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读书养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读书养心
讲三个问题,先儒谈读书养心、儒家读书的次序、儒家读书的方法
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能很好地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读书是养心的最好方式。如果我们饱读诗书,能改变我们的气质,使人心、精神、气质高贵和华贵起来。
苏东坡:“腹有诗书气自华”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语言无味。”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晓理可以养心。
2013年第六期的美国《读者文摘》,读书有七个好处:
防止大脑衰老。锻炼大脑
减压。根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表明,阅读6分钟,就能使压力水平降低68%,比听音乐和散步效果都好。
提高记忆力。生活方式健康,注意力集中。
缓解疼痛。
治疗抑郁。
一、先儒谈读书养心
读书是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修养身心的工夫。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诗书之邦,古人都会吟诗作对的。(电视)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的“世界读书日”,提示国人读书日少,存在大量碎片化、垃圾式、快餐式阅读。全民阅读呈倒退趋势。
现在人们普遍患有“信息疲劳综合症”——每天一睁开眼睛,信息铺天盖地到手机、电脑、邮箱、微信、微博——导致我们分析能力下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作结论或选择时自我怀疑。很多人沉溺于网络、手机,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己,以平面化的阅读来取代经典的阅读——人生的平面化和思想的平面化。
儒家的读书养心就是要把人们从平面化阅读中拯救出来。读经典,跟古圣先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跟最优秀的人和最优秀的书进行交流,提升生命的广度、厚度和宽度,使你的心灵更加博大,生命更加强大,精神更加高贵。
使你成为一个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走向圣贤的过程。或者说,读书是对我们人性的装饰,通过读书,使你变得高贵、高雅,富有生活情趣,提升生命质量,生命的境界。
1、读书能养心。读书能丰富心灵的智慧,能滋养干涸的心灵。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能医愚。
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可以拓宽心灵、视野,体认天下万物,融而一体。关心他人的痛痒,能参与天地的化育。只有我们把心胸无限地放大,我们的生命和它的生命才能息息相关。就好象宋儒讲,要观生意,春天来了,就去看小草刚刚冒出芽来,鲜花盛放,看到宇宙自然一片生机勃勃,体验天地生物之心和良苦用心,了解宇宙的信息,了解宇宙天地最高的道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北宋胡瑗的学生,他强调学以致用。读书——开拓眼界,去实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南宋诗词四大家之一有尤袤。文见清代叶昌《藏书纪事诗》卷一,第52条引李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无诗书,心臆无佳想。
一日无诗书,耳目失清爽。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灵辽阔,自由,自我明确,那么他跟这个世界的默契就打开了。不是这个世界由此变得温柔,它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坦然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大其心,然后体天下之物。我的心变得温柔,有一种包容、博大)
读书对我们知识的增长非常有效,一万小时定律:马尔科姆·葛拉威尔写一一本书《异类》,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四五年就可以成为专家,当然你要去读专业书、经典书)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我们掌握最前沿的动态,半年你就可以基本了解这个领域。
读经典可以脱胎换骨。你整个人都会改变,你的举止言行,你的气质完全改观。读五十本就够了。50本脱胎换骨,3000本成为大家。
2、读书之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学习,不断地实践,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陶渊明《移居二首》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但欣然忘食。心意相通,有所领悟
朱熹《四时读书乐》: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熏风。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一阳来复,其见天地之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陈继儒: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明,王心斋《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歌德有言,读一本好书,就好象是跟很多高尚的人说话。
尚友古人,读古圣贤之书,与之为友。
3、读书变化气质
苏试: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化底蕴,心性空灵。通过阅读,来滋养你的心灵。
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博学多识,汇古通今;二是豁达大度,心胸宽广;三是礼貌优雅,与人为善。
张载: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文在密察,心要洪放。写文章要非常严密,要明察秋毫;学者不可志小气轻,志小容易满足,气轻就不厚重,学问不够深沉,认识不够深刻。
心清自得读书味,室静时闻翰墨香。
读书广识,可去浅陋之气,存渊博之美。
读书励志,可去怠惰之气,存上进之美。
读书养心,可去浮躁之气,存沉静之美。
读书健脑,可去盲从之气,存独立之美。
读书宽怀,可去狭隘之气,存悲悯之美。
读书不仅可改变气质,还可以改变骨相。
曾国藩家书——曾纪泽。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性难变,惟读书可变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贞之志。
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内化,成为你内在的东西,成为你身心的一部分。)
4、朱子:存心与读书为一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存什么心?朱子认为,我的心和圣人的心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为什么有差别,可能你内心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要把它去掉。用先达之言,求圣贤之意,求天地之理。存心,得之于心,体之于身,身心的实践、体验。)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横渠有言,“书可以维持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其何可废!”成为自己内在的心灵的主宰。
读书与存心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如此,方是有本领。
读书闲暇,且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要收拾此心,怎么收拾——专心、静心、纯心、一心,把心放宽、放平、放下
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跟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
观书,当平心以观之。
观书,须静着心,宽着意思,沉潜反复,将久自会晓得法。(还有恒心)
5、读书养德
心灵的充实,境界的提升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这是伊川:《程氏易传》对大畜卦的解读。大畜卦下面是乾卦,上面是艮卦。乾代表天,艮代表山,是天在山中,是非常博大的气象,所以学问也应该这样子,蕴蓄天在山中的大气象,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最后还要看到实际的功用,看到圣贤的内心,转化为我自己的德行。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周敦颐《通书·陋第三十四》
穷究圣贤所说之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兴旺耳。朱子《答陈明仲》《朱文公文集》卷四九
6、读书求道
提升(心灵)境界
孔子:君子学以致其道。(道,儒家的文化理想,儒家的最高境界。)
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得其门,无远之不可到也。求入其门,不由乎经乎?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