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12级62班25号
田勇
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
原因和历史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经济体制的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成效显著。我们都是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本文仔细分析和借鉴了相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和历史进程。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原因历史进程
所谓经济体制主要是指某种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或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或经济管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国家具有对经济管理的特殊职能,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同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领导和管理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实践证明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是正确的方向,经济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分别增长了33.3倍和25.8倍。全国居民消费支出,即便扣除物价因素,也上涨了6.5倍。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家庭从57.5%稳步下降到35.8%;农村居民家庭从67.7%下降到43%。食品支出占比的下降,使城乡居民能够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改善居住、出行、健康和娱乐条件,以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6.7平方米增长到26.1平方米(2005年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2006年数),分别增长了2.9倍和2.8倍。从1978年到2007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从210.6亿元增长到172534亿元,增长了800多倍。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中央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农村地区开始的。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又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至少一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走过28年光辉历程。28年的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
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
以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思想理论上的一系列新突破,推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四)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现在)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
二、中国进行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我国原来的社会主义体制经济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初步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面貌曾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一)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绝对支配地位;
(2)国家机关和行政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行决策并进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经济活动以纵向联系为主;
(3)经济发展按计划进行,实行指令性计划,计划层层下达,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计划调节,不重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实行实物指标管理,不重视利用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经济杠杆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在分配关系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等。
因为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这些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其经济体的缺陷也暴漏出来。
(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
(1)国家行政机关权力过于集中,企业处于无权地位,成为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主动性,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按国家下达的各项指令性指标进行生产,产品大都由国家的商业部门、物资部门和外贸部门统一收购和销售。(2)国民经济(主要是国营企业)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管理,造成条块分割严重,自成体系,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3)实行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制度,管得过死,使产销脱节,产需脱节,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
(4)大包大揽,统收统支,搞平均主义。
(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1)为振兴中华找到了正确道路。
(2)为社会主义理论增加了崭新的内容。
(3)为转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4)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了贡献。
以上是原来的经济体制所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正因为有些弊端存在,原本的经济体这制约了经济发展,使其中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旧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正因为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存在,中国经济体制必然会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