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酸和碱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变质且质量变大的是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
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②⑤D.只有③⑤
【答案】D
【解析】
放置时间较长时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②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③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④质量基本无变化,⑤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
C、氧化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
D、氯化钠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故选B。
9.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K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现象
①
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2KOH + CuSO4=Cu(OH)2↓+ K2SO4
②
A.①有蓝色沉淀
【点睛】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0.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用熟石灰的是( )
A.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B.建筑工业上制三合土
C.干燥气体D.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钙具有碱性,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详解】
A、熟石灰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故A正确;
①图中纵坐标表示Cu(NO3)2的质量
②a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③c点时烧杯中有两种金属单质,d点时烧杯中有三种金属单质
④完全反应后烧杯中溶液呈浅绿色
⑤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4个B.3个C.2个D.1个
【答案】B
【解析】
③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则H2S的溶液一定能导电,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图1可知,在BC段溶液的pH减少趋势变缓,发生的反应是CO2+Na2CO3+H2O=2NaHCO3,故B正确;
C.图1中AB段表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pH=12时,表示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含Na2CO3和NaOH,故C错误;
D.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故D正确。
C. 石蕊D. 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能反应,但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选项A不正确;
B、酚酞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变红,无法区别,选项B不正确;
C、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变蓝,无法区别,选项C不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虽然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两个反应现象不同,可以区别,选项D正确。故选D。
【详解】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Cu,向一定质量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所以析出铁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根据反应图像,ab段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可推出此段锌只于Cu(NO3)2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Cu(NO3)2、Fe(NO3)2;bc段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少,可知此段锌与Fe(NO3)2反应生成Zn(NO3)2和Fe,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所以b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c点含有的金属是Cu、Fe;d点溶液质量不在改变,说明Zn过量,此时含有的金属是Zn、Cu、Fe;加入盐酸后,会与Zn、Fe反应生成氢气,此时溶液中只有Zn(NO3)2,溶液为无色;由以上可知,纵坐标表示Fe(NO3)2的质量减少,综上所述,只有②③⑤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3.各种植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pH范围.几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如下:
作物
水稻
茶树
薄荷
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0
4.8~5.5
取某地土壤的浸出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略显红色,则该土壤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故选C。
5.向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甲中紫色石蕊变蓝.乙中紫色行蕊变红,丙中仍为紫色,这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甲、丙、乙D.丙、甲、乙
【答案】B
【解析】
甲能使石蕊变蓝,说明甲的pH大于7,乙能使石蕊变红,说明乙的pH小于7 ,丙中仍为紫色说明丙的pH等于7 ,故这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是乙、丙、甲,故选B。
故选:B。
16.在实验室中为了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同学们提出了下列几种方法:①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②分别滴加酚酞溶液③闻气味④品尝⑤分别加入一小段镁带⑥分别加入大理石。其中可行的是:
A.都可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醋酸的不同性质分析解答。
B、氢氧化铝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与硫酸铜的反应为碱和盐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滴加液体
C.检验氧气 D.称氢氧化钠固体
6.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钙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详解】
A、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则①有蓝色沉淀,故A正确;
B、②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故B正确;
C、两个反应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另两种化合物,则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水,故D不正确。故选D。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易潮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 放在烧杯内再称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FeB.CO2C.Fe2O3D.NaCl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正确;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B.图1中,BC段发生的反应是CO2+Na2CO3+H2O=2 NaHCO3
C.图1中,pH=12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含Na2CO3和NaHCO3
D.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2,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在升高,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13.某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盐酸B. 酚酞
【答案】A
【解析】
常温下pH小于7的为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所以杨梅的酸性最强。故选A。
12.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X>Y>ZB.Z>Y>XC.X>Y、Z>YD.Y>X、Y>Z
【答案】A
【解析】
【详解】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故选A。
【详解】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正确;
B、碱性溶液的pH大于7,故正确;
C、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某种盐,比如碳酸钠,故错误;
D、该溶液呈碱性,故正确;Baidu Nhomakorabea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指示剂以及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某工厂废液中含有Fe(NO3)2和Cu(NO3)2两种溶质,取部分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测定所得溶液中某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同时得到以下结论:
【化学】酸和碱知识点总结
一、酸和碱选择题
1.一次实验开放日活动中,小杨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小杨同学做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该溶液的pH大于7
C.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某种碱
D.该溶液显碱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
A.茶树
B.薄荷
C.马铃薯
D.水稻
【答案】B
【解析】
由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略显红色知该地土壤显酸性,所以适宜生长在碱性环境中的作物不宜种植.
4.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熟石灰在建筑工业上用于制三合土,故B正确;
C、熟石灰不具有吸水性,不能干燥气体,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则可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11.一些水果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杨梅pH=2.5B.苹果pH=4.1C.菠萝pH=5.1D.柿子pH=8.5
故选D
15.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①酸雨呈酸性,则呈酸性的雨一定是酸雨
②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则H2S的溶液一定能导电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①紫色石蕊试液遇到氢氧化钠显蓝色,遇到醋酸显红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②酚酞在氢氧化钠中会变成红色,在醋酸中不变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③醋酸具有酸味,氢氧化钠无味,可以通过嗅闻的办法鉴别;
④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品尝,不能鉴别;
⑤镁会与醋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A.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全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呈酸性的雨不一定是酸雨,例如当雨水的pH大于5.6时不属于酸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而Cu(OH)2不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⑥大理石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C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不要伸入容器内,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保证带火星部分与气体完全接触),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Cl2=BaSO4↓+CuCl2
C.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向少量K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
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②⑤D.只有③⑤
【答案】D
【解析】
放置时间较长时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②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③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④质量基本无变化,⑤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
C、氧化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
D、氯化钠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故选B。
9.根据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向少量K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现象
①
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2KOH + CuSO4=Cu(OH)2↓+ K2SO4
②
A.①有蓝色沉淀
【点睛】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10.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用熟石灰的是( )
A.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B.建筑工业上制三合土
C.干燥气体D.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钙具有碱性,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详解】
A、熟石灰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故A正确;
①图中纵坐标表示Cu(NO3)2的质量
②a点时溶液中有三种溶质,b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③c点时烧杯中有两种金属单质,d点时烧杯中有三种金属单质
④完全反应后烧杯中溶液呈浅绿色
⑤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4个B.3个C.2个D.1个
【答案】B
【解析】
③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则H2S的溶液一定能导电,该选项说法正确;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图1可知,在BC段溶液的pH减少趋势变缓,发生的反应是CO2+Na2CO3+H2O=2NaHCO3,故B正确;
C.图1中AB段表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pH=12时,表示氢氧化钠过量,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含Na2CO3和NaOH,故C错误;
D.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故D正确。
C. 石蕊D. 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能反应,但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区别,选项A不正确;
B、酚酞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变红,无法区别,选项B不正确;
C、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都变蓝,无法区别,选项C不正确;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虽然反应但无明显现象,两个反应现象不同,可以区别,选项D正确。故选D。
【详解】
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Zn>Fe>Cu,向一定质量Fe(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与两种溶质依次发生反应:
所以析出铁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所以析出铜的过程是溶液质量增加的过程,
根据反应图像,ab段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可推出此段锌只于Cu(NO3)2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Cu(NO3)2、Fe(NO3)2;bc段溶液的质量开始减少,可知此段锌与Fe(NO3)2反应生成Zn(NO3)2和Fe,所以a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所以b点时溶液中有Zn(NO3)2、Fe(NO3)2;c点含有的金属是Cu、Fe;d点溶液质量不在改变,说明Zn过量,此时含有的金属是Zn、Cu、Fe;加入盐酸后,会与Zn、Fe反应生成氢气,此时溶液中只有Zn(NO3)2,溶液为无色;由以上可知,纵坐标表示Fe(NO3)2的质量减少,综上所述,只有②③⑤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且置换时先把最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3.各种植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pH范围.几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如下:
作物
水稻
茶树
薄荷
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0
4.8~5.5
取某地土壤的浸出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略显红色,则该土壤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故选C。
5.向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甲中紫色石蕊变蓝.乙中紫色行蕊变红,丙中仍为紫色,这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甲、丙、乙D.丙、甲、乙
【答案】B
【解析】
甲能使石蕊变蓝,说明甲的pH大于7,乙能使石蕊变红,说明乙的pH小于7 ,丙中仍为紫色说明丙的pH等于7 ,故这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是乙、丙、甲,故选B。
故选:B。
16.在实验室中为了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溶液,同学们提出了下列几种方法:①分别滴加紫色石蕊溶液②分别滴加酚酞溶液③闻气味④品尝⑤分别加入一小段镁带⑥分别加入大理石。其中可行的是:
A.都可以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醋酸的不同性质分析解答。
B、氢氧化铝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熟石灰与硫酸铜的反应为碱和盐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错误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滴加液体
C.检验氧气 D.称氢氧化钠固体
6.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一定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钙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故与中和反应原理有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详解】
A、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则①有蓝色沉淀,故A正确;
B、②反应是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化学方程式为
,故B正确;
C、两个反应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了另两种化合物,则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气体、沉淀、水,故D不正确。故选D。
D、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因氢氧化钠易潮解,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 放在烧杯内再称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8.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
A.FeB.CO2C.Fe2O3D.NaCl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错误;
B、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正确;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B.图1中,BC段发生的反应是CO2+Na2CO3+H2O=2 NaHCO3
C.图1中,pH=12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含Na2CO3和NaHCO3
D.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反应,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2,可知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在升高,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13.某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盐酸B. 酚酞
【答案】A
【解析】
常温下pH小于7的为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所以杨梅的酸性最强。故选A。
12.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X>Y>ZB.Z>Y>XC.X>Y、Z>YD.Y>X、Y>Z
【答案】A
【解析】
【详解】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产生氢气,Y不反应,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X>H>Y;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Y>Ag>Z;则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故选A。
【详解】
A、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故正确;
B、碱性溶液的pH大于7,故正确;
C、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某种盐,比如碳酸钠,故错误;
D、该溶液呈碱性,故正确;Baidu Nhomakorabea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常见指示剂以及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某工厂废液中含有Fe(NO3)2和Cu(NO3)2两种溶质,取部分废液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测定所得溶液中某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同时得到以下结论:
【化学】酸和碱知识点总结
一、酸和碱选择题
1.一次实验开放日活动中,小杨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小杨同学做出的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
B.该溶液的pH大于7
C.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某种碱
D.该溶液显碱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
A.茶树
B.薄荷
C.马铃薯
D.水稻
【答案】B
【解析】
由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略显红色知该地土壤显酸性,所以适宜生长在碱性环境中的作物不宜种植.
4.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熟石灰在建筑工业上用于制三合土,故B正确;
C、熟石灰不具有吸水性,不能干燥气体,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则可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
11.一些水果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杨梅pH=2.5B.苹果pH=4.1C.菠萝pH=5.1D.柿子pH=8.5
故选D
15.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错误的是()
①酸雨呈酸性,则呈酸性的雨一定是酸雨
②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则H2S的溶液一定能导电
④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①紫色石蕊试液遇到氢氧化钠显蓝色,遇到醋酸显红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②酚酞在氢氧化钠中会变成红色,在醋酸中不变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③醋酸具有酸味,氢氧化钠无味,可以通过嗅闻的办法鉴别;
④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品尝,不能鉴别;
⑤镁会与醋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镁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⑤碱的溶液呈碱性,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A.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全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呈酸性的雨不一定是酸雨,例如当雨水的pH大于5.6时不属于酸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②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而Cu(OH)2不溶于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⑥大理石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C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烧瓶用玻璃棒引流),并不断搅拌,使稀释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不要伸入容器内,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保证带火星部分与气体完全接触),若木条复燃,则气体是氧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B.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Cl2=BaSO4↓+CuCl2
C.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向少量K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氢氧化钾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钾,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