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边塞诗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设计)

学院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年级2008级

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盛唐诗人李颀边塞诗浅析

指导教师职称

成绩

2012年3月23日

盛唐诗人李颀边塞诗浅析

摘要: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唐才子传•李颀传》云:一时名辈,莫不重之。而《唐诗品汇》总共列盛唐之盛者十人,李

颀也位居其中,由此可见,他在盛唐的重要地位。他既是盛唐时的一名

普通仕子,又是一个满怀济世理想的有志之士,更是一个任情恣性的守

真者,由此而导致的仕与隐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相背,济世与守真的

冲撞,共同构筑了李颀的整个人生。李颀在盛唐诗人中,文化视野广阔,诗歌题材多样,尤以边塞诗最富特色,它们不仅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有

重要的美学、史学价值,在整个历史文化长廊中绽放光彩。

关键词:李颀,生平,不详,边塞

引言:李颀是盛唐诗坛一位有高才而没有高位的诗人,他的一生仕宦不达,而且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多有争议。虽然他“仕”的道路崎岖不平,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一条康庄大道。在他有生之年,创作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供后人赏析借鉴,不仅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他的一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不甚其详的生平

李颀的生卒年不见记载,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著《唐诗大系》,推定李颀生于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约卒于唐玄宗天宝十载(公元751),后来的文学史著基本上都沿用此说。但由于并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所以较为谨慎者,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注明其生卒年不详。

李颀的籍贯直至金代元好问编《唐诗鼓吹》,始谓:“李颀,东川人。”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颀小传》亦谓:“李颀,东川人。”清编《全唐诗》因之,于卷一三二“李颀小传”下注:“李颀,东川人,家于颍阳。”约为今河南登封。

由于两《唐书》无传,李颀的行年事迹能确考者甚少,言及他的生平事迹多沿用《唐才子传》的说法:“早年闭户颍阳,进士及第后,曾任新乡县尉,因久未迁调,归隐东川,服饵丹砂,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颀少年时期,家中颇为富有,曾有过一段狂放游侠生活,却不料在名利争逐中,被人抛弃,使他醒悟过来,因而发愿:“男儿立身须自强”,于是十年闭户颍阳,折节读书,决意仕进,于是,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考取进士,不久任新乡县尉,年已四十五、六,故有“虽沾寸禄巳后时”之叹,不久去官离开。政治幻想破灭后,长期隐居于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与当时的名人雅士广泛交游,还与当时有名的和尚、道士也有往来。终其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二、极富特色的诗歌作品——苍凉悲怆的边塞诗

李颀在盛唐诗人中文化视野极为广阔,他的诗歌作品题材极为多样,对后世

均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其最富特色的边塞诗作进行详细解说。

边塞诗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箕草可为帘,见王建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其中首标“征戍”,而明代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也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从奇葩,其中李颀的边塞诗也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一)李颀的边塞诗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立功边塞,报效国家

《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反映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

2.同情将士,揭露矛盾

《塞下曲》:“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膂力今应尽,将军尤未知。”该诗则是同情士兵,揭露边将的赏罚不明和朝廷的黑暗腐朽。

3.反对穷兵黩武,谴责开边战争

汉武帝好大喜功,发动不义战争。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征高丽,也是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以汉喻唐,托古讽今,是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其中李颀的《古从军行》堪称边塞诗“反战”的经典作品之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是一组古诗,却由三组绝句构成。第一组“河”、“多”,押平声歌韵。第二组“郭”、“漠”、“落”,押入声药韵。第三组“遮”、“车”、“家”,押平声麻韵。一二两句、三四两句、七八两句对仗。绝句化的特点明显,别有一种风味。题作《古从军行》,用了三个汉史典故,表明它是以汉喻唐,托古讽今。“公主琵琶”指汉武帝以江都王女刘细君远嫁乌孙国王昆莫、马上弹琵琶的故事,公主的“幽怨”给出征将士的命运带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玉门被遮”指汉武帝为取良马,西伐大宛,作战多年,死伤过半,不准班师,“发兵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史记•大宛传》),但战争的结果除了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给胡汉人民造成灾难,让双方士兵血染沙场,只不过换得西域的蒲桃进入中原,供汉族的统治者享用而已。《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使采蒲陶、目蓿归种,天子以为天马多,又外国使者众,益种蒲陶、目蓿离宫旁极望焉。”“玉门被遮”“蒲陶入汉”这两个典故深刻揭露了穷兵黩武的血腥,严厉的谴责了开边战争的罪恶。如同沈德潜所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1]李颀这首诗高出于其他“反战”诗的是他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把胡、汉统治者同胡、汉士兵与人民区隔开来,把开边战争带给敌我双方士兵与人民的灾难等同起来,因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

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是推己及于少数民族的士兵和人民,闪烁出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光辉。这是李颀边塞诗的亮点,使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品成为边塞诗的经典作品之一。

4.生离死别之痛,思乡恋家之苦

李颀的《古意》是一首七言古诗,但前六句却是五言,句法错落有致,变化自然。前八句写“男儿”的英勇气概,后四句写“三军”的思乡恋家之情。这首诗艺术上成功的地方,在于用寥寥几句塑造了边塞将士的英雄形象。事“长征”的男儿,生长在“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之地,从小就是一个豪侠勇武之士。他与同伴赛马,身手矫健,马蹄如飞,从不把七尺之躯的身家性命放在心上;一旦从军出征,他就勇敢杀敌,一往无前,视死如归。这已经把勇士的勃勃英姿写得活灵活现,然后抓住他的面貌特征,突现他的“须如猬毛”,再加上一个“磔”字,突现出这个战士的勇猛强悍、血气方刚。同两首《塞下曲》相比,这首诗中的士兵形象更为丰满,个性鲜明,气势逼人。“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三军都因思乡恋家而“泪如雨”,作为三军之一员的这个战士当然也泪如雨下了。这英雄战士的内心深处也有儿女情长。这是一首拟古之作,“辽东小妇”或许有讽刺唐太宗征辽东之意,也暗含对唐玄宗开边战争的批评。这一首也是李颀边塞诗的珍品,称得上是第一流的边塞诗。

(二)李颀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人物特征,塑造战士形象

李颀边塞诗篇幅都很短小,但他还是着力描写人物。如:《塞下曲(黄云雁门郡)》中的“羽林子”是:“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大雪纷飞,笳声高亢,战马嘶叫,云水震荡,一个“金”字,一个“铁”字,表现出战场上杀气腾腾,勾勒出战士的英武雄姿。至于《古意》中的“幽燕客”,则以“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叙写他的勇悍威猛,英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再以“须如猬毛磔”一句,刻画他的面部特征:须如刺猬的毛,又短,又多,又密,又硬,杀敌时须髯怒张,更显得威风八面。这一句如画龙点睛,这“事长征”的“男儿”就栩栩如生了。

2.直抒战士情怀,揭示精神境界

“诗言志。”李颀边塞诗较好地抒写了边塞战士的内心情怀。例如《塞下曲(黄云雁门郡)》:“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古意》:“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古从军行》:“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这是代战士言尽忠报国之志,表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又如《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这是代战士们抒发思乡恋家之情。再如《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是对同遭战争灾难的敌方士兵和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也是对和平的渴望。

3.描写边塞场景,抒发悲怆之情

李颀边塞诗不乏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其一,所写景物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