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与困境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1]如今,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部门(第二部门),形成第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但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发动,并借助行政手段由官方系统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完善,中国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获得迅发展并成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之一。
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2]它们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等领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填补了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的空白。尤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来自民间自发的志愿者提供的无偿服务和高达400多亿的资金捐助是政府和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缺乏竞争机制、家长制作风严重、目标意识淡薄、资金不足、社会公信度不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引入。
二、志愿者(在非营利组织中)的作用
非营利组织与志愿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因为非营利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一个表达自己意愿并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途径。同时,非营利组织以公益为使命,并在多种领域内进行活动,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依靠专职员工外,主要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志愿者成为组织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志愿者服务的普及不仅可以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人类活动,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正如,彼得·德鲁克曾指出,非营利组织不仅从功能上代替政府解决了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因为非营利组织的效能是政府的2倍,也削减了政府的赤字。非营利组织之所以能创造这样的效能跟其具备崇高的志愿精神、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是分不开的[3]。这番话无疑展现了志愿者对组织的活动开展、功能发挥所起的推动作用。所以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前进的重要动力,志愿精神也应该成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精神内核。那么非营利组织首先就需要唤醒人们的志愿精神,使此精神深深地扎根在每位公民的心中以及中国的土壤中。而唯有人才具有精神的力量和主观能动性,所以如何激励非营利组织中的志愿者,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必须解决优先的难题之一。
三、激励对志愿者的作用
麦克利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有三种主要需要,包括: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4]。马斯洛也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级的基本生存需要向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的。个体通过参加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服务,来提升素质和知识技能,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激励则是激发人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第一,激励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让志愿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以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第二,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掘人的内在潜力,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和革新精神,满足其成就感、荣誉感等内在需要,从而出色的完成公共组织目标。第三,激励可以使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职能完善并提高其效力
四、对(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的激励方式
1.宏观的角度
(1)政府层面
政府应赋予非营利组织独立的人事任免权。政府应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直接微观管理,而应赋予其负责人足够的管理控制权,这样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但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它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并给予其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尽快地腾飞真正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部门。
同时,政府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就应避免对非营利组织施加不必要的法律、规章和程序上的约束,放手让非营利组织从事基层的发展活动。政府可以从法律上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地位,对志愿者的来源与权责、服务对象的构成与领域、物质与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2)制度层面
第一,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立法,明确志愿服务法律性质,保障志愿者及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当然,我国的志愿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我国的志愿服务的立法必须立足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只有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才能更好地保证志愿者以及相关各方的权利和利益,并能够有效地鼓励有条件得人兴办志愿服务事业,参与志愿服务行动。
第二,培训、薪酬、回报等机制的完善。培训激励是指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及其他学习机会、促进其技能提高的一种激励形式。为工作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能够对其起到很强的激励作用。培训应以免费的形式提供,课程应有围绕本组织使命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针对性的培训,使工作人员获取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善工作行为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也应该有顺应时代发展而需要的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等的培训等等。此外,还可提供外地考察、出国进修等学习机会,这些措施都能对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设计合理有效地薪酬制度,重视内部公平性,做好工作分析和评价是保证组织薪酬结构公平的关键,只有建立了合理的薪酬制度,构筑了公平、公正的薪酬水平,才谈得上对员工更高层次的激励。另外,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志愿者的服务获得社会的回报,这样可以更好地维系组织的发展,实现组织的宗旨。例如:新加坡政府为取得杰出贡献的志愿者提供种种特权,如在申请由政府低价提供的住房过程中得到优先的批准,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利等。
(3)社会层面
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社会意义和自身的价值所在。要承认志愿者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以及他们在非营利组织中的重要地位。给予志愿者适当的社会性承认,确认其社会功能、角色,能够增强公民参与志愿者行列的内驱力。建立认可的途径,增加公民参与志愿工作并获得认可的经验和机会,有利于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微观的角度
(1)组织层面
第一,组织目标的设立。虽然非营利组织的种类很多,各组织的宗旨和目标也有所不同,但是,公益性、慈善性和志愿性是所有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动力。非营利组织在从事活动的时候务必要强调组织宗旨的崇高价值和组织的使命感,建立起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是指这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意愿不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而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