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源头的陕西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源头的陕西文化

(2009-02-08 10:13:07)

转载▼

标签:

霸陵桥

孤竹国

渭河源头

叔齐

陕西

文化

“霸陵翘首诚招八方来宾,渭水举浪奏响开发号角。”

别以为这是西安某地的口号,它高高地书写在海拔2000多米的渭源县。

随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组织的“记者走渭河”采访团,日前记者来到渭河源头渭源县。该县虽然山峦起伏、地理位置偏远,但历史文化丰富,而且许多与陕西有关。

因渭河通长安而命名的“霸陵桥”

记者们没有料到,在偏僻的渭河源头,会有一座纯木质结构、古香古色、玲珑剔透的卧式悬臂单拱廊桥。

该桥从南向北,一个三四十米的凌空大步,跨过清源河,大有长虹卧波、蛟龙腾飞之势。它位于渭源县城南侧,雄伟壮观,被称为“渭水长虹”、“渭水第一桥”,其建筑结构、式样、彩绘,充满我国古典民族建筑特色,双坡式琉璃瓦顶,脊耸角飞,风铃叮咚。廊房每间宽3米,共13间,由14排吊柱提挂,每排4柱,两两吊置,形成双侧挂栏。桥底部纵列13排粗壮圆木,每排有两层共20根圆木,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排放。桥首有3个大字“霸陵桥”,旁边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由于游人稀少,霸陵桥平时大门紧闭。前年记者来渭源县采访时,因时间紧,未能登桥。这次组织方提前和当地联系,管理部门按照事先约定时间打开了桥门。

霸陵桥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3部分组成,呈踏步状通道。桥两端各有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踏着桥面台阶登上大桥,凭栏眺望,岸边杨柳被秋风染得金黄,高楼小舍尽收眼底,东南君山秀峰和北面七圣峻岭对

峙,桥下清流倒映远近景色。桥廊上一阶阶悬挂着左宗棠、于右任、杨虎城、蒋介石、启功等近、现代名人、学者留下的题匾、联语、赞赋。他们从不同角度赞美霸陵桥。左宗棠匾上题字为“南谷源长”,于右任题字为“大道之行”,蒋介石题字“绾毂秦陇”。

霸陵桥下是清源河,附近也没有霸陵,灞河及古地名霸陵均在西安,为什么会叫霸陵桥呢?

渭源县文联原主席李德清告诉记者,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汉、唐时这里就有桥。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领军西击元军。元将李思齐被逼进渭源县城,为了阻挡徐达进攻,拆了渭河桥。时逢暴雨,清源河水深流急,兵马被阻。为了迅速解决战斗,不给元军喘息之机,徐达命令将士连夜建桥。然而水势过大,投入河中木料石块随水而去,徐达束手无策。谋士建议“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再架桥面”。徐达听之有理,令将士照此法行事,果然有效,很快建成大桥。与此同时,徐达派军绕道截断元军退路。元军见大势已去,放弃抵抗投降。徐达为纪念这一战斗,要为桥定名。部下建议:“渭水通长安绕霸陵,当为玉石栏杆霸陵桥。”徐达认为妥帖,亲笔题名“霸陵桥”。当时的霸陵桥配有玉石栏杆,“既济行人,复通车马”。

“霸陵桥”自明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定名后,至今已640个寒暑。期间,经清朝以及民国多次重建。以前所建皆为平桥,1943年8月,建成现在的纯木拱桥,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

唐太宗遗鞭处

到了渭河源头,就要看源头的鸟鼠山品字泉。

但关于渭河源头位置,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浊源河水系,一种认为是清源河水系。一般人去的是渭源县城西边的浊源河源头龙王沟,距县城仅10公里。龙王沟一带,西高东低,南北各有一山沟。品字泉,即源头,由三个泉眼组成。“吐云泉”和“禹仰泉”偏西,南北分置,有细流在沟内流淌,为当地农民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东边的“遗鞭泉”地势较低,泉眼之上修建有井台和亭子、石碑,一般游人在这里留影。可惜井盖数米之下黑暗处才有水面。

李德清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资料,最早记录的渭河源头为县城西南方的清源河源头豁豁山,明确记录距县城20多公里,而且清源河也比浊源河道长,水量大。后来由于豁豁山距县城太远,人们不便祭祀,改到了龙王沟祭祀,以致如今许多人认为渭河源头在龙王沟。两处都属鸟鼠山脉,都有品字泉。

传说,很早以前,渭水源头住了一户农民。一天农妇去担水,发现泉边有两条蛇咬仗,眼看白蛇要被麻蛇咬死,善良的农妇折下一条树枝,赶走了麻蛇。当天晚上,农妇梦见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他家主人要报答她救命之恩,请她在鸡叫头遍时赶到渭河岸边。农妇醒来后,让丈夫一同前去。可懒惰的丈夫迟迟不起,农妇只好自己去了。到了渭河边,农妇被渭河龙王家人带进水晶宫,得到龙王送的一对扇子和一对玉石。农妇返回后,丈夫见到玉石爱不释手,农妇打开不为丈

夫看重的扇子,未料扇子变成她的翅膀使她飞了起来。农夫见状,急忙将玉石噙到嘴里,去拉妻子,结果玉石变成了一对尖利的牙齿。就这样,农妇变成了鸟,农夫变成了鼠。重情的农妇经常与丈夫幽会,同住一穴。因为有了“鸟鼠同穴”现象,渭河源头的山脉便有了鸟鼠山之名。

前年记者到渭源县采访,不仅去了龙王沟,而且因当地有人说,清源河源头在池沟内,记者先去了池沟,后来又听人说,池沟南面的大岘沟是清源河的正源,又跑了一趟大岘沟。

李德清说,池沟上为“吐云泉”,大岘沟上为“禹仰泉”,池沟北面有骆驼项沟,上为“遗鞭泉”。

李德清领记者进了骆驼项沟。该沟与其他两沟近似,高原草甸深厚,灌木繁密。沟中溪流清亮如玉液,记者们像品酒一样纷纷捧起细饮,连声说甘甜、清爽,胜过瓶装矿泉水。

在一块巨石边,李德清停下,给大家讲了一个传说。当年唐太宗西征吐蕃时,经过骆驼项,在泉边饮水,不慎将马鞭遗失到泉水中,打捞多时连个影子都没有,便在旁边的这块巨石上写“遗鞭”二字作为记号,以便于以后派人来继续打捞。唐太宗感觉遗失了马鞭很不吉利,没有再西征攻打吐蕃,收兵返回长安,采取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吐蕃和睦相处。当唐太宗班师回到长安,发现他的马鞭漂在渭河水面。原来唐太宗的马鞭是顺渭河的地下暗流到了长安。从此人们将骆驼项沟里的泉称为“遗鞭泉”。

曾欲投奔西岐的伯夷、叔齐

渭源县城东南方,有座在当地影响很大的首阳山。每年夏历4月初8的庙会非常热闹,有来自周围各县数万人参加,持续两到三天。渭源县在公元前205

年设立县制时就名叫首阳县,公元551年才改名渭源县。

记者跟着李德清来到首阳山,这里古木参天,庙宇古朴,特别是有商逸民伯夷、叔齐的大墓。

当地有个传说,商末时,有个孤竹国,国君临终前让三儿子叔齐继承自己的王位。但叔齐认为,这样有违传统。孤竹君过世后,叔齐让哥哥伯夷当国王。而伯夷认为父王之命不可违,坚决让弟弟当。两人僵持不下。叔齐想,如果自己离开了孤竹国,哥哥没有办法,就只好当国王了。他连夜向国外逃,赶黎明到了国境线上时,碰到了伯夷。原来伯夷和他的想法一样,也要离开孤竹国。两人一商量,干脆都不做这个国王了,去投奔当时以“善养老”而著称的西岐伯昌,即周文王。孤竹国人只好让国君中子继位。

当伯夷、叔齐进到关中,周文王死了,周武王继位。周武王言称要给周文王报仇,抬着周文王的尸体东征伐纣。半路碰到了伯夷、叔齐。伯夷、叔齐拉住周武王的马直谏道:父亲死了不及时下葬,此乃不孝;刚即位就动武,此乃不仁;作为商朝的臣子背叛朝廷,竟要弑君,此乃不忠。周武王左右将士闻之大怒,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