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5课《观沧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25课之《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诗歌。
2、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是写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品味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
一、创设意境,激趣导入:
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1.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3. 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 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白脸”奸臣形象;
6. 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中的经典名句。
这个人是谁?
二、作者简介、追溯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整体感知
1、正音
2、齐读、个别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3、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4、全诗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描写的角度有什么区别?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四、研读赏析
1、哪些诗句更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这一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了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五、归纳写作特色
六、背诵全诗
交流本节课心得体会,尝试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