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县地方志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摘要】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是一种独特的地方志记载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本文从药物记述的分类、内容、意义、特点和发展趋势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浅析。
在分类方面,药物记述可以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其中每一类又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记载形式。
药物记述的内容涵盖了药物的名称、来源、功效、用法用量等方面,为后人研究中药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药物记述的意义在于反映了当时的药物应用和医疗技术水平,对于研究上海地方医药史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记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和医学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药物记述将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药物记述、上海地方志、分类、内容、意义、特点、发展趋势、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地方志是一种以地域为单位,记载当地信息的专题性专志。
在上海地方志中,药物记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
药物记述涉及到当地的药物资源、药物文化和药物相关历史,对于了解当地的医药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海地方志中,药物记述通常包括对当地药物资源的整理、药物的产地、采集方法等内容。
还会记录当地药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情况,比如药物的用途、配方、制作方法等。
这些内容展现了上海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和深厚的药物文化底蕴。
也反映出了上海在医药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地域特色。
通过研究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药物资源和药物文化,还可以从中反映出上海在医药发展方面的特点和历史沿革。
这些内容对于深入探讨上海医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医药文化和历史,还可以为当下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药物记述的分类药物记述是地方志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药物记述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
《上海县志 (同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上海县志 (同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上海县志 (同治)》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政治著作。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第二节商店2002/2/25 10:31:50一、四美轩在邑庙花园内,今豫园玉华堂和玉玲珑石东面,是由茶楼演变为珠玉古玩摊商交易的场所。
清咸丰三年到十年(1853~1860年),为避太平天国兵火,从南京、苏州迁来上海的珠玉古玩商人,由于资本少,经营规模小,大都在老城厢内外城隍庙一带摆地摊,聚集在茶楼里,边茗茶边经营古玩生意,形成一种名曰“茶会”的交易形式。
四美轩茶楼便是珠宝玉器和古玩商人交易的主要场所。
四美轩茶楼有前后之分,前四美轩的饮客,以古玩商为多,后四美轩的饮客,以珠宝玉器商为多。
每天早晨,客商聚此交易,遂成惯例。
民国七年,在四美轩内开设的古玩商号有顾松记、鑫古斋、松古斋、恒益兴、崇古斋、孙文记等,经营铜器、瓷器、字画、玉石等古玩。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中四美轩为日军炸毁。
二、上海古玩市场在广东路218号~226号。
原设立于江西中路67号二楼。
前身是北市设摊经营古玩中心集市的怡园茶社(广东路299弄3号)。
民国10年,因怡园茶社楼房不敷应用,由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马长生等从事古玩商业资历较长者,发起募集资金筹建上海古物商场。
该商场总经理王汉良,总账房王养之,是上海古玩商业系统中最早的一家室内交易场所。
同业间在此买进卖出;顾客也可自由选购或出售古玩。
经营者以穆斯林职工为多,占50%以上。
民国21年,因原址古玩摊位拥挤,兼以房屋年久失修,为拓展业务并防止楼面倒塌危险,经部分古玩同业倡议自行增设上海古玩市场,俗称“新市场”,作为集合同业会员的营业场所。
内部各字号独立经营。
“新市场”与在原址的中国古物商场(俗称“老市场”)同时并存,直到1956年合营时止。
市场内古玩店摊中,金庆记、米友记、立记、王雨记、索万记等,创设于民国13~22年之间,其他均建于民国24~38年期间。
经营资本中,达培记、艺华、鼎古斋等字号高达1000万元(旧版人民币)以上,而胡伯记仅有10万元。
座商一般为550万元以上,摊商则为100万元左右。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
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府县志辑
第一册嘉庆松江府志(一)
第二册嘉庆松江府志(二)
第三册光绪松江府续志
第四册民国上海县志
光绪重修华亭县志
重修华亭县志拾补校讹
第五册乾隆娄县志
光绪娄县续志
光绪南汇县志
民国南汇县续志
第六册光绪青浦县志
民国青浦县续志
第七册民国川沙县志
康熙嘉定县志
康熙嘉定县续志
第八册光绪嘉定县志
民国嘉定县续志
第九册光绪宝山县志
民国宝山县续志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
光绪重修奉贤县志
第十册光绪金山县志
康熙崇明县志
民国崇明县志。
上海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事迹简介及审批表教学提纲
作
简
历
主要先进事迹:
单位意见
年月日(盖章)
区县地方志 办公室、人 社局意见
年月日(盖章)
市级专业主
管部门意见
年月日(盖章)
单位名称
XX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单位级别
正科级职工总数8
何时受过
何种奖励
无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高起点精心谋划,百部丛书引领全镇方志工作 新格局
一、咼效率勤干苦干,全镇方志事业繁荣发展成绩 斐然
主要先进事迹:
单位意见
年月日(盖章)
区县地方志 办公室、人社 局意见
年月日(盖章)
市级专业主 管部门意见
片
民族
籍贯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 时间
现有文化
程度
职务
专业技术
职称
政治
面貌
单位
受过何种
奖励
工 作 简 历
主要先进事迹:
单位意见
年月日(盖章)
区县地方志 办公室、人 社局意见
年月日(盖章)
市级专业主
管部门意见
年月日(盖章)
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审批表
呈报单位:XX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填报时间:20xx年x月x日
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审批表
呈报单位:
填报时间:年 月 日
单位名称
单位级别
职工总数
何时受过
何种奖励
主 先 进 事 迹
主要先进事迹:
单位意见
年月日(盖章)
区县地方志 办公室、人社 局意见
年月日(盖章)
市级专业主 管部门意见
年月日(盖章)
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审批表
姓 名: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第三节基督教2001/12/5 9:35:11一、沿革20世纪20年代,中华基督教会成立,上海一些新成立的教堂加入该教派。
民国26年(1937年)5月,有闽南人创设闽南堂,借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550号协进中学(今静安公安分局处),后至胶州路260号自设教堂。
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英人乐灵生受美国南浸信会之派来上海虹口设第二浸信会堂,后命名为怀恩堂。
抗日战争时被迫撤离虹口,由戚庆才牧师在境内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75号觅得空地,于民国31年建成现时的怀恩堂。
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立的中国内地会,于民国28年12月在境内地丰路(今乌鲁木齐北路)25号设立自由教堂,即今新恩堂。
40年代,基督教徒在自立、自养的浪潮中,纷纷建立独立性的教会,境内主要有倪柝声创立的基督徒聚会所,赵世光创立的灵粮堂和竺规身的中华基督教堂等。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一些大教堂或毁于战火,或被日军占用,被迫来境内设堂。
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一些独立性小教堂失去依托。
边仲生、竺规身、盛永保等中国籍牧师联合这些小堂成一体,用泰兴路耶稣堂的灵工社之名,组成灵工团,境内有凯乐堂等11所教堂参与联合。
解放后,基督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运动,怀忠堂牧师戚庆才是全国“三自”爱国运动40位发起人之一。
1956年,破获占据在基督教徒聚会处的倪柝声反革命集团后,广大基督教徒受了一次爱国教育。
1958年,为改变教派隔阂,全市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境内所有教堂合并于怀恩堂、锡安堂、乌鲁木齐北路聚会所和灵粮堂4处,怀恩堂为联合礼拜筹备会驻地。
“文化大革命”时,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1980年,怀恩堂恢复为区的联合礼拜堂,对外开放,不分宗派。
1982年11月,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成立,选举张芹国为主任。
1987年12月15~16日召开区第二届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代表会议,选举唐守临为名誉主任,张芹国为主任。
1989年9月24日,新恩堂成为怀恩堂分堂。
民国上海县志
民国上海县志中国海疆旧方志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二00六年三月第一卷第二七二页乡积谷:五年风灾杨思乡经董穆湘瑶募捐发赈余银四百七十二元七角六分购存籼米七十八石七斗九升三合(每石六元),此后穆董每年捐助米二十石并陆续劝募至十二年止,积存千石专备本乡荒歉补助贫户之用。
归乡董保存交代时应专案呈报乡公署。
慈善钦产:慈善机关款多务支绌,唯上海慈善团十二年度报告存华商电气公司股票六万四千元内国公债票五千六百元,沪闵南柘汽车公司公债票一万元,然其四柱总册存该相抵不敷银四万两千六百余元则上列存款尚非正确,故本篇列产不列款卷三第三一一页认捐者有南北钱业、典业、质业、丝业、茶业、木业、洋货业、银楼业、金业、酱园槽坊业、洋广货业、花业、糖行业、豆米业。
其拨自机关者有法会番公堂、法工部局(以上皆岁有定领)其指捐事业者有施米、施衣、施药、施赊棺等,捐其他有各善姓,捐各项临时特捐(以上皆无定额)栖流公所各商业认捐者有叁业、药行业、药材饮片业、银楼业、铜锡业、铁业、钱业、煤炭业、朱玉业、酱园业、衣庄业、纸泊页、南北货业、木行业、瓷业、京货帽业、竹业、颜料业、碾米业、茶业、漆业、丝线业、米业、酒饭茶馆浴堂业、花竹业、猪行肉庄业、客栈业、布业、茶食业、酒业(以上皆月认常捐)典业、绸缎业、油豆饼杂粮业、洋货业、柏油业、书箱装订业、茶业、丝业、轮船装载业、样广皮货业、鞋业、米行业、机关认捐者有会番公廨(以上常捐皆以年计)其他各善姓捐(无定额)第三一三页复善堂各善姓常捐(二千三百元)位中堂药业常捐(一千元)义务学校捐(六百元)保赤捐(三百元)新普育堂常捐(上海市公所二万四千元慈善团九千六百元地方公款公产经理处三千六百元法会番公廨七百二十元淞沪警察厅四百八十元)葆婴总局各善姓常捐(九百元)同义善会各善姓常捐(无定额约三四万元)义济善会各善姓常捐(无定额约六七百元)贫儿院各界善士捐(无定额)天主堂火政会常捐(一百五十元)公立上海医院捐拨(积谷项下五千九百七十元房捐项下五千四百元沪南工巡捐局一千元电灯公司一百八十元)闸北育婴堂募捐(开办一千元经常两千七百元基本不金一千元)广慈苦儿院各善士认捐(一千六百九十五元又一千二百五十千文)特捐(三千四百八十九元)各公署认捐(上海县百元松江县一百五十元奉贤金山南汇青浦四县各一百元)各机关认捐(水上警察第一区六百七十七元闵行税务所三百元)商业团体认捐(闵南轮船局三百六十元各花厂一千零四十元沪闵长途汽车电话处二十四元)第三一四页其他特捐:水利经费:三林塘河工四年五年六年二十四保各图忙银每亩带征银一分五厘漕米每亩带征银五分(先是清宣统二年三林塘人民请集款重濬三林塘照案于二十四保天一图方一图……第十卷慈善1.慈善团上海慈善团。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网站上海市地情资料库上海市的百科全书出版机构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主持人扫叶山房创办于明万历年间,1880年在上海设分号设分号于彩衣街(今复兴东路),后设北号于棋盘街(今河南中路)席鉴(席玉照),席世臣墨海书馆(The London Missionary So ciety Press)1843~1863年先在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大境地区,后迁山东路麦家圈(今山东中路)基督教出版机构。
英国伦敦教会创办,先后由(英)麦都思、伟烈亚力和艾约瑟主持翼化堂书局1857年新北门(今丽水路),后在豫园路(今豫园老路)20号张竹铭美华书馆(TheAmerican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60~1923年先设在东门外,后迁北京路(今北京东路)18号基督教出版机构。
(美)理查德·科尔、威廉·姜别利等先后主持土山湾印书馆1864~1958年徐家汇土山湾(蒲西路448号)天主教出版机构。
(法)爱桑创办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年城南高昌庙镇清政府创办申昌书局(初名申昌书画室)1874~1907年棋盘街(今河南中路)(英)美查鸿宝斋书局清同治年间福州路269弄18号经理乌仁甫点石斋书局1876~1907年偷鸡桥畔(今北京路浙江路间),门市部设于抛球场(今河南中路南京东路口)(英)美查创办,后王菊人、席子眉、席子佩先后接办益智书会(又名学校教科书委员会)1877年基督教出版机构。
总干事(英)韦廉臣文瑞楼1880~1937年初设南市城内,后迁河南路(今河南中路)广东路之南周蔼如同文书局1881年(或1882年)局址在虹口,印刷厂在熙华德路(今长治路)徐润、徐鸿甫拜石山房1882年中西书局(亦称中西五彩书局)1882年铁大桥魏允文、魏天生鸿文书局1882~1905年棋盘街(今河南中路)凌佩卿千顷堂书局1883年先设在南市城内,后迁汉口路296号黄产生创办,后张松涛接盘,鲍兴华为经理图书集成局1884~1907年天保路(今热河路)(英)美查创办,后由席子眉、席子佩经营乐善堂书药局(又称乐善堂书局、吟香书馆)1885年福州路(日)岸田吟香校经山房1886年大东门(今复兴东路中华路)内朝宝路朱槐庐蜚英馆1887年新马路李盛铎广学会(The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1887年先后设址熙华德路(今长治路)25号、江西路(今江西中路)41号、蓬路(今塘沽路)44号、博物院路(今虎丘路)128号基督教出版机构。
上海县地方志
上海县地方志上海县地方志目录:一.概述 P1二.总述 P2(一)概况(二)历史(三)经济及近代史(四)新中国的上海县三.近代以前上海县(上海地区)大事记 P6四.参考文献 P13一.概述上海县已经走过了700年的路程。
上海县的700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上海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上海县从渔村、盐场、市镇走了出来,到近代,则孕育了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解放后,又发展成为工农业发达,贸易兴旺,经济实力居全国2000多个县前列,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上海县。
当我们把视线从历史转向现实的时候,可以看到今天的上海县更加充满生机,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变化既是80年代以来变革的延续,又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经历一场“蜕变”,迅速城市化的蜕变。
这是时代的使然,势不可当。
可以预料,到本世纪末,或在稍长的时间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上海县这片土地,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这里有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成片的住宅,宏伟的工厂,先进的市政设施,舒适的文化场馆,美丽的校园,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越。
上海县位于上海市的腹部,几乎把市区的西部和南部包了起来。
解放后,就成为上海市区的延伸地,建造了大批的工厂、住宅、市政和文化设施,近年又开辟了虹桥、漕河泾和闵行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地区划入浦东开发区。
今天,随着上海城市的扩大和走向国际化,面积几乎相当于上海市区一半的上海县370多平方公里土地,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宝地。
其次,拥有完备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通信手段,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和吴淞江流经县境;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桥飞机场坐落境内;沪杭铁路及外环线纵横贯通全县;公路四通八达,两条国道是连接上海市和外地省市的交通要道。
电话装机容量2 万余门,又有微波通信设施,国内首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也设在县内。
第三,工农业生产先进,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
申请人提供新建㊁改建㊁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报告,改由审批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开展新建㊁改建㊁扩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检测)二十㊁市邮政管理局(1项)仿印邮票图案及其制品审批(取消申请材料 仿印邮票图案及其制品的材质鉴定报告 ,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仿印邮票图案及其制品的材质鉴定报告)二十一㊁上海海事局(1项)航运公司安全营运与防污染能力符合证明核发(取消申请材料 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报告,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由海事管理机构直接承担审核工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延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有效期的通知(2016年12月7日)沪府发 2016 101号各区㊁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经评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行政学院工作条例›的实施意见»(沪府发 2012 28号)需继续实施,其有效期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特此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2016年12月2日)沪府办发 2016 55号各区㊁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㊁办㊁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上海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推进上海市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和«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一㊁工作基础和发展机遇多年来,在上海市委㊁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地方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上海市地方志事业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平稳㊁有序㊁健康发52 (2017年第1期)展,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机构体系和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按照地方志工作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㊁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任务和确保认识到位㊁领导到位㊁机构到位㊁编制到位㊁经费到位㊁设施到位㊁规划到位㊁工作到位的要求,上海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工作机构体系和具有特色的地方志编纂㊁收藏㊁研究和宣传工作格局.市㊁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健全,各区县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地方志工作中各司其职,协调发展.(二)修志工作进展良好根据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2010-2020年,全市将完成148部«上海市志(1978-2010)»分志㊁分卷,70部上海市级专志和25部区县续志编纂工作.截至2015年底,市志编纂启动率达到95%,专志编纂启动率达到70%,区县续志编纂启动率达到96%.(三)综合年鉴市㊁区全面覆盖«上海年鉴»已连续出版20年,并发行英文版㊁电子版和网络版.各区全部公开出版综合年鉴,提前实现«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的2020年综合年鉴全覆盖的目标.全市拥有行业㊁部门年鉴近百种.在全国年鉴评比中,上海市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前列.(四)地情资料编纂成果不断涌现编纂出版«上海通志(干部读本)»«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对口援建都江堰市志»«汶川特大地震上海市救灾援助实录»等重要地情资料.整理出版«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乡镇旧志丛书»和«民国上海市通志稿(第一册)»«上海市年鉴(1935)»等具有较大影响的典籍资料.各区㊁各部门㊁各单位根据自身特色,编纂出版500余本部门志㊁专业志㊁专题志和特色地情图书.(五)宣传和研究成效明显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志法规宣传活动,营造修志㊁读志㊁用志的地方志文化氛围.发挥广播㊁电视㊁报刊㊁图书㊁网站㊁微信㊁微博等作用,宣传地方志工作和成果.通过课题㊁论文㊁著作㊁研讨和论坛,提升地方志研究水平.上海地方志工作要继续按照党和国家对地方志工作提出的新任务㊁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在改革发展大局中的目标任务,科学规划,积极创新,实现新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强地方志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地方志工作创新和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地方志工作成效和作用.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㊁四中㊁五中㊁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㊁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改革创新道路,发挥地方志 存史㊁育人㊁资政 作用,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开创具有时代特征㊁上海特点和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事业新局面.(二)基本原则1.坚持依法治志.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志法规和规划纲要,健全完善上海市地方志工作规章,宣传依法治志的意义,树立依法治志的理念,培育依法治志的环境,完善依法治志的制度.市㊁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要依法履行组织㊁指导㊁督促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地方志工作的法定职责;根据地方志工作规划和编纂方案,有编纂任务的相关单位要依法承担地方志工作职责.2.坚持全面发展.围绕中心㊁服务大局,加强修志编鉴著史,统筹兼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㊁文献收藏保护㊁理论研究,推进信息化建设㊁通志(方志)馆建设㊁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2017年第1期)623.坚持继承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修志优良传统,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找准时代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改革㊁敢于创新㊁善于作为,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㊁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㊁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4.坚持质量第一.将求真务实精神和精品意识贯穿于规划㊁编纂㊁评审㊁出版全过程,严把政治关㊁史实关㊁体例关㊁文字关㊁出版关,打造无愧于时代㊁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志,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5.坚持修用并举.顺应发展趋势,创新用志理念,拓展用志广度,加大用志力度,用好地方志资源,形成修用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使地方志成为上海的 精神名片 .6.坚持开放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众手成志的工作格局.推进地方志成果社会共知,提高地方志资源社会共享水平,发挥地方志贵在史识㊁重在致用的重要作用.三、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总体目标全面完成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规划,推进专题志和区县部门志㊁专业志等编纂工作;坚持综合年鉴市㊁区全覆盖,提升综合年鉴和行业㊁部门年鉴质量;完成上海通史重修,积极探索地方史规划㊁编纂㊁指导和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完成上海市地情资料数字化工程;推进市㊁区县通志(方志)馆建设,上海通志馆新馆建成运行.基本建成由志鉴史编纂工作体系㊁质量保障体系㊁收藏保护体系㊁开发利用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组成的上海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二)主要任务1.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目标.落实工作责任㊁细化工作任务㊁创新工作方式,以2020年为节点,按照年度推进和落实资料收集㊁初稿撰写㊁评审验收和出版工作.2.创新年鉴编纂工作.鼓励探索创新,优化体例结构,突出内容特色,拓展形式载体,扩大应用范围,服务社会发展.提高市㊁区县综合年鉴的时效性㊁权威性㊁影响力.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管理,支持行业㊁部门年鉴编纂工作,打造品牌年鉴.3.强化地方志质量建设.严格执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㊁地方志书评审验收办法和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等规范,完善资料报送㊁质量评价㊁评审验收㊁批准出版以及修订㊁重修㊁再版的制度.坚持主编(总纂)负责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支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发挥专家学者在编纂㊁评审㊁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4.拓展地方志资料收(征)集和保护.探索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地方志承编单位妥善保管资料,及时向同级通志(方志)馆移交.运用社会调查㊁口述历史等方法,拓展地方志资料收(征)集范围和渠道,建立地方志资料库,充实市㊁区县通志(方志)馆馆藏.5.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加强对地情文献资料专门研究,编纂出版一批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地情书籍和反映上海乡土历史的普及性成果.挖掘地方志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启迪,发挥地方志的智库作用.有条件的区县政府㊁部门㊁单位可以开展地方史编写工作.推动方志文化进机关㊁进农村㊁进社区㊁进校园㊁进企业㊁进军营.加强重大事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纂工作,整理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志文献,抢救和保护近现代上海历史文化遗产.6.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地方志+互联网,发挥新媒体作用,完善各级地情网站内容功能,建立地方志收藏㊁编修㊁研究㊁宣传㊁服务信息技术平台.推动 数字化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和数字化市㊁区县通志(方志)馆建设.探索地方志信息化标准工作,实现全市地方志资源互联互通㊁共建共享.7.推进地方志理论研究.开展地方志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创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发挥学术团体㊁报刊杂志㊁研讨会等平台作用,营造学术氛围,推出一批有份量的研究成果.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地方志文化影响力.8.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思想教育与业务指导相结合㊁专职与兼职相结合㊁在岗与挂职交 72 (2017年第1期)流相结合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等措施,建立人员稳定㊁结构合理㊁政治素质高㊁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地方志专家.制定学术带头人制度,探索修志人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与高等院校㊁科研院所合作,鼓励和支持专业培养㊁继续教育与人才交流.完善培训制度,经常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四、保障措施(一)法治保障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上海市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健全完善上海市地方志规章制度.加大地方志法规规章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纠正执行不力和违法行为.(二)组织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㊁政府主持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体制.各区县政府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对本行政区域㊁本系统㊁本单位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健全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挥统筹规划㊁组织协调㊁督促指导作用.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专业要求,配齐㊁配强工作队伍.(三)制度保障健全和完善地方志编修工作由地方志工作机构主导㊁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市㊁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㊁督查通报制.完善地方志工作评估激励机制,表彰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与个人.(四)工作保障将地方志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区县政府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地方志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健全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保障人员编制,稳定编修队伍,完善工作条件,完成编修任务.(五)宣传保障创新形式,大力宣传地方志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绩㊁新贡献.挖掘地方志资源的现实价值,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精品.鼓励全社会利用地方志资源,弘扬地方志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各区县政府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本规划纲要落到实处.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对本规划纲要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㊀㊀㊀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㊀㊀㊀㊀2017年第1期(总第38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1月5日出版主管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刷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印中心网㊀㊀址:w w w.s h a n g h a i.g o v.c n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 N31G1854/D ㊀。
洋泾浜
十九世纪的洋泾浜照片(浦西) 填没洋泾浜(西)为现在的延安东路时的情景
洋泾在浦西的河段称西洋径浜,民国3年填没后筑成现在的延安东 路。浦东河段称东洋泾浜,经现在的定水浜后成南北流向。清道光十二 年(1832年)疏浚北洋泾浜时,挖去原来的堤坝,使与黄浦相通,此后就 改称洋泾港。在这西沟港以西,张家浜以北这一沿江地块,即洋泾流经 之处,历史上被称为洋泾地区,河道名渐次成了地名。
建制沿革 各个历史时期的建制沿革
表1.1 洋泾地区历年建制归属表
年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建制 —— 属地 华亭府,次年改松江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清咸丰十年(1860年) 清同治五年(1866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清宣统二年(1910年)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 新中国(1956年) 新中国(1958年) 新中国(1961年) 改革开放(1984年) 改革开放(1993年) 改革开放(2001年)
•
•
历史篇
• 洋泾,一个古老的名字 ,一块位于上海市东郊,浦东 西北角的黄金宝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 后,被列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率先开发的范围,从而更成 为一方热土,举世瞩目。 • 洋泾的域名 • 洋泾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有着不同的称呼,有洋泾镇、 洋泾乡、洋泾市和洋泾区的不同说法,它们四者关系密切, 有着很大的传承关系,历经沧桑,镇老事多。洋泾地区的 名字,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从保、图到乡、市、区、 镇。研究每一个地名的来历,犹如一幅幅历史画面浮现在 人们眼前。 • 洋泾乡· 洋泾市· 洋泾区· 洋泾镇
西镇
东镇
公利医院
建平路崮山路
斗姆堂
泾南路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一、碑记1.嘉兴府华亭县明行院记碑存县文化馆。
南宋嘉熙年间立于明行院(今县人民医院址)。
附录:宋释北磵居简明行院记华亭图牒载,春秋时夫差三女子墓田日“三女冈”声诗则播诸唐,令尹询并荆公王介甫、都官梅圣俞。
迩冈之刹日“安和”,后晋天福五年,蒋汉瑊环堵,中芬陀利花擢于陆。
聚族而谋日:“是八吉祥六殊胜处,盍施诸释梵家。
”遂基此刹桢干于是者日“本立”。
病潮★岸址,白汉瑊议徙于此,改日“明行”,用淮海王钱中令归朝所请之额。
堂宇楼殿,金碧焕灿,云栖鸳瓴,月行璇题,具如经说。
凡所当有,罔不具。
藏乘二千余卷枣柏大士《华严合论》在焉。
钟梵压万籁,为一方宅心纯想之地,迁善远罪者咸知乡方。
一灯长明,四檀委输。
规矩准绳,有条而不紊。
五季方中,水立昼昏,真人应期,民登袵席。
圣圣授受,几三百年来闻识载,固自若也。
云胡惠日求纪述,为日日:“故国乔木,其大蔽雨,其高垂云,可无封植。
日冀懋长,风雷之鼓荡,雨露之膏沐而至此也。
一刹百堵,容数千指。
功倍封植,惠戒剪伐。
人天之所瞻,龙象之所怀,不啻故国乔木。
罔知创业之艰难,则将怠乃训。
盍讲明以诏后世,不亦可乎?”因其说,系之以辞。
辞日:“五季中,民迍邅。
沸如麋,号无天。
中令君,吴越钱。
奋一旅,图万全。
玉节劲,金城坚。
王海国,遮中原。
振义声,开福田。
空寂崇,经象传。
幢刹建,泉货捐。
为帡幪,持危颠。
誓子孙,铭肺肝。
搞锦绣,包山川。
归有德,同永年。
带如河,厉如山。
与竺乾,无党偏。
敕差临,安府净。
慈光孝,禅寺住。
持北裥,居简记。
”结界记余作《三女冈明行院记》于嘉熙初元,越二年,结大界,相成荐请纪其事。
其说日:“天可陟,吾疆不可入。
地可陷,吾疆不可犯。
不吉祥及诸恶律仪自退舍于广莫之野而无何有之乡。
且夫天地之大,八荒之广,从而无际衡而无朕。
虽吾庐千柱万础,磅礴川谷,包络平野,眇而际之一饵耳。
吾身小,天地渊乎方寸者,心也。
至微也,至幽也,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三灾弥沦。
心为本,根不钮。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第 22 卷第 1 辑 2007 年 1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 hy
Vol. 22 ,No . 1 J an. ,2007
清代抚民厅制度形成过程初探
傅林祥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上海 , 200433)
③光绪《清会典》卷 4 。 ④周振鹤 :《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 刍议》,《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年第 3 期 , 第 32 页 。 ⑤田文镜 、李卫 : 《钦颁州县事宜》, 《中国政书集 成》影印本 ,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10 辑 , 第 94 、57 页 。参见瞿同祖 : 《清代地方政府》之第 2 章第 1 节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 2003 年 。
二 厅制在明代的萌芽
有明一代 , 府的同知 、通判的数量比清代要 多 , 他们作为知府的佐贰官 , 负责全府或府内数 个州县的某一事项 , “同知 、通判分掌清军 、巡 捕 、管粮 、治农 、水利 、屯田 、牧马等事 。无常 职 (各府所掌不同 , 如延安延绥同知又兼牧民 , 余不尽载) , 无定员 (边府同知有增至六 、七员 者) ”①。同知或通判大多与知府同城而驻 , 遇有 事情 , 才被派遣外出 。有关同知或通判被派遣外 出的记载 , 最晚在嘉靖年间已经出现 。据方志记 载 , 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松江府设立过两个海防 厅 : 一个在上海县城 , 为防倭寇侵扰 , 嘉靖三十 五年 (1556 年) 派遣一位海防同知驻扎于此 , 次年在上海县署西侧建立海防同知厅署 , 随着倭 患的消弭 , 万历十六年 ( 1588 年) 前海防同知 已经回到松江府城 ②; 另一个设于金山卫 (在今 上海市金山区金卫镇) 西南 , “以备春防”③, 具 体置废时间不详 。这种派遣的同知 , 在内地也有 设置 。陕西延安府在明后期设有西延捕盗同知 , 驻扎洛川县黄龙山 , 管辖白水 、澄城 、郃阳 、韩 城 、洛川 、中部 、宜君等七县捕务 , 并延续到清 乾隆四 年 ( 1739 年) 才 改 名 为 延 安 府 捕 盗 同 知 ④。另外 , 至迟在万历年间 , “抚民同知”官 衔也已经出现 。陕西潼关为军事要地 , 明代设有 潼关卫 , 万 历 间 设 “分 署 西 安 抚 民 同 知”一
上海县志
上海县志居民姓氏1991年上半年,据对各乡镇公安派出所管理的户籍调查,全县户口在册人员413571人,共有520个姓氏。
姓氏数最多的莘庄镇,有360个姓,次为梅陇乡有319个姓,七宝镇290个姓。
姓氏数最少的纪王乡有169个姓,次为鲁汇和北桥乡,各有175个姓。
姓氏数与乡镇总人口之比最高的龙华乡为2.4 :100,新泾乡和莘庄镇各为 1.8:100;最低为浦东的陈行、杜行、鲁汇和三林4乡,均为0.6:100。
每个姓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有47个姓,占总姓氏数9%,共计人口 338568人,占总人口81.9%。
人口超过 1万人的有 13个姓氏,按人口多少,依次为张(35143人)、王(26034人)、陈(19944人)、沈(16152人)、朱(15675人)、徐(14710人)、李(13227人)、陆(12510人)、顾(12090人)、金(11270人)、孙(10383人)、杨(10121人)、吴(10046人),共计人口207305人,占县总人口50.1%。
在19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以张姓人口为最多,3个乡镇以王姓人口为最多。
13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乡镇:张姓、王姓、陈姓均在三林乡,分别为3480人、4228人和2329人;沈姓,马桥乡1563人;朱姓,颛桥乡1366人;徐姓,鲁汇乡1810人;李姓,塘湾乡1098人;陆姓,三林乡1967人;顾姓,杜行乡2236人;金姓,陈行乡1322人;孙姓,陈行乡2264人;杨姓,马桥乡1139人;吴姓,陈行乡1154人。
人口万人以下,2000人以上的姓氏34个,人口131261人,占全县总人口31.7%。
人口分别占全县总人口万分之一以下的姓有326个(含复姓11个),占姓氏数62.3%,合计人口2713人,占人口 6.6%。
其中1人1姓的有96个姓,姓氏数占总姓氏18.4%,人口占总人口0.02%。
居民多为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籍贯。
县内罕见的姓氏有郏姓、支姓,原籍常熟。
康熙上海南汇县志(卷9-12)
年人
年人年舉年舉任乾
團任
年人年府
任乾任乾年騎 隆 乾
任行
任乾
任乾任人任人
奉
任乾任人
任尉
乾乾
乾
ZhongY i
南
滙
劉沈錢徐李丁張川張馮黃縣童陸吳龎劉龔徐南馬爟呼
士 大國玉沙得建廕新天廷其超
滙玉爾天
得得麟僼倫相樞營勝功爵志柱柱雄元溥宣潛營魁松培
中 隆 江 隆 崇 隆 通 隆 崇 乾 通 雍 通 正 江
二 正 寫 俸 年沙 雍
官 志
二
於二
駐
ꦖ
名 軍 武俸
名 六 保 銀 裁一 正
名 蘇分 府 四 募 俸 皂 十 年 斗 四五
外把 四 守 備薪
年 長 四 三二 四
藩南 城 名 充 銀 ꦖ 兩 分 一 兩兩
委總 員 備 駐 又 復 三 十 場三 年
庫邑 歲
役三二
屬 名 二七
三四
歲 名攅歲八名 滿二
吏四 九不課備尤
支
典支名 皂無典兵 各十
分自守煩
俸 皂一俸 轎ꦖ過吏科 一五
時分禦劇
銀 ꦖ名銀 傘十送各二 名兩
之邑之難
ZhongY i
南
滙
外 千 提 武 名 兩 下 六年 官 下 縣 兩 雍歲 下 募 養 典 滿 十 三 一 四
委總標職
養 沙 皂 年裁 仍 沙 新 羡在正支 沙 充 亷 史 同 一 林 名 十
醫五
海隆
績雍
韓陳裘欽金邱馬左李 嚴 秉聞 秉
秩學
官 志
訓
術
乾
衛十
內 隆 隨 兼五
二 四 帮 管年
把守 總備
墉京生璉柞詩任震枚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摘要】本文旨在从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角度进行分析。
在文章的正文部分中,首先对上海地方志中药物记述进行了分类,然后探讨了这些药物的起源、应用情况和特色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接着,结合这些内容,总结了上海地方志中药物记述的重要性,指出了它对于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医药的重要意义。
展望了未来上海地方志对于药物研究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在促进医药进步和保护传统药物文化方面的潜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上海地方志中药物记述的独特性和价值,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上海地方志、药物记述、分类、起源、应用、特色、影响、重要性、药物研究、未来展望1. 引言1.1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海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药物起源、药物应用情况以及药物的特色。
通过对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地区的药物文化、医药发展历程和药物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药物记述的分类是研究药物记载在地方志中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对不同类别的药物记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上海地方志中药物记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药物的起源是研究上海地方志中记载的药物来源、采集、生产流程及其发展变迁情况。
通过揭示药物的起源,可以了解上海地区的药物资源状况、药物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药物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药物应用的情况是研究上海地方志中对药物的具体应用情况及其疗效评价。
通过分析药物的应用情况,可以了解上海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医药治疗方法及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药物的特色是研究上海地方志中所记录的药物特有属性、功效、用法及其与其他药物的区别。
通过揭示药物的特色,可以了解上海地区的药物文化特点、药物传承与创新的动态过程以及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
药物的影响是研究上海地方志中药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
浅析上海地方志中的药物记述
上海地方志是上海市政府编制和出版的关于上海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著作。
这
其中也不乏对于药物的记述。
下面我将就上海地方志中药物的记述进行浅析。
首先,上海地方志对于药物的记述非常详尽。
比如在《上海市志(民间艺术卷)》中,记载了上海民间药艺的许多方方面面,比如药材采集、贮藏、炮制、用途等等。
同时,该
地方志中也不乏对特定药物的详细介绍,比如金银花、菊花、人参、熟地黄等等,在这些
介绍中,常常包括药物在中药学中的分类、性味、功效、应用、炮制方法以及药物的历史
沿革等相关信息。
这些详尽的记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上海地区民间的药物文
化。
其次,上海地方志对于药物的记述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比如在《上海市志(市政卷)》中,不仅有关于中药的记述,还有对于西药和中西医结合的介绍。
这些介绍不仅展
现了上海地区医学的多元性,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上海地方志对于药物的记述也体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药物作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和文化内涵都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
而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药物文化也不断演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
上海地方志的药物记述,不
仅能够让我们认识到药物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方特色,也能够为药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
供参考。
综上所述,上海地方志中药物的记述非常详细、涉及领域广泛,体现了药物文化的历
史文化遗产的意义。
通过对上海地方志中药物的浅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到这一方
面的历史和现状,也能够更好地承接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县地方志目录:一.概述 P1二.总述 P2(一)概况(二)历史(三)经济及近代史(四)新中国的上海县三.近代以前上海县(上海地区)大事记 P6四.参考文献 P13一.概述上海县已经走过了700年的路程。
上海县的700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对上海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上海县从渔村、盐场、市镇走了出来,到近代,则孕育了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解放后,又发展成为工农业发达,贸易兴旺,经济实力居全国2000多个县前列,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上海县。
当我们把视线从历史转向现实的时候,可以看到今天的上海县更加充满生机,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变化既是80年代以来变革的延续,又是更高层次上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在经历一场“蜕变”,迅速城市化的蜕变。
这是时代的使然,势不可当。
可以预料,到本世纪末,或在稍长的时间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上海县这片土地,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场景,将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这里有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成片的住宅,宏伟的工厂,先进的市政设施,舒适的文化场馆,美丽的校园,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优越。
上海县位于上海市的腹部,几乎把市区的西部和南部包了起来。
解放后,就成为上海市区的延伸地,建造了大批的工厂、住宅、市政和文化设施,近年又开辟了虹桥、漕河泾和闵行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地区划入浦东开发区。
今天,随着上海城市的扩大和走向国际化,面积几乎相当于上海市区一半的上海县370多平方公里土地,无疑是城市发展的宝地。
其次,拥有完备的交通设施和先进的通信手段,投资环境十分优越。
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和吴淞江流经县境;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桥飞机场坐落境内;沪杭铁路及外环线纵横贯通全县;公路四通八达,两条国道是连接上海市和外地省市的交通要道。
电话装机容量2万余门,又有微波通信设施,国内首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也设在县内。
第三,工农业生产先进,经济发达,人员素质较高。
199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22.5亿元,社会总产值68.7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
以副食品和瓜果、花卉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生产手段较为先进,商品率很高,在全市居有重要地位。
今正进一步以城市和外贸出口市场的需要调整生产结构,这一领域将大有作为。
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固定资产原值达17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千万元、利润百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61家,县、乡镇正在规划和建设工业小区,企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技术将日趋先进,企业等级和产品档次将迅速提高。
房地产业已成为重要产业,起步早,实力雄厚。
以商业、农村仓储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紧紧依托城市和外贸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1991年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3%。
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1991年,中外合资企业达81家;全县工业品外贸拨交值占工业总产值19.8%。
雄厚的经济实力,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全县经济高速度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总述一上海县是上海市郊10县之一。
位于上海市腹部,与上海市区西南部犬牙交错。
县境北端是东流的吴淞江;上海最大的河流黄浦江,从女儿泾入县境,在闸港折而迤北,经龙华镇东流入上海市区,把全县分成浦西、浦东两部分。
1983年,面积427.83平方公里,耕地38.7万亩;居民14.8万户,55.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69.6%和30.4%;辖有5个县属镇、17个乡。
1988年,面积378 44平方公里,耕地33.6万亩;居民12.3万户,41.6万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分别占79.3%和20.7%;辖3个县属镇、16个乡。
县治辛庄镇。
上海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前缘。
6000~70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
因长江泥沙和海浪的冲积,4000多年前今马桥乡俞塘村向北经青浦县徐泾一线以西的地区已经成陆。
1300多年前今县境全部成陆。
全县平均海拔4米左右。
地表土层厚达180~300米,为长江带来的泥沙沉积物形成的土壤质土,形成良好的农业耕作层。
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并有矿泉水分布。
气候具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温暖潮湿,四季分明。
上海县地接上海市区,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又具有完备的航空港、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设施和条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极为有利。
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桥飞机场坐落境内。
沪杭铁路及其外环线纵横贯穿全县,设有新龙华、莘庄等车站。
公路四通八达,82条公路把各乡与上海市区、邻县联成一体,318、320两条国道是联接上海市和江、浙、皖及南方各省的交通孔道,近年又建成莘松高速公路。
运营于境内的37条公交客运线路,组成沪西公交客运枢纽。
黄浦江在县内流经35公里,一半河道可通航万吨轮船,纳百川而形成以吴淞江、大治河、淀浦河、横沥港等为主干航道,纵横交错的航运网络。
沿江河百余座码头,年装卸量可达千万吨。
邮政电信事业颇为发达,设于莘庄镇的上海市内电话局莘闵区局,电话总机容量2.8万门,县邮电部门还装有微波电信等设施。
上海县具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大批市属企业、重要的市政设施、住宅区、学校在县内建成。
虹桥、漕河泾、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如3颗宝石镶嵌在县之东部和南部,北新泾化工区、漕河泾电子仪表区、长桥建筑材料工业区、朱行工艺美术品区、吴泾化工区、闵行重型机器工业区等6个各具特点的工业区横亘东部、南部,气势磅礡。
田林等上海市住宅小区和新泾、长桥等新村陆续建成,形成上海重要的住宅区。
设有华东化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6所大专院校以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
县属城镇和乡集镇大多在改造。
莘庄镇已成为生活、文化设施较为齐全,交通方便,清洁、文明的新城镇,大部分居民迁居新村。
30年代部分地区始有自来水供应,近年建成可供百万人口饮用自来水的长桥水厂和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临江取水泵站。
县内又自办县、乡、村水厂。
上海县是上海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蔬菜、家禽、鲜蛋、生猪、花卉、药材生产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
经长期演变,农业形成蔬菜区、粮棉油蔬菜夹种区和粮棉区3个生产区。
物产丰富,商品生产率高,各种农副产品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上海市民的消费需要,还是重要的出口产品。
上海县是上海市主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有属于良渚文化的马桥古文化遗址,有黄道婆、宋庆龄等名人墓地,有上海烈士陵园。
上海规模最大的佛教丛林龙华寺、现代化娱乐场锦江乐园以及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两家专业公园均坐落境内。
二上海县在历史上孕育了上海中心城区,近、现代又经历了历史巨变。
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形势,经济的迅速发展,不断的城市化,导致数百年来,上海县县域变化不已。
1984年面积不及立县时的1/5,县治9迁,甚而引起1927年(民国16年)和1957年的撤县之议。
上海县立县于 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时面积约 2000平方公里。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1726年(清雍正四年)、1810年(嘉庆十五年)先后折地设青浦、南江两县和川沙抚民厅(今川沙县),面积仅为立县时的1/3。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埠,至1862年(同治二年),全县被割裂为“公共租界”、“法租界”及“华界”(县城区和与租界相邻的地区)和乡村4个部分。
上海县的土地上,实际形成了三权鼎立的局面,县之管辖权仅限于华界和乡村地区,政令不能通行于租界。
上海县开始了其屈辱的历史。
同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在上海县母体内迅速孕育起来,上海县开始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原以乡村为主要管理对象的县署及县级机构难以对城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为适应这种变化,本世纪初建立了旨在适应城市管理的各种自治机构,在不根本改变县行政职能的情况下有效的取代县署的某些管理职能,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行政管理体制。
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1927年(民国16年),鉴于上海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和复杂情况,国民政府计划,撒上海县建上海特别市;这是上海县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而确立了上海的市级行政管理体制和城市的规模,以及特大城市的地位。
因撤县遭到反对,终于次年县、市划界,上海县仅剩闵行等西南8乡,从而也确立了上海县的规模和地位,面积仅152.86平方公里,人口11.4万人,为江苏省61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一个县。
这种情况差不多延续到1958年。
是年,因上海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扩大的需要,上海县从江苏省划入上海市,上海市西郊区的大部分地区并入,全县面积扩大到463平方公里,人口增至43.2万人。
此后,又分别于1959年析出闵行和吴泾地区设立闵行区,1984年析出北新泾、漕河泾和龙华3镇,县域又不断缩小。
上海县域的变化,是上海县经济发展和不断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为上海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对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产生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1958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物产、不同风俗地区的组合,地区间的长短互为补充,更为上海县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其后县域的频繁变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如不利于全县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难以形成传统的经济、文化中心,县内各地区间的经济有机联系,也常因区域的变动而被割断。
三上海县以经济立县,以经济兴县。
经济兴衰在其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而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始终是上海县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
唐代,上海地区渔业、盐业发达;捍海塘兴筑,平野沃畴,宜稻宜寂,又成为重要产粮区。
宋代,海上贸易、渔业均有发展,酒税成为重要税源,以至到北宋熙宁年间有上海务之设。
南宋咸淳年间,上海务一带,“人烟浩穰,海舶辐辏”,俨然东吴一富庶之区,形成上海镇,取代青龙镇,设立市舶分司,成为贸易港口。
元初,上海镇有榷场、酒库、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馆、氓廛贾肆,“市易日盛,户口繁多,民物富庶”。
上海地区具备了立县的条件。
元代,植棉业、棉纺织业兴起。
历元明两代至清,植棉、棉纺织、沙船运输等业和贸易都有长足的发展,上海县日趋繁荣,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农业上,元代引进棉种,植棉业逐渐普及,明代已大面积商品生产,至清嘉庆年间粮食种植已大部分为棉花所取代,进而全县农田“棉七稻三”。
棉纺织业因元初黄道婆革新棉纺技术,日益兴盛,沙冈一带有三梭细布,乌泥径一带有花纹被褥生产。
降至明代中叶,上海县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布匹行销海内外,“龙华尖”、“七宝尖”、三林标布等布之精品驰誉天下。
与棉纺织业同步发展起来的棉布、棉纱染色业也以靛蓝而独树一帜,到明末发展为染踹业。
附丽于棉纺织业和染端业的其他各业也日益兴盛。
为适应海运漕粮而兴旺的沙船运输业,起自元代。
历数百年,适及清康熙、雍正开海禁,更形兴旺,到清乾隆嘉庆年间跃为上海县一大经济支柱。
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使得上海县的地位日益提高,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县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