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时期

魏晋是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土族地主把持朝政大权,为维持其政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选士制度保证士族优先做官的权利。魏文帝曹丕采纳史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正中制”。魏晋时期的儒学日渐衰落,佛教、玄学以及史学、文学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曹魏统治者重视儒术,使其为统治者服务,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崇儒措施:修葺孔庙,加封孔丘后裔,兴修太学。魏文帝下令“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救石碑之缺坏”。文帝之后的明帝、齐王芳等仍然奉行崇儒的政策,明帝发布诏书宣称“尊儒贵学,王教之本也”。要求太学选博士要坚持高标准,地方贡士能通经学的优先。他们有临幸太学、祭祀孔丘等活动。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两晋时期,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东晋时期,北方的十六国虽处于兵戎交接之时,但仍从各自目的出发重视崇儒兴学。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思想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南朝

南齐的兴学也与统治者的思想倾向,政治、经济情况直接相关。齐太祖萧道成代宋而建南齐政权后,颇重儒学。齐武帝继位后,永明三年诏令复兴国学,王俭为国子监祭酒后,对国子学的教学较为重视,十日一还学,监视诸生,并一改刘宋以来尚文采、轻轻业的学风,对于当时的国子学的发展和恢复起了很大的作用。永明也成为南齐儒教与国学最为兴盛的时期。明帝即位后,由于不重视儒学,世人亦以文章、谈义相尚。数年之后南齐被灭。

北朝

自十六国政权以后,北魏、北齐、北周王朝,虽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但都尊崇孔丘,注重儒学教育。

主要人物:

傅玄尊儒重教,以儒道为治国之本。他提倡礼义教育为核心,反对清谈玄学。但他的经学教育与传统经学教育也有差别,这就是求实,求效,求人才,而不是死读经书,空守章句。他的人才思想具有强烈的反九品中正制倾向。他的主要著作是《傅子》。

颜之推主张儒佛调和佛学为主体,儒学为附庸。他认为传统的儒学教育必须改革,培养的既不是难以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蓠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从政治家到各种专门人才,都应培养。这些人才应专精一职,具有“应世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实际有用的人才。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传统儒家的培养比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标,而以各种实用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他的主要著作是《颜氏家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儒学一统天下,处于独尊地位的局面被打破,随着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并且盛行,儒学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的儒家理论,却比较滞后。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出现一位儒学大家。除了在无神论方面有所发展外,在哲学本体论上,却无多大进展。范缜虽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质用观,具有体用论的意义,但没有展开充分的论述。比之先秦两汉的哲学,并没有前进多少。比之佛道的本体论,落后了一大截。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被打破独尊地位,处于衰落之中,但是儒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正因为这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以及之后的隋唐儒学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成为上承两汉经学,下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隋朝时期:

文,炀二帝都崇尚儒学,视儒学为治国法宝。他们大力扶植儒学,提倡儒学,习儒典,尊儒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形成了一股研究儒学的风气。

隋文帝为了稳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选择儒学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制定德治路线,开皇三年在诏书中宣布:“朕

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从化,以德代行。”而德治路线的贯彻,就要推行儒学主张的礼教。在同年的《劝学行礼诏》强调:“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始自京师,爱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

隋炀帝从治术出发,崇尚儒学和兴办学校。他认为儒学在思想教化和人才培养方面有重要作用:“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生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事务,弘益风范。”

唐朝时期:

唐朝建立以后,在政治上还是选择儒学为指导思想,把尊儒的旗帜举得更高,确定冲入型血的文教政策。唐太宗当政的贞观年代,重新明确和平时期实施的文治路线,贯彻崇儒兴学的政策。

武则天当政时,尊佛抑儒,使贞观以来发展的官学处于荒废状态。

到唐玄宗的开元年代,又恢复崇兴儒学的政策。以后的当政者都表示追随贞观开元崇兴儒学的政策。

代表人物:韩愈

韩愈所提倡的复兴儒学,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古礼,钻研儒家古代典籍,而是在吸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道统论。

主张: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以弘扬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创为特征的艺术主张。学统、政统、文统,三统合一,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义之道。

首先,是学统。韩愈从浩如烟海的原始儒家典籍中,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础,重建了儒家的心性哲学。从而使儒家的心性哲学能与佛学相匹敌。以上的四部著作也被宋人集结为《四书》,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正统经典。中国的学术文化体系,此后由十三经系统移到四书系统。

其次,是政统。所谓政统,既是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中央政府统一政令的主张。这与韩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政治上说,是由于李唐王室自安史之乱后日趋衰微,藩镇割据,政令不通,战乱不息。大唐帝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从经济上说,则是由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需要有一个同意的法制与市场。不过,韩愈主张的“大一统”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他所主张的,是以仁义之道为纲的大一统,而不是以暴力统一天下的“大一统”。因此,他宁愿肯定“诸侯作而战伐日行”但“纲纪存焉”的“夏、殷、周”的末世,也要坚决否定以武力统一天下而“纲纪亡焉”的暴秦。这种思想是非常可贵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