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 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审美文化

填空20个;简答四个;论述两个

1、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的母题是鱼(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蛙(蛙纹彩陶瓮—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鸟(鸟纹彩陶钵—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

2、女乐的出现,意味着专门从事音乐舞蹈的人员已从群体中分离出来,社会功利意义浓重的原始音乐艺术已开始向着较具审美价值的音乐活动方向发展。

3、殷商时代青铜器的纹饰——饕餮纹。

4、乐山佛的地位——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雕塑。

5、周代乐舞的代表作是——《大武》舞

6、嘉靖年间,在斗彩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创制出了五彩瓷。

6、盛行于东汉的画像艺术,其基本题旨主要有二,一为幻想性题材,主要呈现为神话、仙异、祥瑞等形象;二为对现实中墓主经历和生活图景的刻画以及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雕绘。

7、战争、英雄神话表现为怎样的审美特征:表现的是对男子伟岸的身躯、巨大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父系时代是个赞美英雄的时代,也是个礼赞血与火的时代,英雄们就是在这血与火的纷飞中诞生和行动的。这其中无论失败者还是成功者,都以其不屈的灵魂、惨烈的壮举、前仆后继的精神,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8、谈谈我国进入父系时代之后神话传说的题材和内容。

父系时代,力量和勇敢成了讴歌的主题。,顶天立地的英雄成了人们心中的新偶像。如夸父逐日彰显了男子伟岸的身躯、巨大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更能体现其特点的是战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造就了一连串与战争和杀戮有瓜葛的大神,皇帝、炎帝、蚩尤、刑天,以治水著称的伯鲧和大禹。

9、青铜饕餮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美,正是这种以丑为美,以狰狞、贪婪、凶狠、丑陋为其审美特征。怒目狰狞、令人恐怖的人面兽头像,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之感;龇牙咧嘴,头上长角的形状,既给人以凶残丑陋的感觉,同时也使人感受到这些刻镂在沉重厚实的青铜鼎上的饕餮,其纹饰狞厉而神秘,具有一种难言的深沉的力量,给人一种压力雄沉迩又神秘之感,这正是一种雄浑之美。

10、为什么殷商崇尚饕餮的狞厉之美

这种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所积聚的巨大历史力量的象征符号,也只有把它放到殷商特有的神秘而崇力的文化中,我们才能发现它之美的根源所在。

殷商时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青铜礼器作为地位与权势的象征自然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此青铜纹饰只会表现他们的精神意志和情感意味。各种饕餮纹样都在突出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他们重现给人们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狞厉之美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力量。

11、西汉“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里所谓的文化造像,主要是指诸如都城、宫苑、陵墓、雕刻、塑像之类具有实用文化功能的空间审美造像。

12、中国早期美学理论的典型论述有哪些?(1)和、同关系:去和而取同;(2)无害为美

13、中国早期美学理论的共同趣尚是什么

(1)基本摆脱巫术文化的影子,这时的美不再是因为与神秘意味联系、带给人想象性满足而称其为美,美就蕴含在自然万物与人的生理、心里相应想感相适的多样统一之中。

(2)关于美的论述都集中在一个和字上,以何为美成为中国美学起始阶段便牢不可破的普遍信念。

(3)都涉及了美感与艺术的特殊功能。美感与艺术都是靠着平和、适中的听觉、视觉、味觉等感性形式对人心理、情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于人的性情、精神,进而感天动地,达到政和的境界。

(4)这时关于美的定义还不够统一,就审美目的而论,这时的论者一再强调和谐之美,主张控制有节,反对享乐过度,落脚点都是在善字上。以善为美,也是其中重要的命题。

14、儒道法墨基本审美理念的分歧是什么?

(一)儒家:情理中和

A、孔子:1、人生理想是一种审美境界。2、乐为最高层次。3、强调“乐”的中和之美。4、第一次正面谈到了美与善的关系。

5、文质关系

B、孟子:孟子极大地发展了孔子“好之”“乐之”的审美境界,强调了儒家道德自觉的人格风范,从而建立了以高扬人格美为其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1、强调道德自觉,期望人们就像喜欢美味、美色、美声那样“好理”“悦义”;2、“充实之谓美”

C、荀子1、性本恶;2、“欲”与“礼”、情与理的互动关系。

D、乐记:1、“声音之道与政通”;2、音乐媒介同主体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以类相动”的情况;

3、礼乐文化中“礼”和“乐”的互动关系、对礼乐之“乐”的特殊功用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总结;

(二)道家美学

与儒家一样,道家也是基于对乱世的忧虑,提出自己的济世之方的;不同的是,他们由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导向对连同周代礼乐在内的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的怀疑和否定,从而把视野投向自然无为、朴素恬淡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与道合一”为其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

A、老子:

1、道: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得以生成、运行、变化的终极原因、冥冥力量、铁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社会政治的理想也是顺应“道”的法则,回归自然,抛弃刻意的追求和奢望,更远离争夺和战争。

3、道美同一。

4、提出了许多艺术命题:

B、庄子

以鲜明的不与“昏上乱相”合作的姿态,以崇尚老子之“道”、以非儒黜墨的道家身份,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立足于世的。

1、推崇道。(与老子同)

2、哲学与美学的同一。(与老子不同)

3、活得适意、逍遥、自由,是庄子生命哲学的终极目的追求:物我两忘、与道合一。

4、审美理想:庄子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无为之美,更崇尚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到的不刻意为之而“众美从之”的境界;

5、贵精神、重内容的审美倾向:

(三)墨子的“非乐”与韩非的“非饰”。审美文化史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同被放在否定的环节上

A、墨子:美学问题上鲜明提出“非乐”,极端否定从事音乐歌舞等审美活动的价值。

B、韩非,提出了非毁礼乐、否定繁饰的理论主张。“买椟还珠”

15、秦汉乐舞的基本特点:

总体特点是奔放健朗。(1)让我们产生强烈震撼的是,该时代歌舞那种浑厚、苍凉、高亢、雄壮的“音响效应”。(2)西汉歌舞的动作也如其声响,显示出粗犷、劲健、迅急、有力的审美特征,在这个方面,“鼓舞”最为典型。(3)“巨型化”景观即场面与规模上,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汉始盛的“角抵百戏”。

16、霍去病墓前石雕的壮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哪里?

(1)提及巨大,环境宏阔,表现了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主义精神,给人一种厚重壮伟的“大美”感。(2)因势象形,朴拙粗犷,浑然天成。(3)神态各异,富于动感和力量。

17、东汉崇实文化趣尚的表现:(一)《毛诗序》第一,认为诗具有模拟、认知的功能。第二,讲究诗歌的认知模拟功能,最终是为了实现移风易俗、伦理教化的功用目的。《毛诗序》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经典儒家美学命题。(二)王充在美学上标榜“崇实”说。将崇实视为一个基本的批评尺度和美学准则。所谓“崇实”,也就是崇尚实际、实事、真实、实效、实用等意。王充的“崇实论”的具体内容概括的说主要表现为一种从“疾虚妄”到“为世用”的总体美学观念。

18、魏晋风度的表现:

文学:一、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真正的文人化写作。

二、曹丕的文气说、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缘情说”,标志着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种脱离了对经传章句和风教伦理的依附性地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美学思想的产生。

绘画:顾恺之真正美术意义上的人物画。

诗歌:陶渊明为代表的旨在回归自然地田园诗。

19、试对绘画从人物画到山水画的发展与诗歌从田园诗到山水诗的发展做一比较。

陶渊明的田园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反映了该时代的审美文化通过文学形态所显示的从“自我超越”到“心灵感荡”的主题转换轨迹。这一轨迹也正是社会思想语境从玄到佛的变迁轨迹的一种艺术呼应和折射,因而从田园诗发展到山水诗,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中国审美文化在诗歌领域所显示出来的重大飞跃,是有内在必然性的,符合规律的。

顾恺之的人物画到宗炳的山水画也反映了审美文化从玄学到佛学的变迁。顾恺之的绘画所反映的是魏晋之际的那种以玄学人格本位论为语境,以人物美为核心、以自我超越为主旨的审美文化精神,也可以说他的人物画即标志着这一审美文化精神在绘画领域所达到的完满境界。宗炳的山水画与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内在相关一样。他的山水画仿佛能与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