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害虫综合治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害虫综合治理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第二节 害虫防治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法 三、生物防治法 四、物理机械防治法 五、化学防治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一、人类害虫防治的历史
1. 早期的害虫防治时期(农业生态系统的创立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
a.固定经济损害允许水平模型
T=
C PDE
式中:T-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C-防治成本 P-产品价格 D-单位虫量所造成的损失 E-防治效果
b.Chiang氏通用模型
T=
C×Fc E×Y×P×Ry×S
T、C、E、P含义与上相同; Y-产量; Ry-害虫为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率; S-害虫存活率; Fc-临界因子,通过校正防治费用进一步 确定经济损害允许水平范围界限的因子
害虫的感染力等; ●在无公害生物制剂的发展方面,微生物制剂、植物
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拒食剂和性信息素是现 代杀虫剂研究和发展方向。
三、可持续农业与有害生物持续治理 1.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
1.1 背景: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荷兰召开的 “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大会上,达成了共同发 展的丹波宣言,明确提出可持续农业。 1.2 定义:持续农业是生态上可恢复、经济上可再 生产、社会上可接受、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 展的农业经营体系和技术体系,以确保当代人类 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
●1、强调经济阈值并且允许害虫 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
●2、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 ●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
●4、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
●5、强调综合治理体系的动态性; ●6、提倡多学科协作; ●7、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全盘考虑。
(四)IPM的基本要点
1、基础哲学是容忍哲学 2、对待化学防治的态度:主张节制用药 3、强调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害虫的调控作用 4、讲究经济效益 5、着重以生态学为原则作为指导害虫防治的策略
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 系,利用天敌和适当的技术及方法,尽可能不 矛盾,使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 开始具有生态学和系统分析的观点
2、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确定“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综合防治:以防作为贯彻植保方针的指导 思想,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 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 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2. 有机化学农药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 1962年 ,R.Carson, Silent Spring
3.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写IPM)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
二、害虫综合治理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19世纪末 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瓢虫防治吹绵蚧
又称为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 害虫达到该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 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八)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及经济阈值
(ET)的确定
1. EIL确定
与生产水平、产品价格、防治费用、防治 效果及社会能接受的水平等多种因素,其原则 为允许相当于防治费用的经济损失。常用以下 几种模型计算:
(五)IPM的3个基本观点
1、生态学观点 2、经济学观点 3、环境保护观点
(六)我国IPM的发展阶段
1.百度文库第一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某种作物某种害虫为对 象,协调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方法,将特 定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2. 第二个阶段
80年代前、中期,制定各单种有害生物 防治指标,对某种作物多种有害生物综合防 治,并开始注意防治费用及效益问题。
(2)ET的确定
ET=
CC Ec×Y×P×Y(R)×Sc
×CF
CC-防治费用(元/hm2), Ec-防治效果(%) Y-未受害时单位面积的产量(kg/hm2) P-作物价格(元/hm2) Y(R)-平均每头害虫为害作物造成的减产率 Sc-害虫的成活率 CF-社会-经济因子,用以强调重点是产量还 是环境质量,当Sc=1时,EIL = ET
——人们对生物防治非常感兴趣。 ● 20世纪40~60年代单一依赖化学药剂产生的“3R”
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提出的。 抗药性(Resistance) 再猖獗(Resurgence) 残毒(Residue) 结论:任何依赖单一方法想要解决害虫的防治问题 是不可能的。
(二)IPM定义的发展
1、1967年FAO(罗马)提出的IPM定义: 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
(九) IPM的发展趋势
1. 重视害虫爆发的生态学机理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 重点主要表现在:
●以化学生态学为核心,研究植物-害虫-天敌3个营养 级相互作用的机理。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明昆虫变化、 生殖、迁飞、抗性等机制。
●应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及遥 感技术,研究害虫在较大范围内的迁飞扩散规律;
3、1986年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 论会
含义: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 体系,它以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 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 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 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 IPM的特点
3. 第三个阶段
80~90年代,拟定复合防治指标及 配套防治措施。开始以作物生态区域为 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 综合防治。
(七) EIL、ET的内涵 1. EIL(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Economic Injury Level) 即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 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2. ET(经济阈值 Economic Threshold)
●天敌保护作用的生态学基础; ●害虫种群调控机理与技术
2. 强调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控制作用。 据Pimenfal(1992)报道,天敌与抗性品种综合 控制作用超过80%。
3. 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制剂,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 农药。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本身基因以提高对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第二节 害虫防治方法 一、植物检疫 二、农业防治法 三、生物防治法 四、物理机械防治法 五、化学防治法
第一节 害虫的防治策略
一、人类害虫防治的历史
1. 早期的害虫防治时期(农业生态系统的创立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
a.固定经济损害允许水平模型
T=
C PDE
式中:T-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C-防治成本 P-产品价格 D-单位虫量所造成的损失 E-防治效果
b.Chiang氏通用模型
T=
C×Fc E×Y×P×Ry×S
T、C、E、P含义与上相同; Y-产量; Ry-害虫为害引起的产量损失率; S-害虫存活率; Fc-临界因子,通过校正防治费用进一步 确定经济损害允许水平范围界限的因子
害虫的感染力等; ●在无公害生物制剂的发展方面,微生物制剂、植物
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拒食剂和性信息素是现 代杀虫剂研究和发展方向。
三、可持续农业与有害生物持续治理 1.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
1.1 背景: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荷兰召开的 “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大会上,达成了共同发 展的丹波宣言,明确提出可持续农业。 1.2 定义:持续农业是生态上可恢复、经济上可再 生产、社会上可接受、生态系统能够持续健康发 展的农业经营体系和技术体系,以确保当代人类 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
●1、强调经济阈值并且允许害虫 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下继续存在;
●2、以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 ●3、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
●4、强调防治措施间的相互协调和综合;
●5、强调综合治理体系的动态性; ●6、提倡多学科协作; ●7、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全盘考虑。
(四)IPM的基本要点
1、基础哲学是容忍哲学 2、对待化学防治的态度:主张节制用药 3、强调充分发挥自然因素对害虫的调控作用 4、讲究经济效益 5、着重以生态学为原则作为指导害虫防治的策略
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 系,利用天敌和适当的技术及方法,尽可能不 矛盾,使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 开始具有生态学和系统分析的观点
2、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确定“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综合防治:以防作为贯彻植保方针的指导 思想,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 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 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2. 有机化学农药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 1962年 ,R.Carson, Silent Spring
3. 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简写IPM)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
二、害虫综合治理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19世纪末 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瓢虫防治吹绵蚧
又称为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 害虫达到该密度时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 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八) 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及经济阈值
(ET)的确定
1. EIL确定
与生产水平、产品价格、防治费用、防治 效果及社会能接受的水平等多种因素,其原则 为允许相当于防治费用的经济损失。常用以下 几种模型计算:
(五)IPM的3个基本观点
1、生态学观点 2、经济学观点 3、环境保护观点
(六)我国IPM的发展阶段
1.百度文库第一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某种作物某种害虫为对 象,协调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方法,将特 定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
2. 第二个阶段
80年代前、中期,制定各单种有害生物 防治指标,对某种作物多种有害生物综合防 治,并开始注意防治费用及效益问题。
(2)ET的确定
ET=
CC Ec×Y×P×Y(R)×Sc
×CF
CC-防治费用(元/hm2), Ec-防治效果(%) Y-未受害时单位面积的产量(kg/hm2) P-作物价格(元/hm2) Y(R)-平均每头害虫为害作物造成的减产率 Sc-害虫的成活率 CF-社会-经济因子,用以强调重点是产量还 是环境质量,当Sc=1时,EIL = ET
——人们对生物防治非常感兴趣。 ● 20世纪40~60年代单一依赖化学药剂产生的“3R”
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提出的。 抗药性(Resistance) 再猖獗(Resurgence) 残毒(Residue) 结论:任何依赖单一方法想要解决害虫的防治问题 是不可能的。
(二)IPM定义的发展
1、1967年FAO(罗马)提出的IPM定义: 综合治理是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
(九) IPM的发展趋势
1. 重视害虫爆发的生态学机理研究。目前国内外研究 重点主要表现在:
●以化学生态学为核心,研究植物-害虫-天敌3个营养 级相互作用的机理。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探明昆虫变化、 生殖、迁飞、抗性等机制。
●应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及遥 感技术,研究害虫在较大范围内的迁飞扩散规律;
3、1986年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 论会
含义: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 体系,它以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 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 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 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 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 IPM的特点
3. 第三个阶段
80~90年代,拟定复合防治指标及 配套防治措施。开始以作物生态区域为 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 综合防治。
(七) EIL、ET的内涵 1. EIL(经济受害允许水平 Economic Injury Level) 即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 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2. ET(经济阈值 Economic Threshold)
●天敌保护作用的生态学基础; ●害虫种群调控机理与技术
2. 强调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控制作用。 据Pimenfal(1992)报道,天敌与抗性品种综合 控制作用超过80%。
3. 发展高新技术和生物制剂,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 农药。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本身基因以提高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