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   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   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沁园春雪》。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北方地区的地形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

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3、北方地区的气候

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

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

4、黑土地

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5、黄土地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

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概况

1、范围:

2 、地形:

3、气候:

二、黑土地 黄土地

1、土壤:东北:黑土地(冷湿环境)

华北:黄土地(冲积扇平原)

五、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主要介绍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教学时我用图片让学生感知“北国风光”,感受春旱的情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我还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样得来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足之处是讲华北平原春旱的时候收集的材料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改正。

三、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旱地) 1、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2、问题:春旱 3、措施: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知道东三省农业发展现状。

3、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了解其资源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东三省的气候特点;东三省的工业、农业发展现状。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有关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3.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多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了解了东北的概况,下面来看屏幕,欣赏东北的自然特征。

课堂活动:通过大家小组的探讨以及汇报,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归纳,相信大家基本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环境有了深刻了解,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完成16页活动题: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教师:简单解释雪期始期和终期以及雪厚数据)。

学生:观察地图,根据活动题目,发表小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提问:根据小组的共同学习以及活动探讨,对于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环境我们基本能掌握,下面我们思考: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东北三省穿、住等特点。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围及气候,关于东北三省的工农业方面的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板书设计:

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省、辽宁省——东北三省

展示:多媒体展示框架图,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并板书:

板书: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提问:东北三省地区通过改善从北大荒发展到北大仓,那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板书: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展示:图6.18 东北三省人口、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过渡:通过图表数据显示可知东北三省经过大力开荒,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开发能带来发展,但我们必须在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东北在开发的过程中带来了哪些生态问题?学生:阅读书本18页,并归纳生态问题。

教师指导并板书:

2、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过渡:面对这样的生态问题,国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学生:结合农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适当给予指导并板书:

3、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过渡:了解了东北农业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北工业的发展历史吧!

展示: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导入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学习。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东北三省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想法。

教师: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并板书。

板书: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阅读: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

特点。

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

师生归纳: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讲述:东北的工业在我国地位重要,对我国奉献

甚大,但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对于这样的“东北现象”,国家出台了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板书: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振兴?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

课堂活动:

1、对于“活动”第1题,首先告诉学生城市是重要的工业中心,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题,要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方面分析。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对于“活动”第2题,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教材

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并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发表甲、乙修建铁路的可能原因。

3、对于“活动”第3题,分析的思路首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教师先选择其中一个城市为案例讲解,剩下的城市由学生完成。

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吗?或者你可以分享你今天最大的收获。

学生:分享收获或提出疑问。(教师适当给予指导或给予解疑)

四、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农业发展的条件:人口、河流、气候、科技……

2、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

3、生态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

4、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资源、科技、政策等

2、问题: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

3、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兴趣点不高。因此,在讲课时我先以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再讲解知识点,这样处理不会让学生有距离感,并且乐于学习。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学习以及对农业的介绍和工业发展历程的解读,让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东北三省,并教会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本节内容不单单是工农业历史的简单介绍,而应该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经济地理与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的成因;

2.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练习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巡堂并检查学生讨论情况,适当给予指导。

地之一,下面我们通过25页的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看看这些“黄土风情”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展示:展示图片并请学生举例分析。

学生:根据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河流情况等解释图片现象或举例分析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来源。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一起的探究分析,我们对黄土高原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都清楚知道黄土高原地表有着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大家知道黄土高原表层的黄土怎么来的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都有个人的看法,希望通过更多的学习,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可靠的。对于黄土的来历,我们来认识前人的推测“风成说”。

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

1.风成说

学生:阅读教材26页“阅读材料”,认识“风成说”。

课堂活动:通过阅读,请同学们继续来完成27页活动题第1题。学生:阅读活动题材料,思考并分析材料说明的情况。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好,通过阅读理解,“风成说”对黄土高原中黄土的来历这样一种解释,大家认同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关注下去。

过渡:我们知道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因此形成了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下面我们来阅读图6.29,认识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板书:

2.地貌特征:地貌破碎、沟壑纵横

3.形成过程: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黄土川

展示:展示图6.29,为学生解释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过程。

课堂练习: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通过我们一起学习,黄土高原的历史文明以及环境特征都基本了解了,重点把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及“风成说”的看法,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风民俗。希望同学们能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材29页活动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1.阅读图6.34说

出水土流失于地表

植被的关系。

学生:观察图,初步了解植被覆盖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

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判断

二、讲授新课

讲述: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通过活动分析和判断,我们简单了解到水土流失的原因,下面我们来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阅读教材28页,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请同学们小组内完成阅读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并反馈。

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北方地区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在中国的位置。能够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北京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分析三个区域的自然景观、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从各种生活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2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资料,通过图片、录像、视频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深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小兴安岭在中国的位置;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小兴安岭自然环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以及分析,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从各种场景中感受我国不同区域人们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领略中华文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导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沁园春雪》。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范围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北方地区的地形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 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3、北方地区的气候

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 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 4、黑土地 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5、黄土地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地理11《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例题解析: 【例1】城市功能区是指( C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城市内有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区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D.城市人口统计区 【例2】有关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B ) ①东北地区因降水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②华北暖温带区因≥100C积温超过了3 2000C,全区均可发展一年两熟的农业 ③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可发展水田农业 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当发展旱作农业 ⑤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 A.①④B.③④C.②⑤D.①③ 【例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

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https://www.360docs.net/doc/a514249178.html,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认识区域

东平明湖中学高二地理学案班级姓名座号 课题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编号:1 课型新授课主备:梁静审核:张传华使用时间:2012-9教师寄语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说明区域的整体性,举例说明区域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重难点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课前预习 [纲要预览] 课堂生成 [学习资源]课本、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我国内外流区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 [探究活动1] (1)了解区域实例。读课本“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两图,讨论下列问题: 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地理分区中占有重要地位。①从图中读出甘肃省所跨的干湿区,回忆划分各干湿区的依据;②你知道甘肃省所跨的温度带吗?温度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③甘肃省兼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④另外甘肃省还跨三大自然区,我国三大自然区又是怎样划分的? (2)归纳区域含义。区域是指,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有明确的,其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尝试区域划分。补全下列区域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指标。思考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 (4)跨出理解误区。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区域划分只能按照一项自然因素或一项人文因素来进行吗? ②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认 识 区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特征 性 性 性 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与其他区域相区别。 区域的含义 划分划分标准类别体系 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发利用。按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特性上相关性的不同分区和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 按划分 按划 分我国地势三级 阶梯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按划分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按划分 东亚文化区 中东和北非文化 区 欧美文化区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是区域差异表现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教材通过对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且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明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南、北两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的重点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差异。难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2、读图分析法:通过阅读各种图,提取信息,加以整合,初步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3、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南方、北方的视频,直观展示南、北方的景观、人类活动等。问题情境:以上播放的是中国哪两个区域两个区域的差异大吗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8章 认识亚洲 第1节 位置和范围教案 晋教版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

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 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 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 极地地区4-商务星球版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的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 5、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的最后一节。作为一个特例,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本节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和科研价值,难点是在两极地区地图上判断方向和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部的因果关系,理解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1、考虑到初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区域知识和认识区域的方法,这些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会成为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石。但是本节内容较抽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所以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因此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 2、初一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实图和影像得感官冲击、增强学生得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地理思维能力。 3、使用学生喜爱的“手账”形式制作学案,色彩鲜艳,能够激发学生动笔、绘画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最新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习题讲课教案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一、填空题 1、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和。 2、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和、来描述。 3、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半球和半球。亚洲占据了的大部分,北东南三面分别环绕、、。 4、亚洲北部约达北纬,南部达南纬,经度位置约在东经至西经之间,范围很大。 5、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和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5、亚洲包括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边岛屿,面积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6、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因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东西距离 的大洲。 7、读课本P4页图6.5亚洲地理分区,完成: ⑴、亚洲共分为、、、、、六个地区。是根据划分的。 ⑵、中国位于这五个区域中的地区,这一地区中还有、、、- 四个国家。 8、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顺序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9、印度位于,阿富汗位于,哈萨克斯坦位于, 10、亚欧分界:山,河、海,山, 海,海峡。 11、亚非分界: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海峡。 12、中国位于区,这一地区还有国家。 二、选择题 1、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②跨纬度最广的大洲。③跨经度最广的大洲。④地跨寒、温、热三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下列海峡和运河,不是亚洲和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 B. 土耳其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D. 马六甲海峡 3、下列国家不与我国接壤的是() A. 越南 B. 老挝 C. 缅甸 D. 泰国 4、亚洲东部的大洋是() A. 印度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大西洋 5、关于亚洲位置的正确说法是() A.全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B. 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C.全部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 D. 小部分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 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南美洲 7、按照亚洲的地理分区,日本和中国都属于() A.东南亚地区 B. 东亚地区 C.中亚地区 D. 南亚地区 8、亚库特人身着皮毛服装,住冰屋,以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 A.宗教传统 B. 寒冷的气候 C. 高温的气候 D.追逐时尚 9、位于东南亚的国家是() ①泰国②日本③伊朗④印度⑤越南 A.①② B.③④ C. ①⑤ D. ④⑤ 10、下列事物中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是() A. 乌拉尔山 B. 里海 C. 尼罗河 D. 土耳其海峡 11、北美洲东西濒临的两个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B.印度洋、北冰洋C.印度洋、太平洋D. 大西洋、北冰洋 12、下列关于亚洲和北美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北冰洋 B、从东西半球来看,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C、亚洲的陆地面积要大于北美洲的陆地面积 D、都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反馈:1、秦岭—淮河分界线(以此为界的南北方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及依据 二、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三、新课教学 多媒体出示图5. 9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提问]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区大体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临东海和南 1

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2、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3、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深入)教师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名称和大致范围 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 (1)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根据图片观察其特点。(2)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 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南方地区有四大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 2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四川省射洪县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与难点】 ◆区域的含义 ◆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 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 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 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 域内部也有差异 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 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 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 协调发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经典例题2】 读图2,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 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图1

地理必修3鲁教版1.1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授课人学科地理班次时间课题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极地地区位置、和范围说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认识极地科考的意义,知道我国在这方面做的努力; (3)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4)学会在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极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了解我国在极地考察方面做的贡献 (4)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极地现状,让学生对极地有全面认知。以上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爱探险、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4)从我国极地考察所做的努力好成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热爱。教材分析与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活页教案B 教师活动过程设计教学活动1(一)、组图欣赏,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展示极地地区代表性的地理图片,与我们身边的景观对比有什么不同显现。联系生活我们有什么差异。 极地地区位置、地形、科学考察介绍,给学生极地整体感觉。教学活动2(二)、读图获息,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入新课)认识一个地区,首先要明确位置、地形; 知识点一: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 课件显示:极地地区 教师启发谈话:怎样描述极地地区位置、地形呢?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图,从回顾经验,对照新图片内容、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极地地区——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 (1)范围:南极圈以南的的南极大陆与周围的岛屿和海洋;(2)主体:南极大陆; (3)周围: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4)纬度:66.5S以南; (5)动物:企鹅;

高二地理 1.1 认识区域学案

高二地理 1.1 认识区域学案 1、1 认识区域学案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学习重、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3、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指人们在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按指标数量分类举例按指标性质分类举例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2)有明确的(3)内部特征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和。(1)均质区:

指那些具有或的区域。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2)功能区: 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与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的区域类型(1)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2)大尺度的区域可以包含若干个较小尺度的区域(3)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区域空间的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越。 学习札记 (三)区域的特征及实践意义 1、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统一整体。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注意: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