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报告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影响因素分析储蓄存款对于城乡居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手段,能够提供收入保值和财富增值的功能。
然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大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影响。
一、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是直接影响其储蓄存款余额的关键因素。
较高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城乡居民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储蓄,因此他们的储蓄存款余额更高。
相反,收入水平较低的城乡居民可能更难有资金进行储蓄,导致储蓄存款余额较低。
二、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也会对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地区的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那么城乡居民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收入,从而有更多的资金进行储蓄。
相反,就业机会有限、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可能相对较低。
三、金融体系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也会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造成影响。
一个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能够提供便捷的储蓄渠道和高收益的储蓄产品,激励城乡居民增加储蓄存款余额。
而金融体系不完善、渠道有限的地区,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可能较低。
四、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较高的利率意味着更高的收益,因此可以激励城乡居民增加储蓄存款。
相反,如果利率较低,城乡居民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投资方式,而非储蓄存款,从而导致储蓄存款余额较低。
五、消费习惯和意识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意识也会影响其储蓄存款余额。
如果城乡居民有稳定的消费习惯、理性的消费观念,他们更倾向于将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相反,如果消费习惯较为浪费、消费观念较为冲动,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可能较低。
结论: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收入水平、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金融体系发展水平、利率水平以及消费习惯和意识都对储蓄存款余额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通过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并加强公众教育,鼓励城乡居民增加储蓄存款,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储蓄意识逐渐增强,储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然而,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并不简单,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入手,就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房地产市场等多个方面。
1. 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我国1979-2014年家庭储蓄率与家庭收入的统计结果的分析,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收入越高,储蓄率越高。
这是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相对较少,能够更好地满足生活必需品需求后,将多余的收入用于储蓄。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水平的因素之一。
当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利率时,储蓄会受到抑制,因为通货膨胀会使储蓄的实际价值下降。
同时,高通货膨胀也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导致储蓄率降低。
3.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对我国2001-2012年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存款利率水平增加时,会促进居民储蓄;当贷款利率水平增加时,会抑制居民储蓄。
这是因为较高的存款利率能为居民提供较高的储蓄收益,从而促进储蓄,而高贷款利率则会导致居民借款成本过高,抑制储蓄。
4. 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之一。
对我国2004-2014年的数据统计发现,房地产市场的热度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即当房地产市场热度增加时,居民储蓄率下降。
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热度的增加会导致房价上涨,需要更多的私人资本去购房,从而减少了储蓄的机会。
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社会消费习惯、教育资历等多个方面。
1. 社会消费习惯社会消费习惯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社会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抑制储蓄水平。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储蓄是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居民储蓄率则是反映居民储蓄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居民储蓄率长期以来呈现出较高的水平,这与中国的储蓄文化、养老保障水平较低、住房、教育等需求相对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
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个人收入水平、家庭结构、财务状况等微观因素,还包括宏观经济政策、金融体系发展等宏观因素。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1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由于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高,加之通货膨胀的压力,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资金存入银行,而非进行消费。
利率水平的变化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利率水平上升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而当利率下降时,居民则更愿意进行消费,从而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1.2 政府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对居民储蓄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收紧会导致货币供应减少、利率升高,进而影响居民的储蓄意愿;财政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例如减税政策可能会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
1.3 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更为乐观,因此更愿意进行消费,储蓄率相对较低;而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居民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储蓄率较高。
二、微观经济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2.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较高的家庭更有能力进行储蓄,因此收入水平的增长通常会带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2.2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人口较多、年龄较大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家庭结构对居民储蓄率有一定的影响。
2.3 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费观念较为保守的家庭更愿意进行储蓄,而消费观念较为开放的家庭则更愿意进行消费,因此消费观念对居民储蓄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是指居民家庭储蓄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储蓄率也有所变化,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有助于政府制定更有效的储蓄政策。
本文基于现有文献和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影响因素一: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首要因素。
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
从2001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9.2%,相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从20.3%提高到35.4%。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的利好消息会促使居民增加储蓄。
影响因素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加居民的储蓄动机和渠道选择,同时降低风险,让居民更加愿意储蓄。
例如,金融市场工具越多样化与丰富化,居民的储蓄便不仅仅局限于存款,而能够涵盖基金、股票与债券等投资方式。
因此,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居民的储蓄率也就越高。
影响因素三: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储蓄的认识不同,储蓄率就会不同。
例如,通常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立身以诚、立业以信、立家以和”,把金钱视为家庭的本钱以及未来孩子的幸福保障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促使居民储蓄。
而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追求享乐主义,会转化为消费导向的生活方式,缺乏对未来利益的考虑,从而减少其储蓄率。
影响因素四:政府政策政府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率。
例如,国家的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对居民储蓄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减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居民储蓄。
而货币政策则直接影响储蓄收益率。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储蓄率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可以反映我国居民个人储蓄行为的状况,也可以反映整个社会宏观储蓄情况的变迁。
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首先,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高收入群体由于具备更高的储蓄能力,所以其储蓄率相对较高。
而低收入群体的储蓄率则较低,因为他们的收入相对较少,并且更多的收入被用于基本生活费用。
其次,储蓄率也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有关。
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更多的储蓄渠道和理财工具,使得储蓄更加便利和灵活。
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能带动居民的储蓄行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提高。
第三,政策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制定的各种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个人所得税调控政策,可以通过调节个人储蓄意愿来影响储蓄水平;而社会保障政策则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程度的风险保障,从而降低居民储蓄的压力。
最后,文化习惯也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历史和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储蓄的认知和储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居民,中国的居民更注重储蓄和积蓄,这与中华民族崇尚“存而不泄”的传统精神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收入水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政策因素和文化习惯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全面考虑上述因素,以促进我国居民储蓄率的持续提高。
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李波,41001946 摘要:储蓄率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储蓄也随之快速增长。
本文以四川省2001年至2010年城乡居民的存款数据为样本,引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等四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各个因素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相应的简要结论。
关键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储蓄也随之不断快速增长,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者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这些实证分析多着眼于全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上,对地区和省市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研究则相对较少。
事实上,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全国各省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也可能会出现不同,即使是同一因素对各省的影响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鉴于此,本文以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充实已有的研究结果,为实证研究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提供经验证据。
二、变量的选取及说明(1)被解释变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减去当期消费、投资和居民手持现金后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
在这里,选取以《中国统计年鉴》上四川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保障制度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在这里,数据选自《四川统计年鉴》上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由于无法找到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1年至2004年的具体数据,只好对各市(州)的数据进行加总求和,然后求其算术平均数作为当年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居民储蓄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储蓄水平较低,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储蓄的原因及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有数据显示,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之间并不呈正相关关系,部分居民储蓄水平较低。
对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储蓄行为背后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的文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程度,深入了解居民储蓄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研究储蓄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居民增加储蓄意识,提高储蓄率,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值和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
借助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更科学的理财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财务目标和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居民储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启示。
1.3 研究意义储蓄是居民金融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经济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可以帮助了解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倾向,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财务知识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和合理储蓄。
研究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还可以对金融机构提供指导。
了解不同因素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设计更合适的储蓄产品,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储蓄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储蓄对于个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个人应对意外事件,实现个人投资,提高家庭安全感等。
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储蓄也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对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为了解当前储蓄现状,指导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讲,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水平会相应提高。
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家庭有更多的余钱可以用于储蓄。
一般来说,低收入家庭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可能面临更多的消费压力,因此储蓄水平相对较低;而高收入家庭可能有更多的剩余资金用于投资和储蓄。
收入水平的不平等也会导致储蓄水平的差异。
通过实证分析收入水平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居民储蓄行为。
二、教育水平和职业教育水平和职业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更有可能进行储蓄。
相比之下,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可能只能从事低技能劳动,收入较低,难以进行储蓄。
职业类型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可能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有可能进行投资储蓄。
通过实证分析教育水平和职业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个人的职业选择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
有一项研究显示,有孩子的家庭可能更倾向于进行长期储蓄,以应对孩子的教育、养老等需求。
而无子女家庭则可能更倾向于进行短期储蓄,以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
单身、双职工等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家庭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了解家庭在储蓄方面的行为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四、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对居民储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储蓄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未来的消费和投资而进行的一种金融行为。
在我国,居民储蓄一直被视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储蓄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居民储蓄问题的关注。
那么,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之一是收入水平。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储蓄能力也越强。
因为高收入家庭能够有更多的剩余收入进行储蓄。
收入水平的不平等也会对储蓄产生影响,一些低收入家庭由于生活压力大,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进行储蓄。
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
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产生影响。
在我国,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从而影响到储蓄。
一个稳定的工作可以保障家庭的经济稳定,有利于储蓄;而没有稳定工作的家庭可能会更加注重日常消费而忽视储蓄。
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也可以为居民提供一定的保障,减少其对未来风险的担忧,从而更加愿意进行储蓄。
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的状况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在金融市场良好的情况下,居民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进行储蓄,因为金融市场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的风险,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储蓄工具。
而当利率较高时,居民也更愿意进行储蓄,因为可以获得更多的储蓄收益。
相反,当金融市场不稳定,或者利率水平较低时,居民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消费或者其他投资,而不愿意进行储蓄。
家庭结构和文化习惯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家庭结构稳定、家庭成员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家庭更容易储蓄。
而文化习惯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观念和储蓄意识,比如一些传统的文化习惯会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家庭结构和文化习惯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收入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利率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家庭结构以及文化习惯等。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家庭储蓄率是一个国家居民财富积累的重要指标,对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分析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和社会稳定。
首先,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家庭储蓄率相对较高。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普遍增加,因此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储蓄。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
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因此他们往往没有太多的闲置资金用于储蓄。
其次,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收入水平是决定家庭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而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则限制了农村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其次,家庭支出水平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相应地,他们的储蓄水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可以留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
再次,金融机构的发展与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也会影响储蓄率。
城市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更加发达,金融服务相对更完善,因此城市居民更容易选择储蓄和投资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家庭储蓄率。
而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农民在储蓄和投资方面面临更多的障碍,导致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相对较低。
最后,为了提高城乡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差异,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致力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农村居民的储蓄能力。
另一方面,应该推进金融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便利的储蓄和投资渠道。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三模型的设定1影响因素的分析(1)收入水平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收入是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只有当收入超过最低的需求后储蓄才能成为可能,在此之前都是负储蓄,而其储蓄应该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
但是根据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原理,真正对居民储蓄有影响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在支付所得税后所剩余的全部现金收入。
在考虑到这个因素的情况下,我们选择居民可支配收入(X1)作为解释变量。
(2)利率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但是在考虑到利率时,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可以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即:收入效应是指当利率增加时,人民会认为收入增加,进而扩大消费,导致储蓄减少;替代效应是指当利率增加时,人们会认为当期消费成本的增加,就会相应的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这两种效应相反并且交织在一起,只有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降低利率才能减少储蓄。
但是由于居民具有“货币幻觉”,所以本文采用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作为解释变量。
(3) 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对于价格需求弹性低的商品来说,商品价格的变动基本上对商品的需求量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于价格需求弹性高的商品来说,物价的微小变动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对居民的储蓄存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章利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代表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将其作为解释变量。
(4) 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吸纳程度由于居民储蓄是作为剩余资金的一种投资渠道,当有其他的能获得更多收益的投资渠道时,理论上居民储蓄必然下降。
在这里,本文选取股票筹资额作为解释变量。
而对于我国债券市场,虽然我国债券和票据发行量比较大,但是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而且对象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发行,一般居民很少有机会能够参与,并且大部分居民也缺少金融理财意识,很少能够想到去投资债券,故在此不考虑债券和票据发行量为解释变量。
(5)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0.2到0.4之间都定义为分配合理,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的话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对于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居民储蓄率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
一、收入水平和储蓄率的关系收入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在储蓄方面可能会更加充裕,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率越高的概率就会越大。
在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都能够保持高的储蓄率。
在我国,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储蓄率的提高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有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但是储蓄率并不高,这可能和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观念有关。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便更好地探讨收入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家庭结构多样化,不同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家庭结构越稳定,储蓄率越高的概率也会越大。
有稳定工作的夫妻双方,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高;而单身人士或者离异家庭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探讨家庭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一般来说,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对于未来的规划能力更强,对于储蓄也更加重视。
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更加高。
而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他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对较低。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储蓄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探讨教育水平对储蓄率的影响。
四、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和储蓄率的关系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也是影响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也不同,这可能会对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报告.docx
学号 08050133班级08金融1班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2008级金融学院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学生姓名庄梦琦学号 08050133专业金融学班级 1 班2010年6月8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0805013308 金融一班庄梦琦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
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 年至 2009 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回归一、引言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
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 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 ,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国也投放了4 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
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 2011 年 4 月的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 5.3% 。
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因素的实证分析
P I 作 为 消费 物价 水平 这 一 影响 因素 的变 量 。一 方面 , C P I 经 济 发展 到 现阶段 最迫 切 的需求 。现 阶段 , 尽 管 国家也 出台 了一系列 价 格 指数 C C P I 还反 映货 币购 买力 相 应 的政策 以增 加我 国居 民的投 资和 消费来 引导 经济结 构 的调 整 , 但 是 度量 通货 膨胀 的一 个重 要 指标 。另 一方 面 , 效 果 不甚理 想 。通过 了解居 民储 蓄的 影响 因素 , 进 而分析 出哪些 影响 变 动 。
一
首 先 必须 满足 必需 的消费 , 然 后才 能谈 得 居 民储蓄 存款 的高低 对一 国 的经济增 长 、投资 , 以及居 民的生活 正相 关 。人 们取 得 收入后 , 这一 点也 被我 国一些 学者 的实 水 平等 方面 都有 着 不 同程度 的 影响 。我 国居 民储 蓄存 款 从 1 9 7 8 年 的 上储 蓄 。收入是 决定 储蓄 的主要 因素 , 2 1 0 . 6 亿 元经 过2 5 年 的 发展到 2 0 1 4 年 年底 几乎达 到5 0 万亿 元 。我 国存 证检 验所证 实 。 ( -) 影 响 因素 二 : 消费 物价水 平 。消费 品价 格 的变 化首 先影 响到 在 着 内需 不足 需要 通 过大 量 出 口才 能 满足 预期 经济 增 长额 的 问题 。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稳定和个人家庭财务健康的重要指标。
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
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宏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政策因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稳增长”政策,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居民储蓄以支持国家的投资和建设。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整金融政策,例如适时地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调整货币供应量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2.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和储蓄意愿也相应增强。
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更愿意将多余的资金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储蓄率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
3.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居民储蓄率。
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养老、医疗等问题。
而一旦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人们的储蓄率可能会相应下降。
二、微观因素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1.收入水平个人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微观因素之一。
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储蓄率往往也越高,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以储蓄。
相反,收入较低的家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不能够有足够的余钱进行储蓄,因此其储蓄率相对较低。
2.消费观念个人家庭的消费观念也会直接影响其储蓄率。
在传统的理念下,人们更倾向于实现“节约致富”,把更多的钱财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人们更倾向于享受当下的生活,愿意通过消费来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会直接导致个人家庭的储蓄率的变化。
3.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对储蓄率也有较大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居民储蓄存款的理论基础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关于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不胜枚举。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斯密西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里亚尼的“储蓄生命周期论”。
凡此种种,各有千秋。
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经济学大师的个人消费——储蓄的理论函数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环境基础之上的,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一定的差距,不能生搬硬套。
现代经济理论的精髓在于,首先对某一时空的经济运行环境(即前提假设)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建立与该时空的属性贴近的、反映某一经济现象内在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论函数。
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额一直持续且迅速的增长。
据报道,2003年2月末,我国国内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机构)本外币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03万亿元;2003年9月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又创10万亿元新高。
10万亿元储蓄大体上相当于我国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2001年我国居民存款余额的年增长率达17.8%。
这种储蓄增量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居民储蓄的增速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表明储蓄增量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居民的“超储蓄”。
居民“超储蓄”反映居民储蓄意愿在增强。
随着我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防患意识明显提高。
为应对不确定性,许多居民进行预防性储蓄。
而且我国目前的投资市场还并不健全,因此很多居民选择了保守,即传统的储蓄。
近来,居民储蓄存款的迅猛增长势头已有所放缓。
2004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
而2003年一至四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20.1%、19.5%、19.9%、19.2%。
今年1月份全国居民储蓄增幅同比再度下降,当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683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924亿元,以百分比来算,同比增长11.9%,增幅比上年12月末下降3.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8.6个百分点之多。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居民储蓄率是指居民部门储蓄总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居民储蓄率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收入水平越高,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从而储蓄率相对较高。
要提高居民储蓄率,就需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居民消费习惯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
如果居民更倾向于消费,那么储蓄率就会相对较低;相反,如果居民更倾向于储蓄,储蓄率就会相对较高。
需要通过培养居民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来调整居民的消费习惯,从而提高居民储蓄率。
金融市场状况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如果金融市场发达,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和较低的风险,居民更愿意将闲置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中,从而降低储蓄率。
相反,如果金融市场不发达,居民的储蓄需求会相对更高,储蓄率也会相对较高。
提高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多选择和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有助于降低居民的储蓄需求和提高储蓄率。
政府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影响。
税收政策直接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和福利支持,从而减少居民的储蓄需求。
通过合理的税收减免政策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的经济压力,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居民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金融市场状况以及政府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为提高我国居民储蓄率,需要通过多种路径,如提高收入水平、培养正确的消费理念、发展金融市场和实施合理的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储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居民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储蓄率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指标。
居民储蓄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研究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相关理论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家庭财富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医疗保健制度等;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业、家庭状况等。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因素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进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实证分析本文将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选取2010年至2020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及其相关因素的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1.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可以有更多的储蓄选择,因此储蓄率会相对较高。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居民收入水平与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收入水平提高,储蓄率相应提高。
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与收入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3.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从而减少储蓄需求。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居民储蓄率越低。
4.教育水平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居民储蓄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居民收入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与居民储蓄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社会保障制度、教育水平等与居民储蓄率呈负相关关系。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教育水平等,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居民储蓄率的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号班级08金融1班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 2008 级金融学院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学生姓名庄梦琦学号专业金融学班级 1班2010年 6 月8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08金融一班庄梦琦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回归一、引言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
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
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国也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
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2011年4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5。
3%。
控制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运行称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引言储蓄率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关系到居民的经济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居民储蓄率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居民储蓄率的高低,以及影响因素到底有哪些,却一直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探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我国居民储蓄率的现状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长期稳居世界前列。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5.3%,而且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
这说明我国居民有强烈的储蓄意愿,愿意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
高储蓄率的背后,既有我国传统的储蓄理念,也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未健全的现实问题。
我国利率水平相对较高,也是促使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
一些文化、风俗也对我国居民储蓄率产生了影响,比如孝顺父母的传统习俗和未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
二、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1. 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的储蓄率就越高。
因为收入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有剩余资金用于储蓄,而收入水平低的人则更需将收入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无法有太多的剩余资金进行储蓄。
2. 家庭偏好家庭偏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都有储蓄的习惯。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家庭都有“积蓄为财”的观念,因此愿意把家庭剩余的资金进行储蓄。
3. 政府政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税收政策等途径,政府可以引导居民的储蓄行为。
一些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政策,也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居民的养老压力相对较小,也会减少居民的储蓄意愿。
4.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有更高的收入,更能够理性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因此更有可能有较高的储蓄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08050133班级08金融1班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南京审计学院2008 级金融学院题目: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学生姓名庄梦琦学号08050133专业金融学班级1班2010年6 月8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08050133 08金融一班庄梦琦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多次采用利率政策调节居民储蓄与消费,但收效甚微。
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基于1980年至2009年样本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四个变量对于城乡居民储蓄的影响,并提出了四个政策建议: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慎重使用利率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完善税收财政体制。
关键词居民储蓄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元回归一、引言居民储蓄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也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
通过储蓄而累积的巨大资本对于卓有成效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其他两架马车尤其是消费扮演的角色却无足轻重,而过高的储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此,我国曾多次采用利率政策以期影响居民的储蓄行为,但这对于数千年传统思维根深蒂固的消费和储蓄观的冲击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10.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60772亿元,增幅达1237倍之多,而2008年至2009年增长率也达到了20%,这种大额度、高增长的居民储蓄情况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拉动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更是成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
我国也投放了4万亿人民币用于救助市场。
随着各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而来的问题是各个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我国截至2011年4月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了近一年的最高值5.3%。
控制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运行称为市场面临的主要难题。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效手段在保持合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充分释放居民储蓄的巨大购买力对于改善目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困境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此,本文通过选取通货膨胀率、实际存款利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四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计量模型,探讨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如何有效调节居民储蓄以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居民储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对居民储蓄的研究主要基于经典消费储蓄理论,通过进行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因素分析和实证检验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建议。
国外研究的基石是经典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即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正数且小于1,其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并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
杜森贝提出的相对收入理论则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当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他人收入水平和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这一理论因认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而得名。
该理论与绝对收入理论的区别还在于,杜森贝认为从长期来看,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但从短期来看,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于掀起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i,由此导致短期消费波动较大,同时由于习惯效应的存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强调当前消费支出与家庭整个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相互联系,每个家庭都是根据其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即在每一时点上,每个家庭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的企图。
该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消费与一生的收入与财产联系起来,成功的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与短期消费波动的原因。
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YL/YD) 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
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基于国外著名经济学家建立的经典消费理论,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造成我国居民储蓄不断增高的因素以及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宋铮(1999)[1]基于预防性储蓄假说理论,通过对中国居民面临的个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定性分析以及实证检验,得出了预防性储蓄过高是造成我国居民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点旨在启动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用以扩大内需、确保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政策建议。
卢君生、蔡锐(2004)[2]基于欧文费雪的跨时消费理论检验了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认为居民收入、实际利率对于储蓄有正效应,名义利率、通货膨胀对储蓄有负效应,此外,居民遗产动机、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约束也会影响储蓄,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对城镇储蓄和乡村储蓄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其中,实际利率对城镇储蓄的影响较为明显,名义利率则对乡村储蓄的影响较为明显。
董章清(2006)[3]简要回顾了居民储蓄的研究历程,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五个指标检验了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均衡的发展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慎重调整存款利率、改善我国其他的投融资市场环境等四项政策建议。
孙丽(2007)[4]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发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等都与储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张琳(2007)[5]纳入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之一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了维持现有利率水平、完善资本市场加快储蓄分流速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放宽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条件的审批制度五项政策建议。
汪伟(2008)[6]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从具有习惯偏好于流动性约束的消费函数出发检验了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认为城镇样本较好地支持了永久收入假设而农村样本较好的支持了凯恩斯理论;长期收入增长率是居民储蓄率的基本决定因素,高增长是高储蓄的主要原因;居民储蓄行为模式、人口年龄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确定性、信贷约束以及地区差异都是居民储蓄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这些因素对城镇与农村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陆佳怡(2010)[7]纳入了证券市场对资金的吸纳程度这一指标作为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之一,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了如下几个事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储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则影响不显著;利率对于居民储蓄的影响效应正在弱化;股票市场筹资额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
谢勇(2011)[8]使用2006年综合社会调查的微观数据,在综合考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与方向储蓄理论的基础上,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持久收入、收入的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并且收入差距的上升将会导致城镇居民总体储蓄率的上升;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显示出U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考虑了家庭的教育、医疗支出以后,这一特征表现得更加显著;家庭的人口年龄构成对于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镇居民的住房财富水平与其储蓄率之间基本没有显著关系,但户主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性别对城镇居民储蓄率存在一定影响。
三、模型设定与检验3.1 模型设定3.1.1 变量选取如前所述,根据国内外学者对于居民储蓄决定因素的研究,本文将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存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四个指标探讨1980年至2009年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寻找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过合理利用居民储蓄促进经济增长和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宏观调控政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
一般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储蓄会越多。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计算公式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调查补贴)/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
实际存款利率。
当实际利率大于零时,居民将资金存在银行才能获得利息;而只有当实际利率大于居民能从其他投资渠道获得的必要收益率时,居民才会增加储蓄。
由此,实际利率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金融变量。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而价格指数则是反映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当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导致实际利率为负时,居民不倾向于持有货币而是倾向于持有实物保值,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储蓄。
3.1.2 样本数据本文选取1980年~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实际利率是根据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计算而得。
选取这样的时间段涵盖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完整的居民储蓄的变化,也包括了金融危机发生前后的所有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样本如表1所示:表1 居民储蓄影响因素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1.3 模型建立由于城乡居民储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是绝对数,而其他两个指标是相对数,所以在模型中将这三个数据取对数。
根据上述分析,现建立模型如下:12345ln ln ln S U V r αααααπμ=+++++上述模型中,1α~5α表示常值系数;S 表示城乡居民储蓄;U 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V 表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r 表示实际存款利率;π表示通货膨胀率;μ表示随机扰动项。
3.2 模型拟合利用样本数据,通过Eviews 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如下结果:回归方程为:LNS = -4.816906684 + 1.115493298*LNU + 0.7614852921*LNV + 0.06640225285*R + 0.0482********PI3.3 模型检验 3.3.1 经济意义检验根据上述模型拟合结果,每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也增加约1.11个百分点,这与实际经济意义相符;当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增加约0.76个百分点,与现实经济意义相符;当实际存款利率提高1%,城乡居民储蓄增加约0.066个百分点,符合实际经济意义;当通货膨胀率增加1%,城乡居民储蓄增加约0.048个百分点,这与实际经济意义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