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年级:九年级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主题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的1、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
2、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主观感悟。
教学内容
一、本周错题讲解
二、知识点梳理
【目标解说】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
记叙文常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组合人物和事件,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五种类型)
4.常见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5.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6.文章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
7、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写论说情)
初中课文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
记叙文阅读题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最为广泛,设计角度最为丰富的题型。
因此,训练记叙文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记叙文的阅读应在掌握了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的前提下进行整体感知。
①弄清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详写与略写、过渡与照应,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分析各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②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③分辨文章的类型。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分析,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归纳中心思想。
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抓事件因果概括内容;结合事件还原人物精神;抓人物心理或“点睛”之笔,把握作者感情。
④段落阅读,要明确段落内容,分清层次,理解语段中句子之间的联系,能抓住中心句或中心语。
⑤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主观感悟。
三、典型例题讲解
【方法探究】
1.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常见的叙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采用倒叙的手法可造成强烈的悬念,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尤能突出倒叙部分所体现的思想意义。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补充交代或说明有关内容,以埋下伏笔或照应前文。
插叙可使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显得更加丰满,更加严密。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示例
至爱所在
①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的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
②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③1830年,作曲家肖邦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
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④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暴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⑤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
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从记叙的顺序看,③④两段属于叙部分。
它主要作用是。
△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方法提炼:
叙述顺序的辨析,考查的是在总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对叙述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此,要做好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得对材料内容有个总体上的了解,其次对基本概念要准确把握,只要做到这两点就不难了。
文章①②两段主要写肖邦在弥留之际表达的遗愿:将心脏带回祖国、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紧接着③④两段交代他的遗愿产生的原因:叙述18年前出国时的情景和他到维也纳后国内出现的起义和自己两次回国的失败。
第⑤段写肖邦死后人们按他的遗愿安葬了他,125年后又为他重立了墓碑。
从时间先后来看,③④两段叙述的事情在前,①②⑤段叙述的事情在后。
因而③④两段是对往事的追忆,当属插叙,交代肖邦的遗愿产生的原因。
全文记叙了肖邦临终前后的情形,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挚爱。
因此,无论是倒叙部分,还是插叙部分,爱国主义(或“热爱祖国”)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
2.如何分析记叙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部分要详写,一些部分要略写。
详写和略写的安排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分析文章中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也就成了阅读能力的一个考查点。
详略安排的用途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与中心有关的部分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略写,以免
造成喧宾夺主,中心不明;一是详写略写都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有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详略的安排用意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补充或衬托,一是详写部分极尽铺陈之能事,给人造成一种“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的错觉,而略写部分则往往是非常精练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往往又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与前者形成强烈对比,在对比中突现文章的主题。
示例
①在初春的暖雨里,满天飘着毛茸茸的黄色的飞花,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
②这不是蒲公英,是梧桐的种籽。
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在严寒中寂寞地度过了冬天,
此刻,它们在春风里欢快地解体了,脱落了,变成了漫天飞花。
③它们是数不清的小生命啊!它们在春风里飞啊飘啊!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
它们要
找寻自己的土壤,它们要在大地的怀抱里生根,发芽,有朝一日也长成一片亭亭玉立的梧桐树林,它们
要用水灵灵的新绿覆盖大地……
④然而在城市里,到处都是冷冰冰的水泥地,它们终于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土壤,只是在街头墙角无
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
⑤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文章前三段用
了、、、四个比喻句(详、略)写了梧桐树籽时的状态;第四段用句(详、略)写了梧桐树籽时的状态。
△文章这样安排详略有何作用?
△找出文中能含蓄提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方法提炼:
第1题是引导读者对文章的详略进行初步分析,从题干的提示可以看出前部分的填空已限定在前三
段的比喻句中。
前三段的比喻句共有“像天上落下了奇异的雪”、“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那些小铃铛”、
“像一只只小蝴蝶”、“像一顶顶小降落伞”这样四句,写出了梧桐树籽飘飞时的形态,应为详写。
第
1题后半部分的填空内容被限定在第四段里,只有“只是在街头墙角无可奈何地积累成一堆堆一团团,心灰意懒地滚动着……”一句,写出了梧桐树籽落地后的状态。
这是略写部分。
第2题是主要考点。
从材料的详略安排可以看出,这段材料详写梧桐树籽“欢快”飘飞的情态是为了与梧桐树籽落地后“无可奈何”、“心灰意懒”、“滚动”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梧桐树籽落地后的艰难处境,从而突出中心。
第3题中心句是“它们本来应该变成森林的!”
3.如何分析记叙文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
在写人的记叙文或文艺作品(如小说)中,人物描写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主题的表达。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从描写的对象看,它包括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衣着、对话、行动、内心独白,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看,有概括介绍或细致描绘。
从描写的范围看,有整体描写、局部描写、特写。
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它不仅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可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行动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人物的性格也总是要通过他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人物的对话就是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它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其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地剖析,有采用梦境、幻想等间接地揭示,也有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应等侧面地烘托。
示例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
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
”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
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
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
”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
我本来有底子。
”我纠正儿子。
“我少,我就是输。
”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
脸上仍是那如山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文中记叙母子二人比赛剥豆,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比较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什么?
△本文刻画人物时采用的描写方法主要是、、、。
方法提炼:
第1题的解答须从分析母亲的心理活动入手。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的心理和当“我”想到“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的现状而油然而生的爱怜之心是使“我”慢下来的
原因,概括地说就是:怜爱儿子,想增强儿子的自信心。
而当“我”想到“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的残酷现实时,“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的心理又使“我”不禁加快了剥豆的速度,概括地说就是:想让儿子知道竞争得靠实力,不能给他虚假的胜利。
第2题的解答须从分析儿子的语言和动作入手。
从儿子对“我”这个利索的回答中,从“你赢了”的轻松的笑语中,从他输了后如山泉般的清澈的笑容里,可以看出儿子还是一个勇于竞争的孩子。
从“我想抓一把豆放在他碗里”,而他却按住了“我”的手的动作中,从他“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里睃”的神情中,从他极认真地重新拿了碗量豆的细节中和“我少,我就是输”的认真的争辩中,可以看出儿子还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第3题的答案是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
4.如何体会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环境描写是一种常见的描写手法,它包括生活场景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两种。
环境描写可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显示社会背景;可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还可渲染气氛,抒发作者的感情,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等。
做这类的题目首先要判断所阅读的文章属哪一类记叙文或是哪一类环境描写。
如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或是社会环境描写的材料,其作用多半是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显示社会背景;如是写景抒情的记叙文或是自然环境描写的材料,其作用多半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是抒发作者的情感。
示例
春送了绿衣给田野,给树木,小小的庭阶下,也点缀着新绿。
就是油碧色的湖水,被春风粼粼的吹动,山间的溪流也开始淙淙汩汩的流动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紫的,蓝的,以及不能名色的花开了;于是黄的,白的,红的,黑的,以及各色的蝴蝶们,从蛹中苏醒了,舒展着美的耀人的双翼,栩棚的在花间,在园中飞了:便是小小的墙隅屋角,小小的庭前阶下,只要有新绿的花木在生长着的,只要有什么花舒放着的,蝴蝶们也都栩栩地来临了。
蝴蝶来了,偕来的是花的春天。
当我们在和暖宜人的阳光底下,走到一望无际的开放着金黄色的菜田间,或杂生着不可数的无名的野花的草地上时,大的小的蝴蝶们总在那里飞翔着。
一刻飞向这朵花,一刻飞向那朵花,便是停下了,双翼也还在不息不住的扇动。
一群儿童嬉笑着追逐在他们之后,见他们
停下了,便悄悄的蹑足走近,等到他们走近时,蝴蝶却又态度闲暇的舒翼飞开了。
“呵,蝴蝶!即便被追,也并不现出匆急的神气。
”
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到全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滥着快乐,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
△文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哪些景物?(至少写出10种)
△作者用哪些画面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例如“草木泛绿”等)
△作者借助于对春天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提炼:
第1题,在文中作者着力描写了田野、树木、花园、墙隅、屋角、庭前阶下、湖水、溪流、花儿、蝴蝶等10种景物。
第2题的解答可从题干中的提示入手。
“草木泛绿”的提示是对第一段第一句话的概括,为我们指明了答题方向,即后面的内容也要进行概括归类。
文段接下来描写了湖水溪流,百花开放,彩蝶飞舞及群童扑蝶等几个画面,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第3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本文段属于哪一类型记叙文。
从文段的选材不难看出本文段属于写景抒情的记叙文,而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由此抒发由观赏景物而触生的情怀。
读这类记叙文要抓住有关描写、抒情、议论的语言进行分析,从而发掘作品的思想内容。
本文段通过对草木泛绿、湖水溪流、彩蝶恋花、群童扑蝶等画面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抒发了作者对“每个生命都在生长,在向前或向上发展”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5.如何分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体会其作用?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
从方式上又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描写手法,即对某一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或者通过描写它在周围事物中所产生的反响,以从侧面间接地表现它的情态和特征。
这种描写,含蓄蕴藉,可激起读者的联想,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丰富作品所描写的事物。
示例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幅银
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
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
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从从弹起。
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
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她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
她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
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她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她十分里的一分的!”
△人物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上面两段文字的主人公有两个:一个是,属描写;一个是,属描写。
△第一段文字从、来写黑妞。
△第二段文字中写观众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方法提炼:
第1题是考查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判别。
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有四个:黑妞、两个观众,还有一个人物未出场,就是黑妞的姐姐白妞。
在黑妞和观众间,我们不难看出黑妞是作者所要着力刻画的人物,应是正面描写的主人公,而刻画黑妞为了衬托白妞的演技的绝妙,所以白妞是侧面描写的主人公。
第2题考查对刻画人物方法把握。
不难看出,第一段文字主要从外貌和演唱两个方面来表现黑妞的。
第3题,黑妞的演唱,巳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这时观众的评论说明“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使文章绝处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为下文白妞的出场作铺垫。
6.如何整体感知(感悟)记叙文?
整体阅读强调的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了解和分析,反对断章取义的理解、牵强附会的做答。
它是全方位的整体的观照,包括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结构线索、感情基调等。
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这些都是现代文整体阅读要考查的内容。
记叙文整体阅读可采取以下步骤:一、首先要分析文题,揣摩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仔细推敲文题所蕴涵的信息,可以推知文章的中心。
二、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的意味、作者的意图,往往是含而不露的,要仔细辨别含蓄的意味,用心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按照记叙文结构特点,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联系与关系,概括文章大意,进行主旨总结。
四、拓展延伸,
感悟评价。
在理解、领会文本意义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内容读出个人的心得,如文章触发的联想、评价文中的某一亮点等。
示例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
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
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
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真把我问住了。
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
”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
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
”“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
”“那‘红’一定是流动的。
”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
”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
我茫然地沉默不语。
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
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
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
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
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
老人用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