于中国”。
2.2.马伯特(C.B.Marbut)的分类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
▪ 上 世 纪 30 年 代 在 美 国 土 壤 学 家 梭 颇
(J.Thorp)帮助下开始了近代土壤分类
土壤如有
1.土表至40cm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kg或≥[120g/kg + (粘粒含量g/kg × 0.1)] 2.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熟表层和磷质 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3.其他土壤在60cm范围内有灰化淀积层
4.其他土壤在土壤剖面三分之二部分具有火山灰特性
粒 ; 和 实 际 阳 离 子 交 换 量 ( ECEC ) <12cmol(+)/kg粘粒;和
4. 50-200um粒级可风化矿物<10%,或细土全
k<8g/kg;和
5. 保持岩石构造体积<5%。
4.3.土壤分类检索
从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均有一定检索顺序;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4个土纲的检索表
3.2.科学界定我国特有土壤类型
提出了一系列人为土层使纷乱复杂的人为土得 以科学表达
对季风亚热带土壤提出了低活性富铁层,建立 富铁土纲
对西北内陆干旱土,提出了干旱表层代替干旱 水分状况
对青藏高原土壤提出了草毡层,建立了寒性干 旱土和寒冻雏形土两亚纲
3.3.率先建立人为土分类体系
▪ 世界上首次建立人为土纲的诊断体系 ▪ 提出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和
水耕层系列,据此划分出灌淤、堆垫恶 化肥熟旱耕人为土和水耕人为土
一分类的重要创新之处。”
▪ 这一分类原则被世界土壤分类组织
(WRB)全盘接受
3.4.亚洲土壤分类的代表
国际土壤学会会志两次撰文介绍中国土壤系统 分类
WRB和美国人为土分类委员会(ICOMANTH)都 引用C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