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心中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孩子心中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

美术课堂

太原市迎泽区流沙坡小学王华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课改”提出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然而此时的孩子, 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学习缺乏理解,使得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美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心中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明确学习的目标人之初,性本善”,12 周岁内的学生思

维属于原始思

维,他们心灵诚实善良,在他们心目中世上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

他们不受功利的影响,感情最纯洁,表达感情最彻底、最直截了

当,没有丝毫掩饰。他们学习美术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正是这种封闭的天然心态的写照,虽然稚拙,但它单纯、诚实、天真无邪,把自己完全地毫无保留地融进在里面。为此有人称其作品是一个“唯一没有被污染的领域” 。他们的作品生动体现了人类最初的完整的原创性,最能表现人的本质,它是孩子们所特有的。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流畅地线条,准确地造型,成熟地色彩,合理地构图。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美术教师往往为了个人的名利,以纯技能、技巧的学习为教学目标,并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了什么?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领悟到什么?一切难以寻找到答案。《美术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美术活动学习中,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

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面对此

目标,我们切不可贬低它抹杀它,或漠然置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探究其规律,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科学性,重视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选择艺术的教学方法,循序渐

进,使学生的潜能得充分开发,天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方法,都是对组内成员及全班同学的一种操作示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他们进行大胆表现,而且方法各异,形式多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激起学习的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美术学科要在大多数学

生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注意使之与学生发生兴趣方

面的关系,并使其能体味其中的乐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

励、唤醒、鼓舞!”

在教一年级《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一课时,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精彩的化装晚会录像,然后提问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高高地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看到的化装面具,还告诉我要用各种色彩做一件怎样的化装面具呢。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自然,流畅,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学习着。临近下课时,我将他们带到操场举行了一个化装晚会活动。下课后,学生将我团团围住说:

“老师,我们还要上课!”这时,我突然感受到:这才是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啊!没有美术活动的兴趣,学生怎能体会到乐趣?没有学习的乐趣,又怎能有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不

是压榨出来的,而是靠教师利用课堂科学地、艺术地引导出来的。

范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示范活动的视觉美的信息。这便是美术教学中的操作示范。通过直观感受,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教师示范活动的系列的表象活动,使其获得深刻印象,自然会增添学习美术的兴趣。关于三原色的融和等问题时,教师通过示范,使学生有了一种直

观感受。同时自己更顺利地尝试探索颜色的混合问题。关于调色用水的多少问题。教师通过示范和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启发学生得出用水要少的道理,但少到什么程度就不必一一详述,留待学生自己去摸索、思考、体会。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美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操作活动,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女口:掌握绘画中的绘画习惯,涂色和构成的不同握笔姿势,在折纸中掌握基础的折叠方法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老师通过集体教学、示范、讲解,明确教育意图,让学生得以理解和巩固。但不加限制,允许学生个性的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融入美术教学当中。在一些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作业往往受规范、技巧的限制,使创意得不到好的展示。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及电脑的网络化, 使这一难题得到了解决,计算机多媒体借助了强大功能的系统软件, 利用软件中提供的绘图工具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 非常方便、快捷, 难题迎刃而解。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在

课堂上,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教师要善于针对不同课题的内容的艺术

趣味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教师美的语言中获取学习美术的兴趣。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

觉、听觉,使他们容易进入情境,让他们留恋、向往。怎能不引

起学生的兴趣?

再次,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实地写生。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之一。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学校。

生活中处处有美,寻找生活中的美。艺术家就善于捕捉生活,创作出伟大的艺术品。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他们正如同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的方法,掌握捕获的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开发,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