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空前繁荣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在古老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空前繁荣强盛的
时代。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蔚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一代文学之代表唐诗自不必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等各种艺术门类也齐头并进,各领风骚,汇成了绚丽多姿的艺术百花园。舞蹈这一古老的艺术,宛如百花园中一丛盛开的奇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它带着青春的朝气,蓬勃的生机,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在中国舞蹈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
舞蹈至唐代臻于极盛不是偶然的,除了时代提供的条件外,还有其
独特的原因。
(一)源远流长的古代舞蹈
舞蹈,是人类最早具有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形态,是先于其他艺术而
发生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它被人称为“艺术之母”。舞蹈在中国有
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期,初民部落便产生了作为图腾崇拜仪式和巫术
仪式的舞蹈;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中已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一关于舞蹈比较完备的记载。随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舞蹈逐渐从与音乐、诗
歌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相互依附中独立出来,形成自具特色并有着优
良传统的艺术门类。只是因为“乐”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仅仅指音乐,
而是包括舞蹈在内的一种活动,又加上“载歌载舞”是中国舞蹈的基本
形式,所以“乐舞”二字常常联称。由于本书着重讨论的是舞蹈与唐诗
的关系,所以在使用“乐舞”一词时多偏指舞蹈而言。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伴随着奴隶制度的诞生,出现了以
表演歌舞为生的职业歌舞艺人,这就是史籍中所说的“女乐”,实际上
就是表演乐舞的女奴。相传夏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夏桀蓄养在宫中供他寻
欢作乐的女乐,竟达三万人之多。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宫廷中也都
备有大量女乐,如齐景公一次送给鲁国的女乐就有八十人。此时,不仅
有职业歌舞艺人,还有训练舞女的专业舞师,因此舞蹈的技艺也达到了
一定的水平。屈原《招魂》是为招客死秦国的楚怀王之魂而作,其中写
到了宫中女乐,辞中说: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长发曼鬋,艳陆离些。二八齐容,起郑舞些。若交竿,抚案下些……
肴馔未撤,女乐便罗列于前。陈钟击鼓,引吭高歌,美人微醉,满面春色,目光流波。长发美鬓,苗条丰盈。十六个女子排列成两行,翩翩起舞。进退旋转,挥襟甩袖,莫不应节而动,整齐和谐。从中可见当时女
乐的盛况。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六国宫室所藏财宝连同宫嫔、女乐一道聚
敛到咸阳,据为己有。据史料记载,当时宫中女乐约有万人之多,则歌
舞之盛不难想见。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道:“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其中虽作了不少夸张,却也非毫无根据。
西汉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国家。两汉时
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乐舞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专管乐舞的
官方机构——“乐府”,创制了一批优美动人的著名舞蹈,如《长袖舞》、《对舞》、《巾舞》、《建鼓舞》、《七盘舞》(又名《盘鼓舞》)等。
这些舞蹈多以手、腰等上体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尤其注重舞袖。譬如《袖舞》,顾名思义,便是由舞人舒展长袖而舞,借助舞衣光滑轻柔的
质感,在袖的舞动中创造袅娜飘逸的境界。又如《对舞》,形式多种多样,有女子对舞,男子对舞,还有男女对舞。但不论何种形式,都以袖
的舞动为主要特征。《巾舞》,乃是执巾而舞,表演者手执长短大小形
制不一的舞巾,做出各种优美潇洒的姿态,审美效果也与舞袖相似。试
看东汉文人傅毅《舞赋》对《七盘舞》舞容的描写:
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
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
驿飞散,飒擖合并。燕居,拉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
作者表现的是女子独舞的情景。舞蹈开始的时候,只见她“若俯若仰”,腰身是那样灵活柔软;“若来若往”,脚步是那样轻盈飘忽;“雍容惆怅”,意态是那样从容娴雅。接下来,或行或止,或动或静,舞姿随感
情而变化。时而像燕子伏巢而居,时而又像鸟儿疾飞高天。轻柔的罗衣
随风飘拂,缭绕的长袖左右甩动。一顾一盼,举手投足,莫不应节合度,其精妙婉丽难以用语言形容。
正是这一类舞蹈奠定了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特征,成语“长袖善舞”
即由此而来。经过历代舞蹈家的继承与发展,舞袖的动作愈来愈丰富。
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记载的舞袖动作就有几十种,其中包
括垂、拂、挥、带、曳、振、翻、举、回、掩、奋、舒、扬、飘等。其
深远的影响一直渗透到现代中国的舞蹈和戏曲。
这一时期舞蹈的另一发展是涌现了一批著称于世的杰出的舞蹈家,
西汉杰出乐舞艺人李延年的妹妹即是其中之一。一次,延年在武帝面前
起舞作歌称赞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惊叹说:“世上难道有这
样的人吗?”遂召她入宫。谁知她不只有倾国倾城之貌,还擅长乐舞,
于是进为夫人,深得武帝宠幸。汉代后妃中善舞的,还有汉高祖宠姬戚
夫人,汉成帝后赵飞燕等。《西京杂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从见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可知,这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舞蹈,舞者须向旁
折腰九十度,然后两臂平展,两袖翘飞,与上身平行。赵飞燕,本是阳
阿公主家的婢女,因精习歌舞,体轻如燕,故号为飞燕。成帝召她入宫,封为婕好,后又立为皇后,专宠后宫。相传宫中有太液池,池中有洲,
洲上筑榭高四十尺,飞燕舞于其上。适遇大风,似欲飞去。成帝又专造
水晶盘,令官人以手托之供飞燕行舞其上,故称为掌上舞。这是舞蹈史
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掌上舞”因之成为关于舞蹈最著名的典
故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出汉代舞蹈所达到的水平。
曹魏统治集团成立了乐舞的管理机构,名为“清商署”,以表演清
商乐舞为主。关于清商乐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解释。一说源于古代的“商歌”;一说出于汉乐府中相和大曲的“清商三调”。所谓“清商三调”,指相和大曲中的平调、清调和瑟调,其中清调以商音为主,因此以清商
来代表三调。曹操父子都酷爱清商乐,曹操不仅生前沉迷于清商乐舞,
常常倡优在旁,夜以继日,在遗诏中还令他的姬妾和歌舞艺人居铜雀台“每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望他所葬的西陵歌舞。此后历代统治
者都十分重视清商乐舞,从而保证了作为“华夏正声”的汉民族传统乐
舞文化,在经历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之后,仍然得以延续下去。魏晋南北朝是乐舞的变革时期。一方面,由于东晋政权南移,促进
了江南民间乐舞的发展,使得乐舞在原有“中南旧曲”的基础上,又添“吴歌”、“西曲”等江南“新声”。另一方面,鲜卑族拓跋氏在北方
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陆续传入中原,并在上层社会当中迅速普及开来,“胡乐”、“胡舞”风靡一时。
如《陈书・章昭达传》记载章昭达“每宴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