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c94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76.png)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dae9c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d.png)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xx教育目标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课型:讲授新知识课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
(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
究其根源是什么?2.讲授新课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
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112a3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b.png)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3.能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结果。
三、教学难点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深远影响。
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东亚地区带来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简要介绍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
•分析中日之间在朝鲜、台湾等地的矛盾与冲突。
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介绍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分析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结果。
3.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甲午战争给中日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课堂练习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2.小组演讲,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
六、作业布置1.阅读相关材料,撰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读后感。
2.就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东亚地区的影响,展开独立思考,撰写文章或演讲稿。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以及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东亚地区历史发展的兴趣。
以上就是本次的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国际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c636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f1.png)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
2.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法,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理解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士兵的牺牲和奉献。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我国其他历史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3.小组竞赛:设计有关战争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总结归纳
1.归纳战争原因: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日本的侵略野心、清朝的腐败等。
2.归纳战争过程: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过程,让学生对战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互相评价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案例亮点
1.故事导入的亮点: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学生对战争的关注。这种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的亮点: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地图、战役视频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讨论战争遗址: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的历史痕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链: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艺术,提高学生的军事素养。
教学设计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4: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e714a23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03.png)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重点:“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本课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名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名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二)新课导学:黄海大战:A:原因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战争的对手日本。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提问:大家通过材料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勃勃的战争狂想,看到了为侵略中国所作的蓄谋已久的战争准备,而这就构成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朝鲜民众起义为日本制造中日冲突创造了绝好的平台,所以已控制大半朝鲜的日本竭力怂恿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朝鲜,而从清政府决定派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落入了日本人精心设计的圈套。
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战争爆发。
B:战争经过:(出示战争形势图)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陆军望风而逃、一溃千里。
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却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异常惨烈的黄海大战。
哪个同学能将搜集到的有关海战的情况将给大家听?在5个多小时的激战中,我们涌现出了许多其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官兵,而邓世昌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aa0e3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5.png)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方式三:“时局图”导入…………参考答案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自主学习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俺小猪也会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一段资料供参考: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是唯一不在陆上购置房产的舰长,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一次煤带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许久,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这些记录因为他另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但是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在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派记者潜到水下找邓大人核实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他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在最前面,因此顿成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顿时被打掉了指挥部,全军陷入混乱;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就是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吉野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这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本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的沉没,邓世昌不够细致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起了一定因素;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而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3.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1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多斤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取得黄海制海权;2部分将领贪生怕死;二、请看课本17—18页马关条约有关内容,完成第4题: 马 关条 约4、 签定时间:1895年4月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注意参考下面的材料: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同时也表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沙市、重庆;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什么危机你有什么感想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参考教材中材料强学会序共同探究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请参考下面的材料: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分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场上的失利.这个呢也要分成几块,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军事指挥思想落后.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枪械化,而中国陆军大多数还是使用冷兵器,而在军事指导思想上日本比较好的接受了西方近代先进的作战思想,而中国则主要还是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为主.其次是在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时落后与日本,事实上中国是先于日本向西方购买武器特别大型的海军战舰,但是随后被日本迅速赶上并反超,黄海海战中让中国海军吃尽苦头的日军"吉野"号本来是英国为中国制造的,但是中国无法按期支付建造费,结果被日本抢购.再者就是部分中国军队贪生怕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统治阶层昏庸无能,消极避战,面对全力一战的日本显得软弱无用.第二,从两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上说,就是中日在工业近代化上的程度差异.日本在取得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于19世纪70年代推行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特别是工业近代化,中国则在60年代末开始洋务运动.从表面看两国都尽力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但在实质上,中国是穿新鞋走老路,落后的封建经济管理成为先进技术的巨大束缚,而日本则不仅从技术上,更从管理的方式和观念上向西方靠拢.第三,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与日本相对比较先进的制度之间的差异,甲午战争时日本正在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中国则仍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归纳整理填表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异同拓展练习1.2010·福建漳州邓世昌指挥“致远”号舰艇,撞击敌舰壮烈殉国的战役是A.东山保卫战B.威海卫战役C.黄海海战D.雅克萨之战2.2010·湖南衡阳清末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2010·四川南充李鸿章请求道:“台湾已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急于一个月内办理割让手续;”伊藤博文回答:“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此对话与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2010·四川资阳一位工人进日本在重庆开设的工厂做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中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甲午中日战争后5.2010·湖南娄底“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是1842年,中英双方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条约的场景;材料二: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时的场景该条约是在哪次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2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有的答案只有一句话: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根据材料二,回答:这又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又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4材料二的条约签订以后的中国局势,下面的哪幅图片可以显示教学案例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多媒体新授课A B C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授新课:27分钟一、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演示如下:中朝东学党起义 增求针对 丰岛之3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问题;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二、马关条约: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展示如下:李鸿章————————————-————伊藤博文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由于本目为小字部分不是重点;所以,我准备采取简单直观的演示方法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形势图”;首先,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这幅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示说一说:这幅时局图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清政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内 容 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澎 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举借外债,使列强进的侵略势力深严重阻碍了中国民结果: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影 响最后,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表,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并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小结:3分钟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练习:5分钟一、每课一得:阅读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二、材料阅读: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三、自我测评:1、邓世昌;2、让学生制表完成;。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e80059b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1.png)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aa51a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f.png)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064f5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9.png)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8910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北师大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本课主要讲述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政治清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因而使得唐朝步入鼎盛的基本史实。
2、学情: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对于唐朝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武则天、唐玄宗等比较熟悉,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协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创意: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如杜甫诗、“唐朝疆域图”、丝织品、唐三彩陶俑图片、曲辕犁等),学习搜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课后记: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教学设计1: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1: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59d5022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4.png)
第1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总结观点,即日本有对外扩张,称霸世界的野心,然后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出答案。
第2题,涉及重大战役及重要人物,指导学生认真看课本即可解决。强调威海卫战役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马关条约》:
1.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并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失败原因: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清政府自身的腐败。)第3题:这是一道开放题目,教师引导学生可得出两种结论:是与不是,重要的是必须要学会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在短时间里记住条约的内容,教师可给学生将内容分条,并简要化。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怎样“今已归日本”的?“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在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败局是必然的。因为清政府政治腐败和妥协退让、军备废驰;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政策,无心作战。
阅读课本第16页的第二自然段和17页《马关条约》的第一段,结合16页的地图,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说出这场战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987a7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6.png)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前后知识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识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式示意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2.难点:《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导入)日本樱花、寿司、武士及旅顺大屠杀的图片对比,导出本课主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通过分析日本的大陆政策,得出结论:一、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称霸世界的野心。
(过渡:战争需要一个契机)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过渡(材料):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毫无防备,预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
中国败,日本胜,战败肯定要付出代价。
3.战争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4.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马关条约》的内容,通过列表比较法,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得出结论:1.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小结:四、课堂练习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B)A.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十分猖獗B.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C.清政府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加深2.八国联军的侵华时间是(B)A.1899年B.1900年C.1901年D.1902年3.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这次战争指的是(D)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af283a6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e.png)
教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读历史事件和书写历史议论文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珍视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设计一个短视频或图片,通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兴趣;2.通过一个小游戏,测试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步骤二:学习与探究(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挑选相关资料深入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每个小组通过PPT或海报的形式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探讨意见。
步骤三:讲解与总结(30分钟)1.教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自主归纳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教师向学生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主要战役,并引导学生对战争中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3.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对中国的影响,并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热爱国家的情感。
步骤四:课堂讨论和互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展开思辨性的讨论;2.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模拟辩论,一个阵营代表日本,一个阵营代表中国,就甲午中日战争的胜败原因进行辩论。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20分钟)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议论文;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但需要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小组呈现的形式,评价学生的理解和研究能力;2.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历史议论文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文书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5: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5: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d70ac2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b.png)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大战、邓世昌、马关条约。
2、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3、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4、日本侵华的史实告诫我们要以史为鉴、警钟长鸣,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自强不息。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合理分组,编印学案。
学生:查阅整理相关资料;复习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预习本课,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部分。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甲午中日战争介绍视频片段。
教师导入: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一场战争。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出示课题)由此导入。
2、明确目标,整体感知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朗读并在课本上找到相应内容,作出标记。
3、自主探究,解决疑问要求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探究”部分,并把相应的知识点在课文中圈画出来。
如遇问题先记下来。
接着由小组长带领各小组对“自主探究”进行校对,若有共性问题由组长先记下来。
校对完毕后,教师提问:哪个小组还有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师生共同解决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后,教师提醒几个特别注意之处(大屏幕出示):(1)为什么称“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2)掌握学习战争的基本方法,把握几大基本要素,如原因、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
(3)注意三个重要人物:邓世昌、李鸿章、伊藤博文。
教师提醒:这些问题你有没有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并圈画出来。
没画的同学抓紧时间画出来,包括三个人物图像和字的写法,可以动手写一下。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d095b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e.png)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从战争背景、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认识战争对中国民族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历史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争背景、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频等资料的课件,用于课堂展示。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甲午中日战争有哪些了解?”2.呈现(10分钟)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课件展示战争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教师提问:“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过程有哪些重要战役?”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ea7b5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6.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抗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导入新课。
2.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历史背景,分析战争原因。
3.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利用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
(2)讲述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如邓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
4.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引导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2)讲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
5.探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7.作业布置(1)课下查阅资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述战争过程时,注重挖掘英勇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在分析战争影响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1.讲解战争原因时,要深入分析,让学生理解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
2.在讲述战争过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
3.在分析战争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讲解原因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吗?”讲解过程时:“现在我们来到了甲午海战,这是一场关键性的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89952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3.png)
中日甲午战争教案【中日甲午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背景及经过。
2. 了解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
2.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图片中所揭示出的信息。
Step 2:讲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15分钟)1. 解释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1874年,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1884年日本占领琉球,企图进一步占领台湾。
中国政府未能坚决应对,导致中日之间矛盾加剧。
2. 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索:1884年,日本侵略台湾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中日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Step 3:讲解中日甲午战争的经过(20分钟)1. 介绍战争爆发后的战况:1884年8月,中国决定派兵保卫台湾。
双方在平潭海域爆发了海战,中国军队被日本军队击败,台湾被日本占领。
2. 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的转机:中国军队虽然起初处于不利境地,但随着抗战的继续进行,中国军队逐渐与日本军队形成了相对均势,最终促使了《马关条约》的签订。
Step 4: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2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2. 展示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并得出结论。
3. 汇总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汇总总结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通过问题回答的形式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例如:“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战争的结果如何?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有哪些?”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对中日甲午战争的认识和感想。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教学方案】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14f3a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7.png)
一、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导火线——朝鲜半岛危机教学目标:1. 了解朝鲜半岛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状况;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3. 分析朝鲜半岛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朝鲜半岛的政治状况;2. 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
教学难点:1. 朝鲜半岛政治状况的理解;2. 朝鲜半岛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关系的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2. 朝鲜半岛地图。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朝鲜半岛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朝鲜半岛的政治状况,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线;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朝鲜半岛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系;二、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海战篇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情况;2. 掌握威海卫战役等海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3. 分析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威海卫战役等海战的基本过程;2. 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海战过程的详细理解;2. 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作用的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2. 甲午中日战争海战地图。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 讲解:详细讲解威海卫战役等海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3. 分析:分析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海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意义;三、教案名称:甲午中日战争——陆战篇教学目标: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陆战情况;2. 掌握旅顺战役、平壤战役等陆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3. 分析陆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旅顺战役、平壤战役等陆战的基本过程;2. 陆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陆战过程的详细理解;2. 陆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作用的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资料;2. 甲午中日战争陆战地图。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2. 讲解:详细讲解旅顺战役、平壤战役等陆战的基本过程及影响;3. 分析:分析陆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作用;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陆战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意义;四、教案名称: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对华政策篇教学目标:1. 了解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对华政策;2. 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及其影响;3. 分析列强对华政策的动机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方式一:复习旧知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中国遭受了哪些劫难?学生回答,或者上黑板演示,导入,中国的劫难远没有结束……方式二:上这节课的时间是9月18日前后,从各地鸣响防空警报,9·18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入…… 方式三:从日本修改教科书、中日钓鱼岛之争、东海海底石油开发等现实问题导入,向学生说明今天中日关系的磕磕绊绊,由此导入历史上的中日之争。
方式三:“时局图”导入…………【参考答案】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讲述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分析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自主学习】一、请你认真阅读课本15—17页“黄海海战”一目内容,回答1—3题:1.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是什么?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简述一下邓世昌的英勇事迹。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教材内容: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在前……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一段资料供参考:你所不知道的邓世昌真实的邓世昌是一个人情世故通达的高级军官。
?邓世昌是靠自己的业绩而不是留学成为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同赴英留学生们相比,他的年龄最大的,--留学生中最小的是后来大清最后一代海军军门:萨镇冰。
同时,他也是唯一有社会经验的。
在加入马尾学堂成为军人之前,邓世昌是一个商人,而且是一个港商,他的人情练达超过了他所有的同学。
?他在北洋水师中,本来有着先天的不足。
邓世昌是北洋水师舰长中唯一的非闽籍汉族军官。
而福建人的排外,是连丁汝昌也头疼不已的事情。
后来,直到抗战胜利,中国中央海军始终被冠为“闽系海军”,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而邓世昌就能够和闽系军官们很好的相处,使他们能够对他较好的接纳。
因此,他在同辈中才能够脱颖而出,丁汝昌对他倚若心腹,这可以从邓世昌的头衔看出来。
?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官中,最高军官丁汝昌是海军中将-提督,以下是刘,林两海军少将-总兵,一般的舰长,都是海军上校(副将),比如济远的方伯谦,经远的林永升,军舰小的就更低些,比如超勇巡洋舰的舰长林履中,就是中校(参将),还有少校(守备)的,比如平远巡洋舰舰长李和。
而邓世昌则比一般舰长要高,他的职务应该是海军准将(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和杨用霖持平,地位仅次于李鸿章青眼关照的刘步蟾和林泰曾。
而邓的致远巡洋舰属于轻巡洋舰(快碰船),其实档次低于邱宝仁的来远和林永升的经远,它们都是重巡洋舰(炮塔舰),邓能够得到这样的头衔,显然不是由于统带军舰的重要,俺小猪也会!而是因为他作为中军副将,带有参军长或副官长性质的职务和中枢更为接近。
如果他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署理这个位置是很难想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刘,林,邓,杨这四名优秀的中国第一批现代军官,全部在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
可见,在对军官的基本品质选择上,传统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也自有它独到的地方。
?真实的邓世昌同时又是一个勇敢而多少有些鲁莽的军官。
他练兵有方,勤奋过人,是唯一不在陆上购置房产的舰长,出海常在大洋上作演习而闻名,他带兵非常严格,甚至近乎苛刻。
在大东沟海战前,他正在受到审查,理由就是治军太严,而“鞭打士兵致死”。
他带船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最高,他担任镇字号炮舰舰长的时候,曾经在风浪中把军舰搁浅,担任扬威舰舰长的时候,一次煤带的不足,在海上漂流了许久,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螺旋桨叶片刮底受损。
这些记录因为他另有敢做敢为的精神而没有影响他的升迁,但是作为舰长,邓大人也难辞其咎。
?在水兵中因此称邓世昌为“邓半吊子”,意思大概是“太酷了”。
北洋水师的官兵起外号挺有水平的,比如称方伯谦为“黄鼠狼”,就惟妙惟肖。
?对邓世昌最后牺牲的描述其实并不十分清楚,比如他“扼犬浩叹”“义不独生”等等,都只能是当时救援水兵的印象,是不可能派记者潜到水下找邓大人核实的。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两个重要的细节。
?第一,邓世昌的致远舰为什么会身负重伤,舰身倾斜。
?那是因为邓世昌下令突出阵前,独自抵抗?日军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的几乎全部炮火。
他并不是疯狂,而是履行自己的职责。
当时北洋水师摆成的队形类似一个八字,旗舰定远在最前面,因此顿成日军集火射击的目标,北洋舰队没有想到日军炮火如此准确和凶猛,顿时被打掉了指挥部,全军陷入混乱。
?邓世昌的致远在定远左侧后方,他的职务是“中军副将”,现在说法,直属队的指挥官,他和其他舰长不同的责任就是救护和掩护旗舰,面对日军的狂攻,他毅然采用了一种富有个性的做法来完成自己的职责--冲出队前,升旗吸引敌人火力。
关于邓升旗的目的还有一些争议,但基本结论是他并不是要接管指挥,而是升起类似将旗,或者日?本海军Z字旗那样的旗帜,表示挑战。
?结果对致远舰是灾难性的,因为致远号属于英国制造的轻巡洋舰,装甲薄而机动灵活,拼防御力是它的弱点。
但是,它的牺牲换得定远镇远从最初的慌乱中清醒过来,重整旗鼓,如果不是丁汝昌这时已经负了重伤,此战胜负还很难料。
?邓世昌是尽到自己的职责了。
?第二,邓世昌为什么去撞击吉野?弹药垂尽应该是文人的杜撰。
真正的原因是邓世昌冷静的在采取里萨海战的撞击战术,这是甲午海战前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海战,也是最能参考的吧,那一战,意大利人就依靠撞击一举改变了战局--当然,邓世昌无从知道这也是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成功的主力舰撞击作战。
这表现了邓世昌优秀的战术素养,他的致远舰速度是北洋舰队最快的,而且船首下暗藏冲角,他也了解对手,所以直扑日?本巡洋舰吉野,而不是比睿这种装甲舰,吉野是火炮射速快,但是装甲较薄的英国军舰,如果真的撞上吉野,他应该是比较有把握送它到海底的。
?事实上十年以后,吉野号也的确是被撞沉的,它被日?本海军自己的战舰误撞,立即就沉没了,邓世昌选择目标相当的冷静。
?至于吉野号比致远号快,那不是问题,因为日军当时是首尾鱼贯阵,吉野是在队列之中,面对撞击它不能随便改变位置和航速,否则就有会和前后的日舰相撞的危险。
这相当于一个死靶子!?确切的说,致远对吉野,不是“追”,而是“截”,所以,吉野就算快,也无法发挥它的机动优势。
?邓世昌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职业海军军官!?致远舰是功败垂成,传统认为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而实际资料显示日军并没有在海战中发射鱼雷,当时的鱼雷水准很低,还不适合于攻击机动目标,中国福龙号雷击舰对西京丸的攻击也一样失败,此时的鱼雷,更适合攻击锚泊固定目标。
由于致远舰沉没太象典型的中雷沉没,现在的普遍看法是日军炮弹引爆了致远舰的鱼雷。
?我个人认为,致远的沉没,邓世昌不够细致的性格和战斗作风或许也起了一定因素。
因为北洋舰队接战之前,曾经明令各舰把鱼雷投弃水中,以免殉爆,而致远舰由于某种故障,恰恰无法投放自己舷侧发射管中的鱼雷(致远水兵证实)。
而邓世昌对此的反应是:随它去吧。
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排除故障,带着这个“危险品”就急切的投入了战斗,恰恰是这颗随它去吧的鱼雷,造成了致远舰的覆没。
?也许真实的邓世昌,才是有血有肉的。
对他的评价,还是让光绪给他写的诗句来说吧:“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3.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是什么?(1)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多斤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
日军由此取得黄海制海权。
(2)部分将领贪生怕死。
二、请看课本17—18页《马关条约》有关内容,完成第4题: 注意参考下面的材料:《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
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
③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同时也表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沙市、重庆)。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
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
三、《时局图》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什么危机?你有什么感想?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参考教材中材料《强学会序》【共同探究】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请参考下面的材料: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分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战场上的失利.这个呢也要分成几块,首先是中国自身的军事工业,特别是军事指挥思想落后.当时日本陆军已经基本完成了枪械化,而中国陆军大多数还是使用冷兵器,而在军事指导思想上日本比较好的接受了西方近代先进的作战思想,而中国则主要还是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为主.其次是在购买西方先进武器时落后与日本,事实上中国是先于日本向西方购买武器特别大型的海军战舰,但是随后被日本迅速赶上并反超,黄海海战中让中国海军吃尽苦头的日军"吉野"号本来是英国为中国制造的,但是中国无法按期支付建造费,结果被日本抢购.再者就是部分中国军队贪生怕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统治阶层昏庸无能,消极避战,面对全力一战的日本显得软弱无用.第二,从两国经济近代化的角度上说,就是中日在工业近代化上的程度差异.日本在取得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于19世纪70年代推行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特别是工业近代化,中国则在60年代末开始洋务运动.从表面看两国都尽力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但在实质上,中国是穿新鞋走老路,落后的封建经济管理成为先进技术的巨大束缚,而日本则不仅从技术上,更从管理的方式和观念上向西方靠拢.第三,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与日本相对比较先进的制度之间的差异,甲午战争时日本正在完成向近代社会的过度,中国则仍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社会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归纳整理】填表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异同《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相 割地 香港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马 关 条 约 《 》4、 签定时间:1895年4月年,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