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目标是:1、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
2、认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同自然地貌的形成。
3、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和活动,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分布和生活方式,认识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应对策略。
4、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实证研究方法,培养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5、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地理人文素质,能够积极参与地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二、课程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1)地球内部和地表形态:了解地球内部岩石圈和地球外部的水、气层等及其形成和变化;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类型和形成原因。
(2)气候变化: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自然灾害:认识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影响,了解预防和救援措施。
2、人类地理环境(1)人口与城市: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掌握城市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了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问题。
(2)资源与环境: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开发,认识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3、经济地理环境(1)国际贸易: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趋势,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
(2)产业结构:了解全球各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和手段。
(3)环境保护:掌握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策略,了解环境保护的实施和效果。
三、课程要求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概念,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各种地貌形态的形成;了解人类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了解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地图和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科学研究。
2、思维能力和方法具备批判性和分析性思维,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备保护地球生态和环境的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责任感,具备全球公民的意识和素质。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解读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解读(一)地理1一、宇宙中的地球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类别。
(1)天体定义: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2)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
②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
[经典例题] 下列物体可称为天体的是( )A、返回地面的“神舟”号宇宙飞船B、卫星C、吉林1号陨石D、按航线飞行的飞机【解析】天体是位于太空中的各种星体、气体和尘埃。
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但地球内部的物质则不属于天体。
原来在宇宙空间,后来成为地球上的陨星,则也不属于天体范畴。
【答案】B2、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经典例题] 下列属于天体系统的是 ( )①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②宇宙中级别最高和最低的天体系统——总星系和地月系③相互吸引的两颗恒星或两颗行星④沿同一轨道运行的流星群或小行星带⑤大熊座、小熊座和狮子座⑥相互吸引且相互绕转的大小天体A .②⑥ D .③⑥ C .④⑥ D .②③⑤【解析】判断某些天体之间是否构成天体系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吸引的关系,二是它们之间是否相互绕转。
同类天体之间因质量接近,特点相似,不可能存在相互绕转关系,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恒星和星云之间,恒星和恒星之间,行星与行星之间不能构成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系统。
【答案】A4、阅读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特征资料,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宇宙。
普通性——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按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排序:图1.4太阳系模式图(2)九大行星分类:[经典例题] 下列关于金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B.卫星数目比土星多C.自身能发光D.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知识的理解能力,金星位于水星和地球之间,A 项说法错误;九大行星中卫星数目最多的是土星,B项错误;行星不能自己发光,靠反射大阳光而发亮,C项错误;由于金星比地球更靠近太阳,其表面温度高于地球,D项正确。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求、实施等方面进行规定。
自实施以来,地理课程标准已经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更新。
本文将对新旧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
一、内容设置新地理课程标准相比于旧标准,在内容设置上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优化。
新标准将地理课程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并明确了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在必修课程中,新标准增加了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细化规定,也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程方面,新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选修内容,其中包括地球与地人关系、地理信息系统、气候与人类活动等,更加符合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需求。
二、能力培养新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新标准明确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旨在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旧标准则侧重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够具体和明确。
三、知识体系新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新标准将地理学科的知识划分为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等部分,并明确了知识体系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旧标准则没有明确划分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零散、无章法,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教学方法新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标准,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新标准提倡适应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要求,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实地考察、地图解读、模拟实验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旧标准则较为传统,强调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方式,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培养的要求相对较低。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能力培养、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1. 引言1.1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规范的文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地理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之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目标设置、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地理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旧标准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设置的差异在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有明显的变化。
旧标准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而新标准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标准对地理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创新精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旧标准则相对更为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笔头功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标准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内容调整的不同1. 课程结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内容重新组织,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旧版标准中地理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版标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2. 知识延伸和拓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调整和修订。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变化和影响。
一、课程目标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学科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兴趣和责任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着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较为笼统。
二、教学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增加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和地理实践三大板块,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与此新版课程标准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增加了地理科技知识,强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较为偏重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对地理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少。
三、教学方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
四、评价方式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评价较为传统,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革。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一份教育部颁布的标准,旨在确定国内高中地理教育的课程方向、内容和教学目标。
于2002年首次发布,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2017年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新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本文将对新旧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设置和改变新旧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旧版本包括《物理地理》、《人文地理》两门主要课程。
而新版本改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门主要课程,旧版曾经强调对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而新版则进一步体现了地理应用的实践,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安排。
二、思想性与特色新旧地理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地理学科的思想性和特色。
旧版课程注重地理思想的培养,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新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更强调地理学科的研究问题,并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注重地理的实践性的同时,强调地理学科的系统性特点,注重地理知识的结构性和综合性。
三、知识重点在知识重点方面,新旧地理课程标准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注重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概括性和深入性的训练,其中自然地理部分涉及太阳系、地球及其运动、地球的内部、岩石圈、地球表层和气温、气压等内容。
而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则从生态环境、自然地理基础和地球物理三大方面,也包括地球的组成、地表形态、自然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展开。
同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对世界主要地理现象的掌握和了解,例如天气、气候、地球生态系统等。
四、教学与实践新旧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和实践也有区别。
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注重地理思想和知识的理性训练,强调地理工具和地理实验教学;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强化地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注重实践性的掌握,毕竟地理学科除去其专业特点外,还需要学生去实践探索环境和现实问题,以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同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加入了地理技能的培训,例如运用地图、海拔计、气候计进行测量、预测和监测等方面。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展开,从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地球表层环境及其动态变化,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掌握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地球的人口与城市、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图阅读与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测量与实地实习等技能的学习。
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则关注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实地考察、情境模拟等。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图制作和数据分析等。
总结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本文概述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地理的核心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地理核心能力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和应用。
本文首先概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价值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分析了这些核心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中。
本文还探讨了在评价和评估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核心地理素养。
本文提出了中学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旨在为中学地理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地理核心竞争力概述地理空间的概念是指个人对地理现象、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知。
它是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框架。
具体而言,它包括:空间定位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和表达地理位置,理解经纬度、地图投影、比例尺等基本地图语言,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查询和分析空间数据。
空间格局认知:能够分析地理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格局和成因,了解区域分化、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的规律。
空间联系和过程分析:能够洞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如扩散、迁移、叠加,以及这些过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认知强调在特定的空间尺度上对某一区域的自然特征、文化现象、发展条件和挑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评价。
主要包括:区域特征识别:识别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人类地理特征(人口、经济、文化、城市、交通等)及其内在联系。
区域异同比较:比较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了解区域分化规律、区域类型分类及其在全球、国家、地方等多个尺度上的表现。
区域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挑战,评估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探索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地理实用性是指应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测、调查、实验、模拟和规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96
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96 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96《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中国教育部发布的一份文件,用于规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
该标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地理素养,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以下是对该标准的一些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
一、课程目标与要求《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明确了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地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全面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备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能力。
该标准要求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地球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演变规律以及地球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机制;具备地理图像、图表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的能力;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调适,掌握地理科学在解决环境与资源问题中的应用;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管理能力;并能够从地理角度分析社会发展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包含了一系列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
其中,包括基础地理学科知识、地球自然环境与资源、社会与经济发展与地域布局、全球环境问题与地球未来、地理实践与技术、地理文化遗产等内容。
该标准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科学认识,包括了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大地构造与板块运动、地球自然环境的行星物理、大气圈与天气、水圈与水文地质、陆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地理、人文地理、行政区划与地方特色、城市与乡村发展等社会与经济发展与地域布局方面的内容。
此外,该标准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与技术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理问题,掌握地理调查与勘测、地图制图和空间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ZW18-10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4年版)》要求地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2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了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加强普通高中地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制定本课程标准。
未来普通高中地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地理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具有地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地理科学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总目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能力,让学生通过研究地理科学理论和地理实践活动来认识地球和人类的发展、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具有地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重点和难点(一)课程重点1.地理科学基础知识的系统研究:学生应该掌握地理学科系统、整体、动态、综合和辩证的特点,在地理学基础上建立基本的、系统的、结构化的地理知识体系。
2.地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等,从而增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课程难点1.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应学会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遥感技术、地理定位和测量技术等现代地理科技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等工作。
2.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的认识:学生应该在地理教育中加强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治理理念的教育,提高其全球视野和地球意识,增强对地球社会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三、课程要求(一)基本要求1.增强学生的地球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保观念。
2.开发学生地理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关于世界和自然的基本认识和认知能力。
4.加强学生地理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以地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地理现象和问题加以发掘和研究。
(二)具体要求1.课程内容应以学科内涵为主线,建立科学完备的地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2.利用创新型教学方式和教育科技手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3年版)本标准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地理教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有效实施而制定的。
一、基本要求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基本目标。
2. 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当代世界和国家命运与前途。
3. 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分析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4. 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观念、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和应用地理学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人地关系1.1 人口与城市1.2 农业与农村1.3 产业与能源1.4 交通与通讯1.5 旅游与社会生活2. 自然地理2.1 大气环境与气候2.2 水环境与水资源2.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2.4 地理智慧与地理信息技术3. 地理实践3.1 综合考察与实地考察3.2 组织研究与实证研究3.3 开展实践与服务活动三、教学要求1. 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倡导和谐学风和科学态度。
2. 采用多样化、个性化、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3. 坚持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4. 重视评价机制,鼓励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研究。
四、教材建设1. 建立适应新课标和地理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教材体系。
2. 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材互动性和适应性。
3. 加强教材评估,推进素质教育。
五、教师发展1. 加强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地理教学水平。
2. 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倡导优秀地理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地理教学改革。
本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视野极具价值,因此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这是2017年发布的最新版本,将在2020-2021学年起执行。
本文将深入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深入理解该标准,以便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由总体要求、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要求、教材建设、课堂实践等部分组成,标准明确了地理教学的方针和要求,这表明地理教学应该重视过程式思维和创新能力,关注教学过程的渗透性和实施的质量。
首先,总体要求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强调经验性学习,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自主性的理解,提供开放式教学环境,实现主体性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明确了门类、类别、主题和细分内容,将以普通高中地理七大主题:自然与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环境营养、地理可持续发展、地图制图、地理定位及人类居住状况、市场经济地理等为核心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以及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再者,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明确的,有五个方面:即基本素养、实践素养、价值观素养、全球视野素养及跨学科连接性素养。
第一是基本素养,具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分级,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为主;第二是实践素养,具体e实践和实践能力,也就是实践活动的设计、执行和总结,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综合素养;第三是价值观素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整合分析地理现象,探索其背后的价值取向;第四是全球视野素养,学生接受从国际视角看待地理现象的教育,培养对世界各地文化及共同性素养;最后是跨学科连接性素养,即学生从科学、技术、人文等多学科的视角了解地理现象,培养客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还明确了教材建设的明确要求,教材应兼顾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多样性,考虑社会发展、政策环境、学生特点等,要求本科教材必须紧贴标准,遵循定位、主题、细分实施的原则,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课堂实践要求,要求以实践学习为主,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重视学生探究、实践、实践分析、实践总结等参与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的学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地理学科的基本兴趣和基本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地理学科的基本兴趣和基本素养的形成。
具体包括,1.了解地球基本形态和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地理问题;3.掌握地图阅读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4.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技术与方法等几个方面。
具体内容包括,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态、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表形态、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地图的使用方法;2.自然地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3.人文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商业地理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4.地理技术与方法,地理信息技术、地理调查与研究方法等地理技术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
三、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1.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2.注重地理实践和地理技能的培养;3.注重地理思维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4.注重地理素养和地理兴趣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2.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相互关系的理解;3.地理技术和地理方法的基本应用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地理学科的基本兴趣和基本素养的形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
2022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
2022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心得体会在认真拜读了2022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之后,我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指导和支持。
首先,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地理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这对于我们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环境意识、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未来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导力的必备素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不仅知道了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地图和数据来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此外,这本书还强调了地理课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地理知识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地理,我不仅了解了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2022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我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水平,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定了地理环境的特征和变化。
综合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不同的地理要素和过程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认识和分析,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指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区域认知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地理学科研究,逐步形成对地理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环境、资源分布等方面。
同时,区域认知还包括对地理空间的综合分析、比较和评价等能力。
指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研究,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增加了对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二)增加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三)增加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四)增加了对地理实践的研究,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三、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是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思维与创新方面:学生应具有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环保意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四)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应具有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新版课标的实施也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普通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于2020年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课程标准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
1. 课程性质: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区域性。
2.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3. 课程设计思路:从内容选取、课程结构、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4.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5. 课程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介绍了各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和要求。
6. 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此外,该课程标准还针对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转载)(2011-09-03 10:53:04)第一部分高中地理新课程简介一、地理课程的性质地理科学——兼跨“社会科学” 和“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课程性质要求——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二、课程理念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三、课程设计思路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中地理课程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各2学分,36课时)组成。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 建议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四、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四、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技能:利用由文字、图片、定量和符号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通过野外观察和制图、会见采访、解释第二手资料、应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主题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发展形成以下方面的能力:——明确问题和争端;——发现一般性结论;——收集和组织信息;——应用一般性结论;——处理资料;——作出判断;——解释资料;——作出决策;——评价资料;——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念采取行动。
四、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下列教育目的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a. 各级各种形式的教育中体现出国际范畴与全球视野。
b. 理解并尊重全体人民,包括他们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国内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
c. 意识到人民之间与国家之间日益增强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
d. 具备与其他人民交往的能力。
e. 意识到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之间相互拥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f. 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
五、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必修课程——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锋面等天气系统、水循环、世界洋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必修课程——地理 2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因素、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与交通运输)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必修课程——地理 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功用,数字地球的含义)选修课程——宇宙与地球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地球的演化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课程——海洋地理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选修课程——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环境保护选修课程——城乡规划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城乡分布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选修课程——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选修课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地图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S(RS 、GPS、GIS)技术应用六、实施建议——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六、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4.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建议评价时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5. 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六、实施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重视教科书的系列化建设六、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第二部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一、“地理1”课程标准的解读1.“地理1”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2.“地理1”的结构分析3. “地理1”学习内容选择的基本思路新课标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出发,注重选择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的内容,而大大删减那些对培养现代公民没有实际意义的传统知识。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系统知识间的矛盾,实现从知识教学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新课标在设计中采用范例学习的方法。
“地理1”作为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因而需要为其他模块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需逐步积累。
4. “地理1”的实施“地理1”实施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地理1”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一个“理”字,关注“案例”的拓展,重视课程内容相互间的联系。
突出“地理性” 和注重“说理” ——在使学生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材所提供的案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的案例重视“地理1”中间的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重视“地理1”与“地理2”、“地理3”,乃至地理选修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5. “地理1”课程标准简析1)宇宙中的地球——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意义;——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观念A.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宏观的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的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目标指向:学会运用有关资料(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示意图、地球本身条件等),说明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B.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注意点:关注的重点是“影响”,而不是太阳辐射、太阳活动的形成(产生)机制“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加以说明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C.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一个多种运动(除了最基本的自转、公转运动外,还有摄动、岁差和章动等)的合运动——不要孤立地讲述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目标指向:“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初中课标是“用事实说明”)——因此,不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难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D. 地球的圈层结构——显性的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隐性的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根本要求)目标指向:“说出”,要求较低,注意从人地关系出发,抓住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说明: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层面(地球表层系统)和微观层面(自然环境要素)两个层面理解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会分析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说明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于这部分内容选择的思考:——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应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广泛性(全球性);——所选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对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对学生的学习不会形成障碍A.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岩石;重点是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视角认识岩石的形成和演变目标指向:“运用示意图说明”,认识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过程说明: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需要,可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知识,以及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B.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表,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地表形态变化,可从全球大地构造、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三个层面去分析目标指向:“结合实例,分析”,要使学生通过某些实例的分析,以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综合的观点认识地表形态的形成、变化过程(趋势)注意:根据需要和可能,可适当补充作为外力作用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C. 大气的受热过程——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大气;目的在于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目标指向:“运用图表说明”,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诸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成因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大气运动注意:本“标准”中所指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要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必须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实质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须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所以应同时阐述大气的热力环流,并适当提及气压梯度力D.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影响——关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及其影响目标指向:“绘制示意图”、“说出”,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可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气压带、风带随季节变化移动的规律;最后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的规律,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以及南亚西南季风等),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注意:为了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需要引入三圈环流,对高空的气压、风向等,仅为说明诸如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略作说明即可,不必过分细说E.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关注影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的天气系统目标指向:“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换句话说,这一部分的目标要求是,使学生能根据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作出分析,解释常见的天气变化现象要点:本“标准”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分析,进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包括其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要注意联系实际(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学校所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如江淮准静止锋等)F. 水循环——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水(主要是陆地水);目的在于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标指向:“运用示意图”,“说出”、“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水循环示意图”,说出自然界的水循环发生于三领域(海陆间、海上内、陆上内),通过十环节而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六环节);进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要点:本“课标”的关键点在于通过了解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和过程,重点是落实在认识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而是淡水资源得以不断的更新,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G.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关注的对象也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的水(主要是海洋水)目标指向:“运用地图”,“归纳”、“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读“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注意:由于本“课标”主要关注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洋流的成因不必多讲述,只要能解释洋流分布规律即可;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通过分析予以阐明,如对洋流流经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则更有效;此外,也可结合实例,阐述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航海、海洋污染等)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说明: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岩石、地貌、生物等各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的地区分布差异形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A.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关注地理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目标指向:“举例说明”,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认识地理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说明:要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如河流(水文)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黄淮海对华北平原形成和演变的作用],又如植被(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的作用[黄土高原植被的变化对黄土高原演变的作用]B.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注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环境的整体性目标指向:“举例说明”、“理解”,通过实例的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作用而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关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目标指向:“运用地图分析”,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度地带性,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精度地带性,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带性,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流等影响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差异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是对“地理1”的总结,即在了解了有关地理环境基本原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2”、“地理3”的基础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由此设计了4条课标A. 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以地表形态为例,认识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目标指向:“举例说明”,通过实例的研究,认识自然条件(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把握: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可改造自然条件,但必须遵循自然界自身演变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利用的程度不断加深,利用范围不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定胜天”B.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探究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目标指向:“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有关资料,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学习重点不是探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化是就地理环境演变而言的;全球变暖现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的体现,人类活动可能对变暖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C.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探究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目标指向:“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种自然资源,认识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影响关注点: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都不相同,这种不同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说明:要适当补充:自然资源的分类;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应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D.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探究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目标指向:“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种自然灾害,说出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灾害发生后带来的危害关注点:灾害的成因(产生的机制)及规律;灾害的后果(危害)说明:适当补充灾害的分类(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种灾害的引发机制不同,防灾、减灾的措施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