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第一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第一课时)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地位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小学认识了圆的基础上,对圆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学习院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基础。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自我意识强,有独立的见解,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抓住这些特点,运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掌握圆的定义。
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
系。
3.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运动、
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圆的定义并学会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为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圆的集合定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未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一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揭示本质
用生活中的圆揭示出这个学生在小学就已初步认识的图形,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讨论圆的形成过程,揭示圆的定义、两要素及表示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以学生所熟悉的投圈游戏为切入点,揭示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指导学生学会属性转化,学会用集合的观点看圆。
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归纳为数学语言,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三环节。
3.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在这一环节设置的题目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强化学生的双基。
4.思维提升,步步深入
将四点共圆的问题放入具体的情境中,与前面的活动相呼应。
5.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两个问题: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6.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选择了课本P108 练习 第3题,课本P109 习题5.1 第1、2题为课后作业,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7.板书设计
5.1圆(一)
一、形状:曲线,封闭图形,圆周
二、定义:
1.O P= r
2.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三、两要素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四、圆上点的特征
点在圆上 d= r
五、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点在圆内 d< r
点在圆上 d= r
点在圆外 d> r
等价于 定 点 动 点 定
长 记作⊙O 转化 数形结合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