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大都市化:中美城市化道路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经济特征对比
◇中国的城镇化对人口的聚集特征明显,对经济的 聚中程度更高。省地两级城市市辖区的面积仅占国土面 积的6.7%,集中的户籍人口即近30%;但对经济的集 中程度更高,前述6大城市连绵带,人口比例22%,却 集中了GDP的一半,说明中国的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 ◇中国的城镇化人口聚集特征为大都市地区内的大 集中、小分散。从常住人口看,2011年末,30个城市人 口超过800万,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我国最大的 城市上海,人口总数约2176万,比纽约稍多,但密度达 到每平方公里6200人,是纽约的近3.5倍。与美国城市 化人口分散于整个大都市不同,我国城市化人口多集中 在中心城市。受到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城市化 地区还未形成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依托的大都市区, 城市人口无法有效向市辖区以外的周边地区扩散。
1960-1990年美国大都市地域与人口的扩张 (人口密度下降最多的10个城市地区)
地 区
巴尔的摩 布法罗 堪萨斯城 圣路易斯 辛辛那提 费城 亚特兰大 匹兹堡 底特律 波士顿
人口增长(%) 地域扩张(%) 人口密度(%)
33.2 -9.5 38.4 16.7 21.9 16.1 180.9 -7.0 -1.1 15.0 169.5 78.8 170.2 125.4 111.6 95 362.2 48.2 52.9 72.7 -50.6 -49.4 -48.8 -48.2 -42.4 -40.4 -39.2 -37.2 -35.3 -33.4 1174.2 1028.4 899.7 967.7 864.0 1104.8 688.5 794.1 1194.7 896.8
◇美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蔓延现象,主要大都市区内郊 区的蔓延,这种蔓延没有改变美国城市化人口主要集中 在大都市地区的现实; 我国的土地城镇化分布较散,东、中、西部普遍存在, 在人口承载能力较差的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生态保 护区也广为存在
◆城市化的社会特征
中美两国在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是社 会排斥,即城市部分居民因其特定的社会身份,经济 社会权利受到损害。在美国,主要是城市政府利用土 地分区规划和住房标准,在住房市场上形成了针对少 数族裔(主要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和贫困家庭的社会 排斥,进而造成这些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 治安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 在我国,城市中的外来农民工因户籍限制,无法得 到与本地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在住房、就业、医疗、 子女入学等多方面受到歧视;另外,许多本地农民在 土地城镇化过程中,被人为转变身份,成为失地农民, 成为“就业无岗、社保无门、衣食无着”的“三无” 人员(或称无地、无业、无保障)。
中国六大城市连绵区的基本情况(2007)
◆空间经济特征对比
◇美国大都市化对人口与经济的聚集特征明显, 在26%的国土面积上,分布了244个大都市区,创 造了86%的GDP。 ◇美国的人口聚集特征是在大都市区内的大分 散、小聚集,人口超过500万的大都市仅有8个, 且人口并非集中在中心城市,而是分布在整个大 都市地区。比如,作为美国最大的大都市区,纽 约大都市区人口虽然达到近2100万,但却是分布 在横跨纽约、新泽西和康涅狄格三州的广大城市 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800人。
◆土地利用:土地城镇严重。 大都市化过程中,郊区呈现出蔓延式的增长,表现为: ◎新开发地区无节制地向外扩展; ◎低密度的居住区和商业区,尤其是在新的增长地区; ◎超越已建成地区的“蛙跳式”的开发; ◎私人机动车的利用成为交通的主导方式; ◎在土地利用上,缺乏集中的规划或控制; ◎商业开发地带的广泛扩散; ◎土地利用的特殊类型在不同分区间的分隔
经批准的国家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共1568个,总面积为9949平方公 里。全国2860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049个设有1个以上的开发区。
◆土地利用:土地城镇化与蔓延 ◇19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快于人口城镇化 的速度。1990-201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2856平方公 里增加到43603平方公里,规模扩大了3.39倍。1990年我国 城镇总人口为29651万人,至2011年增长至69079万人,人口 增加了2.33倍,这还是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城市新增面积 主要来自于对耕地的占用。1990-2000年,53.4%来自耕地, 为770万亩;2000-2010年,68.7%来自耕地,达1900万亩。
◆土地利用:土地城镇化与蔓延 ◇在一个城市区域,我国的人口是往中心城市集中,分散不 够;但从全国来看,城镇化人口又是分散的,不够集中,没 有往有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我国的城、镇是不 同的概念, 2011年末,我国有城市(县级及以上)657个, 建制镇19683个;市辖区人口(分布在地级及以上城市) 39815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57.6%,建制镇人口(分布在 县市)29246万人,占42.4%。(在美国,1990年代初期, 郊区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市人口。) 虽然建制镇总人口不及城市,但其建设用地的增长却多 于城市,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镇化总体的分散性,以 及对于土地资源的粗放性使用。1997年到2005年城市建设用 地新增442.9万亩(2900平方公里);建制镇建设占地479.9 万亩,多于城市。另外,还有农村的建设用地,新增808.5 万亩。
中美两国城市化的形成机制截然不同,所处的 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美国是典型的市场化国家, 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城市 的兴衰演变与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城市 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顺序推进,由工业时 代的城市化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大都市化。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深受政府政策的调控和影 响。在城市的地位、土地利用、人口流动和产业 结构等决定城市化进程的诸多要素方面,中央政 府均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同 样也呈现出地区差别,呈现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不同水平相对应的多样性特征。
从通行的城市化统计口径来看,人口是衡量城 市化的核心指标。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城市人口 比重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该国即可被称为城 市化国家。城市化过程就是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增加的城市人口有两个主要的分布途径,一是分 布于原有的城市,使城市的人口密度增加、城市 地域面积扩大;二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非农产业 的发展而使非农人口增加,促进新的人口中心即 城市的形成。从城市化产生的历史进程来看,无 论哪种途径产生的城市化,都离不开工业化(产 业化)的支撑,工业化(产业化)带来的就业机 会是城市化的基础。
城镇化与大都市化: 中美城市化道路的异同
罗思东 教授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城镇化和大都市化,是城市化道路的不同路 径,是中美两国在不同国情基础上城市化进 程的不同表现,各具特色。两者在城市化的 空间表象、城市化的社会特征以及政府政策 宏观导向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同时,由 于两国在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 差异,中美两国在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城市 的主体地位和城市化问题的应对策略方面, 又有明显的不同。对于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 发展历史的批评与反思,对于我国当前新型 城镇化道路的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004年大都市区在美国经济所占比重情况
大都市区 规模 人口(百万) 占美国的比例 土地(千平方英里) 占全国的比例 就业和产值 就业(百万人) 占全国的比例 244 83% 897 26% 112 其余地区 50 17% 2,599 74% 19 131 $11666 3,496 全国 294
2000-2011年不同规模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量变化 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个) 按城市市辖区总人口分组
年份 2011 2000 变化率 合计 288 262 9.9% 400万 以上 14 8 75% 200-400万 31 12 158% 100-200万 82 70 17.1% 50-100万 108 103 4.8% 66 -23.2% 20-50万 53 3 20万 全国城镇率 以下 (常住人口) 51.3% 36.22% 41.6%
全国平均数
6.2
5.8
5.0
2.7
奥 斯 汀 与 圣 安 东 尼 奥
◆土地利用比较
◇中美两国土地资源情况有很大差异
总面积 人均土地面积 平原总面积 人均平原面积 (万平方公里) (平方米) (万平方公里) (平方米) 中国 960 7200 115 860 美国 963 31200 385 12500
20世纪后期美国农田的损失率(%) 州 加利福尼亚 科罗拉多 佛罗里达 乔治亚 印第安那 马里兰 明尼苏达 新泽西 北卡罗来那 俄亥俄 宾夕法尼亚 60年代 5.7 1.5 14.9 20.9 9.8 17.9 4.6 27.4 14.6 8.3 17.1 70年代 7.7 9.3 9.5 13.8 4.0 10.7 1.9 3.8 23.0 8.0 11.8 80年代 8.9 8.1 18.7 16.7 3.0 18.2 1.0 14.7 17.1 3.7 10.0 90年代 3.7 2.6 7.9 8.0 3.5 9.5 1.0 6.6 10.3 4.6 7.1
资料来源: /db-intldenschange.htm [2013-10-22]
1960-1990年美国大都市地域与人口的扩张 (人口密度上升的城市地区)
地 区
人口增长(%) 地域扩张(%) 人口密度(%)
51.6 163.7 56.8 43.5 198.8 92.9 172.2 150.0 57.0 46.7 42.1 22.4 21.6 16.4 13.7 12.3 2283.4
◆城市化的社会特征
在以郊区化为重要内容的大都市化过程中,居住隔离成为 美国城市化的关键社会特征,它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第一, 在社区之间、特别是在中心城市和郊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居 住分离现象;第二,这种居住分离以种族为分隔线,带有明显 的种族隔离性质;第三,居住隔离源于住房市场上的种族歧视; 第四,居住隔离与贫困密切相关,因而也带有经济隔离的性质。 居住隔离的程度在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尤其严重。在巴尔的 摩、芝加哥、克利夫兰、底特律、密尔沃基、费城、加利、洛 杉矶、纽瓦克、圣路易斯等10个大都市区,在相应的10个中心 城市中居住的黑人占美国城市黑人总数的29%,占美国全部黑 人人口的23%。这些黑人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人口密集的 单一种族社区,这些居住区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彼此相邻,聚 集成块。这样的空间布局使黑人被严格限制在围绕城市中心形 成的一小块地区内,并导致了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空间经济特征
城市化的空间特征即城市的地理分布,以及不同 规模城市的布局及其城市之间的紧凑程度。 美国的城市化人口在1920年就超过了50%,工业城 市大体完成了对劳动力的聚集过程。之后,美国进入 了大都市化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大都市的 范围之内;1940年,全国接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大都 市地区,城市化又表现为大型大都市区的的优先增长, 至1990年,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 人口占全 国总人口的53.4%,美国成为以大型大都市区为主的 国家。200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达到47 个,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7.5%,占全国大都市区人口 的71.6%,50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近1/5。
圣何塞 138.0 劳德代尔堡(FL) 286.9 达拉斯-沃思堡 122.9 洛杉矶 75.7 凤凰城 263.4 迈阿密 124.5 河畔-圣伯纳迪诺 209.5 圣地亚哥 180.9
1137.6 2729.1 1404.8 1701.7 1325.9 1320.0
资料来源: /db-intldenschange.htm [2013-10-22]
85%
15%
$1596 14%
国内生产总值(10亿) $10070 占全国的比例 86%
高附加值部 门就业人口
金融服务业(千人) 比例
7309
91%
724
9%
8033
◆城市化的空间经济特征
1949-1978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从10.6%上升至 17.9%,30年间增长了7.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24个 百分点;1979-2000年间,城镇化率增长至36.09%, 年均增加0.83个百分点;而2001-2012年12年间,城镇 化率增长到52.6%,年均增加1.3个百分点,速度远超 过新中国前50年的水平。 2011年,我国共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8个,市辖区 人口总数398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9.5%,市辖区 面积6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7%,城市平 均人口密度为618.8人/平方公里。超过400万人口的城 市人口约10340万人,占全部市辖区人口的约1/4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