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1c8f3f0b4c2e3f57276309.png)
碍聚集 、增溶和 抑 晶作 用 ,药物 在基质 中 主要 以分 子 、微 晶或胶体状态 存在 ,使 药物 总表面积 增大 。不 仅能增加 某 些难溶性 中药 有效 成分 的溶 解 度 、溶 出速度 和 吸收 速率 ,
接触 口腔唾液后很 快溶 化 ,因此 可舌下含 服。其经 口腔黏
膜 上 皮 吸 收 而 直 接 进 入 循 环 系 统 ,避 免 了 肝 脏 首 过 效 应 ,
广西桂林市 中医医院制剂室 ,广西 桂林 5 10 4 00
【 关键词 】 中药滴丸 ;综述 【 中图分类号 】R8. 236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7 81 (02 6— 02 0 0 — 57 2 1)1 06 — 2 0
我国是世 界上进行滴 丸剂研究 比较早 的 国家 。15 9 8年
轻 和延缓心 肌缺血 的发生 与发展 、减 少心肌梗 死 面积 、预 防心室重构 、改善 患者 的预后 。张杰采 用银杏 叶滴 丸治 疗 冠心病不稳定 型心绞痛 ,总有效率为 9 .6 s。 55 %I ] I2 缓 释 一 . 控释作用 以脂溶性 载体制成 的固体分 散体 的滴丸 剂 ,具有 缓释
黏膜直接 吸收 ,不经过 肝脏首 过效应 ,起 效更快 ,故 称速
国内首次报道酒石酸 锑钾滴 丸 的研 制 ,以后 国 内逐 步开 展 了这方面的研 究。最早试制 的滴 丸是 16 9 8年重 庆制药八 厂
的芸香草滴丸 ,并 于 17 9 0年投产 上市 。由天津天 士力 研 制的复方丹参滴丸 已于 2 1 00年完成美 国 F A的 2期临床研 D 究 ,这标 志着中药滴丸剂的研究再次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 。 ] 从国内外与滴丸相关 的文 献报道 看 ,我 国也 是世 界上开 发 滴丸药物 制剂最多 的国家 。在 中 国知 网期 刊全文数 据库 以
中药滴丸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7ed320a866fb84ae45c8db3.png)
研 发的复方丹参滴 丸的临床 研究 方案正 式通过 获得 F D A 的 批 准进入 Ⅱ、 Ⅲ期 临床 研究 , 这意 味着 中药滴 丸 剂 的发展 研
究 向 中 医 药 国际 化 迈 出 了 一 大 步 , 大 大 推 动 了 中 药 新 制 剂 的
发 展 ~ 。
般工艺流程 如下 : 药物 +基质一熔 融一滴 制一冷凝 成 型一 出
有 关 滴 丸 的 报 道 可 以追 根 溯 源 到 2 0世 纪 中 期 , 在 1 9 5 6
度 高和疗效 高的特点。滴丸分 为溶液 滴丸 、 速效 、 高效 滴丸 、 缓释、 控 释 滴丸 、 硬胶 囊滴 丸 、 栓 剂 滴丸 、 包衣 滴 丸 、 肠溶 滴
年据记载有人用 P E G 4 0 0 0作为滴丸 的基质 , 将植物 油作为冷 却剂制备苯 巴比妥钠 。两 年后 , 据 有关 报道 , 有人采 取 滴制
[ 1 ] 李长海 , 张雅潇 , 党 小建. 全膜 法 水处理技 术在 超 I 临界机
四、 结 语
二、 滴 丸 的种 类
滴丸, 依靠 固体 分散 体技 术制 备 , 采 用熔 融 的原理 。当 滴丸进 人体 内后 , 当基 质初 始溶解 时 , 药 物 以微 细 晶状 体 、 无
技术 , 实现 自动 冲洗 。反 渗 透装 置在 运行 期 间 , 要 加强 反 渗
透进水 的水 质控制 , 确 保在 负荷运 行水 质 的条 件下 , 运 行装
好定期维护 与管理工作 , 为 核 电 厂生 产更 多 的 纯 水 。
而降低水 的浑浊度 , 避免反渗透 系统被 杂物堵 塞 。同时需要 做 好杀菌处理 , 避免微生物滋生 。反 渗透 系统对 原水 的要求 较高, 因此需要 对水质进行检测 , 看其 的污染 指数情 况 , 进 入 反 渗 透 系 统 的原 水 , 其 污 染 指 数 要 <5 , 最 好 控 制 在 <3以 下 。 除此之 外在进行 预 处理 的过程 中, 需 要考 虑 进水 的 P H值 。 要按 照不同渗透膜 的材质 , 来控制运行 P H值 , 合理调节进 水
中药滴丸剂及其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剂及其工艺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f31b2d7b9f3f90f76c61b36.png)
鲤渗润材 二甲基硅j由.不能用液体石蜡怍冷凝
张。聚乙二爵加最面活性刑PEG与 S 40或泊洛沙姆台用可提高生物利 用度.也可与HLB值大于1 2的表面 活性剂合用.如吐温一80。
3 2新设备 制备诗丸的器械.主要由看管、 保温醍备、控制)令凝温度B9设法、辟 凝剂客器等组成。田内尚有处于研制 开技阶段的异型诗丸机.可生产圆柱 彤丸。这种生产工艺.不采用冷箍剂. 可弥扑常槐为丸生产工艺的纂些不 足.具有工艺条件易于选择控制.降{臣 能耗.提鬲成品率.降低成本等优点. 适用于复方中药西丸。田,l研澍出一 种生产双重外膜的新型药丸机.这种 双层睡焉丸可完全鞘除药物对胃的刺 激牲o“。
[2]赵若如中药商丸制剂在治疗 心血臂癀病中的优势CJ]中国处方 药.2005.1 2(45);38-40
[钓药典委员会中田野硅(一酆) [s]北京=^民卫生出版社,Z005:附 最IK
[4]夏忠玉.何庆齐墩军酸滴丸 的工艺研究[加中国药师.2008.9
(2):1 55—1 56
[5]柳伟.王宏沽.司南.等莲 子心息生物碱滔丸的制备工艺及含量 测定[J]中田中药杂志.2007.sz(7):
4中药滴丸荆存在 的问题及前景
目前.荐丸剂的试验研究存在许 多同颟.棺当多的研发机构采用自钳 朗筒易蒋丸装置,试验结果极不可靠, 磐考价值有限;基质和冷龌剂品种的 逝择相对比较固定.新基质和新玲骚 剂的试验研究非常有啦.缺乏尝试创 新。另外.研制品种中改剂型的韶多. 1医水平童复现象比较突出。遗些同 题.严重髟崎了中药蓿丸栅的发展。
万方数据
9l环球中医药
口2]皋如彩,谢昭明苷心酒翘制 备工艺研究CJ)中成药.20 0 2.24 (4):249
口3狂敢玲.扬信定中药焉丸郝
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的研究
![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ab45f3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5a.png)
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的研究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的研究导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常常感到精神疲惫、心慌乏力,甚至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针对这些常见的健康问题,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因其具有滋补心脑血管、改善记忆力和抗氧化等多重功效。
本文将重点介绍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的研究成果。
一、复方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是由银杏叶中提取得到的一种中药制剂,其中包含了多种有效成分,如银杏内酯、酮酸、酯化物等。
初步研究表明,采用醇提-溶剂萃取的工艺能够提取出更多的有效成分,使得复方银杏叶提取物的治疗效果更好。
二、复方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学研究1. 保护心脑血管:复方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小板凝聚等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 改善记忆力:复方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脑内神经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加脑内氧气和葡萄糖供应,改善脑功能,从而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3. 抗氧化作用:复方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助于延缓衰老过程。
三、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的临床应用1.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能够减轻症状、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
2. 改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3. 防护神经细胞: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含有抗氧化成分,可以预防神经细胞的损伤,并具有修复和保护神经细胞的功能。
结论: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因其滋补心脑血管、改善记忆力和抗氧化等多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复方银杏叶提取物滴丸并非是万灵药,使用前仍需谨慎遵医嘱,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ad69fa4f18583d048645993.png)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中药滴丸剂的特点与研究进展状况分析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PEG)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
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中药滴丸剂系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界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
由于滴丸载药量小,因此,中药要制备成滴丸必须要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
中药滴丸剂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生产方面,工艺设备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控制质量,而且有利于清洁卫生及劳动保护等;(2)在剂型方面,能够将某些液体药物制成固体滴丸,也可通过选用肠溶性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等,同时某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成滴丸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3)适用于中药急症制剂,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4)适用于耳、鼻、口腔等局部用药,可具有长效作用;(5)适用于缓释制剂,具有延效作用等。
近年来在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痛症等方面的用药。
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剂有十余种。
1、滴丸剂的基质和冷凝剂滴丸中除主药以外的其他辅料统称为基质。
而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为固体药丸的液体,则称为冷凝剂。
种类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的脂溶性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其相应的冷凝剂则为水、乙醇或两者的混合等。
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其相应的冷凝剂为脂溶性的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液等。
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中药滴丸制剂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06dfe2cb58f5f61fb7366644.png)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
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
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
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
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
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
滴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滴丸制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d0301014791711cc7917cd.png)
滴丸制剂的研究进展--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大规格滴丸1、现代中药制剂--滴丸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我国在世界科学领域较为有影响的学科之一。
几千年来,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殖繁衍、生活生产过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中药在防病治病、健康保健显示出的特有功能和疗效,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的广泛重视。
然而,大多数传统中药制剂不仅存在“黑粗大”的外观,而且也不能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加以阐明其成分和疗效,所以已无法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的需要,也难以为西方国家认可和接受。
中药现代化就是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对传统的中药制剂进行研究和改造,使其成为疗效确切,安全低毒的现代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是中药产品的最终表现形式。
剂型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外观形式,而且直接影响到体内血药浓度的水平,影响到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影响到疗效的好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变化,中药制剂不仅要有效,而且还应具有高效、速效、长效(三效)、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三小)和贮存、携带、使用方便(三方便)等特点。
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制剂基本上符合上述三效、三小、三方便的要求。
2 、现有中药滴丸制剂存在的问题自1933 年丹麦Ferrossam 制药公司的维生素AD 丸面世至今,滴丸作为一种制剂已经有了71 年历史。
然而,滴丸制剂真正被作为一种制剂技术和被人们广泛应用,可以说是这种技术与中药结合的结果。
近年来,滴丸制剂,特别是中药滴丸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截至到目前,我国SFDA 受理、批复临床研究和实施生产的滴丸品种(化药和中药)已达150 余个品种。
随着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咽痛滴丸等一批中药制剂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滴丸制剂因其具有的疗效特点,已经获得了广大医患认可和接受。
但由于传统中药本身的一些特性,如组方较大,工艺粗旷,成分较多等,加之中药滴丸成型及物质状态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制备滴丸的设备不够完善等多方面的因素,从而使滴丸制剂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表现出如下一些问题:2.1 、受现有技术的影响- 扩大对中药的应用范围困难从理论上讲,药物基本上都能制成滴丸。
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23939dd5022aaea998f0f8f.png)
中医研究2009年8月第22卷第8期TcMRes.Augusl20(垮V01.22No.8・59・痛即刻减轻,疗效明显优于针刺时只有局部酸麻胀感而无向下肢放射者。
笔者认为,秩边穴深层有坐骨神经通过,强刺激可“循经感传”、“气至病所”、“使气至而有效”。
本疗法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I]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0l一203.[2]河南省巾医药管理局,巾医常见病症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493.收稿日期:2009—04—13(编辑颜冬)文章编号:100l一6910(2009)08一0059—03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综述・吴晓宁1,岳信念2(1.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药检系,河南信阳464000;2.信阳市中医院,河南信阳464000)关键词:中药滴丸综述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B滴丸是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成的制剂¨1。
200l一2002年研发的200个中药新药中,剂型相对集中,滴丸为5.7%,而传统的膏丹丸散已很少见雎J。
滴丸荆具有服用量少、崩解和溶出迅速等特点。
对于提取量较小、脂溶性较强的中药是很好的剂型¨1。
复方丹参滴丸由于减少了冰片用量,因而减少了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他滴丸如冠心丹参滴丸以及在传统的苏合香丸基础上简化而成的苏冰滴丸等,在抗心绞痛等急性疾病救治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1。
近年来,随着滴丸相关辅料和制备工艺研究的不断深人和发展,滴丸荆这一优良剂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现将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l滴丸剂发展的历史沿革早在20世纪30一50年代,国内外就曾有过滴丸剂型,生产品种有维生索类、苯巴比妥及酒石酸锑钾等。
由于当时的制造理论尚不成熟,无法解决生产上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因此这个剂型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10c7ddbe45c3b3567ec8bf0.png)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PEG)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
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中药滴丸剂系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界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
由于滴丸载药量小,因此,中药要制备成滴丸必须要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
中药滴丸剂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生产方面,工艺设备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控制质量,而且有利于清洁卫生及劳动保护等;(2)在剂型方面,能够将某些液体药物制成固体滴丸,也可通过选用肠溶性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等,同时某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成滴丸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3)适用于中药急症制剂,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4)适用于耳、鼻、口腔等局部用药,可具有长效作用;(5)适用于缓释制剂,具有延效作用等。
近年来在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痛症等方面的用药。
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剂有十余种。
1、滴丸剂的基质和冷凝剂滴丸中除主药以外的其他辅料统称为基质。
而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为固体药丸的液体,则称为冷凝剂。
1.1 种类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的脂溶性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其相应的冷凝剂则为水、乙醇或两者的混合等。
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其相应的冷凝剂为脂溶性的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液等。
1.2 基质1.2.1 聚乙二醇(PEG) 当PEG的分子量大于1000时,呈固态;PEG4000与PEG6000的熔点分别为48~53℃和55~60℃;其本身无生理作用,化学稳定性好,易溶于水,可用以从中释放水溶性或油性药物,对药物有助溶作用,同时还能吸附部分液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类水溶性基质。
冰片滴丸的实验报告
![冰片滴丸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ecf3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2a.png)
冰片滴丸的实验报告1. 实验背景冰片滴丸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通常用于镇静、止咳和祛风等功效。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了解冰片滴丸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实验结果的验证,进一步探讨冰片滴丸的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
2. 实验目的1. 探究冰片滴丸的主要药效成分。
2. 了解冰片滴丸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
3. 研究冰片滴丸的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
3. 实验原理冰片滴丸的主要成分是冰片(苯基丙酮酸酯,C10H10O3),其主要功效为止咳、祛风,还具有镇静和抗菌作用。
冰片滴丸具有凉血、清热、镇静和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感冒、咳嗽、头痛、风寒等症状的治疗。
4. 实验步骤4.1 冰片滴丸的制备1. 称取适量冰片粉末。
2. 加入适量辅料(如淀粉、果糖等),并充分混合均匀。
3. 将混合物填充到空心胶囊中,制备成冰片滴丸。
4.2 冰片滴丸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1. 将冰片滴丸分别放入适量无菌葡萄糖水中,并对照组加入等量的纯葡萄糖水。
2. 在实验开始前,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基础生理指标,如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等。
3. 分别给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动物灌服冰片滴丸和纯葡萄糖水,记录给药时间和剂量。
4. 每隔固定时间段测量动物的生理指标,并记录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和统计。
5.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给予冰片滴丸的实验组动物,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镇静、止咳和祛风的药理效果。
2. 实验组动物的体温相较于对照组动物有所下降,达到了凉血的功效。
3. 实验组动物的呼吸频率和心率相对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
6.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观察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冰片滴丸的主要药效成分冰片具有明显的镇静、止咳和祛风的药理作用,支持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功效。
2. 冰片滴丸可能通过调节生物体体温、呼吸频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发挥凉血、清热和镇静的作用。
3. 冰片滴丸适用于感冒、咳嗽、风寒等症状的治疗,但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确定剂量和使用方式。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a251eae009581b6bd9ebe3.png)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罗志宏 叶晓红 范文成(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石家庄 050035) 【关键词】 中药滴丸剂;基质;聚乙二醇;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 R 2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5)10-796-03作者简介:罗志宏(1964-),男,工程师。
从事药品的生产工作。
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1]。
该剂型即可以选用肠溶性的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又可以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滴丸,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作者对中药滴丸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生产特点、作用机理及展望综述如下。
1 滴丸剂的发展历史滴制法制丸起始于1933年丹麦Ferrossan 制药公司的维生素AD 滴丸.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酒石酸锑钾滴丸[2]。
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3]。
70年代末,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单位对苏合香丸进行研究,将原方10余味中药精简为苏合香脂和冰片2味,并以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将药物采用固体分散技术,用滴制法制备苏冰滴丸,并开展了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该滴丸具有剂量小、起效快等优点[2],这标志着中药滴丸剂的研究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1997年12月,天津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滴丸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
近年来,滴丸剂发展非常迅速,在2001~2002年研发的200个中药新药中,硬胶囊、颗粒和常规片剂占总数的64.2%,注射剂占9.6%,滴丸为5.7%[5]。
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展的新剂型,其与液体滴耳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药效迅速、作用持久、利于携带等特点[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类型的中药滴丸剂将被研制成功。
2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在中药滴丸剂的研究中,通常采用正交试验法、平行实验法、均匀设计法等方法,以外观性状、丸重、崩解时限、制剂稳定性等为判断指标,考查不同的基质、冷却剂、药物加入方式及比例对中药滴丸剂质量的影响,从而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
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滴丸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fd5645c336c1eb91a375dc1.png)
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滴丸剂是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者乳液后,滴入不相溶的冷凝液中,冷凝收缩而制成的制剂。
滴丸剂是固体分散体的一种形式。
滴丸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早在1933年丹麦首次制成的维生素甲丁滴丸,相继报道的有维生素A、AD、 ADB1及ADB1C 苯巴比妥及酒石酸锑钾等滴丸。
此后由于制备工艺、制造理论尚不成熟,不能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因此以后这个剂型销声匿迹了。
直到60年代末我国药学工作者受到西药倍政灰黄霉素制成滴丸的启示,辛勤的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使滴丸剂的理论、应用范围和生产设备等有了很大的进展,并具备了工业化生产的条件。
1971年我国就上市了芸香油滴丸[1],1977年我国药典开始收载滴丸剂型,使中国药典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收载滴丸剂的药典。
可以说,滴丸剂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剂型。
滴丸剂既可供内服、外用和局部使用,亦可制成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开始引人注目并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剂型。
1、滴丸剂的种类1.1速效、高效滴丸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所处的状态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重要因素。
速效、高效滴丸中,药物以极微小的微粒、微晶或分子状态存在,故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及生物利用度,起到速效、高效的作用。
此类滴丸一般采用水溶性基质,如聚乙二醇(PEG4000,PEG6000)、聚氧乙烯吡咯烷酮类(PVP)、泊洛沙姆等[2]。
使其在体内迅速释放药物,迅速缓解症状。
例如复方丹参滴丸和复方丹参的其他剂型相比,具有比表面积大、溶出速率快的特点,其舌下含服,经舌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循环,3分钟起效,可以作为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而复方丹参片为生药磨粉压片,只能口服,起效缓慢[3]。
郭建平等[4]考察了葛根黄酮滴丸和愈风宁心为风宁心片的两倍,愈风宁心片(主药均为葛根)的兔体内药动学发现葛根黄酮滴丸的AUX0-24片的HPLC达峰时间则是葛根黄酮滴丸的两倍,葛根黄酮滴丸药效更快,生物利用度更高。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5925c0a844769eae009ed4d.png)
(增刊):75.[42] 苏文华,王宝荣,阎海忠.砂仁种植对热带沟谷雨林群落影响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7,8(增刊):71.[43] 朱 华,许再富,李保贵,等.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广西植物,2002,22(1):55.[44] 郑 征,冯志立.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下种植砂仁干扰对雨林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103.The revie w of Amomum villosum in XishuangbannaPE NGJian 2ming ,ZH ANGLi 2xia ,M A Jie ,G UAN Zhi 2bin(Yunnan Branch ,Institute o f Midicinal Plant ,Chinese Academy o f Medical Sciences ,Jinghong 666100,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es on quality evaluation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and plantation of Amomum villosum in X ishuangbanna was reviewed.The further research point were proposed.[K ey w ords] Amomum villo sum ;chem ical com 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plantation ;X ishuangbanna[责任编辑 张宁宁][收稿日期] 2005207208[通讯作者] 3陈燕军,T el :(010)6401441122952,E 2mail :ivycyj @1631com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周雅琴2,陈燕军13,冯青然1(1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广西南宁530023)[摘要] 从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生物利用度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对滴丸剂的现代研究作了概述,分析认为滴丸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药滴丸剂的制备及其设备研究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制备及其设备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ee30fe69e314332396893a7.png)
目前 , 在药 物 中起 主要药 理活性 作用 的活性物 质 约将近 一半 是难溶性 的。 难溶性药物在水 中溶解度小,
赵颖等 随 采用 均匀设计法 , 以圆整度 、 丸重差异 和 崩解 时限为指标 ,对苍术油滴 丸的制备工艺进行 了优
2 . 0 ~2 . 4 mm, 药液温度 为9 0℃, 滴速 为3 0 滴/ ai r n , 滴距 1 8 8 为固体分散体载 体材料 , 熔融法制备复方水 飞蓟素一 为3 c m, 管口( 冷凝 剂上 部) 温度 为5 0℃ , 制得 的香 附 丹参素滴 丸 。 研 究结果表 明, 采用联合载 体P E G 4 0 0 0 、 油滴丸重量 差异小 , 综合质量 好。研究结果表 明, 该滴 P E G 6 0 0 0 和P o l o x a me r 1 8 8 为载体材料 , 制 得 具 有 良好 增 丸质量 稳定 , 制备简 单 , 适 于工 业化生 产 , 不仅 解 决 了 溶效果的水飞蓟素一 丹 参素复方滴丸 , 滴 丸的成型性与
药物难 以被 机体吸收 , 体 内消 除速度较快 , 血药浓 度容 选 。得到 的苍术油滴 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含药量1 5 %, 易出现 峰谷现象 , 制成 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较低 。 固体 聚 乙二醇6 0 0 0 : 聚 乙二醇4 0 0 0 = 6 0 : 4 0 , 料液温度 7 0℃ , 分散 技术是人们经常采用 的一种制备缓释制剂 的方法 滴 距 为2 c m。
符少莲等 采 用星点 设计一 效应面法优 化 了脂溶 标 , 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滴丸成型的影响因素。 经过优化
性 丹 参 提取 物 速 释 滴 丸 的处 方 工 艺 , 在单 因素 试 验 的 基 缓 释 滴 丸处 方 以雷 公 藤 红 素 、 G M和 P E G 4 0 0 0 按质量 比
中药滴丸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药滴丸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3045f1d583c4bb4cf6ecd1d7.png)
中药滴丸剂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中药滴丸剂是在中药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汲取现代剂型之所长,并与其它制剂技术相结合,符合现代制剂“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和“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方便)的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近年来,随着滴丸相关辅料和制备工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滴丸剂这一剂型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1中药滴丸剂及其历史沿革1.1中药滴丸剂系指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借助表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
1.2历史沿苹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临床应用的序幕。
1977年,我国药典开始收载滴丸剂型(咳必清滴丸、氯霉素滴丸和度米分滴丸),使中国药典成为国际上首个收载滴丸剂的国家药典。
自1998年复方丹参滴丸通过美国FDA临床研究用药申请后,滴丸剂倍受国内瞩目,2004~2005年间作为新剂型研究开发的滴丸剂就有香草醛滴丸、盐酸普萘洛尔滴丸、丹皮酚滴丸、阿魏酸钠滴丸和水飞蓟素滴丸等。
有关研究显示,中药滴丸是一种较理想、有发展前途的剂型。
2中药滴丸剂原料药物的类型2.1原生药材少数中药由于本身成分较为单一,可直接加入到基质中进行成型。
如中药中的冰片主要含左旋龙脑,可以和苏合香脂一起直接加入到聚乙二醇6000中熔融制成苏冰滴丸。
2.2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为了克服滴丸载药量小的缺陷,可采取先将中药经过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和干燥,获得提取物(包括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再用该提取物进行滴丸成型工艺研究的方法,如益心酮滴丸中的总黄酮组分。
许多中药材中都含有挥发油,且大多数起治疗作用。
对此也可采取先提取挥发油,再进行滴丸制备,如冠心丹参滴丸中的降香油。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的进展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480cb85acfa1c7aa00cccb.png)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的进展摘要】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原理制备的丸剂称为滴丸,其制作过程是先将药物溶解或混悬于载体中,然后滴到与药物基质不相溶的液体冷凝剂中迅速冷却而成滴丸技术已经应用在中药中。
中药滴丸剂与传统中药制剂相比避免了传统中药生物利用度低、服用不方便、起效慢的缺点,同时发扬了传统中药毒副作用小、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本文就中药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中药滴丸剂特点应用【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039-02Feature and application advance of Chinese Medicine Dropping Pills【Abstract】Preparation solid dispersion using the principles known pill pill, its production process is the first drug is dissolved or suspended in the carrier, and then dropped onto the drug matrix immiscible liquids condensing agent technology is rapidly cooled from pil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opping pills avoid the low bioavailability, taking more inconvenient, slow the onset shortcomings, while promoting the toxic sid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urity, and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advantages. This paper aim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on the feature, its application othe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pills.【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ropping pills Feature Application 1.简介利用固体分散技术原理制备的丸剂称为滴丸[1],常用以口服、腔道使用、舌下含服等。
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PDF)
![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PDF)](https://img.taocdn.com/s3/m/f0d994b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e.png)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中药滴丸剂研究进展作者:吴晓宁, 岳信念, Wu Xiaoning, Yue Xinnian作者单位:吴晓宁,Wu Xiaoning(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药检系,河南,信阳,464000), 岳信念,YueXinnian(信阳市中医院,河南,信阳464000)刊名:中医研究英文刊名: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年,卷(期):2009,22(8)被引用次数:2次1.邹立家药剂学 20022.周跃华.杜晓曦200 个中药新药品种概况及补充通知中常见工艺问题浅析[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3(10)3.平其能中药新剂型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天然药物 2004(01)4.吴时达.李成林.陈学忠抗心绞痛急救中药药剂的特点及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07)5.李慧.杨鸿.孟繁蕴固体分散技术在速释、缓释滴丸剂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04)6.祝国光复方丹参滴丸(为欧共体药审委传统立法小组推荐中药优秀产品资料汇编) 20027.付尚文.马飞滴丸剂工艺与新近研发的装备 2005(04)8.田晓丽.孙殿甲滴丸剂的发展概况[期刊论文]-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2(01)9.张利民.倪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10)10.安晔.王丹蕾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前景述评[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 2002(06)11.顾海成滴丸剂在中成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淮海医药 2006(05)12.奚念朱药剂学 199613.谢秀琼现代中药制剂新技术 200414.王长虹.李宏.桂新银杏叶滴丸剂与片剂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期刊论文]-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5(12)15.王巍.陈建明滴丸剂的特点及其应用[期刊论文]-药学实践杂志 2003(04)16.郭维图.李富昌滴丸剂生产工艺制备及设备验证 2005(12)17.王丽萍.李春花.宋晓宇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07)18.付晓光实心滴丸剂生产工艺与控制方法 2006(29)19.付晓光.李富昌影响滴丸剂品种及装备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期刊论文]-医药工程设计 2006(02)20.王秋玲.杨信定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6(05)21.郑鑫.邱晓莉.秦少容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中药杂志 2003(04)1.期刊论文赵浩如.Zhao Hao-ru中药滴丸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优势-中国处方药2005(12)滴丸制剂是一种固体分散体.中药滴丸制剂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对固体分散体的制药原理以及中药滴丸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特点进行了综述.2.期刊论文闵俊.Min Jun中药滴丸剂及其工艺研究进展-环球中医药2008(4)主要综述了中药滴丸剂的质量要求、处方设计、工艺设计,新辅科、新设备在中药滴丸中的应用,探讨了中药滴丸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滴丸剂因其主药分散度大,且被大量基质包围,所以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且疗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符合"三效"、"三小"和"五方便"的要求,是中药新制剂开发的一种重要新剂型.3.学位论文牛春刚基于CAN总线的中药滴丸机控制器的研究与开发2006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水平的大大提高,近年来,CAN 总线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用于取代以往分散式的控制系统。
芪参益气滴丸辅助治疗冠脉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芪参益气滴丸辅助治疗冠脉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fbee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27.png)
芪参益气滴丸辅助治疗冠脉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28T02:13:03.69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陆安民谷旭放[导读] 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以冠脉综合征的发作期的辅助治疗、缓解期的恢复为纲陆安民谷旭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摘要:结合大量文献报道,以冠脉综合征的发作期的辅助治疗、缓解期的恢复为纲,得出芪参益气滴丸具有: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改善心肌损伤、保护心肌细胞、调控血脂、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减缓血栓的形成以及延缓心室重构的作用。
以期能够对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提供一种比较有可信度的理论支持,改善患者预后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芪参益气滴丸;冠脉综合征;稳定斑块;心功能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ACS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而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呈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概要[1],2016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继续保持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女性。
2016年AMI死亡率城市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由于近年来我国患者逐渐增多,所以在此探讨针对冠脉综合征如何进行更好的后期辅助治疗。
发现芪参益气滴丸在此治疗过程中有着较好的辅助疗效,现对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研究表明[2],芪参益气滴丸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能缓解心绞痛、控制SMI,降低hs-CRP水平,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滴丸的发展趋势
![滴丸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cd3467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9.png)
滴丸的发展趋势滴丸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剂型,它是将液体药物包裹在固体材料中形成的小球状物。
滴丸在药物给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它能够解决液体药物稳定性差、传统药丸容量限制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物剂型要求的不断提高,滴丸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的趋势。
首先,滴丸的制备技术将不断完善。
滴丸制备过程中,液体药物需要被包裹在固体材料中,这就需要优化包裹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方法。
未来的发展中,滴丸制备技术将更加精细化,可以根据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采用更加高效的制备方法,提高滴丸的制备效率和质量。
其次,滴丸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
目前滴丸主要应用于口服给药领域,但随着对滴丸的研究不断深入,它的应用领域将会进一步扩大。
例如,滴丸可以应用于局部给药,如眼药水、鼻腔喷雾剂等。
另外,滴丸也可以用于控释药物的制备,通过改变包裹材料的性质和结构,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未来滴丸也有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农药、化妆品等。
第三,滴丸的材料选择将更加多样化。
滴丸的制备过程中,包裹材料的选择对滴丸的性质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包裹材料主要有明胶、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等,但未来滴丸的材料选择将会更加多样化。
例如,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如纳米材料、水凝胶等可能被应用于滴丸制备中,进一步改善滴丸的性能。
第四,滴丸的研究将偏向于个体化制备。
滴丸的个体化制备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剂量和释放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滴丸的研究也将偏向于个体化制备,包括选择合适的包裹材料和制备方法,以及控制滴丸的释放速度等。
第五,滴丸的市场前景将愈发广阔。
随着滴丸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它的市场前景将会愈发广阔。
滴丸能够解决传统药丸容量限制、液体药物稳定性等问题,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受到医药行业的广泛关注。
预计未来滴丸的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滴丸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剂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的制备技术将逐步完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材料选择将更加多样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PEG)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
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
中药滴丸剂系中药经过加工提取后,与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成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再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界面张力作用使液滴收缩并冷凝成固态而制成的制剂。
由于滴丸载药量小,因此,中药要制备成滴丸必须要经过精制,富集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因而滴丸成分明确,质量易于控制。
中药滴丸剂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生产方面,工艺设备简单,生产方便,成本低,易于控制质量,而且有利于清洁卫生及劳动保护等;(2)在剂型方面,能够将某些液体药物制成固体滴丸,也可通过选用肠溶性基质直接制成肠溶性滴丸等,同时某些难溶性药物通过制成滴丸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3)适用于中药急症制剂,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4)适用于耳、鼻、口腔等局部用药,可具有长效作用;(5)适用于缓释制剂,具有延效作用等。
近年来在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痛症等方面的用药。
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剂有十余种。
1、滴丸剂的基质和冷凝剂滴丸中除主药以外的其他辅料统称为基质。
而用于冷却滴出的液滴,使之冷凝成为固体药丸的液体,则称为冷凝剂。
1.1 种类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的脂溶性有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油及植物油等,其相应的冷凝剂则为水、乙醇或两者的混合等。
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其相应的冷凝剂为脂溶性的二甲基硅油,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液等。
1.2 基质1.2.1 聚乙二醇(PEG) 当PEG的分子量大于1000时,呈固态;PEG4000与PEG6000的熔点分别为48~53℃和55~60℃;其本身无生理作用,化学稳定性好,易溶于水,可用以从中释放水溶性或油性药物,对药物有助溶作用,同时还能吸附部分液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类水溶性基质。
PEG6000是常用的水溶性固态基质,因其熔点,极易与药物熔融成固体分散体,故适于药物的溶解、熔融、滴制和成形。
PEG6000还可使整个工艺简化,产品质量和药效得以优化。
有人用溶剂-熔融法制备吲哚美辛PEG滴丸,药物溶解度比原药增大1倍多,产品符合药典标准。
魏玉平等通过实验发现:(1)当复合基质(PEG4000和PEG6000)中二者比例为1:1时,其耐热性最差,不利于药品运输和储藏;(2)对于含大量挥发油的中药提取物,当用PEG4000作基质时,若滴丸硬度不够、流动性差、耐热性差时,可用PEG6000来替换部分PEG4000;(3)当采用PEG6000作基质时,若料液的黏度高、滴制温度高、滴丸的光泽度差、易拖针状尾时,可用PEG4000来替换部分PEG6000。
1.2.2 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S-40) 由聚乙二醇类基质酯化而成,是一种具表面活性的水溶性基质(熔点为46~51℃),S-40改变了聚乙二醇类本身不具有亲酯结构和表面活性的性质。
S-40作为灰黄霉素、甲磺丁脲与呋苯胺酸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此外,也有报道S-40虽然能够改善某些PEG6000中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但其引湿性教PEG6000强,故成品应注意密封保存。
1.2.3 聚醚(poloxamer) 是乙烯氧化物和丙烯氧化物的镶嵌聚合物,平均分子量为8350,是一种优良的非离子型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水溶性,毒性很小,价格较低,能与许多药物形成固液体。
poloxamer作为新型载体,曾用于熔解法制备保泰松固体分散体,也有人用poloxamer作基质制备了吡哌酸聚醚滴丸。
以poloxamer作为基质的滴丸制备工艺较为简单,制图时的温度控制亦比PEG基质简单,不象以PEG混合物作为基质时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温湿度条件进行调整。
以poloxamer作基质时制备的滴丸其药物的溶出及透皮释放均比PEG作基质时慢;但家免口服两种基质的滴丸,其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
1.3 冷凝剂在滴丸的冷凝剂中,水溶性基质最为常用的冷凝剂是液体石蜡。
但由于液体石蜡的表面张力较大,加之其黏度较小,有些滴丸在液体石蜡中成形不好或不圆整,特别是以S-40及poloxamer 作为基质的滴丸在液体石蜡中成形不好。
有人使用二甲基硅油作为冷凝剂改进了苏冰滴丸的成形。
二甲基硅油是无色、无臭、无味的非极性液体,不溶于水和乙醇,具脂溶性。
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石蜡,比重为0.965~0.970,与药液的比重差小,可减少黏滞力,有利于滴丸的成形;黏度较大,可显著地改善滴丸的圆整度。
近年来,有的学者应用玉米油作为冷凝剂,玉米油的表面张力近似于二甲硅油,但其黏度较小,故作为冷凝剂时常与二甲基硅油合用。
马云淑等通过实验发现液滴以液体石蜡冷却需用冰浴降温,且对混合物加水配比要求高,滴丸成形较差;而仅以二甲基硅油为冷凝剂时,因其黏度、比重较大,液滴在其表面与上层降落过缓不能收缩圆整,故冷凝剂同时用液体石蜡(在上层)和二甲基硅油(在下层)制备得到滴丸效果较好,液体石蜡和二甲基硅油因比重和黏度的差异较大,经多次同时使用后仅接触面略有混合。
1.4 其他成分在滴丸中加入其他成分,如崩解剂或增(助)溶剂等,有助于增加药物与载体在熔融状态的互溶度,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1.4.1 崩解剂平其能等在呱西替柳滴丸的制备过程中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目的是为了促进滴丸在溶出介质中迅速分散,增加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
结果表明CMC-Na能增加滴丸的溶出度,30min时溶出度成倍提高,并且随着CMC-Na用量增加,溶出度也增加,CMC-Na 的含量为18%时,60min时溶出度已达41.5%。
电镜观察表明CMC-Na的加入可阻止晶核生长,进一步减小药物的结晶(<5μm),在溶出过程中亦可观察到CMC-Na具有强力的崩解作用,使滴丸在溶出介质中迅速分散,溶出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溶出度的改善。
加入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CMC-Na)量为20%时的布洛芬滴丸的溶出速度最快,10min时溶出度就达99.4%,大大高于市售布洛芬片的38.9%(P<0.01)。
1.4.2 增溶剂加入少量聚山梨醇酯-80可提高甲硝唑-PEG滴丸主药的溶出度。
1.4.3 其他林亚平等在咽立爽滴丸的制备过程中加入适量干草浸膏,结果表明,矫味剂的加入对丸重差异无明显影响,对圆整度似还有所提高。
加入适量水可使基质与提取物充分混匀,稠度适当,并能相对减少基质的用量,增加载药量。
此外,还可以适当添加丙二醇,硬脂酯钠的淀粉等成分,用以改善性能。
2、影响中药滴丸制备的因素及其质量控制影响中药滴丸制备的因素很多,西配方、基质与冷凝剂的选择、滴制温度与速度、滴管口径等均可影响滴丸的丸重、圆整度和溶散时限等。
2.1 丸重的影响因素2.1.1 滴和口径在一定范围内管径大则滴制的丸也大,反之则小。
2.1.2 基质形成溶液后表面张力温度影响表面张力,受其影响、故温度亦与丸重有关,温度上升、表面张力减小,丸重减小;温度下降,表面张力增大,丸重亦增大。
2.1.3 滴出口与冷凝剂液面的距离距离过大时,液滴会因重力作用被跌散而产生细粒,因此两者的距离不宜超过5cm。
2.2 圆整度的影响因素2.2.1 液滴在冷凝剂中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越快,受重力(或浮力)的影响越大,就越容易呈扁形,液滴与冷凝剂的密度相差大或冷凝剂的黏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影响其圆整度。
2.2.2 表面积表面积大的液滴收缩成球体的力量较强,圆整度较好,小丸表面积大于大丸,因而小丸的圆整度比大丸好。
2.2.3 冷凝剂的性质含有空气的液滴滴入冷凝剂中,在下降的同时逐渐冷却收缩成丸并逸出所带入的气泡,倘若滴丸在气泡未能逸出前凝固,即可产生空洞,此时需要适当增加冷凝剂和液滴的亲和力,使空气尽早排出,提高凝固时滴丸的圆整度。
2.2.4 料温料温过低,易出现拖尾,圆整度差;料温过高,挥发性药物可能会产生挥发现象,并可能发生局部焦糊现象,而且料温过高易使滴丸表面皱折严重,圆整度降低,这时可以减少每次的投料量,以缩短药液受热时间。
2.2.5 冷凝剂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冷凝剂的温度,有利于滴丸迅速散热凝固,使基质形成细小结晶,同时在较低的温度下,冷凝剂的比重增大,黏滞度提高,滴丸下降速度减缓,有利于提高滴丸的圆整度。
2.2.6 丸重丸重增加后散热缓慢,基质易形成粗大的结晶而使滴丸的表面粗糙不平,使圆整度变差。
2.2.7 其他以提取物(干浸膏)粉碎过筛后与基质混合或将干浸膏预先用水少许研成细腻的糊状后再与基质混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滴制,结果后者所制的滴丸外表光滑,色泽均匀,较前者更为理想,且既省时又可减少原料扣耗。
马云淑等在小青龙滴丸的实验中发现,基质与水的配比变化对滴丸成形影响较大,而在一定范围内药液温度,滴头口径,滴速与冷凝剂温度的变化对滴丸成形影响较小。
2.3 溶散时限或溶出度的影响因素用丸重适宜,外观圆整的滴丸测溶散时限,或测溶出度,不符合该滴丸的规格时,就需调整处方使之合格,溶散时限或溶出度慢的,要增加水溶性基质或减少水不溶性基质;快的就要作相反的调整,有的滴丸初滴出时呈透明状,这是不稳定的玻璃态,具有较快的溶散时限,溶解性及吸潮性,宜仍浸在冷凝剂中待较变为不透明的稳定状态再测,以免测出的结果不准,如转变时间过长,不便于生产时,就要采取破坏这种玻璃态的措施,药物与基质的混合顺序也会影响溶散时限或溶出度。
2.4 其他滴丸有黏结情况发生时,可采用降低滴速、降低冷凝剂的温度有增加冷凝柱的长度等途径来解决。
如果滴丸不能够凝固,则通过更换冷凝剂种类,或改变处方等途径来解决。
另外,据报道,增大基质用量,加入少量水与甘油均有改善滴制条件,但这些方法同时也增大了服药量,有待改进。
表1收集了11个滴丸品种的滴制工艺条件:表1 部分中药滴丸的滴制工艺条件3、开发中药滴丸剂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滴制法制丸含药量较低(多数滴丸重量少于100mg),故中药滴丸服用的粒数仍然较多,不便于服用;而且,传统中药大多是复方制剂,要保持原有药效必须尽可能保存原药成分,因此很难达到服用粒数少的水平。
目前我国生产的适用于滴丸的固体基质品种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药滴丸的开发。
同一中药方剂中往往含有脂溶性、水溶性或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因此制备工艺比较复杂,而且多种成分分配在一起可能引起相互作用或配伍反应,如果将有效成分分别制成滴丸后再打片或装胶囊,可避免其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