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运用,以及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衡量和计算方法。

熟悉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和效果。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能够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能够撰写简单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经济意识。

三、课程内容1、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实际 GDP 与名义 GDP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2、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的概念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乘数理论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LM 曲线的推导和含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4、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5、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和含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应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6、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和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7、通货膨胀和失业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失业的类型和原因菲利普斯曲线8、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汇率的决定和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数据解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大纲一、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整体运行的原理和规律。

它关注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的演变趋势,以及影响这些指标变动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指标。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政策调控的学科。

它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总量指标,研究经济增长、通胀、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等宏观经济现象。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企业、个人等不同。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主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和利用实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等。

2.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常见的失业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自然失业率理论和结构性失业理论等。

3.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著名的通货膨胀理论有货币供应量理论、成本推动理论和需求拉动理论等。

4.国际贸易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有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的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速度,表示一段时间内物价水平上升的百分比。

3.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4.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衡量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数量,通常包括货币的狭义和广义概念。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及思考题

宏观经济学复习大纲第一章导论考核要求: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了解失业的类型以及失业所带来的危害。

2.宏观经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概念与区别。

(2)理解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概念与区别。

(3)注意区分流量与存量的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考核要求:1.国民收入的衡量(1)学会分析收入和支出的循环流动。

(2)掌握用总支出和总收入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

2.价格指数和失业率(1)注意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概念。

(2)掌握GDP消胀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含义及二者的区别。

3.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1)掌握公式Y=C+I+G中C、I、G的变化规律。

4.宏观经济均衡(1)识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2)识记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

(3)理解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三章经济增长考核要求:1.资本积累(1)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2)理解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2.资本积累的黄金率(1)了解资本过多或过少时对储蓄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1)了解人口增长的影响(2)理解技术进步和劳动效率的关系。

4.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化(1)索洛模型的缺陷。

(2)了解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四章失业考核要求: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1)识记失业的几种类型。

(2)自然失业率的定义。

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1)识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2)了解职业搜寻理论。

3.实际工资刚性(1)了解效率工资理论。

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1)理解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

(2)掌握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

第五章通货膨胀考核要求:1.货币的概念(1)识记货币的职能及类型。

2.货币数量论(1)掌握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利率(1)注意区分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概念。

(2)掌握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1)了解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成本。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5、课程学时:48(40+8)6、学分:3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

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计算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人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731005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A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经济学、金融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2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程,经济管理学院一直把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对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其它相关课程作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准备。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2. 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图形分析方法。

3. 对宏观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分析方法有初步了解。

4. 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有较粗略的认识。

5.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中发生的某些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三)实施说明
由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内容非常深广,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中不能全部讲授。

因此作为入门的专业基础课,在保证课程理论框架完整的前提下,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授课中尽可能结合最新发生的宏观经济现象,采用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基础,还要求学生学习过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先修课。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各部分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习题操练与讲解。

2. 根据教材每个章节后的习题内容,在该章节教授完毕后,集中进行习题讲解,具体学时根据习题量确定,平均为每章1学时。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平时成绩达不到60分者,取消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六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二、中文摘要
宏观经济学包括五个部分;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和失业以及经济增长理论。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介绍GDP的概念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部分包括三个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主要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配合使用;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主要介绍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概念、分类、成因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介绍经济增长的概念、核算、成因以及经济周期。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4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1.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2 GDP的内涵
具体内容:
1)GDP的定义;
2)GDP的基本理解;
3)GDP的局限性
1.3 GDP核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具体内容:
1)核算的基本原理;
2)收入法;
3)支出法;
4)其他国民收入指标
1.4 国民收入循环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具体内容:
1)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2)恒等关系
重点:
GDP的内涵与应用
难点:
核算GDP的方法与统计
第2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2.1宏观均衡的概念
具体内容:
1)最简单的经济体系假设;
2)均衡概念
2.2消费理论
具体内容: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理论发展
2.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具体内容:
1)45度模型;
2)乘数原理
2.4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
具体内容:
1)政府的收入与支出;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3)三部门乘数
2.5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具体内容:
1)潜在国民收入;
2)膨胀缺口与紧缩缺口
重点: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的各种乘数难点:
乘数的推导与应用
第3章: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4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3.1 货币和货币供给
具体内容:
1)货币及其职能;
2)货币的统计口径;
3)银行体系;
4)银行信用创造
3.2 货币的需求
具体内容:
1)影响货币需求因素;
2)货币需求函数
3.3利率、投资和国民收入
具体内容:
1)货币市场均衡;
2)利率与投资需求;
3)利率与国民收入
重点:
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与货币函数构造
难点:
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4章:IS-LM模型(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4.1 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
具体内容:
1)IS曲线的由来;
2)IS曲线的斜率;
3)IS曲线的移动;
4)产品市场失衡
4.2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
具体内容:
1)LM曲线的由来;
2)LM曲线的斜率;
3)LM曲线的移动;
4)货币市场失衡
4.3 IS—LM模型
具体内容:
1)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两个市场的同时失衡与调整;
3)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重点:
IS-LM模型如何决定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难点:
IS-LM模型的数学推导及其计算
第5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实践(8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5.1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具体内容:
1)财政政策定义;
2)自动稳定器;
3)挤出效用及财政政策效果;
4)功能财政
5.2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具体内容:
1)货币政策定义;
2)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效果;
4)货币政策局限性
5.3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具体内容:
1)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
2)四种混合使用的形式与应用
重点:
运用IS-LM模型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难点:
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根据经济形势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第6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6.1 总需要函数与AD曲线
具体内容:
1)总需求函数;
2)AD曲线的推导及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3)AD曲线的移动
6.2 总供给函数与AS曲线
具体内容:
1)总供给曲线与劳动力市场;
2)古典或长期总供给曲线;
3)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6.3 AD—AS模型
具体内容:
1)古典AD—AS模型;
2)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
3)短期AD—AS模型;
4)长期AD—AS模型
重点:
AD—AS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难点:
工资理论与不同AS曲线
第7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7.1通货膨胀
具体内容:
1)通货膨胀的描述与度量;
2)通货膨胀的分类;
3)通货膨胀的原因;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7.2失业
具体内容:
1)失业的描述及其分类;
2)失业的测量;
3)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7.3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具体内容:
1)菲利普斯曲线由来和政策含义;
2)附加预期的通货膨胀;
3)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重点: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经济效应;失业的分类应用;菲利普斯曲线难点: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
第8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6学时)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 上机:0
8.1经济增长
具体内容:
1)经济增长的概念;
2)增长的核算;
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4)可持续发展;
5)经济增长的理论轨迹
8.2经济周期
具体内容:
1)经济周期的阶段与特点;
2)经济周期的解释
重点: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难点:
经济增长的核算及其政策含义
编写人:张鑫黎明徐飞
审核人:李琦
批准人:杨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