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谈到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一些人可能认为不就是在讲课时插入几个历史故事而已。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什么时候插入历史故事是根据课堂自身需要选择在导入新课或教学过程中或课堂结束前引入历史故事。

第一节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历史故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肯定会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授课中。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好奇心强,讲故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抓住他们的求知心里。故事导入是新课导入的方法之一,在导入新课时引用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完成教学目标。

曾看到一位教师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老师首先给学生讲述:“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吗?”教师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个设计新颖,构思巧妙,过渡自然,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如此导入新课,要求故事具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一般不宜过长,1-2分钟,短小精悍。

第二节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我们知道初中课堂一节课四十分钟,要始终保持学生的热情相当难,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述,学生也没兴趣,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加些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很愿意接受。

以前八年级讲第一课《鸦片战争》,讲述清朝的闭关锁国程度,清朝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以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具体原因,如果单纯讲当时清朝怎样腐败,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各方面有何表现,课堂枯燥并且抽象,学生也无法正常理解。曾经一位老师指出,如果课堂跟学生分享两个经典的小故事,也许效果大不一样。1842年,中英开战已两年,道光帝竟然问道:“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这样非常可笑的问题。讲完之后,学生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教师进一步总结:当时的清朝号称“天朝上国”,但是从上到下都很封闭,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不仅加深了清朝在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的社会认识,而且也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影响有了侧面的启示和对晚晴“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三节课堂结束前设置历史故事

如果一节课的结尾草草结束就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课堂结束前合理利用历史故事,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课本小字讲了商鞅“徒木立信”来取得百姓信任推行变法,最后讲到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学

生都觉得可惜,因此老师就问:“商鞅被处死了,那么变法失败了吗?”为了便于启发学生,老师讲了一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反对商鞅的贵族开始诬陷他谋反,秦王就派出官吏逮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关打算住客栈,客栈的人不知道他是商鞅,就说:“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结果他只能离开秦逃亡魏。这个故事一方面是说商鞅变法关键时刻却没能救自己,但另一方面却说明变法已经深入秦国的各个角落,广泛的推行。所以商鞅虽死,但是变法却被持续下来,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此外让学生认识到商鞅的变法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认识到变法不是件纸上谈兵的事,有时甚至是付出鲜血和生命。

上述谈到的都是历史故事在课堂的具体应用,选择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在课前、课堂中、课堂结束时插入,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随意引入的,不仅要考虑教学的内容,而且也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征,具体的应用方式也灵活多变,还要具体设计方案。所以教师在选择何时插入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开展教学,必须考虑周全,才能达到自己预先所期望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