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内容主要涉及高

校要积极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增强科研水平,全面提升我

国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基于胡锦涛同志的讲话颁布了相关文件,其

中有一项涉及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及模式构建。文件指出,要以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水平作为提升的核心内容,高校建

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和有特色,高校人才培养要基于自身已有力量、社会多方力量联合培养,要增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所

之间、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与国际社会之间

的深度合作,建立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协同创新机制。“985”“211”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文件执行是可

行的,相信通过这样的协同创新培养机制能够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

质量的优秀毕业生。但是,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不考虑自己学

校的整体水平,仅仅一味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强行实行协同创新,就

完全误解了教育部文件的内涵。协同创新对每个学校都至关重要,但

各个学校也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基础来确定怎样协同创新,要将协同创

新真正付诸于学校的发展建设中,真正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深入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人才培

养过程中做到协同创新,做到与其他高校、研究所、行业企业和政府

等多主体的深度合作实行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话题讨论得很多,但没有确定的结论。而且,现在很多高校在实行卓越工程师人才

培养,但因为对卓越工程师理解不深,导致很多学校不知道如何制定

人才培养目标。其实,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之所以出现这种

“模糊”现象,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

院校还想升大学、报硕士点、博士点,不想让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定

位于工程技术应用层次。同时,因为社会的偏见,无形中造成培养工

程技术人才的院校档次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引导不够,加上

学生担心学校的转型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就业,也不想让学校转变为工

程技能类学校。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阻止了一些高校的转型。地方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正视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教育部的相关引导,提前进入状态,将学校定位于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的高级技术工程应

用人才,这批学生毕业后就是到生产一线从事实际操作、工班管理乃

至后期的车间主任管理等岗位,而不是从事企业高级管理岗位。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有

的问题及“3+1”培养模式失败的原因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已

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并没有显示出应用型本

科院校培养的优势,反而将自己的弱势全部暴露了出来。比如,在理

论教学上一味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很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

掌握,或者掌握不够,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某一实际工程问题,学生

毕业后还需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使其适合企业岗位,学校完全失去了

应用型的意义。另一方面,认为发展应用型本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机

械式地加入大量实验课程,未真正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达不到预期

效果,甚至仅仅处于演示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并未得到锻炼。

课程设计也仅仅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上加一些实践训练环节,与企业实

践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绝大多数理论和实践者会提到“3+1”培

养模式,实质上这种模式是培养学生的一个“误区”,甚至将一些学

校带到违法违纪的地步。很多学校将整整4年的本科教育变成3年的

职业教育,最后1年将学生送入工厂实行顶岗实习,很多顶岗的岗位

与学生所学专业根本不相干。有的学校通过应用型本科培养还节省了

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建设。从现阶段看是节约了大量资金,但从长

远利益看,这种办学模式有可能会导致学校倒闭。特别是在当今招生

生源急剧下降的状况下,学校的生存是关键,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培

养不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知名度、学生就

业率的提升,也难以实现学校招生生源的扩大。近年来,随着顶岗实

习的蔓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满学校和企业安排,经常出现暴力打

斗事件。同时,顶岗实习的展开还滋生了一些中介企业,从学校招生

到联系学生顶岗实习,中介抽取学生实习的部分工资,已经成为一个

典型的剥削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一头伸到企业的自身利益,一头导致

学校部分领导腐败。这个产业链的产生也是非常可怕的,长期下去会

使学校名誉受损,也会使参与人员变成阶下囚。所以,单纯的“3+1”

培养方案成效不佳。

三、多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一)疏通学校与其他主体合作单位的关系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

学校的任务和责任固然很大,但也需要与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所和

政府等主体的协同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其他高校

的关系。任何一个学校的建设都离不开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指导,只有

从其他高校取得宝贵的经验,才能结合自身的特色培养出优秀的工程

技术人才。二是与企业的关系。因为学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的

就业渠道就是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培养什么样的

人才,否则培养的人才就没有就业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培养人才要按照企业的需求实行,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带到企

业参观学习,将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请到课堂给学生讲解相关的

技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车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三是

与研究所的关系,特别是要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研究所增强合作,培

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和创新意识。学生到企业后,就能将这种创新

意识带到企业,促动企业技术的革新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企业

竞争力的提升。四是与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是导向,是向导,他们

在第一时间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传达给学校,并且有水平促成高校、企业、研究所之间的紧密合作,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共同制定

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大纲,促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实用性,提升学校的就业率。确定高校与其他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确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保证学生、高校、其他主体合作单位的利益,这对各主体单位均有益而无害。当然,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还需

高校以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为前提,在教育层面实行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