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大都市化:中美城市化道路比较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7cd74205727a5e9856a61a5.png)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384ff1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cf.png)
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这给各国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世界各地的城市也因为各自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有人口规模和城市化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将对未来全球城市化的方向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世界城市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据联合国数据中心的统计,到2050年,全球约7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这意味着未来的城市将会承载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产业和更多的资源。
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催生了全球城市化竞争,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争夺着资源和人才,以此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也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各自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模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有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潜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政府制定的城市化规划和发展战略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催生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理念。
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各个城市都在争夺着资源和人才,以此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在全球城市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因地制宜中国的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和自然条件,因此城市化发展应当因地制宜。
各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
中美公路差异的比较分析
![中美公路差异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0cf9227375a417866f8f4c.png)
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中越经贸合作历程 越南是东盟重要成员国,在东盟十国中,其人口居第 2 位,国土面积
《经济师》2010 年第 5 期
●环球经济
金融危机下中越经贸合作之探讨
●陈 俊
摘 要: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我国的传统 出口市场美欧等国及地区的需求大幅下降,从而使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 长的“三套马车”之一的出口严重下滑。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找新的经济 增长点,努力提升与其他新兴市场的贸易份额,不失为实现 GDP 增长的 有效措施之一,而加强与我们重要的邻居之一—— —东盟成员国越南的经 贸合作无疑是一项重要工作。文章探讨了中越经贸合作的历程、现状,以 及中越开展经贸合作的优势、存在问题、解决方法,并分析了合作的重点 领域。
全长 163462 英里的全美公路系统承担了 美国公路交通的大部分流量。截至 2006 年底, 尽管全美公路系统只占有总通车里程数 4.0%,但其道路承担总行驶里程已达 44.6%。 州际系统是全美公路系统的核心,所有的州际 高速公路都是全美公路系统的一部分。同时, 占农村主要公路干线 83.5%,城市高速公路的 87.2%和城市主要公路干线的 36.3%。从 1997 年至 2006 年,由于自驾游的兴起,州际高速公
— 80 —
向于选择安静的近郊居住。于是这里便存在一 个交通上的时间问题。既然路程无法缩短,那 么提升速度便成了唯一的方法。
在美国,出了门很快便能找到城市高速公 路。这里的高速公路往往是贯穿全国的,分成 两类,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南北走向的公路 编号为奇数,东西走向则为偶数。比如全长 4000 多公里的美国 66 号公路,东起繁华的芝 加哥,直至加州的圣莫尼卡,横贯美国。在美国 人开发西部的拓荒年代,它是唯一的、承担着 由东向西输送经济、输送历史和输送文化重任 的载体。
1978—2019年中美城镇化比较
![1978—2019年中美城镇化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728ad50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e.png)
1978—2019年中美城镇化比较作者:***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22年第01期摘要:1978—2019年美国人均GDP由10 565美元增长到65 298美元,实现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轉型,七国集团同样如此。
在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西方的异同后,通过大数据分析1952—2019年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提出我国工业化的阶段划分和生产力发展四个阶段,以此为依据,结合户籍制度设立与改革,首次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四个阶段划分,指出城镇化是工业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方式和物质财富再创造过程;当前城镇化处于第三阶段的全面转型升级期(2013—2035年),GDP人均1万美元后是城市住房消费和城市中产阶级形成和快速扩大时期,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全面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美城镇化比较;人均GDP;城市中产阶级;新型城镇化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1.005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近阶段,不少媒体在赞美我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对当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态估计过于乐观,说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之列,中国经济已经走进下半场,经济增长要呈现“L”型轨迹,等等。
1978年,美国人均GDP约1万美元,到2019年人均6.53万美元,美国在此期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经济的中高速发展。
同期中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0 199美元。
刚刚站到了美国1978年经济社会大转型的起点上。
毫无疑问,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仍然有许多的艰难险阻等待克服。
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复杂的充满挑战的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期,面临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卫生问题、公共服务和环境生态等问题,都需要加快发展增加供给,才能有效解决,而更多的是要靠加快创新、提高服务品质、提高整体质量来解决。
关于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
![关于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52d6b48a216147917112868.png)
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一、关于城市化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
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回答。
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
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
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
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
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https://img.taocdn.com/s3/m/0653088eeefdc8d377ee3234.png)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同名9890)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摘要:尽管现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7%),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同世界(75%)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为此,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抉择。
然而,由于时空的差异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特点,盲目追求城市化的量化指标,照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将不利于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城市化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有利于提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化启动机制动力机制模式工业革命以前,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相关,并且,人口城乡构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低,即一个国家总人口规模与大,经济越发达,人口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
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城乡构成变化不大。
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规模及其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发达水平呈现出负相关。
从人口城乡构成来看,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城乡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种农村人口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就被称为城市化。
近260年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迈入新世纪,人类将开创一个新的城市纪元。
全世界60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将居住在城市这在人类有史以来是第一次。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城市化率从不到20%增长至如今的50%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3%)。
到2011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发展正成为世界城市化的标志。
然而两类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各具不同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唯有正确认识和分析这种客观差异,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给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期最终实现全球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思考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56ce310650e52ea5518983f.png)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比较与思考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
十年来,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城镇化依然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
无疑,加快城镇化已经成为政府、学界的共识,但中国的城镇化究竟采取怎样的模式,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中“新”要体现在何处,值得深入思考。
曾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的沃利.恩道曾经感叹: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正确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生态文明的核心课题,而且也是确保中国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之关键。
本文基于国内外现有城镇化模式比较基础上,提出一点值得我国城镇化借鉴的建议。
一、国外几种典型城镇化模式1、英国:城市与农村变革同步推进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近100年,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从20%提高到51%,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1760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出现推进了农业技术革命,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由此加快。
圈地运动则引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大农场的建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农畜产品的生产效率,并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满足了毛纺织工业对于原料和劳动力的双重需求。
2、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美国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到1920年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1.2%。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许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区,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型向多个中心分散型转变。
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
低密度的蔓延式扩展降低了人口密度,促进了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包括大量森林、农田、绿地被占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耗费通勤时间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能源消耗;居住区过于分散,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以配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等。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一)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一)](https://img.taocdn.com/s3/m/c980823f10a6f524ccbf8597.png)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一)内容提要]通过中美两国城市化近程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应是优先在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
同时,与此相关的是,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小城镇的逐渐发展要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依托。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明确地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究竟是应当重点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却是一个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是抽象地说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城市化模式,而要分析中国西部的现实情况和指出具体的城市化途径,才能真正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
把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一些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化的规律性,以便有效地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本文所说的中国欠发达地区指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西藏、新疆、宁夏、育海、甘肃、内蒙古这几个中国西部的省、自治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有这样一些特点:1.城市数量较少,大城市少。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少,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少。
1999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的内蒙古也只有20个城市,与之相比,河北有34个、黑龙江有31个、江苏有44个;山东有48个、广东有54个、四川有31个城市。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ea663c3050876323112121b.png)
响,如何探索并选择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城市 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
化道路就显得相当重要。
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
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三大典型的城市化发展 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
模式与我国城市化模式在人口、资源、工业发展状 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
面积都远远超过我国。这些主要来自于国土构成上
的差异,地势上我国呈现出三大阶梯样式,在地形
地貌方面我国还拥有大量的荒漠,而西欧国家土地
构成以平原为主,可利用率高。
表1 中国与部分西欧国家人口与土地资源比较
城市
化率
(%)
人 口 人 均 1976 1991
人均
密度
农业年耕年耕
土地
国家 ( 人 用 地 地 比 地 比
人占有,穷人几乎没有享受到这些资源与服务的机 面积的16.6%,人均城镇用地为1269平方米/人(远低
会。
于所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1.4 与我国城市化的对比
城市化与工业化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我国的城市化在与工业化的关系、城乡关系与
欧洲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同工业化进程
城镇化道路选择等方面与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有着显 紧密相关,英、法、德、等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工
国外城市化与国内城市化的模式对比
摘要: 城市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世界上有着各种不同的城市化模 式。最为典型的三种城市化模式是拉美过渡型城市化模式、西欧早期城市化模式、美国分散 型城市化模式。与这些城市化模式相比,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模式又有所不同,各种模式互有 利弊,以长远的眼光,来重新看待城市建筑与规划,立足本土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建设可 持续的中小城市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
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
![中美“逆城市化”现象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56bc6f4c8d376eeaeaa3162.png)
城市, 难免导致环境污染 、 交通拥堵、 犯罪增加等“ 城市病”社 ,
其次 , 尽管 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 可能出现大城 市发 会 中上层 向生态环境相对 较好 的郊 区、乡村迁移在情理之 中。 展迟滞 的现 象 , 但从长期 和全局 来看 , 大城 市尤其是 大都 市 区 然 而 ,0 8 中国城市 化率 仅为 4 .%,在 尚未完 全成为城市 的发展总是在城市化进程 中处于优先地位 。所谓 大都市 区, 20 年 5 7 圆 是 化 国家 时就出现 了较 为明显的“ 逆城 市化” 现象 , 然不符合城 原有 的一个 或数个 大城市 与周 围的 中小城 市及其 郊区连成 的 显 市 化的一般规律 。 有机整体 。以美 国为例 , 11 以来 , 自 8 0年 仅仅在 2 0世纪 7 0年 值 得注意 的是 , 中国 当前 的“ 对 逆城市 化” 现象 , 从政 府到 代 出现 过大都市 区人 1增长率低 于非 大都市 区的情况 。 17 3 90 学术界都不乏赞赏与支持 。 有的将之等 同于西方发达 国家在城 年 ,大都市 区人 1 占美 国总人 1 的 6 .%,到 2 0 已增 至 3 3 86 0 0年 市化成熟阶段 出现 的郊 区城市化 ; 的将之列 为城市化 的一个 8 .%; 有 03 而非大都市区人 口数量则是绝对下 降 , 占总人 1 比例 3的 新 阶段 , 而将 城市化进程分 为集中型城市化 、 区化和 “ 从 郊 逆城 持续降低。3 [ 1 明美 国人 口不断 向以大城市 、 这说 特大城市为 中心 市化 ” 三个 阶段 , 进而主 张 中国的城市 化进程应 跳过集 中型城 的大都市区集中 , 而小城市却呈萎缩之势 。 中国, 在 由于大都市 市化阶段而直接 进入郊 区化 阶段 ……近年来 , 通过强调 国外大 区的概念 尚无 明确 的界定标准 , 故其人 口数量及增 长情 况难 以 城市所 面临 的“ 城市病 ” 而主张 以城镇 化代替城 市化 的声音不 准确计量 ; 大城市规模 的急剧 膨胀 、 口的迅 速增长却 是不 但 人 绝 于耳 。对此 , 愚以为值 得商榷 。 争的事实 , 总体看来人 1仍不 断向大城市集 中。大城市 尤其是 3 20- 0 8 - 中美两 国都 不存 在 全局 意义 上 的“ 城 市化 ” 逆 特大城市 的人 口增 长速度 明显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0 0-2 0 上 74 20 - 20 北京 常住人 首先 , 当前 以美 国为 代表 的西 方发 达 国家 和 中国 出现 的 年 , 海常住人 口增长率 为 1 .%;0 0- 0 9年 , 27 [ 4 广 75 深圳 为 2 .%……而 从 72 “ 逆城市化 ” 都只是一 种局部 现象 , 不能视 为城市化 发展 的 口增 长 率为 4 .%,1 州 为 4 .% , , 而 0 0 0 9年 , 中国总人 口增长 率为 1 .%。③ 32 个必然阶段 。 世界范 围来看 , 从 尽管 差异很大 , 但城市化率仍 2 0 - 20
美国和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有哪些不同?
![美国和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有哪些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fe7c83b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d.png)
美国和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有哪些不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和设计成为了发展的热点。
在这个领域,美国和中国是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并且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背景。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美国和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城市规划的概念1.美国的城市规划美国的城市在发展初期没有健全的城市规划,如今的城市规划还是较为年轻。
但是,“城市规划”一词是在美国最早被创造并得到普及应用的。
20世纪初期,美国崛起了一场名为“城市美化运动”的热潮,城市规划得到了空前的推广。
此外,美国城市规划始终重视“规划者”和“市民”的参与和沟通,强调民主化和公众参与。
2.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观念悠久,如所谓“五都四郊”,即“国都、省都、府都、县都、州都”以及“宫城、城墙、城门、街巷”等。
但是,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曾经面临城市规划的不平衡和落后。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开展若干以市民和社区为主导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并在2008年颁布了法律《城市规划法》定位了城市规划的社会管理地位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指导性法律。
二、城市设计1.美国的城市设计美国是以商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和创新精神。
这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确立了美国现代城市的特征。
例如,在美国城市设计中,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格局的典型形式,强调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尤其是在大型购物中心和住宅区的建设中。
2.中国的城市设计中国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具有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国家。
在城市设计方面,这种背景意味着政府掌握了重中之重的话语权和决策能力。
因此,在中国的城市设计中,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中,政府出资支持和公共项目优先发展的细节往往比美国更明显。
三、城市功能1.美国的城市功能美国城市通常较为分散,重视服务化产业和商业化的开发,例如,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
这种产业定位和规划背景阐明了美国城市的功能和特点,例如,拥有诸多大型购物中心和近郊的广阔自然资源区。
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城市化进程横向比较
![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城市化进程横向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6e41a332af90242a995e50c.png)
美国自1840 年美国城市开始发展,城市人口超过10%,到1970 年美国城市化率达到70%,基本完成城市化,用时超过120年。
第一阶段,至1920 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到51.2%。
第二阶段,至1940 年,美国成为一个大城市占主导的国家。
这时的城市化率达到56.5%。
第三阶段,至1970 年,美国城市的郊区人口超过城区人口,这一时期城市化率达到了73.6%,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城市化发展,一战前的1908年,日本城市化率为18%,1970年基本完成城市化,用时接近100年,其中战后20年的时间,城市化水平翻一番。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后至二战结束,日本城市化率达到33%第二阶段战后黄金十年即195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56% 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第三阶段至1970 日本城市化率超过70%,基本完成城市化。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始于1960年,当时城市化率仅为28%,1990基本完成城市化,用时仅30~40年。
第一阶段1960-1980,韩国城市化率达到57%,20年时间提高一倍第二阶段1980-1990,韩国城市化率达到74%,基本完成城市化。
中国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50年城市化率仅7.3%,进过60年发展2010年城市化已基本达到50%(常住人口口径)第一阶段至1957年,即一五计划完成后城市化率达到10.9%第二阶段1957年—1978年,至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率达到17.9% 因为政治原因,发展波动较大,但还是有所增长.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城市化率接近50%,即每年城市化率增加1%,按此速度计算,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70%,基本完成城市化,用时约80年。
以上资料来源网络所以说中国和发达国家,比如日本,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只相当于韩国的1970年日本的1950年美国的1920年水平。
浅析中美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差异
![浅析中美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c56dfe9aef8941ea76e0565.png)
浅析 中美城市化 与城 市规 划的发展差异
刘 苏蓉 , 母 冠 桦
( 1 . 中国建 筑西 南设计 研 究 院有 限公 司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4 1 ; 2 . 成 都 市规划 设计 研究 院 , 从 四川成 都 6 1 0 0 4 1 )
以上方 方面面的城 市设施 平 台。这个设 施平 台不 仅是城 市
化 过 程 中接 受 大 量 转 移 人 口 的基 础 , 也 为 城 市 人 口从 事 的 政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始 于改革开放之后 , 1 9 5 0年城市化
治、 经济 、 社会 活动服务。城市化是一个 动态进程 , 科学 合理
第一 阶段 ( 改革开放前 ) : 1 9 4 9~1 9 7 8年 , 改革 开放前 城 市化率达 到 l 9 . 4% 。这一 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呈 现出 以下 几 个特点 : 政府是城市化 动力 机制 的主体 ; 城 市化 对非 农劳 动 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 城市化 的区域发展 受高度集 中的计划体 制的制约 ; 劳动力 的职业转换 优先 于地 域转 换 ; 城市 运行 机 制具有非商品经济 的特征 。这种城 市化 的结 果 , 形 成 了城 乡 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 闭的“ 二元社会 ” ④。 第二阶段 ( 改革 开放 以后 ) : 1 9 7 8年 至今 , 城市化率 5 0 %左右 , 即每年城市化率增加 1% , 按此速度 计算 , 2 0 3 0年 中 国城市化率超 过 7 0% , 基 本完 成城 市化 , 用 时约 8 0年 。这
率仅 7 . 3% , 经过 6 O年发展至 2 0 1 0年底 城市化 已基本达 到
5 0% ( 常住 人 口 口径 ) 。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7a763dc10661ed9ac51f371.png)
中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内容提要]通过中美两国城市化近程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应是优先在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开花发展小城镇。
同时,与此相关的是,避免在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地方建设城镇,小城镇的逐渐发展要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为依托。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是我国近年来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明确地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国西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候,究竟是应当重点发展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却是一个有不同意见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是抽象地说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城市化模式,而要分析中国西部的现实情况和指出具体的城市化途径,才能真正促进中国西部的发展。
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它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有借鉴意义。
把中美两国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一些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城市化的规律性,以便有效地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一、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本文所说的中国欠发达地区指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西藏、新疆、宁夏、育海、甘肃、内蒙古这几个中国西部的省、自治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有这样一些特点:1.城市数量较少,大城市少。
按照通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非农业人口在2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100―200万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为小城市。
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少,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数量较少。
1999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的内蒙古也只有20个城市,与之相比,河北有34个、黑龙江有31个、江苏有44个;山东有48个、广东有54个、四川有31个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特征对比
◇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明显,对经济的 聚中程度更高。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 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即近30%;但对经济的集 中程度更高,前述6大城市连绵带,人口比例22%,却 集中了GDP的一半,说明中国的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的城镇化人口聚集特征为大都市地区内的大 集中、小分散。从常住人口看,2011年末,30个城市人 口超过800万,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我国最大的 城市上海,人口总数约2176万,比纽约稍多,但密度达 到每平方公里6200人,是纽约的近3.5倍。与美国城市 化人口分散于整个大都市不同,我国城市化人口多集中 在中心城市。受到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城市化 地区还未形成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依托的大都市区, 城市人口无法有效向市辖区以外的周边地区扩散。
1960-1990年美国大都市地域与人口的扩张 (人口密度下降最多的10个城市地区)
地 区
巴尔的摩 布法罗 堪萨斯城 圣路易斯 辛辛那提 费城 亚特兰大 匹兹堡 底特律 波士顿
人口增长(%) 地域扩张(%) 人口密度(%)
33.2 -9.5 38.4 16.7 21.9 16.1 180.9 -7.0 -1.1 15.0 169.5 78.8 170.2 125.4 111.6 95 362.2 48.2 52.9 72.7 -50.6 -49.4 -48.8 -48.2 -42.4 -40.4 -39.2 -37.2 -35.3 -33.4 1174.2 1028.4 899.7 967.7 864.0 1104.8 688.5 794.1 1194.7 896.8
◇美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蔓延现象,主要大都市区内郊 区的蔓延,这种蔓延没有改变美国城市化人口主要集中 在大都市地区的现实; 我国的土地城镇化分布较散,东、中、西部普遍存在, 在人口承载能力较差的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生态保 护区也广为存在
◆城市化的社会特征
中美两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是社 会排斥,即城市部分居民因其特定的社会身份,经济 社会权利受到损害。在美国,主要是城市政府利用土 地分区规划和住房标准,在住房市场上形成了针对少 数族裔(主要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和贫困家庭的社会 排斥,进而造成这些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 治安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在我国,城市中的外来农民工因户籍限制,无法得 到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在住房、就业、医疗、 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受到歧视;另外,许多本地农民在 土地城镇化过程中,被人为转变身份,成为失地农民, 成为“就业无岗、社保无门、衣食无着”的“三无” 人员(或称无地、无业、无保障)。
中国六大城市连绵区的基本情况(2007)
◆空间经济特征对比
◇美国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 在26%的国土面积上,分布了244个大都市区,创 造了86%的GDP。 ◇美国的人口聚集特征是在大都市区内的大分 散、小聚集,人口超过500万的大都市仅有8个, 且人口并非集中在中心城市,而是分布在整个大 都市地区。比如,作为美国最大的大都市区,纽 约大都市区人口虽然达到近2100万,但却是分布 在横跨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州的广大城市 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800人。
◆土地利用:土地城镇严重。 大都市化过程中,郊区呈现出蔓延式的增长,表现为: ◎新开发地区无节制地向外扩展; ◎低密度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尤其是在新的增长地区; ◎超越已建成地区的“蛙跳式”的开发; ◎私人机动车的利用成为交通的主导方式; ◎在土地利用上,缺乏集中的规划或控制; ◎商业开发地带的广泛扩散; ◎土地利用的特殊类型在不同分区间的分隔
经批准的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共1568个,总面积为9949平方公 里。全国2860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049个设有1个以上的开发区。
◆土地利用:土地城镇化与蔓延 ◇19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快于人口城镇化 的速度。1990-201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2856平方公 里增加到43603平方公里,规模扩大了3.39倍。1990年我国 城镇总人口为29651万人,至2011年增长至69079万人,人口 增加了2.33倍,这还是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城市新增面积 主要来自于对耕地的占用。1990-2000年,53.4%来自耕地, 为770万亩;2000-2010年,68.7%来自耕地,达1900万亩。
◆土地利用:土地城镇化与蔓延 ◇在一个城市区域,我国的人口是往中心城市集中,分散不 够;但从全国来看,城镇化人口又是分散的,不够集中,没 有往有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我国的城、镇是不 同的概念, 2011年末,我国有城市(县级及以上)657个, 建制镇19683个;市辖区人口(分布在地级及以上城市) 39815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57.6%,建制镇人口(分布在 县市)29246万人,占42.4%。(在美国,1990年代初期, 郊区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人口。) 虽然建制镇总人口不及城市,但其建设用地的增长却多 于城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镇化总体的分散性,以 及对于土地资源的粗放性使用。1997年到2005年城市建设用 地新增442.9万亩(2900平方公里);建制镇建设占地479.9 万亩,多于城市。另外,还有农村的建设用地,新增808.5 万亩。
中美两国城市化的形成机制截然不同,所处的 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美国是典型的市场化国家, 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城市 的兴衰演变与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城市 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序推进,由工业时 代的城市化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大都市化。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深受政府政策的调控和影 响。在城市的地位、土地利用、人口流动和产业 结构等决定城市化进程的诸多要素方面,中央政 府均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同 样也呈现出地区差别,呈现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不同水平相对应的多样性特征。
从通行的城市化统计口径来看,人口是衡量城 市化的核心指标。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城市人口 比重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该国即可被称为城 市化国家。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增加的城市人口有两个主要的分布途径,一是分 布于原有的城市,使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城市 地域面积扩大;二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非农产业 的发展而使非农人口增加,促进新的人口中心即 城市的形成。从城市化产生的历史进程来看,无 论哪种途径产生的城市化,都离不开工业化(产 业化)的支撑,工业化(产业化)带来的就业机 会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镇化与大都市化: 中美城市化道路的异同
罗思东 教授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城镇化和大都市化,是城市化道路的不同路 径,是中美两国在不同国情基础上城市化进 程的不同表现,各具特色。两者在城市化的 空间表象、城市化的社会特征以及政府政策 宏观导向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同时,由 于两国在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 差异,中美两国在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城市 的主体地位和城市化问题的应对策略方面, 又有明显的不同。对于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 发展历史的批评与反思,对于我国当前新型 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004年大都市区在美国经济所占比重情况
大都市区 规模 人口(百万) 占美国的比例 土地(千平方英里) 占全国的比例 就业和产值 就业(百万人) 占全国的比例 244 83% 897 26% 112 其余地区 50 17% 2,599 74% 19 131 $11666 3,496 全国 294
2000-2011年不同规模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量变化 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个) 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年份 2011 2000 变化率 合计 288 262 9.9% 400万 以上 14 8 75% 200-400万 31 12 158% 100-200万 82 70 17.1% 50-100万 108 103 4.8% 66 -23.2% 20-50万 53 3 20万 全国城镇率 以下 (常住人口) 51.3% 36.22% 41.6%
全国平均数
6.2
5.8
5.0
2.7
奥 斯 汀 与 圣 安 东 尼 奥
◆土地利用比较
◇中美两国土地资源情况有很大差异
总面积 人均土地面积 平原总面积 人均平原面积 (万平方公里) (平方米) (万平方公里) (平方米) 中国 960 7200 115 860 美国 963 31200 385 12500
20世纪后期美国农田的损失率(%) 州 加利福尼亚 科罗拉多 佛罗里达 乔治亚 印第安那 马里兰 明尼苏达 新泽西 北卡罗来那 俄亥俄 宾夕法尼亚 60年代 5.7 1.5 14.9 20.9 9.8 17.9 4.6 27.4 14.6 8.3 17.1 70年代 7.7 9.3 9.5 13.8 4.0 10.7 1.9 3.8 23.0 8.0 11.8 80年代 8.9 8.1 18.7 16.7 3.0 18.2 1.0 14.7 17.1 3.7 10.0 90年代 3.7 2.6 7.9 8.0 3.5 9.5 1.0 6.6 10.3 4.6 7.1
资料来源: /db-intldenschange.htm [2013-10-22]
1960-1990年美国大都市地域与人口的扩张 (人口密度上升的城市地区)
地 区
人口增长(%) 地域扩张(%) 人口密度(%)
51.6 163.7 56.8 43.5 198.8 92.9 172.2 150.0 57.0 46.7 42.1 22.4 21.6 16.4 13.7 12.3 2283.4
◆城市化的社会特征
在以郊区化为重要内容的大都市化过程中,居住隔离成为 美国城市化的关键社会特征,它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第一, 在社区之间、特别是在中心城市和郊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居 住分离现象;第二,这种居住分离以种族为分隔线,带有明显 的种族隔离性质;第三,居住隔离源于住房市场上的种族歧视; 第四,居住隔离与贫困密切相关,因而也带有经济隔离的性质。 居住隔离的程度在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尤其严重。在巴尔的 摩、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密尔沃基、费城、加利、洛 杉矶、纽瓦克、圣路易斯等10个大都市区,在相应的10个中心 城市中居住的黑人占美国城市黑人总数的29%,占美国全部黑 人人口的23%。这些黑人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人口密集的 单一种族社区,这些居住区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彼此相邻,聚 集成块。这样的空间布局使黑人被严格限制在围绕城市中心形 成的一小块地区内,并导致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