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英国社会与文化浅析
一、引言英国,一个历经千年沧海桑田、风起云涌的古老国度,一个见证了人类蹒跚学步、茁壮成长的沧桑智者,一个坚毅不屈、站在大西洋上翘首观世界、看未来的猛士。

他走过邪风冷雨,带着他那份沉甸甸的回忆,带着他那份独有的气质与底蕴,正一刻不停歇地朝着更辉煌的明天前行。

蓦然回首,那一长串深深浅浅的历史脚印中,每一步都述说着一段不一样的却都一样惊心动魄的历史岁月,或伤感悲痛,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轻掸灰尘,打开那幅已微微泛黄的厚重历史画卷,“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光芒闪烁,诉说着英国在19 世纪的灿烂辉煌。

19 世纪的英国,经济上、国土上、文化上、政治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从一个小小的岛国一步步壮大,成为领土遍及世界各洲,影响世界的大帝国。

在19 世纪,它流了血,流了泪,也收获了财富,取得了进步,脱胎换骨。

在当时的世界上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19 世纪的大英帝国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话。

二、经济发展
(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801 年以后,英国在与法国长达14 年之久的战争之后最终大获全胜。

英国的皇家海军控制了海权,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商业空前繁荣。

战争的胜利扩大了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成为了英国的原材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不但为英国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材料还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工厂日夜不停的机器喧嚣声,英国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生产力成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速度飞速发展。

工业产值在英国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上升,到19 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也使得英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伦敦成了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19 世纪50~70 年代,是英国自由贸易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史称“维多利亚时代”。

在这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 以上。

1850 年,英国生产了世界煤产量的60.2%、铁产量的50.9%、加工了世界棉花产量的46.1%。

这个漂泊在浩瀚海洋上的小小岛国成了不容小觑、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二)城市化与人口增长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带动和促进下,曼彻斯特、伯明翰、舍菲尔德、格拉斯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英国城市化进程极其快速。

到1851 年,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

城市化文明隆重地登上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舞台。

农村文明渐行渐远,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与理念。

铁路网在英国土地上星罗棋布,贯穿大江南北,让人际交往、信息传递更加的方便更加频繁。

在19 世纪的一百年中,英国总人口增加
了3 倍,人均收入却增长 4 了4 倍,这就说明了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让解决人民温饱,奔向更加富裕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万国博览会19 世纪中期,工业的飞速发展与繁荣让英国在世界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如日中天,英国人对自己的实力以及所拥有的财富极为自豪。

为了向世界展示强盛的英国,万国博览会(亦成为“水晶宫博览会”)于1851 年5 月1 日在伦敦海德公园一座完全由玻璃和钢管搭建而成的建筑物内举行了。

万国博览会以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为主题,展期为1851 年 5 月 1 日至10 月11 日,历时5 个多月,吸引了6039195 名参观者。

展馆长约563 米,宽约138 米,建造费时仅九个月,后被移动并且重建于伦敦南区的塞登哈姆,这个地区后来也因此被更名为水晶宫。

展出了包括轨道、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万余件展品。

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在“灿烂光辉的玻璃顶下举行了他们的工业和和平的凯旋式”。

博览会开幕的前两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什么都能做。

”这句话淋漓尽致、完完全全的表现出了英国人对自己的自豪与满足,以及他们对未来,对人类科学的满腔希望、虔诚信服。

(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经济的初期发展往往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19 世纪的英国,经济发展、工业发展相当迅速,人们尚未意识到或者尚未想出合适策略来适应并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下是当时最主要的两个问题:
1.阶级剥削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但也是深受剥削压迫的弱势群体。

“血汗工厂” 频频出现,工人阶级,特别是中下层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并未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多少好处。

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城市贫民的数量居高不下,他们的生活用“凄惨”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

2.环境污染工厂的“三废”让生态环境满目疮痍。

伦敦的大地上插满了“大烟管”,日夜不停歇的朝着天空排着滚滚浓烟,这些烟遇水汽后便变成雾,伦敦也就在19 世纪成了“闻名于世”的“雾都”。

当时,一个英国工程师在形容英格兰西部地区冶铁业的情形时说:整个地球好像从里往外翻,它的内脏全部都被挖出来扔得到处都是,整个大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煤渣。

(五)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重要特点,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状态,经济危机便会席卷而来。

英国,作为一个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理所当然的在英国爆发。

1.爆发原因及背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国内也曾多次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是由于当时
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发展尚不充分,这种危机仅限于局部地区及部门。

1825 年以前,英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工业高涨阶段。

1825 年的工业产值比1820 年增长了大约1/3,当时生产水平的生铁量增加了58%,棉花消费量增长了39%。

但是,国内外市场却6 没有随着相应扩大。

那时拿破仑战争结束不久,再加上欧洲农业歉收,欧洲市场缩小,一片萧条。

从前局部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现象转变成周期性和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正如《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一书中所说:“英国在欧洲市场的商品销售遇到了很大困难,出口额从1814 年的2690 万英镑下降到1825 年的1460 万英镑。

对美国和中南美洲的出口也从1815 年的1580 万英镑减少到1340 万英镑。

同时,国内市场由于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而受到极大限制。

1824~1825 年期间,工人的实际工资仅相当于1792 年的4/5 左右。

生产和销售之间严重的脱节,使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2.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英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3549 家企业、80 家银行破产,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 年3 月的1390 万英镑骤跌至1825 年12 月的120 万英镑。

棉花、羊毛、生丝、煤的消费量锐减,出口额减少了16%。

失业率骤然上升,并导致人口外流。

但是当时德、法、美等国工业革命尚未完全展开,所以,1825 年的经济危机还不具周期性。

二、政治上的三次议会改革
(一)1832 年议会改革
1.第一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9 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框架初步形成。

但是在1832 年以前,国王在首相和内阁成员选举中任然享有一定主权(例如1827 年在任命首相坎宁·哥德里奇以及1828 年任命首相威灵顿时,都是国王自己的选择。

)。

在乔治四世在位期间,英国内阁越来越独立于王权,并向议会下议院靠拢,实际上,内阁才7 是当时英国行政决策主管。

尤其在首相罗金汉姆和首相福克斯当政时期,他们从不将国王视为“一国之主”,也不把自己当做国王的“仆人”。

首相,从国王的“总管家”变成了英国的真正主人。

首相与内阁之间的微妙而紧密的关系让他们同享利益、共担风险,而拥有皇室血统的国王却越来越被疏远。

1830 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下,民主运动铺天盖地一般席卷欧洲,势不可挡。

从1830 年末到1831 年初几个月里,上下议院收到全国各地总共645 份请愿书。

但威灵顿公爵为首的托利党认为现行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甚至还公开宣称坚决反对改革,寸步不让。

当时,英国国内民众间施行改革的呼声震天,这就注定了托利党在同年的选举中必然惨败。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国王威廉四世(1830——1837)任命辉格党领袖格雷组阁。

格雷内阁于1831 年1 月成立了以罗素勋爵为首的四人小组,负责起草改革议案,同年6 月7 日
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并生效。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议席分配做出调整。

取消了人口未达到2000 人的56 个“衰败选区”的议席,人口在2000 至4000 的31 个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143 个议席给大型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县,下议院总人数则不变。

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

在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后,除了大银行家、大商人、大工厂主有选举权外,大批手工作坊主、小商人和部分佃农也获得了选举权。

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时间。

选举时间从15 缩短到2 天。

3.意义
1832 年的议会改革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经过如此大规模的运动多番周折而换来的改革,却收效甚微。

马克思也曾批评说:“恐怕还从来没有一个像这样强大的、看来似乎成功的人民运动得到这样微不足道的表面结果。

”虽然工人8 是改革运动的主力军,但是改革并未改变工人们艰苦的生活,并未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权力。

中尽管如此,1832 年的议会改革任然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这次改革削弱了国王、贵族、上议院的势力,促进了政党组织的完善和两党制度的形成,是英国议会君主制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激发了人们深入选举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一种内阁与国王、政党、社会舆论、上下议院之间的新型权力关系逐渐形成。

(二)1867 年议会改革
1.第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进入19 世纪60 年代后,工人阶级政治积极性再次高涨,议会改革燃起了新的希望。

1861 年,英国各地工会组织纷纷要求改革制度。

1864 年,积极支持英国工人争取选举权的“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65 年,“全国改革联盟”成立,力争改革选举制度。

马克思亦积极支持工人争取选举权的斗争,他认为结束资产阶级垄断性统治的时机尚未成熟,最大限度的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才是切实目标。

在第一国际、“全国改革联盟”等组织以及马克思等人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在英国曼切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各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展开。

声势浩大的改革队伍行进在各大街头和公园,议会的改革已成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当时的首相是反对改革的保守党的德比,但是拥有较高政治声望及地位的财政大臣本杰明·迪斯累利审时度势,深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应顺应天势民意。

于是本杰明扮演改革派以笼络人心,于1867 年3 月18 日向下议院提出改革议案,在做部分修改后,8 月通过上议院批准以及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9 签署后生效。

1867 年的改革法案对议会席位做了再一次调整,取消了46 个“衰败选区”,空出52 个选区给大工业城市和郡。

伯明翰、曼切斯特、伦敦以及其它中型城市席位有所增加。

改革议案基本去除了“衰败选区”,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获得了选举权。

3.意义虽然广大的城市下层工人以及全部的农业人口并未获得选举权,议会选举制度的民主化任务认为结束,但是大多数工人境况得到好转。

1867 年的议
会改革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上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三)第三次议会改革
1.二次议会改革的时代背景
1880~1885 年英国爆发严重经融危机,失业率暴涨至历史最高点,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爱尔兰掀起了民主自治运动的高潮,苏丹更是爆发了马赫迪抗英大起义,英国在非洲东北部的殖民扩张也遇到了困难。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执政的格拉斯顿自由党政府陷入困境。

2.法案颁布过程、内容
约瑟夫·张伯伦为自由党激进派代表,他趁机联合在野的保守党给政府施压,促使格拉斯顿政府提出两个新的议会改革法案——《人民代表制》法案以及《重新分配议席》法案。

《人民代表制》于1884 年12 月通过议会。

该法案对选民范围进一步作出了调整扩大,选民增加了1 倍,扩大到450 万人。

“房主选举权”扩大到了各郡县,部分工农业者也也有了选举权力,但是未成家立业、依靠父母生活的男子以及全部的妇女、家庭佣人都没能获得选举权。

《重新分配议席》于1885 年1 月通过议会。

它取消了72 个人口未达到1.5 万城市单独选派10 议员的权利,并将之并入其它郡县。

按照每5.4 万人分配1 个议员席位的标准将全国划分为617 个选区。

全国22 个城市以及剑桥、牛津大学仍然保留2 个议席,其它各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能有一个议员代表。

3.意义
这次议会的改革让议席分配更加合理公平,对人口密集的工业城市的工人有一定好处,一定程度上让工人阶级以及部分农业人员参与到了国家政治中,对改善工人的处境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三、19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兴起和发展
19 世纪30 至40 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也进行着巨大变革的,一种新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在英国文坛。

它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贴近真实生活,最大限度的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面貌。

在浪漫主义文学渐渐消退的时候逐渐占领英国文坛,19 世纪40 至50 年代达到鼎盛。

(二)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可谓是密不可分。

并且具有小资产阶级文学特点,由于大部分作家均出生于小资家庭,故其作品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资阶级的生活。

在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之中,大部分都塑造了一个奋斗不息的积极的小资形象。

虽然此类文学作品幽默讽刺,反对暴力性革命、主张社会改革、拥护道德批判和道德感化。

此外,不少优秀女性作家在文坛也占据一席之地,例如盖斯凯尔夫人、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等优秀的女11 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

(三)代表作家。

1、奥斯汀奥斯汀(1775——1817)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的奥斯汀天生就对文学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她生活一个乡村小镇上,终生未婚。

在她短暂却充实的一生里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着自己的文学之梦,完成《理智与感伤》、《劝导》、《曼斯菲尔德庄园》、《艾玛》、《诺桑觉寺》、《傲慢与偏见》等六部小说。

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乡绅家庭里女性的婚姻与生活,以一种轻快活泼又风趣诙谐的方式体现了女性世界的酸甜苦辣,着重描写少女从懵懂与盲目走向认识现实、认识自我的过程。

奥斯汀也因此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识的卓越作家。

2、萨克雷萨克雷(1811——1863)萨克雷父亲是东印度公司一名官员,自四岁丧父后,年幼的萨克雷继承了父亲巨额遗产,常常出入于上流社会,过着公子哥生活。

1833 年将家产挥霍殆尽,先后任《弗雷泽杂志》和《笨拙》杂志专栏作者。

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小说,例如《彭登尼斯》、《亨利·埃斯蒙德》、《纽克姆一家》、《弗吉尼亚人》,中篇小说《巴利·林顿的遭遇》,短篇小说集《势利眼集》等。

最具代表意义的要算是以辛辣讽刺见长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它真实的再现了1810~1820 年摄政王期间英国上流社会之间勾心斗角与腐败丑恶。

这部小说篇幅宏大,情节跌宕起伏,是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萨克雷也因此在文坛上与狄更斯齐名。

3、盖斯凯尔夫人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盖斯凯尔夫人自幼受到父亲文学修养和宗12 教信仰的影响,并且进入当地一所女子学校学习。

盖斯凯尔夫人夫人一生发表过六部长篇小说(包括《玛丽·巴顿》、《北与南》、《露丝》、《克兰福德》、《西尔维娅恋人》、《夏洛特·勃朗特转》)。

处女作是发表于1848 年的《玛丽·巴顿》,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的生活与命运,在19 世纪英国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4、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1816-1855) 代表作是世界著名女性著作之经典——《简·爱》。

这部作品虽不能说是巨作,但也称得上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角度,展现了英国19 世纪上班也社会现实。

揭露了当时的为慈善事业的残暴本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本质;同时也表达了妇女要求平等地位同样待遇的思想,为妇女解放运动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

艾米丽(1818-1848)《呼啸山庄》是艾米丽唯一一部小说,但是仅此一部已经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呼啸山庄》被成为是“最奇特的小说”,艾米丽以其“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

安妮(1820-1849)安妮的代表作《艾格妮斯·格雷》,虽然比起《简·爱》和《呼啸山庄》在文学上的地位稍逊一筹,但是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5、乔治·艾略特乔治·艾略特(1819-1880)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农村家庭。

对宗教有着虔诚的信仰的乔治·艾略特曾进入过两所女子学校学习。

她心地善良,终生热衷于慈善事业。

于1859-1876 年间创作了《亚当·彼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和《米德尔马契》《丹尼尔·德萨达》等7 部13 长篇小说。

她的早期作品主要描写了19 世纪初期单纯质朴的乡村生活,而后期作品则牵涉到重大历史事件及政治社会内容。

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也非常的生动传神。

四、19 世纪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一)英国1800~1880 期间的殖民扩张
工业发展,财富积累,英国统治世界的野心如无法控制的烈火,很快在世界各地熊熊地燃烧起来。

1801 年,爱尔兰被合并,英国正式更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地大物博而又相对落后的亚洲大陆成为了英国一个主要战略对象,沦陷的印度成为英国巨大的原材料提供地和广大的市场。

19 世纪中期,英国利用鸦片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并参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1758~1759 年间,印度爆发爱国的民族大起义,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拥有着较之先进的军队,大举镇压起义队伍,此次起义以失败告终。

1876 年,保守党 B.迪斯累里内阁为维多利亚女王加冕,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

此后英国又称为大英帝国(或
英帝国)。

英国继续扩大在伊朗、缅甸、南非、埃及、东非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的侵略,此外,英国还在南美洲大举投资,南美洲也被列入“狩猎”范围。

1867 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1 个自治区域。

(二)1880~1900 年间英国的殖民扩张
19 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主战场转向非洲。

在从法国手中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后,英国于1882 年占领了埃及,紧接着在1899 年占领了苏丹。

英国埋头苦战在非洲战场,与其他殖民国家激烈争夺者东非、中非及西非的土14 地。

1884 年~1885 年召开的柏林会议实际上是帝国列强们的分赃大会,英国“满载而归”。

帝国主义分子 C.J.罗得斯提出修建一条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大陆的大铁路,也就是所谓的“二 C 计划”(开普敦和开罗的英文写法第一个字母都是“C”),以便加紧侵略南非。

1899 年英布战争爆发,英国吞并奥兰治和德兰士瓦。

19 世纪末,在亚洲战场上,缅甸、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

1900 年,英国参与镇压了中国义和团运动,并染指中国西藏。

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的殖民地在众多贪婪的殖民扩张国家中是最大的,遍及世界各洲,掠夺来的财富不计其数。

其土地之广,无国能及,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既是让人痛恨又让人所震惊,对英国人来说,19 世纪的大英帝国是英国人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神话。

五、结论综上所诉,19 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上都进行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上三次议会改革让英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让更多人民参与到
国家政治中,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中起着典范作用;经济上来说,在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让英国面貌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同样也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阶级剥削、工业污染、经济危机等等;文学上,19 世纪30~40 年代,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种种黑暗,曾经风靡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渐渐褪色,以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讽刺性现实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40~50 年代达到高潮。

19 世纪的英国,危机与变革并存——在危机中进行变革,而在变革中又产15 生新的危机,继而又是新的变革。

英国在危机与变革中取得进步,并逐步登上世界巅峰,了解19 世纪的英国对生活在充满危机与改革的世界我们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19 世纪的英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不但有了量变,甚至有了质的飞跃,让英国从平庸到脱颖而出,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先驱,当时世界的霸主。

评论(1) |40
2013-05-07 20:59 21ofLove|五级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化初具规模.即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韧,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海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一直是研究英国现代化或工业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课题之一。

对于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说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正如马克思说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闸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加上工业革命使铁路和海船这个前所未有的新的交通工具被英国在国际范围内应用起来。

这“事实上创造了以前只是潜在的世界市场——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郡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大部分过剩原料,同时又满足它们对工业品的大部分需要。

因此,无怪乎英国工业获得这样巨大的空前的发展”。

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英国的现代化或工业化更不能没有海外贸易。

正是这个海外贸易,扩大了英国的粮食供应.开辟了新的和广阔的原料(尤其是棉花)来源;正是这个海外贸易;又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市场。

并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比只依靠国内或欧洲内部市场所能取得的增长速度要快得多。

海外贸易还有助于提高英国人均产量,从而提高英国的收入和消费。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海外贸易经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转变的论述,展现英国海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以期后起现代化国家借鉴:
一、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模式
工业革命早期.即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初的英国海外贸易.受制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