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层序及特征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地层层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0f26d70011ca300a6c390dd.png)
浅海地区的海泛面平整,地势起伏小,海泛面
上富集碳酸盐矿物、磷灰石或海绿石。 (3)海泛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和沉积厚度变化大。层组 的叠加样式有明显变化。 (4)大多数准层序边界海泛面均存在着深水沉积与浅 水沉积的一个截然界面。在野外露头和岩心资料上, 有时可以观察到海泛滞留沉积。
海泛滞留沉积厚度较薄(<1m),一般由侵蚀早期沉积物组成, 多呈不连续状态分布在陆棚海泛面的顶部。 与陆棚地区海泛作用相关的滞留沉积物包括4种沉积类型:
3. 准层序的识别地区
准层序边界是由海泛面所限定的,因此在没有水深突然变 化证据的沉积环境中是识别不了准层序的。
4. 准层序沉积特征
根据准层序的定义,准层序的边界是能够分隔新
老地层的海泛面。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准层序都必 须是一个向上沉积水体不断变浅的序列,否则我 们就不能根据海泛面来划分确定准层序。 所有的准层序都是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
钻测井和岩心资料加以识别
每个层序中的某个体系域可以包含一个准层序组,也可以包含几
个准层序组。
在沉积速率和沉降速率均高的地区,一个体系域中常包含几个准 层序组。
2、准层序组类型 考虑沉积物沉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速率之间
的关系,根据准层序垂向堆砌结构特征,可以
将准层序组划分成三个典型类型, 即进积式、退积式和加积式准层序组
谢谢! 请批评指导
大多数准层序都是向上粒度变粗的序列
三角洲沉积环境
滨岸沉积环境,沉积速率=沉降速率
6. 准层序厚度的影响因素
一个准层序沉积的厚度(1-50m)主要受控于岸线推进
的水体深度。 影响因素: 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 准层1°、准层序空间相变关系 1)垂向变化特征 准层序的空间相变关系是向上砂泥比值加 大、砂岩沉积厚度加厚,沉积物粒度变粗、 沉积水体变浅 2)横向变化特征 侧向存在变化,可减薄和尖灭; 准层序常常是不完整的; 横向是可以对比的
地质学
![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19a73aea102de2bd9605889d.png)
1、地层层序律:岩层本来是一层层依先后次序沉积的,时代老的岩层先沉积,然后较新的岩层叠覆在它的上面。
这样由它们组成的地层就有了先后顺序,只要它们未经过强烈的构造变动而发生地层倒转,地层总是上新下老,这就是地层学的最基本的规律—地层层序律。
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
与土壤水区别:潜水为重力水,有自由表面,有隔水底板,土壤水以毛细管为主,无自由水面,无明显隔水底板。
5、顺地形:为遭受强烈外力作用破坏的褶曲,在地形上的表现是背斜山向斜谷的正常状态。
6、逆地形:长期受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地形倒转7、阶地:分布在河床两侧成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8、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9、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10、矿物: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包括主要矿物、次生矿物和副矿物)13、原生矿物:由内力作用形成的矿物。
14、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5、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和晶粒相对大小,以及矿物间相互结合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特征。
16、岩石的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及集合体在空间的排列、配置及填充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岩石的外貌特征。
17、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18、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内力作用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裂、节理等,岩石中的这种构造叫地质构造。
19、风化壳:由风化形成的残积物就地堆积和经过搬运的风化物质所构成的地壳疏松表层。
20、类质同像:岩石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0e177b31b765ce05081424.png)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云南省华宁县老熊箐中谊村段(Z∈∧z)地层层序及磷矿沉积特征
![云南省华宁县老熊箐中谊村段(Z∈∧z)地层层序及磷矿沉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bd781c6195f312b3169a5d9.png)
云南省华宁县老熊箐中谊村段(Z∈∧z)地层层序及磷矿沉积特征摘要:中谊村段地层为穿时岩石地层单位,震旦系—寒武系整合地质界线位于中谊村段中上部。
中谊村段为云南“昆阳式磷矿”的赋存层位,可采磷矿层为中谊村段中上部,磷块岩主要为含铁锰质砂屑磷块岩,次为硅质粉砂质磷块岩、硅质磷块岩及硅质白云质磷块岩。
为浅海海槽(台沟)相沉积环境,以生物化学沉积为主。
关键词:岩石地层、穿时、地层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环境、磷块岩华宁县老熊箐磷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之昆明台褶束构造区,并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的过渡区域。
位于近南北向小江断裂构造带南段,行政区划分华宁县通红甸乡。
1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小江断裂构造带南端,受小江断裂构造带的应力作用,近南北向主断裂构造发育,次为北东向后期断裂构造。
矿区下寒武统地层为近南北走向,北部有郭家沟磷矿,南有火特磷矿(为沿抚仙湖东侧向南延伸的沉积磷矿带)。
是我省科研、磷矿勘查开发的又一重要地带。
矿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下震旦统澄江组(Z1c),之上依次为下震旦统南沱组(Z1n),上震旦统陡山沱组(Z2d)、震旦系—寒武系穿时岩石地层单位灯影组(Z∈d)及穿时岩石地层单位中谊村段(Z∈∧z),下寒武统筇竹寺组(∈1q)、沧浪铺租(∈1c)、龙王庙组(∈1l)及中寒武统陡坡寺组(∈2d)、双龙潭组(∈2s)。
矿区中谊村段(Z∈∧z)地层划分见表1。
2矿区中谊村段(Z∈∧z)地层层序据《云南省岩石地层》1996划分方案,本文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实际(矿区1:10000地质填图及地层剖面实测),将中谊村段划分为灯影组上部层位,震旦系—寒武系整合地质界线位于中谊村段中上部。
这样中谊村段(Z∈∧z)及灯影组(Z∈d)均为穿时岩石地层单位,灯影组从下至上划分为灯影组第一段(Z ∈d1)、灯影组第二段(Z∈d2)及中谊村段(Z∈∧z)。
中谊村段(Z∈∧z)地层剖面层序结构特征见图1。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一、东营凹陷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11370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15.png)
东营凹陷底层及层序地层特征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属于济阳凹陷中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
凹陷内古今系地层沉积厚度超过五千米,主要由湖泊成因的砂岩和泥岩组成。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孔店组(Ek)、沙河街组(Es)、东营组(Ed);新近系由深到浅依次发育馆陶组(Ng)和明化镇组(Nm);第四系发育有平原组(Qp)。
一、古近系东营凹陷在古近纪构造演化中发育了5个较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或局部不整合面,在地震剖面上相当于地震标准层TR(前古近系基底与古近系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7(沙河街组四段与孔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T6'(沙河街组四段与三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2(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与下亚段之间的不整合面)、T1(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图1),由此将东营凹陷古近系分为4个二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沙河街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
(一)孔店组(Ek)孔店组呈角度不整合主要覆盖在中生界之上地层年龄65Ma,其中凹陷西部的临商地区孔店组之下是下白垩统,凹陷北部是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凹陷中部以及与东营凹陷的过渡地区,孔店组主要覆盖在古生界之上,局部地区在太古界之上。
处于盆地初始缓慢沉降时期,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相均有发育,凹陷中央发育烃源岩和大套膏盐岩;形成于早期初始裂陷构造演化阶段,处于湖泊、河流冲积扇沉积环境。
其中,孔店组二段以砾岩、泥岩互层分布为主,发育湖相暗色泥岩沉积,夹杂轴页岩和碳质泥岩,目前认为孔店组地层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的深层,;孔店组一段砂岩和碳质泥岩广泛分布。
孔店组层序在东营凹陷分布范围较广,在地震剖面上较易识别初次湖泛面与最大湖泛面,这两个面将孔店层序划分为地震反射特征明显不同的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二)沙河街组(Es)沙河街组又进一步细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和沙四段。
其中,沙四段主要分布膏岩、泥岩和少量白云岩,地质年龄50.5Ma。
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https://img.taocdn.com/s3/m/446cbe3143323968011c929f.png)
2.地震地层学阶段(75—90) 覆盖区油气勘探的需要,希望由地震信息为主体,含少许钻井和测井信息揭示覆盖
区地下地质体及覆盖地区的分布。
地质家与地球物理家合作形成—边缘学科,地震地层学。 ① Puter . R.Vail (1977):AAPG 第 26 集,地震地层学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Exxon 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盆地 ② Brown (1980) . 巴西盆地和北海盆地。 ③ 我国:徐坯大(1980)全文翻译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含油气沉积盆地组成(Sedementary Basin) 1. 概念: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并在以
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实体。 2. 组成要素(示意图) 3. 研究内容
● 时间单元充填序列 → 地层学(古生物) → 层序体 ● 物质组成 → 沉积物 → 单元 ● 空间展布 → 构造地质学 ● 资源分布 → 油气地质/煤田地质学
⎧气候纹层理面 岩性差异界面 ⎪⎨岩性粒度
⎪⎩冲刷界面
三 控制层序体形成要素分析
1.构造沉降(沉降速度V沉降) ① 界面—时间连续性,界面性质—层序识别 ② 沉积空间大小(沉积厚度)—层序体规模 ③ 物缘类型及数量—层序体内部结构
2.海平面升降(层序时期及边界) ● 海平面上升(内部结构) ① 海平面稳定 ② 海平面下降
△ Sub+△E-△D=△S ①
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对①式两边对时间微分
ds dt
=
dsub dt + dE dt
− dD dt …
②
↓
古水深,V 沉积=V 沉降+( dE − dD ) dD dT
对式②每个变量都有一个地质求解方法,给出各自参数可建立层序体形成的定量方程。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
![地层学原理---第五章 地层层序 地层结构 地层](https://img.taocdn.com/s3/m/3c4d34427375a417866f8fee.png)
2) 二级层序:mesosequence(中层序)
该层序代表地球一个中等周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由太阳学穿越银道面周期发生的,其时限,据Innanen (1978)计算为67Ma,即太阳系两次穿越银道面的间 隔时间为33.5Ma,Stothers(1985)提出了(31±3)Ma和 (33±3)Ma两个值;Wang and shi(1996)认为最短时 间段为35—36Ma,史晓颖把35Ma称为地质历史上一个 重要的自然临界周期。二级层序不仅表现在全球海平 面变化、生物群绝灭、构造强动幕、岩浆活动、古气 侯、古地磁侧转等,而且还表现在古地理的演化上。
2. 李勇等(1994)提出3种岩石地层结构:进积型、加积型和 退积型,陆相地层均决于冲积体系进积、加积、退积的 演化过程。
3. 魏家庸等(1991)提出韵律结构(Rhythmic texture)、旋 回 结 构 ( Cyclic textare ) 、 均 一 结 构 ( Homogeneous texture)、加积结构(Aggradational textune)、退积结构 ( Retrogradational texture ) 和 进积 结 构 ( Progradational texture)
(二) 岩石地层结构的构成单元
(1) 岩层(bed); (2) 岩层组(bed sets); (3) 基本层序(essential sequence); (4) 基本层序组(essential sequence set相当于
Parasequenc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川北川地区甘溪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及分析
![四川北川地区甘溪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f7fb1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1.png)
16EXPERIENC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胡天成,生于1996年,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
四川北川地区甘溪剖面层序地层学特征识别及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胡天成摘要:通过研究分析北川县甘溪泥盆系地层特征,发现其沉积旋回规律明显,识别出不同沉积序列。
对于该地区的沉积环境过程分析以及地质构造运动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沉积旋回;层序特征;沉积环境;地质构造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0-0016-0001北川县境内地质构造发育,发育有典型的甘溪剖面。
地层出露好、厚度大,研究分析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可推算出悠久的历史。
通过勘探考察,总结出了该区域地层的典型特征,并进行了分类整理。
一、地质概况甘溪地区位于四川北川地区,属于稳定型浅滨海相区。
龙门山地区在泥盆纪时处于北西缘的上扬子板块上,由于受到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以及拉伸运动从而形成海湾盆地。
其中的泥盆系地层主要分为两种沉积相,即次稳定性半深海和稳定型滨浅海(图1)。
二、地层层序特征甘溪剖面共发育了11个海进-海退的沉积旋回。
其中Ⅰ型层序6个:层序一、层序四、层序七、层序九、层序十、层序十一;Ⅱ型层序5个:层序二、层序三、层序五、层序六、层序八。
层序一界面即为平驿铺组和韩家店组的假整合面,接触面存在沉积超覆面,界面的下伏地层到上覆地层由千枚岩-砂泥岩,岩相具有明显变化,低位体系域缺失。
层序二发育在平驿铺组的木耳厂段,层序界面处可见由层序一高位体系域发育的石英砂岩转变为黑色碳质泥岩粉砂岩,岩相有明显的转换。
层序三发育在平驿铺组的观音庙段和关山坡段,界面发育不明显,部分地层被植被掩盖。
可见岩性为黑色碳质泥页岩。
高位体系域中,发育有分流河道沉积。
层序顶部即为平驿铺地层的顶部,岩性为砂岩粉砂岩。
层序四发育在甘溪组白柳坪段,层序界面处由平驿铺组顶部的砂岩粉砂岩转变为残积角砾岩和含砾砂岩,发育古土壤层。
地层的特点
![地层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16262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6.png)
地层的特点
地层的特点: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所分开,也可以由某些不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例如由岩性、矿物及所含化石、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界线等。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松散的堆积物。
地层层序: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一本书的页次。
层序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可以划分为几个界,某一界划分若干系,某一系又划分若干组,这就如同一本书包括许多页,必须把它们分成若干章,章下分节,节下分段是同样道理。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405f13bb90d6c85ec3ac61a.png)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3)、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 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 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 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 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组成,厚约70m,含可采煤1~3层,主要可采一层,称二1煤, 实即全区可以对比之大煤。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 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5~6层。由河南向东 淮南一带的大风口组含可采煤层更多,其中13号煤成为首要主采 煤层。
3) 、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4)、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 5)、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 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 个大型煤盆地
6)、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7) 、中国重要的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又分属 于不同时期。即东北区早第三纪含煤地层及云南区晚第三纪含煤地层
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 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 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的 内陆盆地。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 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 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 是主要含煤层位。
云南省宁洱县白龙场矿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精选文档
![云南省宁洱县白龙场矿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74a847d3c1ec5da50e27069.png)
云南省宁洱县白龙场矿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宁洱县白龙场矿区大地构造位于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属兰坪-思茅褶皱带之景谷-勐腊褶皱束;夹持于澜沧江构造带与哀牢山构造带之间,位于无量山-营盘山构造带西侧。
景谷-宁洱-勐腊一带是我国勘查研究新断裂构造运动及中生界红层的重要区域。
1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无量山-营盘山断裂带西侧,受无量山-营盘山断裂构造应力作用影响极为显著,形成了北北西走向的主断裂构造及轴向为北北西向的复式向斜构造样式。
北北西向深大断裂及逆冲推覆断裂构造极为发育,且多表现为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的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北西向主断裂构造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较晚期(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北东向、东西向走滑断层、走滑逆断层构造。
从而呈现出残破的复式向斜及构造断块现状。
矿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上二叠统羊八寨组(P3y),之上依次为那箐组(P3nq),上三叠统麦初箐组(T3m),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3b),下白垩统景星组(K1j)、南新组(K1n)、虎头寺组(K1h),新近系三号沟组(N1sh)及第四系洪冲积物(Qha11)。
表现出那箐组(P3nq)与麦初箐组(T3m)的沉积间断(印支期运动);麦初箐组(T3m)与花开左组(J2h)的沉积间断(燕山期运动);虎头寺组(K1h)与三号组沟(N1sh)的沉积间断(喜马拉雅期运动)。
矿区一带火山岩喷发活动较为突出,可分为四个火山喷发活动阶段:①为分布于上二叠统羊八寨组(P3y)层位中的安山质火山熔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及火山凝灰岩、火山凝灰质泥岩;②为分布于上三叠统麦初箐组层位中的安山质火山玄武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凝灰岩、火山凝灰质粉砂岩、火山凝灰质泥岩;③为分布于中侏罗统花开左组(J2h)层位中的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安山质火山凝灰岩、安山质火山凝灰质泥岩。
2矿区上二叠统地层剖面层序上二叠统(P3)为矿区出露的最老地层,缺失下二叠统(P1)及中二叠统(P2)。
济阳坳陷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
![济阳坳陷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7c701abf524ccbff12184e9.png)
以一套黄绿、灰褐、紫红色砂质页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底部为一套薄层的黄灰色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 灰色灰岩
以紫红、紫灰色砂质页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等。 砂质页岩富含云母片,为主要标志层。
上部灰色灰岩、鲕状灰岩与暗紫红色页岩互层。下部为紫红 色、棕红色页岩与同色白云岩、灰岩互层。底部有一层深灰 色含燧石结核灰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深变质的片麻岩。
上部:褐灰色灰质泥岩,劣质油页岩夹薄层灰岩及泥岩。局 部地 区见块状砂岩和礁灰岩。 中部: 灰色、褐灰色泥岩,灰质页岩夹砂岩、碎屑灰岩、鲕状灰 岩 等。 下部:蓝灰色 泥岩为主夹薄层白云岩,砂岩,泥岩中出现石膏。 有蓝灰色 泥岩标志层。是本区的生油层系,也是含油层系之一。与下 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上部:红泥岩段。在东营中央隆起带为一套膏岩层。 下部:红泥岩、红砂岩互层。潍北红砂岩发育,是主要的含 油层系
孔二段 50-650 孔三段 150-270
150-600
300-600
300-850
奎山段68
万山段107
160
58
140
54
61-190
50-290
94-207
80-130
100-157
40-60
45-75
118-190
60-100
20-50
105-238
(未 穿)Z
层序及岩性组合特征
岩性组合特征 土黄色粘土和流砂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含煤层系。主要为灰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夹煤层与炭质 泥岩。中生界地层中砂岩均含有火山喷出岩岩块,以此为标 志和上古生界地层相区别。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红色砂泥岩沉积,夹有少量灰色泥岩。顶部奎山石英 砂岩是进入二迭系的重要标志层。 为一套泥岩为主夹砂岩的砂泥岩剖面。泥岩以红色为主。顶 部有铝土矿,是控制进入二迭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西北油田分公司工区地层层序
![西北油田分公司工区地层层序](https://img.taocdn.com/s3/m/3f3b79cc89eb172ded63b718.png)
黄灰色泥晶灰岩。
奥 陶 系
恰尔巴克组O3q 一间房组O2yj 鹰山组O1-2y 蓬莱坝组O1p
上部棕褐色、灰色灰质泥岩、瘤状灰岩,下部为浅黄灰色泥晶灰岩。
黄灰色、浅灰色泥晶灰岩、砂屑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
上部为薄层燧石条带灰岩夹紫红色泥质白云岩。下部为生物灰 岩、豹皮灰岩,竹叶状灰岩、砾状灰岩。
上部为灰色、浅灰色薄层灰岩、白云岩;中部为浅灰色瘤状粉晶 白云岩夹深灰色竹叶状灰岩;下部为浅灰色、深灰色白云岩、灰 岩。底部为深灰色角砾状灰岩、薄层灰岩。 上部为灰白色、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岩;中部为黑灰色、灰色薄层状 或瘤状灰岩、白云岩夹生物灰岩;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结 核白云岩;底部为深灰色夹灰褐色薄层状灰岩及含硅质结核白云岩 。 上部为灰白色薄层微晶白云岩、瘤状白云岩夹页岩;中部为黑色炭 质页岩及黄绿色、灰绿色、紫红色页岩夹砂质、白云质灰岩;下部 为灰黑色含磷或含磷结核硅质岩、磷块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
三 叠 系
阿克库勒组T2a
柯吐尔组 T1k
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色粉砂岩。
二、地层及岩性
9.1三叠系岩芯
二、地层及岩性
9.1三叠系岩芯
二、地层及岩性
9.1三叠系岩芯
二、地层及岩性
9.1三叠系岩芯
二、地层及岩性
10 、侏罗系
侏罗系下统J1
浅灰色粗砂岩、砾质粗砂岩与深灰色泥 岩不等厚互层,局部夹煤线或煤层。
康村组 N1k 上第三系
吉迪克组 N1j
上部为蓝灰色泥岩与棕色粉砂岩、浅灰 色细粒砂岩略等厚互层,下部以棕褐色 泥岩为主,夹棕色粉砂岩、细粒砂岩, 泥岩中可见粉末状石膏层。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c94c81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f.png)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第44卷第6期2020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Vol.44No.6Dec.2020DOI103969/jissn2095—4107202006004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白晓亮,鄱诚,和源,王晶,明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幵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
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l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l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造成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局部层段可见颗石藻及钙球粒等水体较深的生物组合,反映迅速海侵造成水体突然加深的过程;Sql高位体系域广泛发育厚层台地边缘颗粒滩相,随海平面的上升,高部位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可以弥补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碳酸盐岩生长以加积为主,发育一套厚层稳定分布的台缘颗粒滩相沉积。
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栖霞组早期沉积是逐渐向古隆起的超覆过程,栖霞组中晚期发育海侵背景条件的碳酸盐岩台地一斜坡一盆地沉积模式,加里东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古地貌高部位控制滩相展布。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台地边缘;沉积演化模式中图分类号:TE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07(2020)06-0033-100引言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二叠统栖霞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
近期川西北、川中地区多口探井钻探成功,进一步证实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勘探前景广阔。
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位于栖霞组中上部,其成因与分布受控于台缘滩、台内滩相的展布,因此,明确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对滩相展布的预测至关重要。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
![地质学基础第六章地层](https://img.taocdn.com/s3/m/66d03caf551810a6f4248626.png)
(二)、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地质学基础
地层有多少种属性,就有多少种地层划分对 比的方法,因此,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很多。但最 常用的方法有: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球物 理学等方法。
1、岩石地层学方法 基本原理:岩层的岩性(颜色、成分、结构、 构造等)、岩石叠置顺序、沉积旋回和岩相特征等 ,都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这是地层学 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油气勘探的地层划分对比中 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地质学基础
1
一、地层概念和地层层序律 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三、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表 四、地层的构造分析 五、稳定地区和活动地区 六、各地质发展历史简介
地质学基础
2
地质学基础
一、地层概念和地层层序律
地层就像一部万卷巨著,记录和保存了地球 形成的45亿年以来地球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事实。 地层中又蕴藏着丰富的沉积矿产资源。
23
地质学基础
24
三、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表
(一)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级别
地质学基础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四级:群、组、段、层, 这是主要单位。
组:是最重要的基本岩石地层单位。其含义 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组由 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有重复 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合为一个组的特征, 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14
3、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
地质学基础
同位素: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壳层电子组成的,原 子核除氢外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数相同,中 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上个世纪初,发现放射性元素都是自动的、恒定 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并释放出 能量来。
如:U238→8α+6β+206Pb U235→7α+4β+207Pb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af47d13186bceb19e8bb77.png)
层序地层学总结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所限定的三维沉积组合体。
体系域;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基准面:分割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理论均衡面。
“在该面之上,沉积物不能停留;在该面之下,可以发生沉积作用和埋藏作用”。
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全球海面变化增量+盆地沉降增量+沉积压实增量)最大海泛面;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密集段:指在极缓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沉积于陆架、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
其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并且能够与下超面相对应。
2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准层序;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
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准层序组;由成因上相关的若干小层序所组成的序列,其垂向上构成一个特征的叠加型式。
准层序组内的各小层序的叠加型式有前积、退积和加积三种。
不整合:一个分开新老地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Ⅰ型不整合;发育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更迅速的构造沉降期。
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的发育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水位体系域。
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表](https://img.taocdn.com/s3/m/c0987b04f78a6529647d5377.png)
E s2 30-310油层。
沾化、车镇凹陷剥蚀变薄,油气层在不整合面之下。
沙二
段底为T3地震反射层,在坳陷的南部沙二上、下段连续沉积,与
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北部缺失沙二下地层,沙二上与下伏地层呈
平行不整合接触。
合面;3、防扩径影响
固井;4、防掉牙轮、
井斜。
生界Kz
防裂缝性井漏
回,砂岩呈正韵律。
下部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注意油气侵;2、防垩系K 生
塌扩径;防裂缝性渗漏。
∈
2
系∈
1
中
水试验,落实油水系统和含油高度。
气显示。
肉眼难以确定岩性时,以镜下鉴定岩性为准。
面,按设计取准太古界风化淋蚀带岩心,落实岩性、裂缝发育情况及含油性。
、注意灰岩(有石英自形晶)裂缝岩屑油气显示;2、兼探太古界地层含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征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
主要分布于柳江向斜盆地的东西两翼。
由于向斜东翼产状较西翼平缓,其出露宽度约为西翼的五倍。
向斜的南北两端,由于向斜轴的翘起,也有古生界地层出露。
一、寒武系∈(一)下寒武统∈11.府君山组∈1f府君山组系河北省区测二队(1960)在蓟县北府君山建立的地层单位。
相当于原景儿峪组上部“豹皮状灰岩”,从景儿峪组划出的依据是本组在区域上以平行不整合分别覆盖在长龙山组、铁岭组之上,并具有明显的嵌入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图2—1)。
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西部上平山一带也有出露,东部落剖面出露较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46m。
本组岩石标志明显,下部为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含较多的莱德利基虫Redlichia;上部为暗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含核形石。
与下伏景儿峪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局部含角砾或砾岩。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2.馒头组∈1m馒头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东省长清县张夏镇南2.5km馒头山,向北依次是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和崮山组(崮山唐王寨)命名地点。
本区馒头组未发现可靠化石证据,其层位确定是依据区域层位对比。
本组分布与府君山组一致,但由于抗风化能力弱而零星出露。
东部落村北剖面较好,厚度71m。
岩性以鲜红色(俗称砖红色)泥岩为主,往上过渡为粉砂质页岩夹白云质灰岩透镜体。
泥岩底部具角砾或砾岩,粉砂质页岩中含石盐假晶。
与下伏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分界标志是其底部角砾状薄层泥岩。
本组属干旱条件下滨海相或泻湖相沉积。
3.毛庄组∈1mo毛庄组分布与馒头组基本一致,出露较好的地方是沙河寨西山,化石较丰富,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
厚度112m。
本组岩性以紫红色粉砂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白云母片。
其颜色要比馒头组暗一些,俗称为猪肝色;与徐庄组相比,则又新鲜一些(徐庄组的颜色为暗紫色)。
底部以出现黄绿色钙质页岩与馒头组分界,中部和上部夹两层白云质灰岩透镜体。
灰岩透镜体中产辽西虫Liaoxia、幕府山虫Mufushania等。
顶部为页岩夹含核形石(葛万藻Girvanella)的灰岩透镜体。
与下伏馒头组整合接触,属滨海相潮上带沉积,其中白云质灰岩为泻湖相沉积。
(二)中寒武统∈21.徐庄组∈2x徐庄组分布较毛庄组更为广泛,在向斜两翼均可见到,出露较全的地方是东翼的东部落、揣庄、上花野和下花野等地,西翼的吴庄至秋子峪、上平山一线也有山露。
厚度101m。
图2-1 凌源东五官营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呈嵌入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素描图(据1/20万山海关幅)1—石灰岩;2—角砾状泥灰岩;3—角砾状砂质灰岩;4—灰质砾岩本组岩性以黄绿色含云母片粉砂岩、页岩及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为主。
产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毕雷氏虫Bailiella、辽阳虫Liaoyangaspis、原附栉虫Proasaphiscus、孙氏盾壳虫Sunaspis及腕足动物化石。
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出现黄绿色页岩与紫色页岩互层,而毛庄组顶部则是比较单一的紫红色页岩。
属浅海相沉积。
2.张夏组∈2z张夏组受到破坏和覆盖较少,是寒武纪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落、288高地、揣庄、张庄、赵家峪、上平山及吴庄等地。
以288高地东山脊发育较好、较全(现已卖给日本采石灰矿,烧制浅野水泥)。
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
厚度120—130m。
本组以底部厚层鲕状灰岩与下伏徐庄组整合接触。
岩性明显分为三段,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中部为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状灰岩互层,夹泥质条带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页岩。
灰岩中含大量三叶虫化石:德氏虫Damesella、双耳虫Amphoton、叉尾虫Dorypyge、沟颊虫Solenoparia等。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三)上寒武统∈31.崮山组∈3g崮山组分布与张夏组一致,以王家峪南山牛圈至288高地出露最全。
厚度102m。
岩性特征十分明显,以紫色色调为主。
下部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砾屑灰岩;中部灰色灰岩(藻灰岩、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部紫色砾屑灰岩与紫色粉砂岩互层,顶部为灰色厚层藻灰岩。
含三叶虫化石:蝴蝶虫Blackwelderia、蝙蝠虫Drepanura、光壳虫Liostracina、圆劳伦斯虫Cycolorenzella等。
底部以紫色砾屑灰岩与下伏张夏组泥质条带灰岩整合接触,似有水下冲刷面存在。
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长山组∈3c长山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赵各庄北1km的长山沟及冶里附近的马家沟(凤山组、冶里组、马家沟组均在此命名)。
由孙云铸(1924)创建,1935年正式命名。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相似,出露最好的地方是288高地东山脊上,厚度18m。
本组岩性底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含海绿石。
向上为粉砂岩、砾屑灰岩和页岩互层,夹藻灰岩。
顶部为厚层藻灰岩。
产三叶虫化石:长山虫Changshania、庄氏虫Chuangia、蒿里山虫Kaolishania以及原始的腕足动物化石。
与崮山组整合接触,属浅海相沉积。
3.凤山组∈3f凤山组分布除与崮山组、长山组一致外,在实习区北侧、西侧均有出露。
288 高地东侧出露较好,厚度92m。
本组岩性下部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
底部以青灰色砾屑灰岩直接与长山组岩层接触,长山组顶部的紫色粉砂岩紧伏于其下。
含三叶虫化石:褶盾虫Ptychaspis、济南虫Tsinania canens、方头虫Quadraticephalus、杂索克氏虫Mictosaukis。
与下伏长山组整合接触,属浅海相沉积。
二、奥陶系O(一)下奥陶统O11.冶里组O1y冶里组分布与凤山组一致,分布在288高地至小王山及石门寨北亮甲山。
288高地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25m。
本组岩性下部为质纯的泥晶灰岩夹砾屑灰岩及虫孔灰岩,在地形上常形成陡砬子;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以灰色薄层砾屑灰岩与凤山组分界。
灰岩中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Asaphellus、田师府虫Tienshihfuia;页岩中产无羽笔石Callograptus以及古介形虫,还有正形贝0rthis和腹足类化石:蛇卷螺Ophileta。
本组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2.亮甲山组O1l亮甲山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本区石门寨北亮甲山。
由刘季辰、叶良辅(1919)创建。
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地。
亮甲山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18m。
本组以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为主,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
是本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
上部有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隧石结核、隧石条带灰岩。
产丰富的头足动物化石:满洲角石Manchuroceras、房角石Camerocoras。
腹足动物化石:蛇卷螺Ophileta以及海绵动物化石:古杯海绵Archaeoscyphia等。
与冶里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
属浅海相沉积。
(二)中奥陶统O21.马家沟组O2m马家沟组分布同亮甲山组,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厚度在亮甲山剖面为101m。
本组岩性主要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部分白云岩、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
底部以具微层理、含角砾、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
白云岩具“刀砍纹”,有的具砾屑、燧石条带,顶部为含泥质灰岩、风化后呈黄色,俗称黄皮子灰岩,在华北其它地区多存在此层,标志明显。
产头足动物化石:阿门角石Armenoceras、链角石Ormoceras、灰角石Stereoplasmoceras、多泡角石Polydesmia。
腹足动物化石:马氏螺Maclurites。
三叶虫:古等称虫Eoisotelus。
与亮甲山组整合接触。
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晚期海退、水浅。
华北地区在奥陶纪晚期普遍上升为陆地,直到中石炭世才下降接受沉积,因而缺失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等地层。
第三节上古生界Pz2一、石炭系C(一)中石炭统C2本溪组C2b本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辽宁省本溪市西6km的新洞沟与蚂蚁沟村之间的牛毛岭。
赵亚曾(1926)创建。
本区东翼区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为82m。
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厚度为70.7m。
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山西式铁矿)、粘土岩(G层耐火粘土),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夹3—5层海相泥灰岩透镜体,含F层耐火粘土。
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Lepidodendron、科达Cordaites、芦木Calamites、轮叶Annularia、脉羊齿Neuropte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