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对2000~2008年在小麦生产中积累的大量试验、示范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一定数量的穗数是高产的最重要基础,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而提高单位面积总粒数和千粒重是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因而要把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作为争取小麦高产的核心来抓。

关键词小麦产量;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统计分析;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04-01
2003年以来,铜山县6万余公顷小麦产量由4 980kg/hm2提高至6 045kg/hm2,出现了部分整建制达到7 500kg/hm2的镇、村和9 750kg/hm2的高产田。

这表明:我县小麦生产水平目前总体上已经完成由低产向中产阶段的转变,正逐步向高产阶段迈进。

为了研究探索新时期本地区小麦生产的主攻方向,我们将2000年以来在小麦生产中积累的大量试验、示范资料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拟从产量构成因素上的变化方面,寻求规律,指导本地区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1材料与方法
2000年以来,我县共组织各种小麦试验、示范68次,其中:品种比较试验32次,栽培试验28次,高产示范8次。

以上资料经过按照不同产量水平(kg/667m2)进行分组后,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
穗数(x1,万穗/667m2)、每穗粒数(x2,粒)和千粒重(x3,g)的平均值(x)、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cv),n为次数(见表1)。

统计分析按照莫惠栋著《农业统计分析》1992年方法进行。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粒重的变异
对x1、x2和x3按照表1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的组间变异f 值分别为6.47**、1.497和8.525**,即2000~2008年的68次试验、示范资料,每667m2穗数和千粒重的变化达极显著,而每穗实粒数的变化则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产量500kg/667m2以上的9次资料,平均穗数为35.91万穗/667m2,比产量460kg/667m2以下的穗数差异极显著,说明获得一定数量的穗数是高产的最重要基础;产量420 kg/667m2以上产量的千粒重差异显著,300kg/667m2以下产量的千粒重最低,与300kg/667m2以上产量的千粒重差异达极显著。

2.2同一品种在不同年度栽培条件下的表现
由于本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风灾、干旱、倒伏等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

因此,同一品种在不同年度间的穗粒结构及产量有较大变化,但其变异度与全部资料的平均变异程度基本一致。

同一品种在同一年度不同栽培条件下也有较大变化。

其中:穗数(x1)的变异度和总体变异一致;每穗实粒数(x2)、千粒重(x3)和产量(y)的变异均小于总体平均数,尤以千粒重(x3)的变异最小(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栽培条件影响产量的变异主要是穗数的变异,每穗实粒数的变异次之,粒重的变异较小;造成同一品种在不同年度间产量的变异则是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变异加大,而穗数的变异相对较小,这主要是受气候因素影响所致。

由此可以认为: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2.3穗数(x1)、每穗实粒数(x2)、千粒重(x3)和产量(y)的关系
分析结果表明:穗数(x1)、每穗实粒数(x2)、千粒重(x3)和产量(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562 1**、r=0.303 8** 、r=0.586 8**,其三元回归方程为
y=-870.17+13.78x1+11.46x2+11.38x3。

进一步对其进行通径分析可得:x1、x2、x3对y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776 15、0.586 24、0.616 87,x1、x2对y的间接通径系数综合分别为-0.206 14和
-0.275 57。

这表明:在淮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作用程度依次是x1>x3>x2;穗数(x1)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产量(y)可增加0.776个标准单位;每穗粒数(x2)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产量(y)可增加0.586个标准单位;千粒重(x3)每增加1标准单位,产量(y)可增加0.617个标准单位(这里x1、x2、x3、y的一个标准单位的量值分别为4.01万穗、3.64粒、3.86g、71.24kg)。

但需要指出的是:穗数(x1)、每穗实粒数(x2)、千粒重(x3)之间存在负相关,特别是x1和x2之间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小麦生产中,穗数(x1)的决定先于每穗实粒数(x2)的决定,穗数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到每穗的粒数。

按照以上分析,穗数(x1)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通过每穗粒数(x2)间接影响y使产量降低0.206个标准单位。

因此,在大面积生产上,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合理确定穗数范围,使之尽可能地增加对产量(y)的直接作用,减少其负效应是获取高产的重要途径所在。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本地区不同年份、不同产量水平情况下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可知:提高单位面积总粒数和千粒重是实现小麦增产的关键。

单位面积总粒数又取决于总穗数和每穗粒数,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

因此,生产上,只有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使之接近于x1→x3、x2→x3的相关系数,才能使小麦产量有新的突破。

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作为争取小麦高产更高产的核心来抓。

目前,在本地区7 500kg/hm2左右的产量水平下,基本苗以225~270万根/hm2最为适宜。

其次要培育冬前壮苗,提高单株分蘖能力。

一般冬前(12月20日)主茎叶龄要达到6叶1心以上,单株分蘖2~3个。

再次要抓好高效施肥。

在坚持施足氮肥、搭配磷钾肥、适当降低基、苗肥比例的前提下,要重点抓好拔节孕穗肥的施用,以巩固分蘖成穗,延长后期功能叶片寿命,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全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加粒数和粒重。

提高千粒重的关键是加强中后期的养根保叶,防病、防衰、防倒、防干热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