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滑轮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3
n=2 n=4 n=5
F
F
结论:
1 F ( GG ) 动 n
n 为承担物重的绳 子段数。
s nh
绳子的起点:偶定奇动
小点: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缺点:多移动距离,需要较多滑轮 拉力F、物重G关系:F 1 ( GG ) 动
第2课时
滑轮组
学习目标: 1、知道滑轮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
•新课导入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 能改变力的方向。
思考:能否得到这样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推进新课
滑轮组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2、确定绳子的起点: “偶定奇动”
F F
F=G/2
F=G/3
•随堂演练
1、如图,钩码和动滑轮总重30N,甲、乙两图中拉力 F分别是多少?钩码上升10cm,绳子的自由端移动多 少?
F=10N
F=15N S=20cm S=30cm
2、汽车重2×104 N, 陷入泥中,受到的阻 力为3×103 N。用如 图所示装置,则至少 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将 汽车拉出?
n
物体移动距离h、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关系:
s nh
动手操作二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
可以怎样绕绳子呢?哪种更省力呢?
F
F
G
G
F= G/4
S=4h
F= G/5
S=5h
滑轮组的组装: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由F=G/n知:n=G总/F,由也可用 s=nh知 n=s/h n用进位法取整数 如n=3.1时 取n=4
3 F 31 0 N 3 阻 F = = 1 0N 3 3
F
3、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起一个重为2000N的物体, 不计摩擦及滑轮自重,绳子的拉力F等于多少?如果要用 这个滑轮组达到更加省力的效果,绳子应该怎样绕?请 在图乙中画出绳子的绕法,并计算此时拉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
• 想一想:还有别的绕线方法吗?
动手操作一 利用手里的滑轮组成滑轮组
展示组装结果
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
1 绳子的起点不同
F F
F
F2
2 拉力的方向不同
F1
G 2F=G F= G/2 S=2h
3 拉力的大小不同
G
3F=G F= G/3 S=3h
4、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同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n=2 n=4 n=5
F
F
结论:
1 F ( GG ) 动 n
n 为承担物重的绳 子段数。
s nh
绳子的起点:偶定奇动
小点: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缺点:多移动距离,需要较多滑轮 拉力F、物重G关系:F 1 ( GG ) 动
第2课时
滑轮组
学习目标: 1、知道滑轮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
•新课导入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 能改变力的方向。
思考:能否得到这样一种机械,它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推进新课
滑轮组
•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叫滑轮组。
2、确定绳子的起点: “偶定奇动”
F F
F=G/2
F=G/3
•随堂演练
1、如图,钩码和动滑轮总重30N,甲、乙两图中拉力 F分别是多少?钩码上升10cm,绳子的自由端移动多 少?
F=10N
F=15N S=20cm S=30cm
2、汽车重2×104 N, 陷入泥中,受到的阻 力为3×103 N。用如 图所示装置,则至少 要用多大的力才能将 汽车拉出?
n
物体移动距离h、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关系:
s nh
动手操作二
利用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
可以怎样绕绳子呢?哪种更省力呢?
F
F
G
G
F= G/4
S=4h
F= G/5
S=5h
滑轮组的组装: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由F=G/n知:n=G总/F,由也可用 s=nh知 n=s/h n用进位法取整数 如n=3.1时 取n=4
3 F 31 0 N 3 阻 F = = 1 0N 3 3
F
3、利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提起一个重为2000N的物体, 不计摩擦及滑轮自重,绳子的拉力F等于多少?如果要用 这个滑轮组达到更加省力的效果,绳子应该怎样绕?请 在图乙中画出绳子的绕法,并计算此时拉力的大小.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
• 想一想:还有别的绕线方法吗?
动手操作一 利用手里的滑轮组成滑轮组
展示组装结果
这两种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
1 绳子的起点不同
F F
F
F2
2 拉力的方向不同
F1
G 2F=G F= G/2 S=2h
3 拉力的大小不同
G
3F=G F= G/3 S=3h
4、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同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