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基础: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基础是奴隶主,而非奴隶)(2)发展过程:夏建立,商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体现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发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基础: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发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

(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目的:巩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体现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巩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内容——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附益之法”

内容——限制诸侯王活动,不许招结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结果——诸侯王问题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内容:察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征召(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

作用:巩固汉朝政权,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东汉时重孝廉一科,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乡举里选;随地方豪强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发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特点:初注重人品人才→后注重门第

(5)隋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书省(草拟和颁发);门下省(审核,不可行则驳回);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其长官皆为宰相(设政事堂为办公地点,采取集体议事制度)

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削弱,利皇权加强

影响: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为历朝沿用;具体内容有变,目的实质相同;

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科举制

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贞观时,增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大增取士;

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高官主考,提高地位,成定制;

特点: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有机会参政;扩大选官范围,提高官吏文化素质;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利政局稳定;促进教育与文化发展

影响:历朝沿用至清末(1905年废除);内容有变,实质相同,到明八股时僵化;且影响周边国家(朝、日、越)

军事制度——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

内容:隋文帝时沿袭南北朝府兵制同时加以改革,“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增加了军府的数量;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难以维持;开元年间崩溃

经济基础:均田制(因均田制破坏而结束);

作用:有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面,但农民负担沉重

募兵制——

内容:唐玄宗时实行;国家招募士兵,供给衣食,免赋役;士兵为职业士兵,兵将间有隶属关系

影响:兵将间隶属关系导致藩镇的形成和割据

(6)五代辽宋夏金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内容: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三分禁军统领权,皇帝直接控制;兵将分离,互相牵制;更戍法;“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中央三分相权,加强皇帝;地方文臣为知州,通判监督知州,知州通判联合互相牵制);集中财权(转运使将地方赋税留部分开支后转运中央,削弱地方割据物质基础);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中央复审核准)

特点:针对“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下手,分散军权,并削弱地方割据相应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