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篇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5b32769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3.png)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 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 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同“又”,用于
立身,指能
整数和零数之间。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迷惑,
疑惑。
上天的意旨。
顺从。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译文 几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 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
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本文。
12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
1.背诵课文 2.回顾本文的大意。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章论述的问题是 什么。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阐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养的观点。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143340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1b.png)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78张)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95fc7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5.png)
逝者如斯夫
fú
朗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 孔子并称“孔孟”。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 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
代词,学问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人
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
喜欢、爱好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
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顺承
• 博学而笃志
并列
•其
• 仁在其中矣
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论语十二章
![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b2825489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b.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2e374765ce050877321342.png)
成语归纳
❖ 不亦乐乎 ❖ 三省吾身 ❖ 三十而立 ❖ 温故知新 ❖ 不舍昼夜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择善而从 ❖ 逝者如斯 ❖ 匹夫不可夺其志
小 结: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 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 内容谈了道德修养和为人 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 教育意义。学过本文后我 们要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 做得好些,哪些方面做得 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 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山东曲阜“三孔”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府
孔庙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祭祀孔子的地方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பைடு நூலகம்学》《论语》《中庸》《孟子》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 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课堂练习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 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 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 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 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 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人物及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 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 人之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 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 二十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件 11.《论语》十二章(人教版) (共27张PPT)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件 11.《论语》十二章(人教版) (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5a3e37b52acfc789ebc9d0.png)
文学常识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上以教 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 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 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迷惑、疑惑 上天旳意旨 能听得见不同的意见 不 惑,五十 而知 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 而从
越过、
法度
心所欲,不逾
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 就,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 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 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 会超过法度。
温习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自汉朝以后,孔子的学说成 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影响极其深远。
知识链接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
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反省 wèi 谋划
曾子曰:“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 而不
我
自己
泛指多次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 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吾同十“有又五” 而表志顺于承学,,就三立十身而,立指,有四所十成而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译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aca79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0.png)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译文及知识点《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弟子·春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学习方法、修养)注释时:时常、经常说:同“悦”,愉快。
通假字。
朋:志同道合的人,(非朋友) 愠:生气,发怒,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一个“而”:表顺承。
第二个“而”:表转折,但,却,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学习方法)注释日:每天三:多次。
为:替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老师讲的知识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不会越过法度。
”(修养)注释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通假字。
志:有志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欲:欲望、意愿 逾:越过。
矩:法度。
四十而不惑,而:表顺承,四十岁不疑惑。
不是转折。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了。
”(学习方法)注释温:复习,故:学过的知识,知:知道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译文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7296a3a32d7375a41780ed.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注释译文赏析《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作者《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注释(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 《论语十二章》(共6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 《论语十二章》(共6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317f36dd36a32d737581a3.png)
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遵从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 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 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到六十 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 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 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迷惑,意思是感到 却 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
(《为政》)
疑惑
章解: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
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温习,复习
凭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过的知识理解,领会 做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 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含义是什么?
“知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 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 扩展。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通“又”,用于 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 所成就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上天的意旨
迷惑, 越过,超过 疑惑
法度 章解: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 (《为政》) 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 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难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PPT课件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b609dd9ec3a87c24028c4cf.png)
假
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
不亦君子乎
古 :指有才德的人
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今
异
义
可以为师矣
古 :可以、凭借
今 :可能、许可
古
饭疏食,饮水 古 :粗劣
今
异
义
饭疏食,饮水 古 :冷水
今 :疏通、疏散 今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古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平民百姓
今
异
义
吾日三省吾身 古 :泛指多次
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本课来自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教案《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828e8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2.png)
(4)学习方法:关注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运用。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难度。识别并解析文本中的难句、生僻字,如“八佾舞于庭”、“曲肱而枕之”等,是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的关键。
(2)词汇用法:古文中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现象较为常见,如“说”字的用法,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3)文化背景: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文化思俗等的学生来说,这是难点之一。
(4)道德情操:如何将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地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这些难点。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反应热烈,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这说明贴近生活的例子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将传统文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5.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词汇和句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强调。
(2)儒家文化思想:重点解析孔子及其弟子所阐述的儒家文化思想,如孝道、仁德、礼治等,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核心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25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课件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07d297f8762caaedc33d4ea.png)
• 传不习乎
词类活用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乐
一词多义
பைடு நூலகம்
• 可以为师矣
当、做
•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 温故而知新
懂得
一词多义 • 人不知而不愠 转折 • 温故而知新 顺承 • 博学而笃志 并列
•
第二章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 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 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 过了呢?”
第三章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第十二章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 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并且多考虑当 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总结
• 不亦说乎
通假字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 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第八章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 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 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人教部编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论语十二章》
![【人教部编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论语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257977110a6f524cdbf8522.png)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 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 弟子及后学弟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 中的称谓、体例及文章风格都不一致。 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 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论语》。”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东西而追赶不 上那样急迫,学过的东西又担心怕忘掉。”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 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 句最好的注脚。
子 绝 四 —— 毋 意 , 毋 必 , 毋 固 , 毋 我 。 孔子绝对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 武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评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 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 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 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农 夫向我请教,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 是询问他问题的首尾两端,(知晓之后)尽量回答他。”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 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 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 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 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 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副词,相互 ④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副词,偏指动作的一方,此处偏指“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23772fcf84b9d528ea7aa5.png)
第十一章
朗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分析文义
军队
普通人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分析文义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 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本章讲
课文探究
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属于个人修养)
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小结
十二则内容归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个人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为: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一词多义
转折 顺承 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它的 他人
省略句:
特殊句式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十章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分析文义
河
流逝
这,指河水
子在川上曰:“逝 者如 斯 夫,
舍弃
不舍昼夜。”
分析文义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河水一 样流逝,日夜不停。”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c3ec5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2.png)
论语十二则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和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12d92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7.png)
者:代词,……的人。好:喜欢,爱好。
饭:吃饭。水:冷水。肱:胳膊。于: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
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引用《论语》中的话,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1
掌握文言词语解释的常见方法,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分清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修身做人的。了解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概况,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语言材料。
1
孔 子
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倡导施行“仁政”。“ 圣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圣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孟
18
故:旧知识以:凭借罔:迷惑殆:疑惑(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重点词语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共66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共6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4607cb5312b3169a551a4a4.png)
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 念、矢志不渝。
总结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的乐趣。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 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 功课。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 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 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 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 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 毫无关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 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下面就让大家当一当小编辑, 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吧。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 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
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
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说:愉快、高兴;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省:反省;为:替、帮;谋考虑事情;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