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关系
第五章 政府间关系 地方政府管理
2、立法控制 立法控制包括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中央政 府通过规范地方政府权限行使的各种法律, 要求地方政府遵循。第二,中央政府监督地 方政府的立法。
3、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则是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活动过程中 所进行的经常性控制,通常是由中央行政机关 行使这种控制。 由于地方政府所承担的事务性质和各国具体情 况不同,行政控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事务上 呈现出差异。
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涉及两个领域:政治 的和行政的。政治领域内的权限划分有两种情 况,一种涉及到主权,反映在联邦制国家中; 另一种与主权无关,反映在单一制国家中,表 现在中央政府与混合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 政府的关系上。 中央政府与行政体地方政府不存在政治领域的 权限划分问题。
行政方面的权限划分表现为国家对社会公共事 务的权限划分:谁对这些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做出决定,谁去执行决定和进行管理。
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关事务、与当地居民利益相 关、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关但须在地方执行实施。
2、联邦政府权限的来源
成员政府的权限是自身固有的,并不来自联邦政府; 相反地,联邦政府的权限则来自于成员的授予。成 员政府基于建立联邦的目的,将与之有关的部分主 权授予联邦政府。在成员政府管辖的地域内,成员 对其保有的权限,拥有最高的权威,即拥有相对的 主权。 联邦政府与成员政府的权限划分以宪法规定的形式 进行。
1992年,浙江对13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进行扩 权,扩大了县级政府机关在基本建设 、技术改造 和外商投资等项目的审批权。 2002年8月17日,313项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 权限被下放到20个县级行政区头上。涵盖了计划、 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大类 扩权事项。 随后一条更显决心:对国务院有关部委办文件规定 的,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原则是也要放。
(完整)当代中国府际关系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现状与对策一、写作目的和意义府际关系,亦称政府间关系,既指国内不同层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工关系,也指国家间各级政府之间的交往合作关系,而此次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府际关系是指狭义上的,也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国政治、行政关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关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彼此职责权限的划分,它构成了政府内部的纵向权力结构,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的和主要的方面.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行政的纵向权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和行政活动的稳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府际关系实际上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关系,理顺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秩序,乃至加速实现现代化,都有重要的作用.二、研究现状(一)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1。
闾小波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中提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逐步得到调整,这些变化体现在:(1)政治性分权.政治性分权主要是指从国家立法体制上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宪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提高了各级人大在行使最高权力中的地位;制定颁布了地方组织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了县乡两级人大的直接选举制度等。
(2)行政性分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行政分权方面的主要措施有:扩大了国务院的职权,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扩大了地方权限,加强了地方政府独立主体的地位;减少管理层次,合并重叠机构等.(3)经济性分权。
在改革高度集中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经济型分权方面,主要重点是:改革财税体制,扩大了地方的财权;改革了计划与投资体制,扩大了地方的投资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
(4)社会性分权.社会性分权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方面的调整,包括: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
公共管理学-第3章 政府间关系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 控制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 现为层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 央高度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 而联系少。
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 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 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 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 响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 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 阶段。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 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 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府际关系研究之政府间关系 PPT
刘祖云博士在《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 治理》一文中将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概括为:
一个核心概念:政府间关系
两条基本路径:综合研究和单向研究。 综合研究如林尚立、谢庆奎等;单向研究如张紧
跟、张志红等 三维理论视角:政治学、经济学与法学 《法治视阈下的中国横向地方政府--府际争议及
即:行政权转让,行政性分权,政治性分权。 行政权转让,指地方政府在法律上依据中央授权从事行政
活动,在政治、财政上从属依附于中央政府,二者权力不 对等。 行政性分权,指地方政府的法律基础在中央,但地方政府 在财政上有部分自主权,并非完全依附于中央政府。 政治性分权模式一般是指联邦制下的分权,其特征是财政 经济上高度自主,地方政府领导人通过选举产生。
国学者莱特在《理解政府间关系》一文中的说法,IGO源 于美国30年代新政的实施和联邦政府为克服大萧条时期的 经济社会恐慌所做的努力,与公共政策密切相关。而且罗 斯福曾在与最高法院进行辩护中,证明了IGR的政策本质, 因此,术语的起源同自由、进取和富有活力的政府观念和 偏好联系在一起的。
最早在文献上使用“政府间关系”这个术语 的是克莱德·F·施耐德(Clyde F.Snider)1937年发表的《1935-1936年的乡 村和城镇政府》一文
其消解方略》《我国斜向府际关系初探》《伙伴 型府际关系》蔡英辉
“四种研究动向”:
(1)“博弈论”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应用于政府间 关系的研究中。在这一研究动向中,既有对政府间 纵向关系进行“利益博弈”的分析,也有对政府间 横向关系从“利益博弈”角度进行分析
(2)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研究正呈兴盛之势。随着中 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提出, 以及相应的对珠三角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研究文章的 面世,这一独特的而又富有生机的研究领域正蓬勃 展开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是指在同一级别的地方政府之间,因为行政管理需要、政治争端、发展合作等多种原因而展开的一种政治与行政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在地方政府间是十分常见的,而且也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竞争和对抗的重要体现。
在这样的关系中,政治与行政因素相互交织,既有政治倾向的影响,也有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对于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地方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是指在地方政府间因为政治议题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在地方政府的管理和运作中,政治议题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各级地方政府在资源分配、发展规划、政府权力运行等方面可能会产生政治分歧,这就需要通过政治协商和政治决策来解决。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就是在这些政治议题的处理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协商、合作或者对抗的关系。
在议题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政治关系可能会相对平稳,但在政治敏感的议题上,政治关系往往会变得更加复杂,各方之间可能会形成竞争、对抗的态势。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关系是指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因为行政管理需要、资源共享等方面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行政管理是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而在同级地方政府间,因为行政区域的相邻或者交叉等原因,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行政协作和资源共享。
同级地方政府间可能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效果。
在行政关系中,各方需要通过制定合作协议、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达成资源共享与互助互利的目的。
在行政管理中,也难免会出现行政冲突、行政管理不协调等问题,这也需要通过行政互动和协作来解决。
与此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政治关系中可能会存在政治竞争、对抗和不信任等问题。
在政治议题比较敏感的情况下,各方之间可能会出现政治冲突和对抗,导致政治关系恶化。
地方政府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地方政府的界定:(1)从内涵上讲,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
(2)从外延来看,在单一制国家,它包括全国中央政府之外的各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它包括联邦政府的直辖政府和联邦成员的下级政府。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一)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是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中央政府可以依法对其予以变更或撤销。
(二)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第一,权限所及地域范围是局部的;第二,权限所及的权限是局部的。
(三)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生产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事务是基层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职责。
第二章1.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依据领土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及文化状态、民族、人口分布、历史传统、军事防御、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将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并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构成一国的地方行政建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
2.行政区划的结构要素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一个包含地方行政建制、地方行政单位和地方行政区域三者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的概念。
(1).地方行政建制:国家设置的组成国家的结构单元,是由一定地域和居民组成的政治实体。
(2)地方行政单位: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置的治理该国结构单元的一级政府,是该单元各地方国家机构组成的整体。
(3)地方行政区域:国家为推行政务而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
三者关系(1)地方行政建制在这三者中最为稳定,或设或撤。
(2)地方行政单位在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其具体组成的地方国家机关的改革,或其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3)行政区域是最易改变的,在同一地方行政单位管辖下,由边界调整或下属行政单位的改变,都可以导致行政区域的改变。
3.影响行政区划的因素:(1)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国家的大小是行政区划的基本依据第二,许多自然地理物常常成为行政区划的边界(2)、政治因素对行政区划的影响。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1. 引言1.1 引言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是地方政府间相互联系、协调和合作的重要内容。
政治关系和行政关系是同级地方政府间交往的两个重要维度。
政治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互信、政治互帮、政治利益的博弈和政治协商等方面。
行政关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行政部门的合作、交流、沟通、联动和执法等方面。
政治与行政关系的互动是同级地方政府之间政治和行政活动互相交织的重要表现,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间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等方面。
合作与竞争是同级地方政府间政治与行政关系的两种重要模式,合作可以增加信任、减少误解,促进互利共赢,竞争可以激发活力、促使改进,推动提升。
通过深入探讨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地方政府间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为促进地方政府间合作共赢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政治关系的特点1.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具有平等性。
不同地方政府在政治关系中并无上下级之分,而是处于同一层级的地位。
这种平等性体现在政治协商、沟通和协作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在权利和义务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协商解决问题。
2.政治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控制和干预,各地方政府在政治上有相对自主的权利和责任。
虽然地方政府之间需要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但在具体的地方事务处理中有一定的自主权。
3.政治关系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政治关系中通常会追求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合作和协商实现共同发展。
各地方政府在政治关系中通常会寻求互利互惠的合作方式,共同推动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
4.政治关系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通常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各地方政府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需要遵循民主原则和程序,充分尊重公众意见和利益。
政治关系的透明度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公信力,确保政府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国内政府间横向关系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维度
• 区域(region)VS政区(jurisdiction) • 区域=经济区域;传统政区-政治概念 • 市场经济的内生要求--生产要素在全世
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跨行政区域的不同区域内的配置,进而表 现为产业带和产业链的形成。
• 2001 年,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的国际投资报 告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总结当今的投资
一、研究的必要性
• (三)中央政府的政策驱动 • (1)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
经济技术协作要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市场为导 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逐步推向 深入;要求合作各方要根据市场需求,在资源基 础上开展联合与协作,做到“优势互补、各展所 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2)制定和实施专 项规划。(3)分配下达行政性对口支援任务。( 4)制定优惠政策,重点鼓励东、中、西部三大地 区之间开展经济合作。(5)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组 织和网络的建立与发展。(6)提供资金、信息和 中介服务。
• 第二,产品市场面的竞争+非流动要素面的竞 争(争夺中央控制的资源如争取中央的拨款)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
• (三)历史演变
•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兄弟竞争”
• 在中央政府的计划调控色彩比较浓厚的时代,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利 益也会相互间争夺资源,主要是向中央政府竞争性地获得资源和政策 ,如所谓的“跑部钱进”等。
执法豁免权:补充湖南案例
• 湖南省韶山市的投资服务: “中国韶山,毛泽东故乡欢迎您 ”
• 实行“一门”式收费: 所有收费部门不得直接到企业收费, 由市政务中心代收代交除税收以外的所有收费,能免收的一律 免收,不能减免的按最低标准收取。行政执法部门对外来投资 企业进行执法检查时,重点是帮助企业规范行为,实行初次免 罚制。
浅谈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法律重构
浅谈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法律重构摘要:地方政府间关系包括基于上下级关系的纵向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横纵交叉的关系网络。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在竞争与合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地方保护主义和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失灵。
对地方政府间关系进行法律重构的路径有修改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对地方政府间关系作出规定;制定《地方政府关系法》,调整地方政府间关系;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地方政府间关系作详细规定。
关键词:地方政府间关系法律重构地方保护主义一、地方政府间关系含义的界定1937年,美国学者克莱德·F·斯奈德在《1935-1936年的乡村和城镇政府》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Relations)这个名词。
1953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政府间关系”临时委员会。
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行政学界才对“政府间关系”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1960年美国学者安德森立足于美国联邦制,指出政府间关系是“各类的和各级政府机构的一系列重要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国台湾学者陈德禹将府际关系中的互动关系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静态层面中包含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和法规制度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和人事行政中所讨论的公务员彼此的职位等级关系等等。
动态层面则包含了各级政府所共同扩张性功能的连接性行为以及政府追求目标与执行政策时,代表各政府部门的官员行为。
对地方政府间关系含义的界定,首先要明确,本文所指政府为狭义的政府,即行政机关。
对于联邦制国家而言,“地方政府”就是指州以下的各级政府;对于单一制国家而言,“地方政府”是指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
我国学者林尚立认为地方政府关系是包括基于上下级关系的纵向地方政府间关系以及各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的横纵交叉的关系网络。
其中横向关系包括平行的同级地方政府关系和交叉的不同级地方政府关系。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
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及其战略分析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和策略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和相应的战略分析进行探讨。
一、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基本特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政治权力的较量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角逐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各个地区的领导人都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中,政治权力的较量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经济实力的对比在战略竞争中,经济实力往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地方政府的竞争关系中,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往往是一个重要的竞争标志。
不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竞争力,所以各地政府都会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资源争夺地方政府间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争夺。
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口、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各方面的资源。
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也给地方政府之间竞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二、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战略分析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决定胜负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制定战略。
1、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和产业特点。
当然,地方政府也需要从整体层面去考虑,关注国家战略和整体引导方向。
例如,如何更好地发挥本地的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应对紧迫而最需的经济形势。
2、人才引进战略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战略。
应该大力发展本地人才,而且需要积极争取外来人才,以促进各方面的发展。
3、资源整合和协调资源整合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
地方政府需要主动整合当地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等方向进行整合流动。
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
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作者:胡燕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35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文化的交流,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明确。
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间的矛盾与摩擦也逐渐的增加,而此时,地方政府间横线关系的协调,就显得愈加地重要。
关键词:地方政府1.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指的是地方政府间没有行政隶属的关系,而这种横向关系牵扯到的多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问题。
协调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指的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被协调的地方政府,达到一种融洽的状态,从而表现为一种最佳、最优的发展效应。
2.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及协调2.1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政府只是行政等级中的一级组织,既不独立,又缺乏可供控制的社会经济资源,当时,中央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在行政体制上实行的是一种条条专政的管理模式,这使得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被传统体制严重阻断。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制改革。
特别是分权,这种分权部分地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地位与利益导向,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使得被阻断的地方政府间的横线关系,有了缓解,朝着良性发展。
2.2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在共同利益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协调,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法律制度利益,有利于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趋向于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
2.2.1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中的竞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政府改革,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和自我进行约束,但是一旦竞争过度,便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危及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地区稳定。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危害:(1)地方保护主义的滋生地方保护主义是以损害辖区外经济主体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辖区内经济主体利益的各种不公平保护行为。
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地区封锁的背后动机是地方政府部门及官员的的自利行为,获取财力。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在现代社会中,地方政府在承担政治和行政职责的需要与其他同级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和协调,以实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探讨其特点、挑战及发展方向。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政治体制和地方政治环境。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地方政府体制,有的是联邦制,有的是单位ary体制,而各地方政府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范围也有所不同。
在某些国家,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受到国家政府的严格控制,而在另一些国家,地方政府具有较大的自治权和独立性。
在这样不同的政治环境中,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
地方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责时,往往需要与其他同级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和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群、都市圈等跨地域行政单位的发展需要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积极的协作,以应对共同面临的发展挑战。
由于各地方政府之间管理体制和行政资源的不对等,行政合作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如何在保障各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和利益的实现行政资源的共享和行政协作,是同级地方政府间政治与行政关系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同级地方政府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上,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充分协商的政治关系。
尊重各地方政府的独立意志和政策选择,通过政治沟通和民主协商,共同制定出符合各方利益的政策和决策。
行政上,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加强行政合作,共同应对区域发展和民生问题。
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建立跨地域行政单位的联合机制和合作规划,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和权责共担。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浅谈十六大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摘要】: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党政工作的重点。
自十六大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那么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政府间关系中央地方变化趋势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
下面我们将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一、政府报告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指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是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基于利益关系之上的权力分配关系,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
从博弈的角度看,其关系是“非零和”博弈,是能够达到双方“共赢”。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召开。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指出:“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七年多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200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主要措施就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要求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
2012年11月,十八大也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
浅谈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1. 引言1.1 概述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是指在同一个行政级别的地方政府之间建立起的政治互动和行政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涉及到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互动,还包括了在具体行政事务上的合作与互助。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之间在政治立场、政策倾向、利益诉求等方面的互动和博弈。
行政关系则是指地方政府之间在具体行政事务上的合作与协调,包括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同谋划等方面。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对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健康稳定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可以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互信与沟通,加强合作与协作,共同应对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行政效率,推动地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与行政关系,建立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对于促进地方政府间的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2. 正文2.1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是指相同级别的地方政府之间在政治上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执行和协调。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层级结构和权力分配。
在一些国家,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竞争和博弈的关系,各方为了争夺资源、权力和声誉而展开斗争。
这种竞争导致了政治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可能会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和社会稳定。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也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来加强政治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合作机制可以包括共同制定地方规划、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共享资源和人才等方式,从而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同级地方政府间的政治关系是地方政府间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可以促进政治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
(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 不足。
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1)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①中央政府
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体系进 行管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②地方政 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而不是自控 制的,是依赖性而非自治的。――“自上而 下”的分析视角。
B、特征:①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 弱化。②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 。③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
总之,网络模式下的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的 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的分权以提高地 方的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的共 赢。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1.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
三、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1、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
等级控制模式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 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 制模式。
2.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新发展: 网络模式的端倪
A、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大大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 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 领导体制。
C、横向联系的扩展 改革前,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追求地区
比较利益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热情,地区经济 与国民经济缺乏活力。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省区 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的合作、省 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网络模式的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的
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为 特征,它正在成为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未 来走势。 思考题: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府的下属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则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从合作与竞争的角度对地方政府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和对策。
一、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是指各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展开合作,共同解决共性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重要。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可以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各地方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不同地方在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上可以进行合作,形成区域间的合作共赢格局,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有助于共同应对挑战,解决共性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需要各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应对,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是指各地方政府在各种资源竞争、地区发展、政绩考核等方面展开竞争,争夺发展的主动权。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受到了政府改革、市场化改革和激励机制的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
地方政府间的发展竞争愈加激烈。
政府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使得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发生了变化,各地方政府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竞争愈发激烈。
地方政府间的政绩竞争成为一种新的竞争形式。
各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争取更好的政绩,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因此政绩考核成为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一种方式。
地方政府间的形象竞争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
为了争取资源和发展机会,各地方政府要积极进行宣传、塑造形象,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形象竞争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学教案 第七章 地方政府关系 第八章 地方政府管理
第七章地方政府关系第一节地方政府关系概述一、地方政府关系的基本内涵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⑴在形式上,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⑵在内容上,体现为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案例:府际关系影响大经济京藏高速拥堵凸现府际关系问题首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其次,地方政府之间关系。
1,限流卡口引发连锁反应;2,分段收费体制加剧了拥堵程度;3,对超载的货车采取不同处理方式;第三,政府部门之间关系。
1,从高速路内部多头管理;2,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配给不当;如何构建协调、通畅的府际关系?建议一:设立省际协调部门建议二:进一步推行大部门制改革建议三:进一步促进体制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行动协调与资源整合二、影响地方政府关系形成的因素(一)经济因素1.经济体制2.经济发展水平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政治因素1.人口2.民族构成⏹首先,在制度层面,民族构成影响着国家结构形式,进而影响政府间关系;⏹其次,在文化层面,民族问题影响着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最后,在政治关系运行层面,民族关系影响着政府间关系的实际运行。
3.社会阶层结构4.政党组织5.政治制度:宪法、财政制度、官员制度、行政区划制度6.政治过程⏹首先,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政治实力对比,影响政府间权力关系的集中与均衡发展。
⏹其次,中央政府调控政府间关系的手段恰当与否,会影响政府间关系运行的好坏。
⏹最后,政治过程是否公开透明,将影响政府间关系运行的监督保障机制的完备性。
(三)历史传统(四)自然地理条件⏹首先,地理环境影响着政府间权力配置的状况。
⏹其次,地理环境通过对领土安全的影响,间接影响政府间关系。
⏹再次,自然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状况,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政府间关系的发展。
⏹最后,地理环境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进而影响着政府间权力配置状况。
(五)环境变化第二节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一、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概述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是依托国家结构以及行政区划,在垂直结构中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
国内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吕丽娜(1975—),女,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2007年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地方政府间和谐关系的构建与中部崛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政府间关系包含了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关系和横向的各地区政府间关系两个方面。
[1](p22)在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下,地方政府间处于被阻隔的状态,横向联系较少,国内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关系的研究。
直到后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及纵向权力结构的逐步调整,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才逐渐形成,进入行政学研究的视野。
与国外较为成熟的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理论及法律制度相比,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的研究从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的现实出发,同时受西方学者研究的启发,取得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两个关系维度、三大协调机制、四种研究视角及三种研究动向。
一、两个关系维度目前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道出了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两个关键维度,即“竞争”与“合作”。
部分学者受地方政府间竞争理论的启发,提出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实质是竞争关系。
经济学家蒂伯特在研究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时关注到了平行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问题,并提出了地方政府竞争的模型,这一理论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学者也尝试应用该模型来解释我国的改革,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包括:张维迎、粟树和等学者运用产权、制度等理论研究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分权政策导致了地方竞争,地方政府又反过来引发了民营化;华裔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中国存在着一个事实上的财政联邦主义,因此在各个地方政府间形成了竞争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博士等主持的“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研究”成果指出,竞争已成为中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具有自身的特点,地方政府的竞争属于非流动要素的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交流与合作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签订协议、意向书; –成立协会; –举办论坛或召开会议(包括联席会议、协 调会、座谈会等); –组建联合体、协作区、经济圈、建立都市 联盟(多城市联合)、城市圈; –采取联合行动; –参观访问或者考察学习; –互设办事或联络机构等。
–竞争与摩擦 • 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利益,加上资源有限 和促进本地发展的冲动,使得地方政府 间的竞争与摩擦不可避免。 • 竞争与摩擦的具体表现有 – 对中央政府所掌握资源的争夺; – 对各种经济发展资源的争夺; – 地区封锁; – 市场垄断; – 产业结构趋同及其摩擦等。
城市群、城市圈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出现的前提是社会分工,首先是商业和农 业的分离。 • 城市形成的基本途径有: –从军事城堡发展而来,即所谓“城”; –从农村集市发展而来,即所谓“井” ; –交通比较便利或交通枢纽地方发展而来。 • 也可以说在中文中,“城”是政治概念,“市” 是经济概念。当然,现在这样的区分已经可以 忽略了。
中部六省的城市群简介:
• 中部六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湖南。 六省拥有中国1/4的人口,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科 技、教育和人才优势明显,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 富。中部地区也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要靠便利通达的交通来实现。 • 武汉城市圈 –以武汉为中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 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 个周边城市。 • 中原城市群 –郑州为中心,另有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 平顶山、漯河、济源。
政府间横向关系的特点
• • • • • • 主体多元 地位平等 互动性强 政策性强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形式
• 目前主要有: –交流与合作 • 各个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 资金和技术不会相同,这就为地方政府 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 中央出于发展战略,会推动地方政府间 的交流与合作; • 地方也会基于共同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 会等发展问题而展开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城市群的三种基本型态
• 内聚性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群 域扩散效应,极化作用重要表现在人口流、 产业群、资金融通、交通枢纽、商品扩散、 信息流通等高度集聚与辐射。 • 依存性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与其他地区不 断地进行经济能量要素交换,从而产生自给 组织功能的一种非均衡城市功能系统。 • 网络性城市群。是指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运 输网络、商贸网络、旅游网络、城镇网络等 的城市网络群。
改革以来新出现的地方派出机构
•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各地政 府在省级政府的允许下,进行了大胆的试点改 革,各种类型的特区、保税区、开发区、管理 区层出不穷。 • 国有农场的改革加入进来以后,又增加了新的 管理区类型。 • 这些机构不是行政区划,不是一级政府,是上 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往往受到省级政府和上级 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 • 在实际运行中会明显产生体制不顺的问题,所 以也是当前的重要改革内容。
• 城市群对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两个主要途 径: –通过整体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外围区域的城 市化进程; –通过内部不同等级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 用加速内部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区域 城市化水平。
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过程
• 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过程表现为: –首先是单个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区域城镇 个数不断增多并向着核心城镇集中,在空 间上表现为城镇的集聚,城市群开始出现; –继而,随着城市群区域内城镇的质量优化 和数量攀升,城市群的内涵式和外延式扩 展持续进行,城市群持续扩张,在空间上 表现为城镇的扩散,整个区域城市化水平 达到均衡状态; –然后,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区域开始了新 一轮的城市化发展。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
•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不论是平行的,还是斜 交的,都不是指导与被指导、领导与被领导的 关系,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由,更多地 体现为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 如果说纵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具有政治与 行政意义的话,那么横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 要具有经济意义。 • 由于地方政府间关系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与价 值,所以,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兴起以地方政府 为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开发 和区域经济合作。
• 大太原经济圈 –由太原市、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 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市、 区)组成。经济圈作为煤焦产业的疏散地, 承担经济圈“全国能源基地”的生产运输 职能。 • 六省各自提出的城市群发展战略中,得到中央 肯定的有四个,江西和山西的还在努力创造条 件。
–对口支援 • 中央政府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组 织相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进行对口帮 助和扶持; • 支援关系的建立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的。 • 支援涉及经济、教育、人才培养、资源 开发等各个建设领域。
/show/87rvVFCRhcyydyx1.html
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的发展趋势
地方政府间关系
第十一讲
主要内容:
地方政府关系的类型
世界六大城市群(圈) 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类型
•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 –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行关系; –级别不同但又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 之间的斜交关系。 • 纵向间的地方政府间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导与被 领导、管辖与被管辖、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 横向及斜交的地方政府关系主要表现为交流、 合作与竞争等关系。
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
• 各级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 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实行地方分权制的条件下,由于各级地 方政府的权力是由法律规定所赋予的,所 以,地方各级政府间主要存在的是法律上 的指导关系。中央与地方的领导与制约关 系比较弱。 –在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条件下,由于地方各 级政府的权力都源自上一级政府的让与, 所以,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就是一种 领导与被领导、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
•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又称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从千叶向西, 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 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 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3.5 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 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长三角城市群
•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由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浙两省14个 城市所组成。具体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 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的南 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 八市一起组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7240万。 –长三角地区聚集了江、浙、沪三省市的“精英”城 市,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上海为 直辖市,另有南京、杭州、宁波3个副省级城市, 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四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分 列全国第1、5、8、10位。
世界六大城市群简介:
•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 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 (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 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 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 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 伦多和蒙特利尔。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 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 城市群具有地理和经济的双重属性。
•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包括:
–地域性。城市群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具 有特定的空间地理范围。 –群聚性。城市群是若干城市的集合体,在 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城市, 或者说城市分布达到较高的密度。
–中心性。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 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同时中心 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 和主导作用。 –联系性。城市群内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 城市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并逐步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 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 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 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 公里,总人口4600万。 •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 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 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 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 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 将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即会使地 方政府产生扩大地方自主权的要求; • 将会扩大政府间合作和竞争的内容,即会: –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扩展; –从对外争夺资源的政府经济工作内容竞争, 向制度创新和服务提升的政府能力较量转 变。 –建立区域合作 • 区域政府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区 域行政力量,扫除区域壁垒,促进区域 内部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臵。
• 城市群(圈)的形成有五个基本条件或标准: –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中 心城市与都市圈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 济联系;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 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 上; –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 的作用。
• 皖江城市带 –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 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 • 长株潭城市群 –目前准备扩大为“3+5”城市群,以长沙、株洲、 湘潭为中心,1.5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 德、益阳、娄底、衡阳5市。 • 昌九工业走廊 –由南昌市、九江市和南昌县、新建县、永修县、德 安县、九江县等2市5县组成。目标:到2010年,地 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